關注「垂髫」: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不如萬裡挑一的精英視角!
本文來源公眾號「夏天的陳小舒」
前兩天看史丹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講,她說: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給孩子創造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孩子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因為每一分鐘都要好好利用,課外活動、補課班、興趣愛好都為美好的未來(進一個好大學)服務。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我們哄騙、暗示、嘮叨、甚至討價還價地讓孩子把清單上的事做好,充當著私人管家、輔導員等多重角色。
但這樣的後果是,我們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自驅型成長的機會,創造了我們滿意的「傀儡人生」。
但另一個事實是,在遍地雞毛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崇尚科學育兒,付出了再多時間、資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兒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慮——還不夠。
先來看一組數據:
01
●62%的父母願意為孩子犧牲自我,希望他們能夠成才,26%因此改變了工作模式。
● 為了攢出孩子的教育費,近半數(48%)的父母放棄了私人時間/愛好活動,而37%已經大幅減少或完全停止休閒活動和度假。其中千禧世代和X世代父母放棄更多。
●近三分之二(64%)父母擔心沒有為孩子做到最好。
# 數據來源:
2017年滙豐銀行《教育的價值》研究項目
02
●68%的中國父母感到教育焦慮,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
●絕大多數父母(81%)同意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比爸爸多,有29%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佔主導地位,且爸爸的學歷越高,參與度越高。
● 2-5歲的家長最注重孩子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方面的培養,認為其比分數重要。
● 超過44%的父母認為,超綱教育十分必要,其中80後家長比例最高(25%)。
# 數據來源:
2019年智課教育《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
03
●約20%的父母曾在生活中被別人認為是「糟糕的父母」,而說這句話的人最可能是被訪者的父母。
● 36%的人認為自己作為爸爸/媽媽表現不佳,平均每周多達7次認為自己是位「不合格的父母。」
●超半數父母為自己頻繁對孩子發脾氣而內疚,61%的人希望能多抽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 數據來源:
健達巧克力,樣本數1500人
前段時間看到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趙昱鯤的一條書評,完美地化解了我「作為最不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的焦慮:
「家庭的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別明顯錯過某方面的發展就行,我們更需要關注負面效應。」
大意是,每個人的天資是註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襲成多了不起的人。我們做得好,只是不給小樹苗的成長設置障礙而已,談不上什麼多大的促進。這是為什麼經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沒有天天給孩子讀繪本,輔導作業,甚至沒有怎麼管孩子,孩子其實也成長得不錯的原因。
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麼好,或者要為孩子做多少事,才稱得上合格,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毀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經是不錯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避個坑,聊聊為什麼童年陰影那麼深刻,以及什麼是糟糕的的教育方式吧。
1
為什麼童年陰影那麼深刻?
先來說說為什麼我們很難忘記一段負面回憶。
以我自身為例,上初中時,我是個數學總學不好的中等生,在掛科邊緣徘徊,一直是數學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
有次和後座同學聊天時大笑被抓到,他把粉筆擲向我,冷笑地看著我:「就你那個蠢樣子,邏輯思維為負數,一輩子別想好數學。」更深的記憶點是,全班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像被椅子困住了似的,全身都在發抖,拼命不讓自己哭出來。
很幸運的是,我沒有因此一蹶不振放棄數學,我遇到了一位很合拍的補課老師,他把我的數學從90拉到了140+,過程是帶著那股想證明自己的恨勁兒,默默刷了兩個月題。在摸底考宣布成績的時候,我白了那位撂狠話的老師一眼。
十多年後,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去拜訪他,了解他當時的恨鐵不成鋼,但那個小時候的我,只有薄薄一層自尊心的小姑娘,永遠不會原諒他。
很好笑的是,我現在還能清楚記住他鏡框的顏色,卻幾乎快忘了那位對我幫助更大,給我耐心講題的補課班老師。
看,我們很難忘記過去消極、負面的回憶,它們並不會隨著時間變淡,這是一種人類進化而來的適應性反應,原因是人們只有深深地記住某段的慘痛回憶,以此為戒,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一次虎口脫險的經歷。
有很多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Rothbart等人(1986)的研究證實,越是負面的印象,形成時就容易,想消除它就越難。Gottman指出,一段感情的發展,其中正面互動的次數至少需要是負面互動的5倍以上,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活中,糟糕的事更容易發生,也更難被治癒,甚至會影響成年後的身體健康。前美國兒科學會會長曾說:「童年時不良的經歷是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唯一的,最大的,未能解決的公共健康威脅。」
那些誇張的標題,「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一句話讓孩子討厭你一輩子」,這樣一想是不是還有點道理?
少給孩子製造點「童年陰影」,手/口下留情,其實就是當好父母的核心。
2
糟糕的育兒方式
具體來說,什麼是糟糕的育兒方式呢?
1、給孩子貼標籤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很少有人能用客觀的語言表達,比如我家隊友很關注細節,那他就「有強迫症"。而如果我更在乎細節,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用貼標籤的形式表達情緒、傳遞自己的價值觀。
而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讓ta朝著「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因為標籤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從而影響行為。
一個著名的研究是1968年小學老師Jane Elliott所做的標籤實驗,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種族偏見,她把班裡的孩子按瞳色分成了兩組,藍眼睛組和棕眼睛組。
隨後她告訴孩子一個虛構的事實:「棕眼睛的孩子比藍眼睛的孩子更聰明」,同時藍眼睛的孩子需要戴上一條特殊的領巾,坐在後排;而棕眼睛的孩子會獲得優待,享有更長的休息時間和噴泉的使用權。
結果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她驚訝地發現,孩子們開始對號入座,那些藍眼睛的孩子漸漸接受了自己「更笨、更普通」的事實,平時彬彬有禮的孩子居然開始對人惡語相向,調皮搗蛋,還把倒黴的事歸咎於領巾。
第二天,Elliott表示昨天說錯了,「藍眼睛的孩子其實比棕藍眼睛的孩子更聰明」。在互換標籤後,孩子們的表現也神奇地反轉了!
這就是標籤的力量。負面標籤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如果我們習慣性地用貶義詞評價孩子,負面信息會深植在他們的自我意識中。
但是,正面或中性的標籤也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例如 「 廚師 」 往往代表了大腹便便的形象。
儘可能客觀地就事論事,少說一些負面評價,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孩子才不會被標籤帶跑偏哦。
2、忽略孩子的感受
身體上的虐待會留下明顯的傷痕,而心靈的傷害危害更大,童年時期留下的心靈創傷經常伴隨人的一生。
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你不懂我」是最絕望的控訴。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一個不願聽,一個不願說,真正開口時就應了那句話,最愛你的人傷你最深。
一位朋友說,她第一次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哭了,深深地被別人的家庭氛圍刺痛。
情感忽視是親子關係中最常見,同時非常隱蔽的一類問題,指父母沒有充分,並且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印象最深的是豆瓣上一條關於兒童心理狀況的留言:
在醫院看到很多病童,經常有「好心人」來看他們,他們剛開始還打招呼笑一笑,慢慢地,他們看到「好心人」變得面無表情,有的病童看到攝影機還會捂住臉。
有一個我印象深刻,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看著攝影師說「不就是要拍照嗎,拍吧」。他們的年齡大都在12歲以下,他們像是動物園裡等人來參觀的動物一樣,他們很清楚那些「好心人」就是來擺拍幾張照片,因為他們拍完照就再沒來過。
這就是大人與惡的距離,人很難從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裡感受到愛。
如果大人覺得孩子的憤怒、悲傷、開心或困惑「沒什麼大不了」,「小孩子哭哭就好啦」,長此以往得不到回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習慣性地妥協、壓抑自己的情緒。他們會很難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會缺乏同理心,常常感到孤獨和失望。
所以避免發生情感忽視的關鍵是,幫助孩子理解並接受情緒,溫柔堅定地包容他們所有「無理取鬧」的情緒。
每一種情感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它們的作用是傳達信息。基於這些感受,我們可能做出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評判情緒。
了解自己身體的感覺和心裡的感受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即使是30多歲的大人,也沒法做到百分百的情緒穩定對吧?
孩子的情緒問題,既是他們成長所必須經歷的坎坷,也取決於我們大人如何做出示範,幫他們成為情緒穩定、身心健康的人,和孩子一起戰勝情緒小怪獸吧。
圖源 / 圖蟲創意
3.把挫折教育當做吃苦
把吃苦、甚至言語譏諷,當做對孩子抗挫能力的培養大概是養育中誤會最深,也是最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幾乎在所有因學業壓力而跳樓事件的評論區,首贊的總是那麼幾條,「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承受能力太差了。」、「就這麼大點事兒值得嗎?」
但就像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一樣,我們看到的只是導火索,它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幫助孩子獲得應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內在力量,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所以「抗壓教育」出世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是相關研究告訴我們,真正的抗挫折能力——面對逆境的恢復力,無關挫折本身。(是的,不需要經歷巨大挫折!能少經歷就少經歷!)
讓孩子獲得恢復力分成三步:
1. 我可以如何做出改變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幫助孩子做些什麼?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總是傾聽,關心她的感受,哪怕在我們不能答應她的要求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孩子像我們尋求幫助的時候,不潑冷水,不說風涼話,能夠給予她恰當的幫助,比如提出小建議,給她一個行動的方向?
2. 我為什麼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是不是讓她知道,我們有多麼愛她,她是討人喜歡的?
是不是通過示範,教她表達關懷,鼓勵她幫助別人?是不是可以在明確規則的情況下,讓她承擔行為後果?
3. 我擁有可信任的人,他們愛我,支持我
他們教我如何正確地做事;希望我學習如何自己做事;在我生病或者遇到困難時會幫助我;會保護我的安全。
讓孩子感到被愛,有歸屬感,就是培養孩子強大內心最重要的一點。
不管有多少種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質都是愛啊。
4、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裡,作者Dan Greenberg詼諧地寫到:「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吧。」
在育兒焦慮中,「別人家的孩子」一直是讓我們和孩子痛苦的根源。
你家寶寶看上去有點瘦哦!喝不到母乳的寶寶太可憐了!我媽怎麼就能讓她乖乖不哭呢?
別人xx怎麼考了90分!其他小朋友都能自己吃飯,你為什麼不行?
比較會讓我們忘記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多一些耐心,關注孩子比昨天做得好的地方,讚賞孩子的付出,讚美他的辛勤和汗水,而非他們的天賦。
這樣做能夠提醒孩子,讓他們自己得出應該怎樣朝著自己擅長的方面努力。
如果孩子參加某項活動,無論是彈鋼琴還是遊泳,不必讓孩子爭當第一,儘自己的力,按照自己的興趣推動去學,我們始終在背後默默支持和鼓勵就好啦。
鼓勵孩子享受過程,人生會更容易幸福。
5、生活只有學習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出發,大人和孩子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必定是放棄了其他的選擇,所以孰輕孰重很重要。
我們讓孩子整天學英語、讀繪本、上興趣班,所以孩子必然失去了玩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互動、在公園探索自然等的時間。
而大家容易忽視的點在於,這些「更不重要」的選擇,同樣是孩子成長的必需項。
孩子的成長是多維度的,不止學習成績這一項。運動、溝通、動手、閱讀……每項指標就像一個木桶,它們共同奠定了孩子成功的基礎。最短的邊比最長的邊更重要,因為短邊會漏水。
回到文初的觀點,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明顯錯過孩子的某方面發展,而不是著重培養ta某方面的發展。
除了固定的學習時間安排,也要注意為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閒時間娛樂。畢竟安排時間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去做需要做、想要做的事情,而過滿的日程表則意味著失去自由生長的空間,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
再重溫一遍史丹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中說的這段話吧: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夏天的陳小舒」。作者簡介:小舒是澳大利亞公衛博士,從事幼兒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眾號在幼兒營養和常見病護理等多個領域為 0~5 歲孩子的父母們帶來權威、紮實的內容,推薦大家關注。
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
不如萬裡挑一的精英視角
你若喜歡,為垂髫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