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前新生院長演講揭露扎心真相:糟糕的父母,永遠在替孩子思考

2021-01-18 騰訊網

關注「垂髫」: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不如萬裡挑一的精英視角!

本文來源公眾號「夏天的陳小舒」

前兩天看史丹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講,她說: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給孩子創造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孩子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因為每一分鐘都要好好利用,課外活動、補課班、興趣愛好都為美好的未來(進一個好大學)服務。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我們哄騙、暗示、嘮叨、甚至討價還價地讓孩子把清單上的事做好,充當著私人管家、輔導員等多重角色。

但這樣的後果是,我們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自驅型成長的機會,創造了我們滿意的「傀儡人生」。

但另一個事實是,在遍地雞毛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崇尚科學育兒,付出了再多時間、資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兒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慮——還不夠。

先來看一組數據:

01

62%的父母願意為孩子犧牲自我,希望他們能夠成才,26%因此改變了工作模式。

● 為了攢出孩子的教育費,近半數(48%)的父母放棄了私人時間/愛好活動,而37%已經大幅減少或完全停止休閒活動和度假。其中千禧世代和X世代父母放棄更多。

近三分之二(64%)父母擔心沒有為孩子做到最好。

# 數據來源:

2017年滙豐銀行《教育的價值》研究項目

02

68%的中國父母感到教育焦慮,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

絕大多數父母(81%)同意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比爸爸多,有29%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佔主導地位,且爸爸的學歷越高,參與度越高。

● 2-5歲的家長最注重孩子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方面的培養,認為其比分數重要

● 超過44%的父母認為,超綱教育十分必要,其中80後家長比例最高(25%)。

# 數據來源:

2019年智課教育《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

03

20%的父母曾在生活中被別人認為是「糟糕的父母」,而說這句話的人最可能是被訪者的父母。

● 36%的人認為自己作為爸爸/媽媽表現不佳,平均每周多達7次認為自己是位「不合格的父母。」

超半數父母為自己頻繁對孩子發脾氣而內疚,61%的人希望能多抽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 數據來源:

健達巧克力,樣本數1500人

前段時間看到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趙昱鯤的一條書評,完美地化解了我「作為最不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的焦慮:

「家庭的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別明顯錯過某方面的發展就行,我們更需要關注負面效應。」

大意是,每個人的天資是註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襲成多了不起的人。我們做得好,只是不給小樹苗的成長設置障礙而已,談不上什麼多大的促進。這是為什麼經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沒有天天給孩子讀繪本,輔導作業,甚至沒有怎麼管孩子,孩子其實也成長得不錯的原因。

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麼好,或者要為孩子做多少事,才稱得上合格,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毀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經是不錯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避個坑,聊聊為什麼童年陰影那麼深刻,以及什麼是糟糕的的教育方式吧。

1

為什麼童年陰影那麼深刻?

先來說說為什麼我們很難忘記一段負面回憶。

以我自身為例,上初中時,我是個數學總學不好的中等生,在掛科邊緣徘徊,一直是數學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

有次和後座同學聊天時大笑被抓到,他把粉筆擲向我,冷笑地看著我:「就你那個蠢樣子,邏輯思維為負數,一輩子別想好數學。」更深的記憶點是,全班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像被椅子困住了似的,全身都在發抖,拼命不讓自己哭出來。

很幸運的是,我沒有因此一蹶不振放棄數學,我遇到了一位很合拍的補課老師,他把我的數學從90拉到了140+,過程是帶著那股想證明自己的恨勁兒,默默刷了兩個月題。在摸底考宣布成績的時候,我白了那位撂狠話的老師一眼。

十多年後,我可以心平氣和地去拜訪他,了解他當時的恨鐵不成鋼,但那個小時候的我,只有薄薄一層自尊心的小姑娘,永遠不會原諒他。

很好笑的是,我現在還能清楚記住他鏡框的顏色,卻幾乎快忘了那位對我幫助更大,給我耐心講題的補課班老師。

看,我們很難忘記過去消極、負面的回憶,它們並不會隨著時間變淡,這是一種人類進化而來的適應性反應,原因是人們只有深深地記住某段的慘痛回憶,以此為戒,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一次虎口脫險的經歷。

有很多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Rothbart等人(1986)的研究證實,越是負面的印象,形成時就容易,想消除它就越難。Gottman指出,一段感情的發展,其中正面互動的次數至少需要是負面互動的5倍以上,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活中,糟糕的事更容易發生,也更難被治癒,甚至會影響成年後的身體健康。前美國兒科學會會長曾說:「童年時不良的經歷是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唯一的,最大的,未能解決的公共健康威脅。」

那些誇張的標題,「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一句話讓孩子討厭你一輩子」,這樣一想是不是還有點道理?

少給孩子製造點「童年陰影」,手/口下留情,其實就是當好父母的核心。

2

糟糕的育兒方式

具體來說,什麼是糟糕的育兒方式呢?

1、給孩子貼標籤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很少有人能用客觀的語言表達,比如我家隊友很關注細節,那他就「有強迫症"。而如果我更在乎細節,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用貼標籤的形式表達情緒、傳遞自己的價值觀。

而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讓ta朝著「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因為標籤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從而影響行為。

一個著名的研究是1968年小學老師Jane Elliott所做的標籤實驗,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種族偏見,她把班裡的孩子按瞳色分成了兩組,藍眼睛組和棕眼睛組。

隨後她告訴孩子一個虛構的事實:「棕眼睛的孩子比藍眼睛的孩子更聰明」,同時藍眼睛的孩子需要戴上一條特殊的領巾,坐在後排;而棕眼睛的孩子會獲得優待,享有更長的休息時間和噴泉的使用權。

結果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她驚訝地發現,孩子們開始對號入座,那些藍眼睛的孩子漸漸接受了自己「更笨、更普通」的事實,平時彬彬有禮的孩子居然開始對人惡語相向,調皮搗蛋,還把倒黴的事歸咎於領巾。

第二天,Elliott表示昨天說錯了,「藍眼睛的孩子其實比棕藍眼睛的孩子更聰明」。在互換標籤後,孩子們的表現也神奇地反轉了!

這就是標籤的力量。負面標籤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如果我們習慣性地用貶義詞評價孩子,負面信息會深植在他們的自我意識中。

但是,正面或中性的標籤也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例如 「 廚師 」 往往代表了大腹便便的形象。

儘可能客觀地就事論事,少說一些負面評價,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孩子才不會被標籤帶跑偏哦。

2、忽略孩子的感受

身體上的虐待會留下明顯的傷痕,而心靈的傷害危害更大,童年時期留下的心靈創傷經常伴隨人的一生。

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你不懂我」是最絕望的控訴。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一個不願聽,一個不願說,真正開口時就應了那句話,最愛你的人傷你最深。

一位朋友說,她第一次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哭了,深深地被別人的家庭氛圍刺痛。

情感忽視是親子關係中最常見,同時非常隱蔽的一類問題,指父母沒有充分,並且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印象最深的是豆瓣上一條關於兒童心理狀況的留言:

在醫院看到很多病童,經常有「好心人」來看他們,他們剛開始還打招呼笑一笑,慢慢地,他們看到「好心人」變得面無表情,有的病童看到攝影機還會捂住臉。

有一個我印象深刻,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看著攝影師說「不就是要拍照嗎,拍吧」。他們的年齡大都在12歲以下,他們像是動物園裡等人來參觀的動物一樣,他們很清楚那些「好心人」就是來擺拍幾張照片,因為他們拍完照就再沒來過。

這就是大人與惡的距離,人很難從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裡感受到愛。

如果大人覺得孩子的憤怒、悲傷、開心或困惑「沒什麼大不了」,「小孩子哭哭就好啦」,長此以往得不到回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習慣性地妥協、壓抑自己的情緒。他們會很難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會缺乏同理心,常常感到孤獨和失望。

所以避免發生情感忽視的關鍵是,幫助孩子理解並接受情緒,溫柔堅定地包容他們所有「無理取鬧」的情緒。

每一種情感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它們的作用是傳達信息。基於這些感受,我們可能做出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評判情緒。

了解自己身體的感覺和心裡的感受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即使是30多歲的大人,也沒法做到百分百的情緒穩定對吧?

孩子的情緒問題,既是他們成長所必須經歷的坎坷,也取決於我們大人如何做出示範,幫他們成為情緒穩定、身心健康的人,和孩子一起戰勝情緒小怪獸吧。

圖源 / 圖蟲創意

3.把挫折教育當做吃苦

把吃苦、甚至言語譏諷,當做對孩子抗挫能力的培養大概是養育中誤會最深,也是最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幾乎在所有因學業壓力而跳樓事件的評論區,首贊的總是那麼幾條,「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承受能力太差了。」、「就這麼大點事兒值得嗎?」

但就像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一樣,我們看到的只是導火索,它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幫助孩子獲得應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內在力量,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所以「抗壓教育」出世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是相關研究告訴我們,真正的抗挫折能力——面對逆境的恢復力,無關挫折本身。(是的,不需要經歷巨大挫折!能少經歷就少經歷!)

讓孩子獲得恢復力分成三步:

1. 我可以如何做出改變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幫助孩子做些什麼?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總是傾聽,關心她的感受,哪怕在我們不能答應她的要求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孩子像我們尋求幫助的時候,不潑冷水,不說風涼話,能夠給予她恰當的幫助,比如提出小建議,給她一個行動的方向?

2. 我為什麼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是不是讓她知道,我們有多麼愛她,她是討人喜歡的?

是不是通過示範,教她表達關懷,鼓勵她幫助別人?是不是可以在明確規則的情況下,讓她承擔行為後果?

3. 我擁有可信任的人,他們愛我,支持我

他們教我如何正確地做事;希望我學習如何自己做事;在我生病或者遇到困難時會幫助我;會保護我的安全。

讓孩子感到被愛,有歸屬感,就是培養孩子強大內心最重要的一點。

不管有多少種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質都是愛啊。

4、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裡,作者Dan Greenberg詼諧地寫到:「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吧。」

在育兒焦慮中,「別人家的孩子」一直是讓我們和孩子痛苦的根源。

你家寶寶看上去有點瘦哦!喝不到母乳的寶寶太可憐了!我媽怎麼就能讓她乖乖不哭呢?

別人xx怎麼考了90分!其他小朋友都能自己吃飯,你為什麼不行?

比較會讓我們忘記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多一些耐心,關注孩子比昨天做得好的地方,讚賞孩子的付出,讚美他的辛勤和汗水,而非他們的天賦。

這樣做能夠提醒孩子,讓他們自己得出應該怎樣朝著自己擅長的方面努力。

如果孩子參加某項活動,無論是彈鋼琴還是遊泳,不必讓孩子爭當第一,儘自己的力,按照自己的興趣推動去學,我們始終在背後默默支持和鼓勵就好啦。

鼓勵孩子享受過程,人生會更容易幸福。

5、生活只有學習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出發,大人和孩子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必定是放棄了其他的選擇,所以孰輕孰重很重要。

我們讓孩子整天學英語、讀繪本、上興趣班,所以孩子必然失去了玩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互動、在公園探索自然等的時間。

而大家容易忽視的點在於,這些「更不重要」的選擇,同樣是孩子成長的必需項。

孩子的成長是多維度的,不止學習成績這一項。運動、溝通、動手、閱讀……每項指標就像一個木桶,它們共同奠定了孩子成功的基礎。最短的邊比最長的邊更重要,因為短邊會漏水。

回到文初的觀點,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明顯錯過孩子的某方面發展,而不是著重培養ta某方面的發展。

除了固定的學習時間安排,也要注意為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閒時間娛樂。畢竟安排時間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去做需要做、想要做的事情,而過滿的日程表則意味著失去自由生長的空間,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

再重溫一遍史丹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中說的這段話吧: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夏天的陳小舒」。作者簡介:小舒是澳大利亞公衛博士,從事幼兒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眾號在幼兒營養和常見病護理等多個領域為 0~5 歲孩子的父母們帶來權威、紮實的內容,推薦大家關注。

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

不如萬裡挑一的精英視角

你若喜歡,為垂髫點個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大結局,揭露了成年人生活的3個扎心真相
    受不住誘惑的許幻山,最終還是辜負了顧佳的一片赤誠之心。細細回味整部劇的每個細節,我發現了《三十而已》大結局,揭露了成年人生活的3個扎心真相。在得知梁正賢是渣男,辜負了王漫妮時,她們找人報復梁正賢,替王漫妮出了一口惡氣。在鍾曉芹和陳嶼離婚後,發現鍾曉芹身邊出現一個對她好的鐘曉陽時,她們鼓勵鍾曉芹開始新生活。好的關係,不是在你風光的時候陪伴你,而是在你落魄,跌入低谷時,對你不離不棄。以前一直以為和朋友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親疏隨意,不必強求。
  • 凌霄子秋回國,尖尖尷尬難處:揭露了人際關係的扎心真相
    可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在日積月累中,那些曾經的傷痛還是會在某一個不經意間,赤裸裸地展現於人前,只是少了曾經的那一份歇斯底裡,多了一份不曾有的客氣與疏離。凌霄和子秋註定要為那缺失的九年付出新一輪的努力,而我們的人生,也要在真心經營中獲得新生。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都在變。時間也好,朋友也罷,沒有哪一樣會永遠停留在原地等待。
  • 《三十而已》大結局:人一生最該看透,這12條扎心真相!
    這部從開播前就引發全網爭議的電視劇,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三個不同階層的三十歲姑娘,生動詮釋了這個年齡的悲和喜。如今大結局曝光,更是惹得人們一片唏噓:許幻山煙花廠爆炸,鋃鐺入獄,顧佳賣了房替他還債。很多人說從她們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是入戲太深,而是人生本如戲這部劇揭露的扎心真相,值得我們深思!1.
  • 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史丹福大學演講視頻曝光
  • 「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的還糟糕!」外國教授一席話扎心了
    在該節目當中,這一名外國教授直接感慨:「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的還要糟糕!」他的一番話語屬實是非常的扎心,但是又說的句句在理。其實大家應該有所體會,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聽老師的話要聽父母的話,覺得老師說的東西都是正確的,而且我們的考試一般都是直接有標準答案的,不按老師的寫就是錯誤的,所以說大部分的人都會比較信賴書本。
  • 從歌手到斯坦福博士,看陳美齡如何把3個孩子送進斯坦福?
    她擁有多重身份,日本暢銷書作家、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一位非常成功的母親,同時她也曾是一位長相甜美、紅遍大江南北、用話筒影響過一代人的歌手。她就是陳美齡。圖片來源自騰訊視頻事實上,精英說兩年前就有幸採訪過陳美齡女士本人。精英說出品 時長:06`41``近日,她因一張照片上了熱搜,再次成為話題中心。
  • 葉問4替孩子問了父母4個問題,個個扎心
    然而,作為一名母親,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卻在影片中看到了它替孩子問出的四個問題。問題一:為什麼從來就不問我喜不喜歡?影片的開頭是葉問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況下,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葉問像所有的家長一樣,一臉無措地懇求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然而卻遭到了冰冷的拒絕。
  • 初一新生不會繫鞋帶:有遠見的父母,都不怕孩子吃苦
    作者 | 洛書 近日,杭州採荷中學新生軍訓現場進行了一場「艱難」的比賽,初一新生們比賽穿、繫鞋帶,結果三成學生不會。 好多孩子沒法把解下的鞋帶正確地穿回鞋幫的小孔,還有孩子找老師求助。 老母親隔著屏幕,看得直摩拳擦掌、替孩子們使勁!
  • 《新生日記》:每個新生兒背後,也有一對「新生」的父母
    倘若「身在」是陪伴的第一境界,那「心在」就是陪伴的最高境界。GAI周延就是如此。在醫院待產的時候,GAI周延一直陪在王斯然身邊,陪著她產前走路運動,晚上守護,生產時更是在一旁關切地打氣。當孩子出生後,家人都一擁而上看寶寶時,GAI周延走到疲累的王斯然身邊說:「我的么兒只有一個,是王斯然,我來陪你。
  • 賈玲一句話,揭露成人世界扎心真相
    電影也好,小品也罷,賈玲都用她擅長的喜劇逗得觀眾前仰後合。 我們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可等我們長大之後才發現,父母早就不再年輕。 他們的雙手變得顫顫巍巍,他們走路也開始搖搖擺擺,從前扛著我們上下樓都不費勁的他們,如今總會覺得疲憊不堪。 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我們從未做好跟他們分別的準備。
  • 《三十而已》大結局曝光:人一生最該看透,這12條扎心真相!
    《三十而已》大結局曝光:人一生最該看透,這12條扎心真相《三十而已》終於大結局了。這部從開播前就引發全網爭議的電視劇,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三個不同階層的三十歲姑娘,生動詮釋了這個年齡的悲和喜。如今大結局曝光,更是惹得人們一片唏噓:許幻山煙花廠爆炸,鋃鐺入獄,顧佳賣了房替他還債。
  • Brown史丹福大學演講
    Brown受邀參加今年史丹福大學畢業演講。Sterling K. Brown畢業於1998年,就讀與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原本計劃從商的他,大一那年參加戲劇表演,愛上演戲,並於2001年畢業於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獲得戲劇學士學位。戲裡戲外都是真正學霸!△Sterling K.
  • 半生已過,生活教我看清了5個扎心真相
    時間不會說謊,常常能告訴我們一切真相。半生已過,生活教我看清了這5個扎心的真相,了解它們,才是成長。看清了這個扎心的生活真相,看淡人來人往,接受人走茶涼,不把他人的善意看做理所應當,也不為他人的冷漠耿耿於懷,學會承擔,自我強大,才能越走越坦然。
  • 《三十而已》大結局曝光:這10條扎心真相!人一生最該看透
    這部從開播前就引發全網爭議的電視劇,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三個不同階層的三十歲姑娘,生動詮釋了這個年齡的悲和喜。如今大結局曝光,更是惹得人們一片唏噓:許幻山煙花廠爆炸,鋃鐺入獄,顧佳賣了房替他還債。這部劇揭露的扎心真相,值得我們深思! 01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無論身處什麼階層,都沒那麼簡單。外人看來的光鮮亮麗,只不過是咬緊牙關的雲淡風輕。擺攤的一家三口,每日為生計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演講:孩子,請鼓起勇氣追隨自己的本心和直覺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曾在2005年時,在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做過一次演講,這場演講在當時非常火爆,我聽過這場演講,感觸很深,哪怕已經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依然印象深刻。而當時還在讀高中的我,確實因為這篇演講,改變了我的人生。賈伯斯在演講中分享了三個人生中的小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卻特別發人深省。
  • 《小歡喜》大結局揭露扎心真相:你的家教方式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而英子情緒爆發的背後,是宋倩對女兒一次又一次的越界:宋倩的口頭禪永遠都是:「我可都是為了你呀」,「你可是媽的一切呀」。但她把自以為的「好」強加給女兒,殊不知,這樣的越界,只會讓孩子逃離,逃不掉就走上了極端,以死相逼!孩子是第一次當兒女,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很多家長在「當父母」這條路上都走的磕磕絆絆。作為父母,從備孕開始,前所未有的終極挑戰就開始了。
  • 故宮揭露的人性真相,句句扎心,45歲前一定得懂
    十幾年前,他頭一回上電視講課,就憑一己之力,讓《百家講壇》從一個連續三年無人問津的節目,一夜爆紅,打破歷史類節目的收視率紀錄。 作為「百家講壇」的「第一壇好酒」,古稀之年的閻崇年,一舉成名。但對於一個從小在山東蓬萊海邊長大的孩子而言,龐大的宮殿樓宇,庭院深深,一磚一瓦都寫滿了前朝的故事,沒有比這更新奇和震撼的了。越是接近故宮,他越發熱愛歷史。而這顆種子,在他往後人生的歲月長河裡,也不斷地抽芽長葉、開花結果。
  •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揭露人生殘酷真相:讀書苦,路卻最好走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高考》,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曾經央視拍過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就叫《高考》,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考生的掙扎,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急迫,以及諸多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的家庭。這是央視曾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高考紀錄片。
  • 三十而已中隱藏的12條扎心真相,你知道幾條
    《三十而已》這部從開播前就引發全網爭議的電視劇,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三個不同階層的三十歲姑娘,生動詮釋了這個年齡的悲和喜。如今大結局曝光,更是惹得人們一片唏噓:許幻山煙花廠爆炸,鋃鐺入獄,顧佳賣了房替他還債。
  • 《以家人之名》揭露扎心真相:這3點做對了,影響孩子一生
    6歲前,要主動蹲下身體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寫道:「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12歲前,要永遠站在孩子身旁有人把父母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只生不養,還美其名曰「給了孩子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