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洛書
近日,杭州採荷中學新生軍訓現場進行了一場「艱難」的比賽,初一新生們比賽穿、繫鞋帶,結果三成學生不會。
好多孩子沒法把解下的鞋帶正確地穿回鞋幫的小孔,還有孩子找老師求助。
老母親隔著屏幕,看得直摩拳擦掌、替孩子們使勁!
艱難織網型:
半途而廢型: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不諳生活技能的孩子背後,都有極度愛孩子的父母。
繫鞋帶事小,但背後的教育弊端卻顯而易見: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已經是不容否定的事實。
孩子生活能力差,「根兒」在父母
鄰居小男孩鵬鵬,已經10歲了。
每到吃飯的時候,他爸媽都把飯送到房間裡,吃完再把碗筷端出來,碗都不讓孩子碰一下。
網上有句笑言:中國父母對孩子哪都好,就有一點不好,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了!
不會繫鞋帶,緣為哪般?
根本就在於父母對孩子的三種溺愛: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裡享受特權,好吃的、好玩的、他想要的,家裡人都不會和他爭。
長此以往,這種「一人獨大」的家庭地位,會讓孩子產生優越感,慢慢會演變成萬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
小霸王、小公主、小皇帝都是這樣慣出來的。
無條件滿足
欲望總潛伏在需求之後。
孩子合理的需求可以滿足,但要什麼給什麼就屬於溺愛。養成了「有求必應」的習慣,要想改就如剔骨挖肉,難如登天。
稍不滿足,孩子就大吵大鬧、走不動道。而且這樣的孩子通常不會感恩,不知柴米油鹽貴,就是因為什麼東西對於他來講,都太容易得到了。
白眼狼養成過程,就是滿足,無條件滿足。
全方位服務
有些家長從不要求孩子分擔家務,甚至連吃飯、洗澡、穿衣服都要幫孩子的忙。這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高級待遇,對於孩子來說根本不是好事。
溺愛之下,家長別指望孩子會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而且不做家務、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走向社會,無疑是自殺!
父母終其一生,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愛。但這份愛不該是精確配比、私人訂製、不允許有一絲差錯的蜜罐教育。
你之蜜糖,子之砒霜。
父母過分包辦,對孩子百害無一利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可總有些「不信邪」的父母,逆教育之道而行之,結果也只能是:悔之晚矣。
還記得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新聞,5歲的小勇,父母突然接到幼兒園的退學通知。在電話裡,園長只問了小勇媽媽一個問題:「你家孩子已經5歲了,學會獨立吃飯了嗎?」
這句話讓她啞口無言,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太驕縱兒子了。現在孩子不肯自己吃飯,在幼兒園打罵同學,遭到其他家長投訴。
作為父母,之前都沒有在意過孩子的這些毛病。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從小養成的,絕非一日之功!
園長的一句話更是扎心:「幼兒園不是教堂,不能一次次包容你的孩子,我們也不是保姆,學校是教育孩子成長的地方。」
從事教師行業三年,最悲哀的是,這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
三年級的孩子還要奶奶餵飯;
高三的女生要媽媽幫洗澡,每天督促著上廁所;
大學生每逢周末,髒衣服成堆寄回家,媽媽洗完了再郵回學校。
曾看過一句話:被溺愛過度的孩子,容易體弱多病,不能真正面對風暴。
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好心鋪下的墊腳石,必將成為孩子未來的攔路虎。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使孩子曲解了生活的意義,他們就無法創造屬於自己的自由而絢爛的人生。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讓孩子早吃苦
蔡少芬曾在微博上發了二女兒小包子下廚的照片,開心配文「用心做菜的小廚師!」
談及教兩個女兒做飯的初衷,蔡少芬如是說:「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做飯是最簡單的鍛鍊。」
包子妹妹今年剛6歲,就能像模像樣地做出幾道拿手好菜,勝過同齡人不是一點半點!
小朋友學習做飯難免燙了累了,端不動鍋拿不起勺,可孩子就是在一點一滴的磨練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諦。
油點和油煙見慣了,也就學會了如何在冗長平淡的歲月裡取悅自己。
做飯是生活裡很小很小的事,卻能讓孩子知道這一蔬一飯,一朝一暮的生活本相。
父母終究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只能在有限的相處時光裡,教孩子一些長在骨子裡的技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點滴小事,具體細分
引導孩子做家務時,用具體指令代替模糊方向。
比如:把沙發上的玩具放進柜子裡,髒了的襪子丟到髒衣簍裡;
把碗筷拿到廚房,溼抹布擦桌子,再用幹抹布擦一遍。
讓孩子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小事又拆分成幾個步驟,孩子會更快地理解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
力求學會,而非淺嘗輒止
家務是生活技能,也是生活情趣的體現,要學就要學會、學好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一位赫爾辛基大學教授曾說:
「芬蘭教育中特別不為其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所理解的一個地方就是,家政課是和數學、語文一樣重要的主課。」
在芬蘭,七年級學生每周都要上3個小時的烹飪課。
做家務需要長期持續的鍛鍊過程,這樣才會讓孩子形成記憶,慢慢就可脫離家長,自己獨立完成。
家務小事養心性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能夠教會頭腦準確地、清晰地思考。
家務活中蘊含大智慧,在勞動中孩子漸漸變得更有毅力、自信、勇氣還有統籌能力,也會懂得一粟一麥來之不易。
父母不要怕浪費時間,教了要領之後,就讓孩子自己摸索,這樣得出的經驗孩子才記得牢。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到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溫柔鄉裡長大的孩子,極易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也很難消化生活的苦;愛孩子,該讓他成為那寒冬裡不凋的松柏,迎風傲雪,野蠻生長。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自有醞釀,各有各的豐盈和綻放。
-End-
作者:洛書,願世上瘡痍,人間疾苦,盡作筆底波瀾。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