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什麼時候人類才有李商隱說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的世界呢?聽過葉嘉瑩講座的學生覺得,葉先生先「降低了詩詞賞析的門檻,又手把手領著人進來」。「她講詩是結合著自己生命的經歷,是與生命相融會的感發。」
-
葉嘉瑩先生:獨陪明月看荷花
隨著陳傳興導演拍攝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熱映以來,大家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探究又增加了新的熱度,許多讀者都希望多了解葉先生的故事。葉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君子?如何身體力行地體現弱德之美?為什麼說先生平凡而偉大?願這篇經過葉先生審核過的詳實、清晰的生平故事能為您解惑。
-
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隨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公布#99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歷經坎坷,在海外飄零數年,直至晚年才回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葉嘉瑩 上世紀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學教授的葉嘉瑩,願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開始執教。40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
-
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親朋好友都說我是『工作狂』,孔子說過『發憤忘食,樂於忘憂』,我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我對於讀書、研究真是做到了發憤忘食,而且也確實樂於忘憂,在讀書中自得其樂。」葉嘉瑩說。談起這部自傳電影被命名為「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直言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它講述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葉嘉瑩是著名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穿裙子的士」,受聘於臺灣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執教。她是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女詞人和她家的大四合院》)就在這座幽靜大宅中,葉嘉瑩寫作的詩都是眼中所見閒趣:蝴蝶、花竹、流螢、殘荷。據說伯父看了她的詩,便說侄女「不是有福之人,卻是堅強之人」,頗有《紅樓夢》中賈政評詩論小兒女之命的趣味。
-
葉嘉瑩:一朵仙人掌上花
昨天,詩詞泰鬥葉嘉瑩獲得了「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
《掬水月在手》:感動萬千人的葉嘉瑩
本書是同名電影的衍生之作,更是葉先生一生言傳身教的實錄。以相比其他傳記,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調動一切可用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出一位立體、豐盈、臻於至境的葉嘉瑩先生,讓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因葉先生的存在而紮根於更多人心中。老師這個職業,葉嘉瑩一當就是七十幾年。
-
明月照積雪,夜深千帳燈——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 語)那麼,「弱德之美」因何而生?如何在古典詩詞中理解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劇照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吳子桐的書評《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文章藉助對「弱德之美」的分析,向古人處尋找精神力量支持。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弱德是我們儒家的傳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我在承受壓抑之時堅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堅持而不改變。」
-
劉夢溪:我和葉嘉瑩先生的相遇相熟
本文作者(左)和夫人陳祖芬先生一起到天津看望葉嘉瑩先生(中),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我認識葉嘉瑩先生,完全是巧合。雖然很早就讀過她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雖然我熟悉繆鉞先生,繆先生和葉先生合作的《靈谿詞說》,我也很早就留意。那是1993年,馬來亞大學召開的國際漢學研討會,於11月18日至20日在吉隆坡舉行。我提交的論文為《陳寅恪的家學淵源和詩學傳統》,按主辦方安排,我和葉嘉瑩先生同一場發表論文。更沒想到的是,會後應《星洲日報》邀請,擔任「花蹤講座」主講嘉賓,又是我和葉先生共同主講。我先講的,題目為《當代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
敬賀葉嘉瑩先生榮膺感動中國人物(二)|| 中華詩詞學會女工委
19.邱金茹(清淨本然)山東 敬賀葉嘉瑩先生榮膺感動中國人物 今傳喜訊有依憑,詩業黌門一脈承。夜半書齋敲冷韻,先生是我眼前燈。 24.羅翎(一葉橫舟)湖南 敬賀葉嘉瑩先生榮膺感動中國人物 轉蓬萬裡作嘉行,詩教殷殷不了情。梅品松風堪仰止,中西齊贊大先生。
-
祝賀葉嘉瑩先生榮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詩詞專輯
(2021年2月18日於北京) 範詩銀 金菊對芙蓉·觀《掬水月在手》敬呈葉嘉瑩先生 水掬京華,淚分津月,問聲安好先生。憶香迴學舍,藕翠軒亭。 高昌 依韻文彰會長賀詩共祝葉嘉瑩先生榮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橫天耿大星,溢彩曜螢屏。灼灼拆紅紫,涓涓匯碧青。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陳傳興說,葉嘉瑩先生是目前為止,最後的,僅存的少數幾位詩詞大家,她研究古典詩詞,是非常完整的中國詩詞歷史。葉嘉瑩平淡講述父親往事,最讓導演動容「我們的拍攝工作對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機緣,這讓她去打開她記憶的房間,就這樣一段段回溯、追索、追尋、追憶等等,事實上是蠻感人的。」陳傳興說。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陳傳興說,葉嘉瑩先生是目前為止,最後的,僅存的少數幾位詩詞大家,她研究古典詩詞,是非常完整的中國詩詞歷史。 陳傳興說。 葉嘉瑩平淡講述父親往事,最讓導演動容 「我們的拍攝工作對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機緣,這讓她去打開她記憶的房間,就這樣一段段回溯、追索、追尋、追憶等等,事實上是蠻感人的。」陳傳興說。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沒有說盡她的故事
最近正在上映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讓很多人認識了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直到有一天,他跑來對她說:「我丟了工作。」葉嘉瑩心想:「不是因為經常從青島回來找我,所以丟了工作吧。」出於同情和義氣,她終於接受了他的求婚。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沒有說盡她的故事
大二那年,她的課堂上走來了一位講唐宋詩詞的先生,他相貌清癯,一襲長衫,講起課信手拈來,學貫中西,他就是被稱為苦水先生的顧隨。「餘雖不敏,但餘誠也。」這是顧隨的口頭禪,也成了葉嘉瑩奉行一生的宗旨,她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誠誠懇懇,能使十分力的決不只用九分,而顧隨將人生感悟融入詩詞解說中的授課方式也對她影響極大。
-
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少女一面
書籍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餘張高清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近日, 「坐賞鏡中人: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的主題直播帶廣大網友重溫了這位大先生的風範。活字文化副總編劉淨植、編輯黃昕及初岸文學主編文雯在直播間與大家共讀《掬水月在手》。
-
葉嘉瑩:葉落歸根再出發
儀式上,這位93歲的中國古典詩詞大家感慨地說,「我從各種人生苦難中走出來了,還活到了今天。如今我的人生即將走到盡頭,但教書育人的初心不改,我想把在中國的藏書、書畫還有身後積蓄全都留給待了37年的南開,衷心希望南開學子能有所建樹。 」 「葉氏駝庵獎學金」是葉嘉瑩先生於1997年以恩師顧隨先生名號「駝庵」設立,至今已20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