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理論前沿】範愛默倫等著|楊穎譯|說服研究中的論證

2021-02-25 批創思維

奧凱弗在其頗具影響力的專著《說服》中,將「說服」定義為「一種在某種情形下通過交流影響另一個心智狀態的成功意向性嘗試,其中,在這種情形下說服者有一定自由尺度」(O』Keefe, 2002, p.5)。在這個定義中,「心智狀態」可以等同於「態度」,即「一種用某種程度的贊成或不贊成來評估對特定實體所表達的心理傾向」。 (Eagly & Chaiken, 1993, p.1)說服研究關注「態度轉變」。可是,因這種研究的實踐抱負,其最終目標不只是態度轉變,而是以行為改變為目標的態度轉變。

說服研究分布於不同領域和學科,其中就包括了交流學。大多數說服研究都是實驗性的:說服實效性研究是在系統受控條件下進行(O'Keefe, 2002,p.169)。當前發展成熟的說服理論尚且不多,更不必說存在一個普遍統一的理論了。

原則上,說服研究可以涉及對態度轉變有影響的任何交流要素。論證只是其中之一種要素。在其專著中,奧凱弗對可能決定態度轉變的一系列要素進行了系統描述:來源要素(誰試圖進行說服?)、訊息要素(進行說服時說了什麼?)以及說服對象和語境因素(在什麼情形中誰被說服?)

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在「訊息要素」範疇中所研究的訊息基本都是論證性的,而其他兩種範疇中所考量的要素則只是與論證間接相關。儘管如此,在調查研究中,大多數說服研究者並不承認訊息的論證特徵。說服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論證理論,但論證理論也許能闡明論證類型、論證力以及理論研究中要考量的其他因素的關鍵作用。[1]

訊息要素研究可分為三種類型:「訊息結構」研究、「訊息內容」研究和「序列策略」研究。例如,訊息結構研究包括了論證順序研究。許多經驗研究已經開始考察論證排序具體方式的相對實效性,其中一種方式是層進式排序與漸降式排序。若要在這兩種對訊息中的論證排列方式中做選擇,看似意義不大:改變順序對整體說服實效幾乎沒有影響。從統計學意義上看,層進式順序只在一項研究中被證明更有說服力。當存在不重要差別時,說服效果的方向一般是但不總是支持層進式順序的,但在每個例子中,觀察到的差別是很小的(O』Keefe, 2002, p. 216)。

在其他一些訊息結構研究中,其重點放在了省略結論上:在呈現說服性訊息時,省略結論或立場是否可以算一種有效技巧呢?從直觀上看,我們似乎有理由贊成任何一種選擇(O』Keefe, 2002, p. 216)。例如,我們可以認為,明確結論是最好的呈現方式,因為這樣收訊者就比較不容易誤解訊息的要義,明確的表達可能在說服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交流者只提供了針對結論的前提,而收訊者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重構結論及其理由,他們也許會更容易被說服。

在一些研究中,明確的結論或推薦顯得更有說服力。這些發現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只有當聽眾的確有能力重構想要的結論時,省略結論才具有實效。我們尚未找到太多的經驗證據對這一解釋進行糾正。奧凱弗認為,「所期望的是,對於比較聰明的聽眾和最早對倡導觀點表示贊成的聽眾來說,明確的結論或許不是成功說服的必要條件,它還可能削弱說服的效果」(O』Keefe, 2002, p.217)。對此,目前尚未找到任何支持這些說法的證據。對於明確表達的結論更具說服力的一個可能解釋是,結論被省略時往往會出現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是對訊息中表達何種立場的一種感知扭曲。當收訊者感到訊息提倡的觀點比實際來說更接近其觀點時,就出現了同化效應;而當收訊者感到訊息提倡的觀點較實際而言更偏離其觀點時,則產生了對比效應。(O』Keefe, 2002, p. 218)

與訊息結構有關的另一種說服要素是訊息特殊性。訊息可能附著倡導行為的特殊性描述或具體性描述的變化而變化。對所推薦行動具有更具體描述(推薦特殊性)的訊息,比那些提供不具體的一般性推薦的訊息更有說服力。經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帶有用更特殊或更具體方式表述實際規定性立場的訊息,比帶有用非具體方式表述立場的信息似乎更有效。

涉及訊息內容的研究,大部分都與所用論證類型相關。一個例子就是關注單方訊息和雙方訊息的研究。在單方訊息中,論證者提出的論證可以被看成是對其結論的直接支持,而在雙面訊息中,論證者不僅討論自身的直接論證,而且也提出可能針對其結論的反論證。[2]

一般來說,在說服力上,單方訊息和雙方訊息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忽略反論證或者討論反論證,並不會得到一般性的論證優勢。儘管如此,如果出現兩種不同的雙方訊息,即訊息通過兩種方式處理反論證時,情況就比較複雜了。與單方訊息相比,這兩種雙方訊息有著完全不同的說服效果。論證者可以先提及可能出現的針對其主張的反論證,然後盡力反駁這些反論證。他們也可以只提出可能的反論證,但不進行反駁。相較單方訊息而言,有反駁的雙方訊息尤其具有說服力。而另一方面,無反駁的雙方訊息的說服力則大不如其單方訊息的論證(O』Keefe, 2002, p. 220)。

「恐懼訴求」是一種被廣泛研究的論證類型,從論證理論視角出發,它應該被看作是語用論證的一種特殊類型:收訊者應該採取具體行動,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將出現可怕的後果。恐懼訴求研究的一個問題在於,「在想像恐懼訴求引起的變化時,存在兩種根本不同且很容易混淆的方法」(O』Keefe, 2002, p. 224)。一種界定恐懼訴求強度變化的方法涉及對可怕後果的描述方式,即恐懼訴求的內容,是或者用十分生動的描述方式,或者比較不生動的平淡方式。另一種方法涉及在聽眾心中實際引發的恐懼程度。

各種經驗研究的結果表明,內容比較緊張或比較生動的訊息一般確實能激發更多的恐懼感。儘管如此,影響受者的恐懼程度並非輕而易舉之事。此外,恐懼訴求程度強的訊息比內容較弱的訊息更有說服力,而且能引起更多恐懼感的訊息也比引起較少恐懼感的訊息更具有說服力(O』Keefe, 2002, p. 225)。

最後,訊息內容研究的典型範例是,涉及提供例子的實效性與提供統計分析的實效性的對比研究。在例證中,對有些例子採用的是細緻入微的描述,而在統計分析中則是結合大量的例子進行量化總結。量化的表現方式比例子所含的信息量要大。但是例證方法可能更有說服力。不幸的是,經驗研究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一些研究發現統計分析比例證方式更有說服力,而其他研究的結果則完全相反。[3]這些相互矛盾的結果或許是因為人們在研究中,對不同訊息的論證屬性關注甚少。例如,結論的本質是描述性的還是規定性的,以及論證中所使用的論證型式都沒有被系統考慮在內。

不存在任何統一的說服理論,使得系統構建涉及論證話步實效性的一種可檢驗假設成為可能。因此,對說服論證的大多數實驗研究都具有特設性。[4]可是,也有一些例外,它們提供了說服考量,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佩蒂和卡喬波提出的「詳儘可能性模型」(Petty & Cacioppo, 1986a)。這兩位作者指出了兩類不同質的說服路徑。佩蒂和卡喬波假定,人們渴望獲得正確態度,但其說服論證過程的程度和本質,取決於他們的動機和能力。「詳盡」指的是人們對說服訊息中與議題相關的論證進行思考的程度。當情境和個體特徵能確保個人在進行議題相關思考時具有強大的動力和能力,則詳儘可能性高。因此,當收訊者遵循了涉及論證審查的中樞路徑時,這個可能性就高。[5]當精細化的動機或能力低時,態度得以形成和改變,但此時收訊者選擇的則通向了說服的邊緣路徑。用於邊緣路徑的機制包括認知機制(如啟發式加工和歸因推理)、情感機制(如經典操作性條件)和社會角色機制(如保持社會關係和良好的自我認同)(Eagly & Chaiken, 1993, p. 307)。態度改變大多由議題相關論證或中樞路徑處理過程所引起,與大多由知識線索所引起的態度改變相比,這些變化表現出更大的時間持久性,對行為更有預測性,以及對反說服具有更強的抵抗力(Petty & Cacioppo, 1986b, pp.175-176)。這意味著,論證導致更持續的態度改變。

對於具體變量是否應該被當作一個中樞機制或邊緣機制的組成部分,這總是不清楚的。在高精細化條件下,像源知識這樣的給定訊息權威可以作為論證,而在低精細化條件下,同樣的訊息可能只作為邊緣線索。這意味著,判斷訊息屬於何種路徑的決定性標準是精細化,而不是該訊息是否可以被認為是論證性的或者不是論證性的。

[1] 奧凱弗和傑克遜(O』Keefe , Jackson 1995)強調,為了提高說服研究的質量,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論辯理論。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論證質量應該通過使用受理論激發的規範進行評估。

[2] 阿姆加索(Amjarso, 2010)從語用論辯視角研究了這一問題,他借用「論證強度」這一概念,從理論上對單方訊息和雙方訊息之間的不同進行了描述。

[3] 參見霍肯的論文(Hoeken, 1999)。

[4] 奧凱弗(O』Keefe, 2002)對那些不是專門針對說服但依然十分具有影響力的著名理論進行了描述。這些理論包括態度理論、認知失調理論和行為意向理論。

[5] 詳儘可能模式可被視為一種將現有說服理論和研究置於一把認知大傘之下的嘗試:大多數態度理論可被看作是某個路徑的典範(Eagly & Chaiken,1993, p.306)。

[6]  關於會話論證的其他研究,參見克雷格和崔西編寫的著作(Craig & Tracy, 1983)。

[7] 如參見傑克遜和雅各布斯(Jackson & Jacobs, 1980,1982)、雅各布斯和傑克遜(Jacobs & Jackson, 1981,1982,1983,1989)、傑克遜(Jackson, 1983,1992) 和雅各布斯(Jacobs, 1989)的論文。

[8] 傑克遜和雅各布發現,他們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許多共同點,而不同點則在於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論證話語,他們的模型本質上是結構性的而非因果性的。

[9] 傑克遜和雅各布甚至認,為對會話論證的言語行為分析使排序規則分析法顯得多餘了。

[10] 關於此內容的詳細說明,參見範愛默倫等人的專著(van Eemeren et al., 1993)。

[11] 如參見貝努瓦(Benoit, 1981,1983) 和奧凱弗和貝努瓦(O』Keefe & Benoit, 1982)的論文。

[12] 論證經驗研究的一個相關趨勢是,在自然場合中研究論證。與辯論賽或者法庭辯論不同,這些場合通常是非正式的、自由的。學校董事會、勞工管理談判、諮詢討論會、公共關係競選和自助救助支援團體是將論證置於其中進行研究的一些高變化場合。這些研究包括普特南、威爾遜、沃特曼和特納(Putnam, Wilson, Waltman & Turner, 1986)、奧胡斯(Aakhus, 2011)、奧胡斯和萊溫斯基(Aakhus & Lewiński, 2011)以及希克斯和埃克斯坦(Hicks & Eckstein, 2012)等人的論文。

[13] 在其論文中,克雷格和崔西(2005)重點研究了 「議題」在以下兩種場合中的元話語使用:大學課堂討論和學校董事會的公共參與。

相關焦點

  • 中考語文乾貨:議論文中論證方法的識別及作用
    敲黑板,劃重點論證方方法是議論文中常見的考點,相對於前面所提到的說明方法而言,稍微能難一些,所以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能夠區分,又要能掌握其作用。我們都知道議論文主要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說明一個論點,在這個過程中,說服別人是過程,也是終極目的,所以,寫議論文的人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來說服別人,這才有了所謂的論證方法。如果,我們想要說服別人,我們會怎麼做呢?有的時候,我們會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事例,比如司馬遷受刑著《史記》、範仲淹劃粥苦讀的例子,常用來說明「磨難」、「挫折」對人的重要性。
  • 陳嘉映|看法與論證
    演算與證明由數學和狹義的邏輯學研究,本文關心的是一般說理以及窮理活動或通常稱為哲學的活動,哲學以論證為特徵,但在這裡幾乎碰不上演算和證明。 §4.人們普遍接受「真知是帶有論證的[真]看法」這個定義;為什麼要帶有論證,看法才能成為真知呢?
  • Essay寫作中常見的幾種論證方式
    對於海外留學生來說,論文寫作簡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拿到論文題目之後就需要開始思考自己該寫些什麼,怎麼寫,以此來確定自己的論文寫作方向和觀點。在論文寫作中,有些地方需要我們展開論證,就需要應用到各類型的論證方法,從而來證明我們觀點的正確性。那麼有哪些常見的論證方法呢?
  • 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歸納論證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歸納論證得出的是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從一個大前提開始,這個大前提通常是全稱命題,並且為真,通過小前提得到結論,該結論是原始命題背後隱含的規律,典型的就是三段論。
  • 跳開對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
    僅剩的賓客中有人和秀才平日交好,知道他的脾氣,便好心勸告他:「你這樣說話,太得罪人了。」秀才無奈中嘀咕:「我又沒有說他們。」最終,僅剩的這些賓客也一個個生氣地離開了。好好的一頓飯,為何會弄得大家不歡而散呢?實際上,秀才正是陷入了錯誤話題的「循環論證」,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既破壞了現場氛圍,也給自己的人際關係製造了矛盾衝突。
  • 論證的共向性視角:總結
    本章的開篇專欄,討論的是關於「言論自由」的問題。藝術可以看作是一種特定的言論表達,對於藝術活動的審查,往往被看作是對言論自由的限制。Steve和Juli這兩位大學生就討論了這個問題。Steve的立場是,拉勒米項目(一個關於同性戀者被殺害的戲劇)不應該被大學禁止出演。而Juli則認為,審查制度是必要的,比如電影分級制度可以保護兒童遠離暴力和色情電影。但Steve並不這麼想。
  • 議論文答題技巧——論證方法及作用
    在考試中,遇到議論文,好多學生就望而卻步了。因為有的議論文真的很深奧,讀了幾遍也不知道具體講的是什麼,作者要表達的中心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議論文閱讀理解中,經常會問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明方法又叫論證方法,包括: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等。經常會問的題目1、某段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其作用是什麼?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3、某段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以上就是議論文閱讀中,關於論證方法會常出的題型,這類題型其實有一種答題公式,套進去就行。
  • 「『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5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演繹邏輯 有效的論證形式
    選自《大問題》附錄二(美)羅伯特·所羅門,凱思林·希金斯張卜天 譯 在「邏輯準備」一章中,我們介紹了陳述的真(或假)與演繹論證的有效(或無效)之間的差別。如果一個人相信某個論證是真實的,但沒有對之使用邏輯的技藝,稍後在決定對錯時說它是錯的,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最後他們相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要聰明,因為只有他們發現在事實中和在論證中,沒有任何事物是穩定的、可靠的,一切事物均像定時漲落的渠中流水一樣波動起伏,不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停滯不動。
  • 什麼是「演繹論證」? 邏輯學
    一篇論文中的論證可能並不嚴格按照演繹規則提供的形式出現。這並不意味著其中的論證無效。在例5中,第二個前提「某某主義者想殺人」,必須以「如果……那麼……」的形式重述。事實上,在一篇論文中直截了當地照搬演繹規則,會讓人讀起來很枯燥,因此,為了嚴格符合這些形式,論證通常需要重述。你在撰寫一個論證時,必須要注意論證的有效性,同時也要注意對它的陳述的有趣程度。
  • 【乾貨】三段論是否是循環論證
    比如,生物學理論表明,人作為一個生物,有balabala等等性質,那就決定了人肯定是會死的,所以前提1成立,所以才能得出周杰倫和蘇格拉底也會死。這裡前提1的得出沒有用到3,而是通過生物學知識得出的,所以這樣就不算是循環論證。事實上,如果我們是在談論無窮多的事物的性質,那我們根本就沒法用外延的方式得到\forall xPx,原因很簡單,有無窮多個x等著你去檢驗,永遠也檢驗不完的。
  • 11種自打嘴巴的反基督教論證
    這種論證的看法,就是經驗是真理,但語言不是。這明顯是對神話語的攻擊。好笑的是,他們常常使用神的話語來捍衛他們的要點,當然,只有在神的話語能傳遞命題式真理的前提下,這種論證才有效。「不要論斷」這種論證,很有可能是這種論證的最常見版本。當然,如果你錯誤解釋耶穌的話,認為這指的是你沒有權利告訴人他們錯了,你就是在自打嘴巴,因為你這樣做,就是在告訴某人他們錯了。
  • 自媒體寫作與論文寫作,論證過程的區別
    自媒體寫作中,尤其是議論文寫作,我們需要對自己闡述的觀點進行論證。論文寫作中,我們也需要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推出自己的論點。那麼自媒體寫作有哪些論證方法?論文寫作有哪些推理方法?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呢?
  •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都有什麼 這九種常見方法快get起來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型,論點型,寓意型。九個常見的論證方法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 論證的分析:因為狗是人類的朋友,所以人類不應該吃狗肉?
    說話人很了不起,他們展現了地球上最神奇的能力:給出論證。但聽到這些話的人也很了不起,他們也會展現地球上最神奇的能力:評價論證好不好。好的論證才會讓人接受,壞的論證只能騙到蠢蛋,完全說服不了聰明人。前者是說,如果一個論證的理由都是真的,那麼結論幾乎必然是真的。後者是說,一個論證是有效的,並且這個論證中的理由都是真的。讓我們先做第一步,來想想,如果「狗是人類的朋友」是真的,那「人類不要吃狗肉」是不是幾乎必然是真的? 好像是如此。在絕大多數文化裡,我們不吃朋友的肉。極少數文化中,我們可能會吃掉已故親友的肉,以此緬懷他們。
  • 邏輯思維語言~論證
    M、S、P表示命題中涉及的事物,M代表「中項」,P代表「大項」,S代表「小項」。中項尤其重要,因為它的任務是搭建起聯結其他兩項的橋梁,論證的成功與否有賴於中項。三段論推理的根據是,首先確定某一部分是屬於整體的,然後得出某一部分的組成成員也是屬於整體的。
  • 人真是被徹底的理論說服的麼?
    他相信他發現的是科學的理論。只是這個理論現在只有他知道,要是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話,並付諸行動起來,那麼這美好的社會就會加速到來。他兩頭行動,在書齋裡「研發」科學的理論,投入火熱的革命去組織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踐證明,理論的研究工程成了爛尾,革命實踐也沒成功。因為後來的兩個大國搞革命成功了,反過來就證明馬克思的理論確實是科學的。
  • 2021國考面試技巧:名言警句類題型如何論證
    而在公務員面試中,通常會以習近平講話為主,從側面考察考生的素材積累和政治素養。因此考生可以平時注意積累習近平語錄,並做到理解其深層含義,這樣可以答得更加出彩。在面試過程中考生最常見的一個難題就是知道這句話是個什麼意思,卻在進行論證時要不論證缺乏說服力,要不就是圍繞著一個點反反覆覆講不清楚還把自己繞進去,越答越不想再答,更不知道怎麼去作答後面的內容,大腦一片空白。
  • 論證類型 | 演繹與歸納
    completeness: complete logic system - 指的是系統中任一有效論證都可以通過該系統的規則從論證前提演繹出論證的結論,簡單來說(但非技術性地說),可靠系統保證了結果質量,完備系統保證了過程質量。
  • 羅伯特·所羅門: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條重要特徵
    今天的欣賞的內容節選自《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是這本書導言的一部分,小標題名稱為「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條重要特徵」。我選擇這段文字,是為了提醒大家在哲學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注意鍛鍊自己思維的邏輯性和表達的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