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角到五塊,重慶糖畫傳統手藝的堅持

2021-01-18 渝味遊品

上小學時,門口總有個老大爺擺著一個攤位,他的桌子上放著兩個轉盤,一個轉盤是十二生肖,另一個轉盤是一些花鳥蟲魚之類的小圖案,還有一個較長的棍子立在那裡,上滿插著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其實說到這裡,老重慶也知道此為何物,所有老重慶的童年應該都對這個有過期待。

這就是糖畫,最起先是兩毛錢轉一次,然後便是五毛錢小圖,一塊錢大圖,到現在平常轉一次五塊,景區得要十塊。小的時候給了錢就開始轉轉盤,眼睛直勾勾跟著轉盤的軸轉啊轉,心裡一直默念想要轉到的圖案。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想要氣勢洶洶的龍和鳳,因為龍和鳳一般掛在展示棍的最上面,最大最好看。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街頭這樣的小攤越來越少,倒是景區會有賣糖人的,但是真正小時候的轉轉盤做糖人的形式也難以看到。但是在重慶萬州,便有一個老人堅持了三十多年的糖畫。

老人出攤穿紅色衣服,攤位上寫著傳統手工糖畫六個大字,在紅色的布上顯得格外亮眼。三十多年前,他便在鞍子壩小學開始了他糖畫的事業,那個時候就兩角錢,轉到什麼圖案就給你畫什麼糖人,即使已然是近七十的高齡,老人做糖畫的動作仍舊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

糖畫,顧名思義也就是用糖做的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以糖汁來進行圖案的造型,首先將紅糖白糖加上少許的飴糖用一個小小的圓盤盛裝,然後再爐子上溫火熬製,湯汁溶化至可以牽絲便是做糖畫的最好時機。此時便可用小勺舀上湯汁在平板上飛快地繪出圖案造型,動作越是輕快越是一氣呵成,這個造型便更加栩栩如生。最後用小鏟子鏟起糖畫,粘上竹籤,糖畫就這麼完成了。

糖畫不僅僅是一種食品,它甚至成為了民間的一種畫種,它的街頭藝術,豐富多彩的圖案,精妙絕倫的手藝,使得它逐漸演變成一種特別的糖畫藝術。糖畫藝術來源於做糖畫的藝人,他們將畫稿瞭然於胸,他們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看上去那些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龍飛鳳舞他們僅僅用縷縷糖絲邊勾勒出它們栩栩如生的神態,但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的民間藝術家所付出的努力卻是我們看不到的。

它在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廣泛流傳於巴山蜀水之間,各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形式。

而重慶則是以轉轉盤的方式,將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用糖畫出來。從兩毛堅持到了現在的五塊,三十年的傳統手工藝充滿了魅力,這種魅力從兒時影響到了我們的現在,也將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糖畫老藝人李烈斌 面臨的「甜蜜」和「苦惱」
    李烈斌將自己的糖畫插上支架  近日,綿陽濱江廣場陽光明媚,在距離鐵牛雕塑不遠處,一位畫糖畫的老人被團團圍住,人群中不時發出讚嘆:「這條『龍』畫得好像哦記者看到,不斷有大人領著小朋友來買糖畫,老人在一個木箱子支起的大理石畫板上聚精會神地畫著糖畫,一旁的糖畫支架上插滿了  形態各異的糖畫: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無所不有。小朋友們對老人畫出來的每一幅糖畫都愛不釋手,但還是最喜歡糖畫龍,大家爭先恐後在轉盤上轉圈,都想憑著自己的好手氣轉到那條獨佔鰲頭的「龍」。
  • 三代人的傳承與堅持,沿用傳統手藝製作的竹升雲吞麵
    傳統的手藝在歲月的長河中,是逐漸的消失,許多年後還有什麼留下給我們的後代?有幸讓我尋覓到,現在仍舊堅持沿用竹升制面的老店鋪,保存著即將失傳的技藝,還能讓大家吃到最細緻的味。>論口感與味道是無法比擬傳統手工制傳統竹升面已經少一間是一間了
  • 那些消失在鄂城街頭的手藝——畫糖人!
    南浦路上的畫糖人之前,在車水馬龍的南浦路上,難得出現了一位畫糖人的師傅。一鍋糖、一塊大理石板、一雙巧手翻飛……糖畫攤子前圍滿了前來購買的顧客。他動作麻利地製作著糖畫,大約四五分鐘就能做好一個。來買糖畫的基本上都帶著小孩子。攤子的轉盤上有龍、鳳、鳥等動物圖案,小朋友撥動轉盤,轉盤上的指針指到哪一個圖案,糖畫師傅就會給客人製作那種糖畫。但也有不少顧客要求糖畫師傅做一些不一樣的圖案。
  • 百變的糖畫,不變的情緣
    早在解放前,他的太公由於家貧外出要飯,幸遇一民間藝人教他糖畫製作這門技藝並以此謀生。三十年代初,李瑤的爺爺也跟著太公學會了此技藝,父子倆一起走街串巷以賣糖畫為生,解放後,十二歲的父親也子承父業,後來成家有了孩子李瑤後,由於糖畫收入的微薄,被迫放棄糖畫製作改而選擇了當時收入相對可觀的木工手藝謀生,但他的糖畫藝術卻在李瑤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李瑤從小就深受影響並迷上了既好看有好吃的糖畫。
  • 糖畫製作:從嘴裡甜到心裡
    中國發展網訊霸氣十足的龍、展翅欲飛的蝶、可愛吉祥的羊、機靈百變的鼠……近日,在奉賢南橋陽光四季園小區多功能室,進行了一堂「尋找童年的味道——趣味糖畫製作」課程。空氣中飄散著的絲絲甜香,不僅讓小朋友們垂涎三尺,也喚起了許多人塵封的童年記憶。
  • 【福州365·百姓】糖畫藝人林振傑:描繪舌尖上的圖畫
    【導語】身著紅色唐裝的林振傑,今年51歲,是三坊七巷的一位糖畫藝人。他說,這是祖傳手藝,他是第3代傳人。糖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林振傑這一做就是30多年。  林師傅的攤位總是吸引著不少遊客聚攏圍觀。一臺小電扇,一個爐子,一袋糖塊兒,一把鐵勺子,兩把小鏟子,一塊石板,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陳設,卻考驗著糖畫藝人的手藝。
  • 那些藏在老城區的手藝活兒
    一盤煎麵腸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布貼畫巧奪天工,小小麵塑栩栩如生,段段相聲令人捧腹大笑……這些經典又值得揣摩的手藝和絕活兒,竟是藏在滄州老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曾甜過初戀的糖畫,現在卻是獨屬於景點的童年回憶
    ——轉糖人畫大概是我童年時期最具賭博性質的娛樂活動,轉盤指針的每次起停都會帶走我的呼吸,生害怕自己呼出的氣將本該停在龍位置的指針吹到其他位置的生肖上。也總希望能轉到那條龍,這可是用兩根竹籤才能架起來的大傢伙。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狸爸: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取代人工,很多傳統手藝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代人的記憶啊。而這個曾經作為手藝人養家餬口的技能之一,由於時代的變遷,卻已被淘汰。在東莞已經很難見到真正的鐵匠鋪!據呆狸調查,在樟木頭有一名手藝人,在東莞堅守打鐵手藝50多年!他的名字叫張春祥,堅持一輩子幹一件事,明明到了可以靠收租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依舊堅持著打鐵。
  • 他們堅持的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情懷,支持手藝人
    老人常說,孩子去學一門技術吧,有一技壓身,不至於挨餓,這裡說的技術和手藝有什麼區別嗎?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編制背簍手藝人背簍是古時候吃不上飯,靠賣苦力,低收入人群背在背上運輸東西的一種器具,背簍俗稱「背篼」是用竹,柳,藤條等編製成背在背上的筐狀工具,在小編老家,女兒出嫁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會送上幾個背簍給婆家,這幾年漸漸減少,不是交通原因,這是一種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我們現在還能在很多家庭見到背簍的存在,每到鄉鎮趕集
  • 糖畫圖片--大龍常見的畫法
    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徵,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誌,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在糖畫藝術中,大龍是常見的表現題材,深受買家賣家的喜歡,他往往也是糖畫藝人表現自己技藝的絕佳載體。龍的表現技法較多,造型也靈活多變。
  • 武氏糖畫 | 不僅好看,而且好吃,真是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
    武長勇的糖畫之所以能夠深受歡迎,除了傳統的配料之外,他還自己研究創新,添加了蜂蜜這一味新食材。蜂蜜的加入讓他的「武氏糖畫」色澤更加金黃明亮,口感更加順滑細膩,品質更加健康營養!小小的糖畫講究還真不少,不僅如此,用糖漿畫糖畫的過程更加複雜考究。不過對於沒有美術功底和製作經驗的普通人來講,這個步驟就沒法參與體驗了。我們站在操作臺旁,目不轉睛的看著武長勇進行畫糖畫的過程。
  • 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重慶璧山開街
    9月29日,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正式開街,「非遺新國潮」系列活動同步啟幕。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以下簡稱非遺小鎮)依託重慶璧山區秀湖公園,打造了以非遺研學為支撐業態,疊加非遺美食、非遺住宿、非遺體驗等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性業態。
  • 《我在成都做手藝》|帶你尋找傳統手藝的美學記憶
    《我在成都做手藝》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20萬字的真實記錄60小時的深度訪談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對手藝和手藝人的關注和記錄,是我們打開國家歷史的另一扇門。記錄手藝就是記錄歷史。記錄歷史,不是局限於過往止步不前,是留存時代的印記,更是傳承和發揚匠人精神。圖:新書實拍日前,《我在成都做手藝》出版。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古典藝術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喜歡。
  • 凱德奇幻許願季 漢服華美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在「奇幻許願季」的主場活動中,凱德不僅攜手「祈星閣」在重慶來福士打造「漢服主題文化體驗館」,還集結漢服圈「大神」,通過漢服巡遊的方式,向消費者呈現古典的東方美。  熱鬧的人群中,漢服愛好者們走進重慶來福士。他們或身著寬袍大袖衣袂飄飄,或換上窄袖長裙儀態端莊。
  • 校園變身老街市 魚洞四小開展「新年樂淘淘」廟會傳統文化活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2日5時56分訊(晏豔輝)中國年,中國味,中國心,日前,重慶市巴南區魚洞第四小學校舉行了第六屆「新年樂淘淘」廟會傳統文化活動,全校師生、家長代表歡聚一堂,用滿滿的心意迎接新年的到來。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作為在這次活動中設置的競技板塊之一,主辦方組織了吹糖人、糖畫類項目的現場拼比活動,來自溫州各縣(市、區)的吹糖人、糖畫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臺競技,一比高低。來自鹿城的吹糖人曹達豐說,吹糖人在他曹氏家族傳承已經100年歷史,於2014年列為溫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為該項目傳承人。
  • 一位木匠的轉型——當代傳統手藝的生存現狀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羅彬先/向斌 綿陽報導)木工工藝是一門古老而又傳統的手藝,是以木頭為原料,通過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刨子刨平,量具測量等步驟,將木頭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然而在今天,社會的發展,木匠這一群體急劇減少,紛紛轉投其他行業。
  • 「國潮」復甦傳統手藝 !老手藝的魂 ,「不安分」的心
    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