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老城區的手藝活兒

2020-12-19 騰訊網

記者 趙寶梅 攝影報導

一盤煎麵腸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布貼畫巧奪天工,小小麵塑栩栩如生,段段相聲令人捧腹大笑……這些經典又值得揣摩的手藝和絕活兒,竟是藏在滄州老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新華區又有1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專家鑑定,眾多老手藝重新進入了人們視野。

在新華區潔淨餐館裡,一口火熱的炭燒鑄鐵鍋,倒上秘制湯油,鋪上一層自製的面腸,再鋪上一層紅腸、雞蛋,輕輕翻炒,出鍋時撒上冬菜和韭黃,豐富飽滿的味道彌散開來,一天的疲憊就在一盤煎麵腸中煙消雲散。這就是姜氏煎麵腸。從餐館營業初期到現在,26年來,一直延續傳統配置法和製作工藝,滿足了無數滄州人的味蕾。

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一個破碎的瓷器,在匠人的金剛鑽下,修補裂痕,重返完整,這就是人們說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即指的是鋦瓷。多年活躍在民間的敬記鋦瓷,在老滄州人的心中分量很重,也成為一項面臨絕跡、需要保護的手藝。

一勺一鏟,把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舀了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注,畫出造型。這就是張氏糖畫,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精心研究創新,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現如今,這門手藝傳到張英英手中,畫出的糖畫既美味又賞心悅目,深受大眾喜愛。

……

不僅這些,在新華區,人間巧藝蔡氏貼布畫、天工合一壽山石雕、幽默詼諧馬氏相聲、愛洋洋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滄州傳統而又受人喜愛的項目。新華區在多個微信公眾號上開設非遺網上展廳,將這些手藝或技藝進行展出,深受網友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他們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世代傳承。截至目前,新華區共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涵蓋武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等多個類別,為老城區乃至滄州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生活。

相關焦點

  • 中外領導人的手藝活兒:普京拿過四級木匠證書
    細川護熙,享受「晴耕雨陶」的生活  國際上不少領導人,手藝活兒也很地道。比如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細川護熙,他在1993年8月至1994年4月任日本首相期間,曾對日本的侵略歷史做出過深刻的反省。退休後,他基本上過著隱居的生活,制陶成了他最大的樂趣。  1938年冬,細川護熙出生在日本九州島熊本縣一個顯赫的政治世家。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老城區的現狀及未來
    很多城市曾經繁華的老城區都發生了滄桑巨變,市區的新城居民一年都不到老城區「慰問一下」已不是新聞。伴隨著老去的是魅力的不再、活力的褪去。1、居住人群發生了變化中國城市老齡化步伐加快,而老城區則早已中標。行走在老城區的大街小巷,平均年齡層次已達50歲以上,排除學生的上放學時間,一群陽光少年絕對會是大街上靚麗的風景。2、建築充滿歷史痕跡老城區的建築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一部分是歷史古建築,文化底蘊濃厚;一部分是改革開放後雨後春筍般的建築產物,白色長條瓷磚的外牆,一眼望去儘是回憶。
  • 帶你去看看港片裡的經典老城區
    香港除了時尚,還有一些破舊的老城區存在,在這些看似為「貧民窟」的地方,竟藏著這般清新的好店。這個滄桑破舊不起眼的老城區,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探訪。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些中環的影子,灰色的落地窗,一隻簡約的長凳,讓人忘了自己其實是在老城區。Common 正是取自小店集成之意,小店的理念是「延續深水埗社區的多樣性,提供美好生活提案」。
  • 有些手藝是要藏點掖點兒的
    水彩畫    張耀作品小母親到底年輕,沒有被生活錘鍊到那個程度,又天天逼著我教她魚丸子的作法,因為那美味實在叫她忘不了,倘若叫她在鮮衣美食之間做個選擇,她一定選擇後者並且不為自己飽口福,而是手藝服務家人。
  • 那些逐漸失傳的民間手藝活
    這些手藝慢慢的,不再有人願意花時間和心血去學習和傳承了。下面和小編一起再次重溫一下,這些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民間手藝活。 瓷胎竹編這個也許在小時候的農村很常見,爺爺奶奶們的菜籃子、筐等很多都是用主編的。然而這種瓷胎竹編要比它們更特別一些。瓷胎竹編工藝品是成都地區的地方獨特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它是用瓷器、漆器作為底胎,讓竹絲依附其上,成為一個「託兒」。
  • 【愛淘·藝展】愛手藝 慢生活——趣淘摩訶藏
    關先生說他的經營理念主要是在三個方面,一是佛教文化,二是慢生活,三是享受愛手藝的日子。  進店的人都會被店主關先生邀請在長方形的色卡紙上抄寫一句經文。在埋頭的瞬間,手中的筆划過紙間,每個人的心裡都是虔誠的,莊重的,神聖的。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文章來源:中國手藝網ID:wodsy-handmade王老邪在鋦活兒的行當中,王老邪的名號是響噹噹的。他大名王振海,是山東泰山元極門第37代傳人。他的祖父曾是清宮造辦處鋦瓷御工,人稱山東巧工王神手。當然,那些可以承載更多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手藝就更需要守住了,比如我們鋦瓷,既可以修復破碎器物,又可以帶來藝術享受,更能彌補情感遺憾,還蘊含著中華民族聚物惜福的美德。因此各國家都會對代表國家和民族的手藝加以保護,而這種手藝往往是對內有嚴格的傳承脈絡,對外更是保守不授。
  • 徐州這家藏在老城區的地鍋雞,是老家的味道,10個鍋同時炒不趕趟
    徐州這家藏在老城區的地鍋雞,是徐州遊子們口裡老家的味道,這家店外觀很不起眼,店面也不大,整間店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門口的10個鍋,同時炒雞都有點不趕趟。這家店就是徐州人都知道的,老家地鍋雞。
  • 鄧彬的金繕:手藝是一種自然生長
    他說:「江南傳統的積澱在這裡很明顯,而且隨處可以見到古人的聖跡,這裡的土壤對我有著很大的影響,讓我有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嚴格說,鄧彬不能算是手藝人,他的專業是版畫,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在湖北留校,而是來到了無錫的江南大學設計學院任職。他偏愛各種各樣的手藝,是以做手藝活兒為手段來研究器物。古代家具修復、漆藝是他集中精力的領域,技藝和理解在此間互為增長。
  • 化德縣「魯班凳」手藝傳承人亮相首屆美食文化節
    景宏的木匠手藝是世家傳承  從祖父那一輩傳到現在魯班凳一直在改良到景宏這一輩,已經是好幾代了化德縣公臘忽洞鄉哈彥忽洞村距離化德縣城還有20多公裡  「我還特別小的時候就很喜歡這個活兒。」景宏說,在他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這些精巧的玩意兒,他會跟著自己的爺爺與父親學習。  後來長大了,讀了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重新撿起了木匠活。
  • 北京10位非遺大師亮手藝守「藝」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明代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裡,非遺大師亮手藝,呼籲更多人關注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古都新韻 匠心傳承 2020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創新發展系列推廣活動」全程雲直播,邀請觀眾隔空飽眼福。
  • 大同市鋦瓷手藝人蘆聖傑 讓破損瓷器煥發新光彩
    鋦匠又稱鋦瓷匠,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人,鋦瓷手藝又稱「鋦藝」,是以金剛石為鑽頭的杆鑽打孔,再嵌入鋦釘把裂縫收緊,將破損的瓷器修復完好,使其重新煥發光彩。俗語「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便是說的這門手藝。48歲的蘆聖傑,是大同現代鋦瓷工藝的傳承人。
  • 把你的工作做成一門手藝
    辦公室工作看上去全是煩瑣和重複,但想要做好它,想要實現作為大機器中一顆小零件的自身價值,只能靠我們用一種「匠人」的心態和精神去琢磨、去學習、去思考、去精進,最終把手頭平淡無奇的活計做成一門手藝。要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始終保持學習和研究事物的熱情;二是至少找準一個領域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 那些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
    可能很多朋友連這個字的讀音都未必能念準確,然而,它卻是一個民間老手藝---鋦碗: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很多80.90後的朋友可能很少聽說,更別提親眼看見。
  • 手藝活兒—熬酒錄
  • 嘉瑞財富廣場,樂山老城區熟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冷清日子裡那些想念的聲音和畫面,都終於在嘉瑞財富廣場重現,樂山老城區熟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如今,我們相遇在樂山的街頭巷尾,道一聲「好久不見」。樂山嘉瑞財富廣場位於樂山老城區高北門,這裡有樂山專業的購物綜合大樓「重慶百貨」;一站式商品服務齊全的商超「沃爾瑪」;提供優質觀影服務的星級影城「太平洋」;信譽與售後最佳的電器賣場「百威電器」;注重專業健身輔導的健身會所「菲特尼斯
  • 《我在成都做手藝》|帶你尋找傳統手藝的美學記憶
    《我在成都做手藝》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20萬字的真實記錄60小時的深度訪談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我在成都做手藝》此書涵蓋了成都這種千年古城的著名手藝人的名人名事,通過採訪和編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圖:插圖翻拍天府之國成都,深藏有不盡的古老手藝。本書數位作者深探蓉城上百種手藝,精選20種地道成都好物。無論是千年銀花絲、針針蜀繡藝,還是氣質漆器,成都的歷史韻味都在一門門手藝裡傳承流淌。
  • 鞏俐,別再整那些爛活兒了
    她有能力再給銀幕留下經典,整那些爛活兒,實屬浪費啊。
  • 河南七旬老大爺進城賣老手藝活兒,很多東西路人都已經叫不上名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手藝活計在慢慢消失著,但是又有著很多人在堅守著,就比如有些傳統的老手藝人。寒風凜冽的天氣中,作者在河南濮陽城郊的一個集市上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小攤,攤位上賣的產品都是一些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叫不上名字的物件,讓人瞬間有著穿越感,而這些老物件都出自倆七旬老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