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活兒—熬酒錄

2021-01-13 須皎善
via 網絡

之前在鄉下有段時間看到頻繁熬酒的叔奶,一次趁叔奶忙活之際,偷偷溜進柴火間看叔奶燒柴火熬酒,當時已經到最後一步,於是開啟「三千問」模式,「鍋頂那鍋水是用來幹嘛的?」「熬酒的」所有的步驟已經深深刻在叔奶的行為中,不需思考,一步接著一步,酒自等它流入酒皿。「那鍋有兩層,下面燒著酒就從第二層流出去了」「那日是煮酒,把米煮熟了,和進酒麴(叔奶稱『釀餅』一類的詞語,很多方言太老需要結合語境)攪拌均勻,就開始發酵,發酵好了就可以像這樣開始熬酒了」「發酵多久」「一個月、一個多月」,每每等到頂鍋的水開始發燙,便舀出來,再盛滿冷水,如此反覆,直到一鍋酒全部熬好,趁叔奶舀水的間歇,坐在灶前加著柴火,突然就解開了酒是怎麼來的疑惑。

為了便於理解,草構一副糙圖如下:

熬酒步驟分為三大步,所需材料、器皿如下,再再加時間和人力。

1.煮酒釀:採購糙米,置入鍋中煮熟,待水分快乾冷卻,將酒麴碾成粉末,倒入鍋中攪拌均勻,便可置於發酵皿中;

2.發酵:密封發酵一月有餘;

3.熬酒:熬酒鍋清洗乾淨,倒熱水入內,倒入酒釀,將蒸餾鍋放入鍋內,用毛巾密封鍋與鍋之間的縫隙,盛水鍋置於最頂,同樣密封,接滿冷水,酒皿與蒸餾鍋連接密封好,點火開始熬酒。蒸餾鍋分為兩層,熬酒鍋的酒受熱成為酒蒸汽,到達頂部,受冷成為酒水,順著斜管流入酒皿。

叔奶說幾乎一發酵皿對應熬一酒皿,大概18斤,最後會裝到20斤的桶中以100元一桶的價格賣出去,或者自用。

材料&步驟
熬酒

相關焦點

  • 那些藏在老城區的手藝活兒
    一盤煎麵腸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布貼畫巧奪天工,小小麵塑栩栩如生,段段相聲令人捧腹大笑……這些經典又值得揣摩的手藝和絕活兒,竟是藏在滄州老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外領導人的手藝活兒:普京拿過四級木匠證書
    細川護熙,享受「晴耕雨陶」的生活  國際上不少領導人,手藝活兒也很地道。比如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細川護熙,他在1993年8月至1994年4月任日本首相期間,曾對日本的侵略歷史做出過深刻的反省。退休後,他基本上過著隱居的生活,制陶成了他最大的樂趣。  1938年冬,細川護熙出生在日本九州島熊本縣一個顯赫的政治世家。
  • 【吃在安順】傳承老手藝 變身新網紅!一碗滷粉裡熬了28年的安順味道
    請看本期——《吃在安順》:傳承老手藝 變身新網紅!一碗滷粉裡熬了28年的安順味道 漫步安順市老城區主幹道中華西路,東行至與範衙路交叉口,左轉而入,一排熱鬧的小吃店映入眼帘。這其中人氣最足的,是在安順小吃界頗有名氣的趙記滷粉,站在門口只消片刻,即可聞到從店內飄出的濃香滷味。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泰安新泰市張振:堅守甜蜜 傳承手藝
    張振說,從小父親就念叨大兵黃,念叨砂板糖除溼化痰等療效,可以說從小就在大兵黃的故事中、在熬糖的香氣中長大,父親熬製時熟悉的動作和教導他的話語,讓他內心深處的夢想開始升騰。對於張振來說,砂板糖不僅僅是一顆糖的簡單,它是蘊含著深刻的中醫食療理論,寄醫於食的中華藥食同源文化。
  • 化德縣「魯班凳」手藝傳承人亮相首屆美食文化節
    景宏的木匠手藝是世家傳承  從祖父那一輩傳到現在魯班凳一直在改良到景宏這一輩,已經是好幾代了化德縣公臘忽洞鄉哈彥忽洞村距離化德縣城還有20多公裡  「我還特別小的時候就很喜歡這個活兒。」景宏說,在他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這些精巧的玩意兒,他會跟著自己的爺爺與父親學習。  後來長大了,讀了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重新撿起了木匠活。
  • 北京10位非遺大師亮手藝守「藝」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明代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裡,非遺大師亮手藝,呼籲更多人關注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古都新韻 匠心傳承 2020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創新發展系列推廣活動」全程雲直播,邀請觀眾隔空飽眼福。
  • 鄧彬的金繕:手藝是一種自然生長
    這門手藝的出現是基於對殘缺的崇拜,用金,也就是最貴重之物修補殘缺,意在表達一種面對不完美時的姿態,坦然接受,精心修繕,而並非試圖掩蓋。  它是日本的傳統手工藝,我們發現它卻是在無錫,對於並非無錫人的鄧彬來說,似乎這個有著濃厚的江南文化底蘊的地方,更適合於這門手藝的精益求精,也更適合他其他手藝的自由生長。
  • 大同市鋦瓷手藝人蘆聖傑 讓破損瓷器煥發新光彩
    鋦匠又稱鋦瓷匠,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人,鋦瓷手藝又稱「鋦藝」,是以金剛石為鑽頭的杆鑽打孔,再嵌入鋦釘把裂縫收緊,將破損的瓷器修復完好,使其重新煥發光彩。俗語「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便是說的這門手藝。48歲的蘆聖傑,是大同現代鋦瓷工藝的傳承人。
  • 那些消失在鄂城街頭的手藝——畫糖人!
    畫糖手藝 「用糖作畫,是要講究熬功和勺功的。糖是糖畫的材料,糖熬得好壞至關重要。熬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會焦。這些傳統的手藝,已經逐漸開始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裡。 ● 鄂州有個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就想揍他 ● 進擊江碧路!沿街佔道修理、洗車的經營戶將全部搬離!! ● 只因被撞了一下,鄂州一遊子哥夥同他人暴打服務員!
  • 河南七旬老大爺進城賣老手藝活兒,很多東西路人都已經叫不上名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手藝活計在慢慢消失著,但是又有著很多人在堅守著,就比如有些傳統的老手藝人。寒風凜冽的天氣中,作者在河南濮陽城郊的一個集市上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小攤,攤位上賣的產品都是一些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叫不上名字的物件,讓人瞬間有著穿越感,而這些老物件都出自倆七旬老人之手。
  • 皇家珍膠阿膠塊,匠心熬製,純正營養
    一、工藝精湛皇家珍膠阿膠塊遵循了傳統手藝熬製,堅持九提九煉熬膠工藝。九提九煉熬膠工藝以其繁雜流程和工序著稱,皇家珍膠為了追求卓越品質,所以嚴格按照九提九煉的熬膠工藝:「冬至剝毛、驚蟄起灶、銅鍋銀鏟、桑柴火燒、九提九炙、九晝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陰曝、立夏成膠。」這種熬製工藝較比以前的熬製方法增加了66道工序,增加了6個晝夜,所用時間是原來的三倍。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文章來源:中國手藝網ID:wodsy-handmade王老邪在鋦活兒的行當中,王老邪的名號是響噹噹的。他大名王振海,是山東泰山元極門第37代傳人。他的祖父曾是清宮造辦處鋦瓷御工,人稱山東巧工王神手。文 / 王老邪 圖片 / 網絡 守住手藝,你看到手藝傳承的另一面了嗎?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
  • 逛文博會古錐展位,重溫古早味和手藝溫度
    以海為靈魂,設計師從古飾品中汲取設計靈感,並賦予傳統手藝以新的生命。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又稱「旺來」,所以有著吉祥寓意,是閩臺地區常見糕點。古錐工坊精選的鳳梨酥採用100%真鳳梨,內餡纖維細緻,甜而不膩。桂花有著健胃、化痰、生津的功效,由桂花和白砂糖製成的桂花糖老少皆宜,沒有任何添加劑,入口清香撲鼻。用溫水衝泡,能喝出生活的「幸福感」!
  • 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於仁謙1958年生於芙蓉街80號,從小受父親在服裝方面深厚造詣的薰陶,開始學習裁剪手藝;青年時代就職於濟南服裝三廠,並通過中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學習的機會,系統地研究了日本服裝文化及其與中國服裝文化的淵源。
  • 古老手藝「鋦瓷」:0.1毫米厚銅板令殘瓷「起死回生」
    【解說】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說的便是古老民間手藝鋦瓷。47歲的郭智軍就是一名鋦瓷匠人,一堆殘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成為一件件獨具韻味的藝術作品。 鋦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 把你的工作做成一門手藝
    辦公室工作看上去全是煩瑣和重複,但想要做好它,想要實現作為大機器中一顆小零件的自身價值,只能靠我們用一種「匠人」的心態和精神去琢磨、去學習、去思考、去精進,最終把手頭平淡無奇的活計做成一門手藝。要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始終保持學習和研究事物的熱情;二是至少找準一個領域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 深圳便民理髮檔:50年老手藝 理髮只要8元
    跟了自己快五十年的老手藝不能丟,幾把椅子、一套工具,就組成了一個簡單的「便民理髮檔」。 徐師傅從小跟人學手藝,到底為多少人理過發,他也記不清。從平頭、寸頭到大背頭,他見證著一個時代的髮型史。他說,當年學手藝的時候,剃頭不到1毛錢,現在他收8元錢。
  • 退出德雲社絕對明智之舉,恢復手藝的曹雲金對相聲來說何等重要
    離開小劇場就缺乏對段子的磨練,缺乏對手藝的精益求精,最缺乏與觀眾們的互動。同理,老郭近些年的相聲還聽得下去嗎?嶽雲鵬的退步不明顯嗎?相聲只有不斷練習,不斷上臺才能越來越來出彩。當曹雲金斷了所有的綜藝與影視演出後,回到劇場,和當年老郭一樣熬一熬。之後一定會再重新起來。
  • 「活兒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出活兒快,往往會給人一種專業的效率感,凸顯做事的態度和誠意。在陌生的商業交易中,這很加分。尤其在如今商業,很多時候,為了速度,甚至是可以犧牲些許完美的。我自己公司的團隊文化,還蠻狼性的,也許和我的性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