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 FE都不吃香了?2020年那些「退賽」的車企們_易車網

2020-12-24 易車網

說實話,90君也是突然發現,這個諸事不順的2020年,居然有這麼多品牌開始撤出各大賽車項目。世界上最早的賽車比賽發生在1887年4月20日,不過參賽的只有一個人,名叫喬爾基·布頓,他駕駛4人座的蒸汽機車,從巴黎沿塞納(參數丨圖片)河畔一路「狂奔」到努伊伊。

到了如今,車企玩賽車的目的無非兩檔子事兒。首先,是為了在外面露露臉,為品牌做做宣傳;就比如說領克一直熱衷參加WTCR賽事,並且還衛冕了2020賽季的冠軍。

第二檔子事兒是為了積累技術,通過研發賽車技術再下放到民用產品,俗稱的「以賽代研」,這也是車企花重金參加比賽的原因。例如保時捷Taycan的800V快充技術,就來自勒芒賽車的保時捷919賽車,賽車上的「常規操作」一下子,就能成為民用車上領先競爭者的賣點技術。

90君曾經和大家聊過這個話題,小夥伴們可以自行點擊上面的連結回顧一下。話不多說,那麼今天90君就來帶大家,回首一下那些在2020年走出圍場的品牌。

要轉型了,再見

今年最大的退賽新聞來自大眾汽車,VolkswagenMotorsportGmbH大眾賽事運動部門169名員工被徹底宣布解散,將陸續轉崗到電動汽車產品線上。從紐伯格林、派克峰再到天門山。

此前,「最速電動賽車」ID.R項目,為大眾汽車賺足了眼球,GolfGTITCR與PoloGTIR5賽車,也取得了成績不俗的成績。可再出色的戰績,終究沒拗得過電氣化與數位化轉型,讓一句「Stayintherace」成了過去式。

此外,馬自達也解散了MazdaSpeed部門,從勒芒再到世界拉力錦標賽,MazdaSpeed部門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不斷地創造著屬於馬自達的輝煌。MazdaSpeed與轉子發動機,可謂是馬自達兩大圖騰。只可惜,轉子被當做了增程器,而MazdaSpeed卻為馬自達轉型讓了路。

內燃機?玩膩了

DTM德國房車大師賽在國內的關注度有多低呢?,低到百度百科都不在第一條顯示······

作為最頂級的房車賽事,大排量的自吸V8引擎,再加上誇張到極致的空氣動力學套件,看著BBA三家的賽車在彎道輪對輪狂飆,DTM其實有著非常高的觀賞性。

可惜,奔馳在2017年率先告別圍場,如今奧迪也在2020年宣布要離開DTM,再加上短暫加入又迅速退出的阿斯頓·馬丁,DTM徹底成了「寶馬M4大師賽」。畢竟,DTM這種「純淨」的賽事,並不能幫助廠家獲得什麼電氣化技術積累

帶電的也不中用啊

過去幾年,大量車企騰出資源就是為了去FE電動方程式大展拳腳,可萬萬沒想到,曾經被視為天選之子的FE,卻成了如今車企的「棄子」。

今年,寶馬正式宣布退出FE,此前奧迪也正式宣布退出FE。作為賽車圈子中的老炮兒,寶馬與奧迪都在FE中接連奪冠。畢竟,目前FE僅開放動力總成與能量管理系統,可以供車隊自研,剩下的車架、輪胎、座艙和電池系統都是由雷諾提供的。

不同品牌基本上就是給賽車換個塗裝而已,這直接導致FE比賽就像F2賽車一樣,基本就在考驗車隊策略與車手水平。

當動力總成與能量管理系統研發到位後FE比賽幾乎沒有什麼「可玩性」。畢竟嘛,即使FE全部解禁後,電氣化系統的「技能加點」複雜程度,相比F1這種複雜的內燃機混動系統,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不如等FE徹底成熟之後,大不了再回來真香警告唄。

此外,WRC賽事也不樂觀,由於快速推行混動技術的運用,雪鐵龍與現代紛紛在今年威脅退賽。原因嘛,一是混動技術在拉力賽車上很難運用,二是地主家實在是也沒有餘糧了,要維持企業的電氣化轉型,又要說服老闆為什麼參加賽車項目。

梅奔一級方程式

為什麼要把F1單獨拉出來說呢?因為這支比賽怎麼看,都有向「梅奔一級方程式」發展的趨勢。

今年,本田正式官宣將在明年退出F1賽場,在2015年回歸後,本田經歷了與邁凱倫的黑暗時期,又經歷了與大小紅牛的甜蜜時刻。

2020賽季,各家引擎供應商的差距,已經到了非常小的地步,本田也在F1圍場中學習到了足夠經驗,運用在了旗下混動民用車型上。隨著今年新規開始限制引擎升級,這套結構複雜且成本高昂的動力單元,讓本田意識到一年燒掉15-18億美元,其實根本玩不出什麼結果。更何況,本田一直在為FIA,提交動力單元改革的方案,但卻一直遭到駁回。

說句題外話,目前各支車隊性能差距,更多來自賽車底盤與空力套件。法拉利的徹底擺爛,邁凱倫被逼的賣大樓、賣股份,威廉士更是把經營了半個世紀的車隊直接賣給了投資公司。

一項賽事如果只是一家通吃,又怎麼稱得上是比賽呢?。更何況,頂替漢密爾頓出賽的喬治拉塞爾,這個每個周末都在為第15名而戰的車手,坐進漢密爾頓的火星車之後,與杆位成績只剩百分之二秒,可見F1圍場內根本看不到公平二字。

編輯總結:

2020年的賽車運動絕對算不上順利,車企退賽、比賽無聊。格羅斯讓的賽車撞爆炸,甚至沒有吳亦凡開著保時捷718GT4,刷新了上賽同車型圈速來的有熱度。2021年還有短短10餘天就要到來了,小夥伴們,讓我們圍場見。

易車號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車企接連退賽,電動方程式為何等了個寂寞?
    然而,6年過去了,一陣大紅大紫之後,FE卻在近日遭遇了尷尬的一幕:重磅車企毫無預兆地接連宣布退賽,FE正失去其堅定的支持者,寒流似乎正在襲來。12月1日,最早一批加入該賽事的奧迪突然宣布,其將於明年年底前退出FE,轉而將專注於達喀爾耐力賽,並回歸勒芒。
  • 激變大潮中的車企生存實錄 那些在2020年「消失」的汽車品牌_易車網
    有的時候生和死的分界並不那麼明確,但優勝劣汰卻始終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2020年對於全球來說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對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多個領域都產生了相當廣泛深遠的影響,而目前中國汽車市場雖說已然復甦,但有喜亦有悲,在多重因素的施加影響之下,有一些汽車品牌在2020年停下了前行的腳步,成為歷史大潮中褪去的浪花。
  • 快嘴丨不平凡的2020年,車企都經歷了什麼?
    ,我知道,是到了該做年終總結的時候了,回顧這極不平凡且魔幻的2020年,很多人心頭首先湧上來的可能就是辛酸和苦楚,這一年過得太不容易了,但是慶幸我們生在一個偉大的國家。怎麼看都是悲聲一片,甚至很多人斷言要熬不下去了,但是中國車市卻在短期內實現了V型反彈,硬生生將這個令人絕望、令人窒息的汽車市場煥發出勃勃生機。
  • 日本車企們的平成三十年
    後來,日本的這場經濟頹敗期被稱為「失去的二十年」,不得不承認,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汽車工業的影響是空前的。國內需求大幅萎縮,與泡沫經濟期車企的激進投產計劃共同造成了供需失衡,期間以日產為首的車企進行了大規模的關廠以及裁員,日本汽車行業隨即陷入困境。1991年8月5日,為世界汽車業留下了光輝一筆的本田宗一郎去世,也帶走了本田的靈魂。
  • 牛皮吹破了,兩年前要在2020年停售燃油車的車企,Are you ok?
    距離2018年熱鬧的討論禁售燃油車很快就過去了兩年,現在再看當時得出的一些結論有一點尷尬,其中一些激進的車企在當年所做出的的戰略目標至今也幾乎難以達到,這包括:北汽計劃於2020年在北京地區全面禁售燃油車、吉利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佔比達到
  • 插混在歐洲,到底是車企的救星還是披著羊皮的狼?_易車網
    2020年,歐盟範圍內所銷售的95%新車平均碳排放須低至95g/km,到2021年,100%的新車平均碳排放量需滿足該要求,超出碳排放標準的車輛將受到95歐元/克的罰款。在歐洲汽車製造商競相實現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之際,一項技術可能會幫助許多高端汽車品牌實現該目標從而避免或減少罰款。
  • 2020年發生很多事情,那些倒下的車企,沒有一個值得惋惜
    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重新部署年,汽車市場正在尋求復甦,但它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一年內很多車企都倒下了!這是一股大浪,不留情面的剔除糟粕,讓TA的允許在世界上得不到絲毫的同情,有的甚至值得我們的掌聲,2020年11月20日,法院判決受理債權人關於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復權的申請,該汽車公司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我不禁讓人嘆息,一手好牌打得不好!也許我的大多數朋友都知道「華晨」這個詞,因為寶馬華晨。
  • 2020年近20家車企宣告破產,誰會是下一個?
    在疫情和行業調整的雙重壓力下,2020年無疑是加速車企優勝劣汰的一年,對於一部分本就「財大氣粗」的車企,尚能度過難關,但對於那些原本就自身難保的車企,終究還是沒能挺住。
  • 「殭屍車企」為何不死?
    這一點從去年的汽車生產情況中也可以得到證實,《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2020年第1期)統計數據顯示,在被列入統計的77家汽車企業中,共有13家車企2019年全年的產量低於1000輛,其中只有1家車企的全年產量為零,遠低於今年。事實上,由於疫情,全球尤其是歐洲「殭屍企業」的數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 2019這些銷量腰斬的車企,2020還會再見嗎?
    但是看著不久前出爐的2019年度車企銷量數據,吉祥話怕還真是說不出口——現實,比人們想像的更殘酷。 在去年銷量跌幅在50%以上的車企排行榜中,合資品牌並不多,但是長安福特、東風雷諾、長安鈴木的上榜還是讓人側目,值得一提的是,旗下擁有兩個合資公司——東風標緻和東風雪鐵龍的神龍汽車,也在列。
  • 2020盤它~車企大洗牌剛剛開始!
    根據行業專家預測,從19年的總體銷量看,2020年的市場銷量會持續下跌,市場環境也許會更加殘酷,一個史無前例的車企大洗牌難以避免。車企銷量下滑18年,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負增長的影響,負增長主要發生在乘用車領域,商用車和新能源汽車仍維持良好狀態,其新能源保持了高增長,逐步成為西安的盈利增長點。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除了受到去年股市整體跌幅很大的累贅,行業景氣度大不如前,其實主要是就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減少帶來了公司的盈利壓力、總而言之利潤下滑,銷量下降是導致公司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
  • 價值回歸2020·第一集|跨十年全球車企市值TOP10
    巨變之下,應對「大起大落」的方式之一,是回歸本質,做最重要的事情:去練基本功,不只用PPT說故事;去創造價值,而不只是資本價值。 那些踏實、勤奮,肯花時間修煉內功,有正向價值觀的公司和人,都值得更多的尊重。他們在2020年用事實證明了尊重時間、尊重經營的價值。
  • 中國車企逆風「走出去」
    正如許海東所分析,海外市場迅速回暖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車企自身準備充分。  中國汽車企業海外業務在2020年出現了「抓兩端」趨勢,原先的出口方向是巴西、阿爾及利亞、阿聯、埃及、印度、俄羅斯、東南亞和南美市場等;而在2020年,許多車企開始通過新能源車、多功能車等產品進軍歐洲、澳新等發達和相對發達市場。
  • 這些車企在2020年集體換車標,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其實在過去的2020年中,也有不少車企更換了車標,寶馬換標、日產換標、五菱換標……中外車企換標的步伐可謂你追我趕。那麼,為何去年那麼多主機廠密集更換車標呢?車標更換後,真的是能越換越好?寶馬——摒棄103年的經典元素被戲稱為「別摸我」的寶馬標可以說是影響力最廣的LOGO之一,現在寶馬懸掛的LOGO還是1997年的版本,時隔23年之後終於換上新LOGO。相比於上一版LOGO,新LOGO取消了藍天白雲周圍的黑環,改為透明材質,同時藍天白雲主體也變得更加扁平化。
  • 車 被《頭文字D》毒害的那些少年們……
    中谷明彥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場地賽車手、評車人、撰稿人,在日本年度車型評選中擔任評委長達20年。他也是汽車開發專家,日本多家車企的暢銷車型出自他的奇思妙想和鬼斧神工。他還是賽車手,中谷明彥從高中畢業開始就陸續參加各種賽車比賽。在全日本耐久賽、F3、Super GT系列賽等眾多比賽中獲得過不少榮譽。中谷先生還經常在紐博格林賽道試車,有著豐富的賽道經驗。另外,F1賽車手佐藤琢磨也是他的徒弟。同時,他也將自己的賽車經驗巧妙地運用到車評工作當中來。
  • 國5汽車庫存成災,車企為何不降價止損?車企: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大家都知道國六的標準有多嚴格,相比國五來說,國六對汙染物的排放要求的更嚴苛,因此它的排放標準相比以前來說是最嚴格的。而國六政策的實行,對汽車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自從國六政策發布之後,汽車的寒冬就到了,許多汽車企業的庫存車都銷售不出去,央視也點名了一些車企,因為他們的汽車堆積的太多了。
  • 拍電影造火箭 2020車企大佬有點不一樣
    一直以來,無論是車企還是媒體一直喜歡報喜不報憂,對於市場表現基本都是「環比增長,同比創新高」的論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出現兩年的負增長,甚至還出現了中國品牌市場份額歷年來的最低水平。在過去的2020年裡,大眾是傳統車企中轉型最為積極的一個。在迪斯的作用下,大眾耗資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打造了大眾的首個電動車專屬MEB平臺。今年下半年以來,由MEB平臺打造的ID.3和ID.4分別在歐洲和北美地區上市。
  • 汽車大觀|2020年:車企銷量排名基本確定……
    作者 | 凌雲2020年接近尾聲,各大品牌前11個月的銷量數據也已經陸續公布。另據乘聯會公布的銷量榜單顯示,前15名的車企中,銷量實現正增長的僅有7家,銷量下滑的有8家,其中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現代下滑幅度最大,遠超市場平均水平。前三甲銷量並不喜人從乘聯會公布的榜單來看,如無意外發生,2020年中國車市乘用車年度銷量前三的位置依舊歸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
  • 車企員工禁止開其他品牌車輛合理不?
    當然,觀眾們最為印象深刻的一段,還是她的「800字淘汰感言」,咔咔一頓講,贏得了全場喝彩。在名為該企業名稱的貼吧上,這份內部通知遭到曝光,通知還顯示該規定將在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消息一出,網友們率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說:「同樣是上班,為什麼要限制員工開什麼車?」當然,也有人說:「這不是公共場所,人家按照汽車企業常用的做法無可厚非,自己的品牌自己不維護誰來維護?」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這種做法到底合理不?首先,我們要知道,車企員工禁止開其他品牌車輛進入園區,這不是先例。
  • 2020第一季度車企排行榜出爐,薑還是老的辣,行業已開始回暖
    [車友頭條-車友號-車之養護]  近日,2020年第一季度的中國乘用車車企銷量排行榜火熱出爐,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中國乘用車銷量為104.54萬輛,環比增長了317.5%,同比下滑40.4%,主要原因就是2月份國內正在對抗疫情的關鍵時刻,幾乎全國都在停工停產,因此銷量下滑嚴重,在3月份逐步恢復產能和流動性後,車市也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