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麼一首歌,它誕生於延安的一位農民手中卻在半個多世紀裡被人們廣為傳唱,還被改編成交響樂、歌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各種或盛大或莊重的場合唱響,曾創造了演唱人數和演唱次數最多等多項世界紀錄,並於1971年搭乘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成為人類送上太空的第一支曲目。這就是《東方紅》。它的作者李有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陝北農民。
李有源,1903年生於葭縣(今佳縣)城北張家莊,排行第三,乳名「寧」。祖父李燕斌、父親李興旺都是貧苦的農民。父親曾長期為地主當長工,家境非常貧苦。為了修孔窯洞安身,自己打石頭、背石頭窯洞修成了,父親卻累死了。從此,母親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幼年的李有源嘗到了人間的悲苦與辛酸。
李有源慢慢長大了,家境貧寒的他絲毫不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吃白面饃、穿新棉襖,但羨慕人家能念書識字。為了不當一輩子「睜眼瞎」,他哭著鬧著要念書。1916年,剛滿13歲的李有源被母親送到外婆家餬口度日。在此期間,李有源上了一個冬天的私塾,但最終因為家境困難無力承擔讀書的費用,只念了三個月就回家當了放牛娃。
從16歲起,李有源成為全家主要的勞動力。他從早忙到晩、從春忙到冬,然而一家人卻始終吃不上一頓飽飯。雖然光景如此困難,但並沒有打消李有源讀書識字的念頭。在勞動時,他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就念念寫寫,甚至在行路、吃飯的時候也不丟開書本。放羊的時候,他把羊群趕到草地上,自己就蹲在一邊,用指頭或木柴在地上練習寫字。
1920年,17歲的李有源開始給地主扛長工,除了在地裡場裡幹活,還得挑上兩個大糞桶到葭縣城裡挑大糞。城裡有所縣立小學,李有源每次路過學校,聽到琅琅書聲,心中十分羨慕,就放下糞擔子趴在窗臺外聽。學校裡有位老師叫張德華,見李有源每天都來教室外聽課,十分感動,就讓他免費進教室旁聽。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李有源就主動給學校做些燒水掃院的雜活,每逢收穫,家裡也給張老師送些山藥蘿ト、南瓜等。這樣,李有源在縣立小學讀了四個冬天的書。
經過不懈努力和刻苦鑽研,李有源的學識有了明顯提高。他讀了很多書,識了不少字,還常把看過的《列國志》《三國演義》裡的故事講給農民們聽。此外,他還愛畫畫,會拉板胡、彈三弦,尤其喜愛秧歌。幾年後,李有源已是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了。
陝北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鄉,飽受貧困和剝削的人們總是習慣用民歌來抒發心中的感情,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每當東方露出晨曦,黃土地上便會響起勞動者那此起彼伏的歌聲。天長日久地耳濡目染,李有源也逐漸成為一個唱民歌的能手。他不但唱民歌,而且還不時地寫一些民歌。
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窮苦人翻身做了主人。李有源高興地逢人便說:「毛主席到了陝北,咱們窮人有救了,有指望了!」並且編了一首歌頌紅軍和毛主席的讚歌: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窮苦人翻身當了家;毛主席領導咱鬧革命,昔日牛馬坐天下。
1936年3月,劉志丹率領紅軍東渡黃河抗日,途中路過葭縣,李有源親眼看到紅軍官兵紀律嚴明,便編出了一首歌謠:蔣介石,大壞蛋,不打日本打內戰……毛澤東領導咱紅軍,跋山涉水走長徵,天下百姓齊歌須。
此時的李有源,已經不是一個僅僅會唱民歌的鄉間藝人而是開始具備革命理念和革命熱情的積極分子。尤其是八路軍綏德警備區一團政治部民運股住進李有源家的窯洞後,李有源更加便捷地接受到了黨的教育。漸漸地,他對共產黨、八路軍的感情更深了,於是經常編寫一些歌詞歌頌共產黨、八路軍和毛主席。在大生產運動中,他編出:共產黨好,毛主席好,他是我們的好領導;一來就把生產搞,親自上山把荒掏。1942年徵收公糧時李有源編出有名的《繳公糧》:叫老鄉,快交糧,驢馱上來人背上;喜氣洋洋交公糧,千萬不要攪粗糠。他還創作《狼尾谷》來推廣優良谷種狼尾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周邊的農民紛紛改種這種穀子。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毛主席會上的講話使李有源明確了創作方向,增添了創作熱情。寫一首反映自己和廣大勞動人民對黨和毛主席熱愛和崇敬的頌歌,是他很早就有的一個念頭。他曾編過一首民歌:三山低、五嶽高,毛主席治國有勳勞,邊區辦得呱呱叫,老百姓頌唐完。
他並不滿意這首歌,認為古代的唐堯是無法與偉大領袖毛主席相比的。有的民歌把毛主席比作一盞明燈,李有源也黨得還不夠深刻。他一連寫了好幾首歌,但總感到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內心的感受,為此苦惱不已,反覆思考、日夜琢磨著。直到那個神奇的早晨,這種苦惱才被一個特別的場景一掃而空。
初冬的一天,他起了個大早,挑著擔子進城賣菜。當他爬上一道山峁峁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燦爛的陽光照亮了陝北高原,照遍了祖國大地,也把李有源的心照得暖洋洋。眼前壯麗的景色,不由得使他心潮澎湃。他想,偉大領袖毛主席不正是驅散黑暗、給人民帶來了光明的紅太陽嗎?要打起比方來,說毛主席是咱窮人的太陽,那是再對頭不過了。咱中國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受苦,眼下出了毛主席這樣偉大的領袖,好日月才開頭,不就是眼前旭日東升的光景嗎?他懷著對毛主席無比崇敬和熱愛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唱道: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又想到,自從葭縣解放,人民翻了身,日子一天比一天強。就他自己來說,響應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當年開了七八畝荒地,打下十石穀子。要不是毛主席的好領導,哪有自己的今天,哪有勞動人民的今天?於是,他又接著唱出了:他為人民謀生存。但是,最後一句怎樣寫呢?
他一時想不出合適的句子,只好挑起擔子往縣城走。他一邊走、一邊想,當他走到城牆根前,看到牆上一條醒目的大標語:「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這不正是他心裡想說卻說不出的話麼?借用這句話,最後一句歌詞編寫出來了:他是人民大救星。四句精練的歌詞,語言樸素,比喻確切,配上群眾熟悉的《騎白馬》調,充分表達了李有源的心情,也表達了千千萬萬勞動人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
當天晚上,在如豆的油燈下,伴著心中的那輪紅太陽,李有源寫下了這首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新民歌一一《移民歌》: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生存
他是人民大救星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領導陝甘寧
迎接移民開山林
咱們邊區滿地紅
葭縣移民走延安
心要開南勞山
不過幾年你來看
儘是一片米糧川
這首《移民歌》選用的曲調是民歌《芝麻油》:「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見想死個人,呼兒咳呀,哎呀我的三哥哥。」1938年,我國著名音樂家安波等人按這個小調,填上了新詞,名日《騎白馬》:「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紅色延安的故事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咳呀,打日本我顧不」後來這首革命的民歌一直在陝甘寧邊區流唱。
《移民歌》曲調基本沿用了《騎白馬》的唱詞格式與曲調框架,但根據內容在速度、節奏、唱腔上做了相應的變化。第節即後來傳唱開來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其餘內容主要是寫移民新舊生活對比的。
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也是一位民歌手,天生一副好嗓子逢年過節鬧秧歌時還要當「傘頭」(相當於領舞)帶領大夥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李有源寫出《移民歌》後,交給李增正試唱,並在1943年春節期間秧歌隊進城演出時演唱。由於歌曲曲調優美,歌詞充分表達了翻身農民的心聲,這首歌很快在周邊的農民中流傳開來了。
葭縣位於黃河西岸,地形以丘陵為主,土地貧瘠,氣候寒冷。邊區人民政府號召群眾南下到延安一帶開荒。1943年冬,葭縣組成了一支移民隊,李增正任副隊長。延安人民傳統上安土重遷,不願移民。李有源為了做參加移民老鄉的思想工作,編了一首《移民歌》。《移民歌》的第一段歌詞仍用「東方紅,太陽升…」,曲調也是《騎白馬》調,後幾段是有關移民開荒的內容:葭縣城區兩道河,人稠地窄石頭多,想要生產沒地種,移民南下來開荒。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領導陝甘寧,迎接移民開山林,咱們邊區滿地紅。移民隊從葭縣出發,走到哪裡唱到哪裡,在村子歇宿時還教群眾唱。
1944年2月的一天,作曲家馬可等人隨魯藝秧歌隊來到佳縣慰問演出。當大家演出歸來正準備休息時,突然從窗外傳來陣雄壯的歌聲:「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聽到這曲調親切而又新鮮的歌聲,大家頓時睡意全無,循聲追去,只見一個青年農民正站在一群老鄉面前教唱歌。原來這個青年就是李增正,他唱的歌正是他的叔叔李有源寫的。經過李增正的引見,馬可在第二天見到了李有源,請他講了這首歌曲的創作經過,並記下了歌詞。不久,延安《解放日報》刊登馬可的文章《群眾是怎樣創作的》,披露了《移民歌》的創作過程,並刊登了《移民歌》歌詞。
1944年秋末冬初,公木、孟波、劉熾、於藍、唐榮枚在南泥灣和綏德收集民歌時,發現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移民歌》,並將其收進了他與何其芳等人合編的《陝北民歌選》一書。
此時,歌名還是《移民歌》。直到1945年,公木、劉熾等人對《移民歌》的詞曲進行了修改,《移民歌》才發展為《東方紅》。
1945年9月2日,為了響應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方針,公木、劉熾與魯藝師生60餘人組成了「東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起程前往東北。抵達瀋陽後,為了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文工團決定組織一場文藝晚會。在晚會節目的籌備過程中,公木、劉熾、高陽、田方等人決定對這首歌頌偉大領袖的《移民歌》加以改編,作為晚會的重頭戲。於是四人便聚集在一起談起了歌詞的改編,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後,大家一共湊出了四段歌詞,由公木執筆記錄並加工整理。
實際上公木在《移民歌》的改編中一直處於「核心人物」的地位。歌詞第三段「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哪裡有了共產黨,哪裡人民得解放」便是他在行軍途中寫的《出發》一詩中的詩句。他還將第一段歌詞中的「謀生存」改成了「謀幸福」,並將「哪裡去了共產黨」改成「哪裡有了共產黨」,改動後的四段歌詞如下: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毛澤東,愛人民
他是我們的帶路人。
為了建設新中國,呼兒咳呀,
領導我們向前進
共產黨,像太陽
照到哪裡哪裡亮。
哪裡有了共產黨,呼兒咳呀,
哪裡人民得解放。
共產黨,老百姓,
民主聯軍子弟兵,
軍民合作心連心,
保家衛國享太平。
新歌詞完成後,劉熾在《騎白馬》小調基礎上對速度、節奏、唱腔等都做了相應的加工,並把歌名由《移民歌》改成《東方紅》。這首歌在晚會上一經演出,便立即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反響,成為全國人民喜愛的一首歌。
1945年5月1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召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將《東方紅》改編為四部合唱,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演出。這是《東方紅》首次合唱演出。至此,《東方紅》基本定型。
《東方紅》從1943年出現,到1945年定格與傳唱,期間數易其詞,已知的參與改編的就有李有源叔侄、馬可、公木劉熾、高陽、田方等人,還有無數人在傳唱過程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從這個角度講,嚴格意義上的作者已經難以確認。但是李有源作為最早編寫、傳唱人員,在《東方紅》的創作和早期傳播中,毫無疑問佔據著主體地位。從這個角度講,將李有源作為《東方紅》的作者是恰當且符合史實的。
講到《東方紅》的故事,這裡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小插曲。1947年,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胡宗南佔領延安。蔣介石為了誇耀他將共產黨趕出延安的政績,親臨延安視察。臨離開時,胡宗南親自組織了盛大的歡送隊伍,竟不惜將小學生們也拉上街頭。迫於形勢壓力,教師們只好教學生們唱改編了詞的《東方紅》(將「毛澤東」改為「蔣主席」),結果學生們唱著唱著,不自覺地就唱成了「毛澤東」,頓時將在場的教師嚇得直冒冷汗。所幸,處於興奮狀態的將介石並未留意歌詞是什麼。胡宗南心中也怕得不輕,但看蔣介石一臉得意,知道沒聽見,就佯裝也沒聽見的樣子,大度地未追究此事。這是一種不自覺狀態,也說明在邊區群眾心中,毛主席和共產黨領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們心目中的《東方紅》還是原來那個《東方紅》,他們腦子裡的大救星依然是那個毛澤東。
1952年,李有源作為ー個農民作者出席了在陝北綏德專區召開的文藝工作者代表會。之後,又參加了在西安召開的陝西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會上,李有源匯報了創作《東方紅》的經過,並即興為文代會創作了一首秧歌,獲得與會代表的一致認可和歡迎,人們尊敬地稱他為「人民歌手」。
1955年5月10日,李有源因肝硬化在張家莊逝世,安葬於村東一個山頭上。李有源病逝20年後,文化部為佳縣的劃撥專款修葺李有源墓,在墓碑上書:《東方紅》的作者李有源之墓。
隨著全國的解放和李有源的逝世,《東方紅》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這首源自陝北的民歌,不但曲調優美,易學易唱,更重要的是,它誕生於黃土高原、根植於人民心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如同一壇老酒,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越加的醇厚,散發著迷人的芬芳,不斷煥發出新的光芒。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14時55分,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大聲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個時刻的背景音樂就是軍樂隊奏響的《東方紅》樂曲。在這個新中國誕生的莊嚴時刻,它和《國歌》一起,成為最響亮的中國旋律。
1957年7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始播放戰國編鐘演奏的樂曲《東方紅》。這一播就是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讓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響徹了《東方紅》的樂曲。
1964年10月2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作曲家李煥之改編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演。10月6日,毛澤東觀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從此,混聲合唱《東方紅》風靡全國以至世界。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樂曲《東方紅》伴隨著衛星進入太空,成為中國探索太空的一個象徵。從此《東方紅》覆蓋了整個世界。
2009年5月2日,在新華網舉行的投票推薦百首愛國主義歌曲中,《東方紅》得票最高。同年9月28日,大型革命史詩電視劇《東方紅》開始陸續登上20家衛視螢屏。
2010年7月1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北京音樂廳上演,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9周年…
《東方紅》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歌曲,而且也成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所喜愛的歌曲。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會」合唱團的10多人給李有源寄來了一張演唱《東方紅》的照片,並聯合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東方紅,太陽升……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歌曲,我們想,這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2006年6月25日,斯裡蘭卡總統高級顧問達納帕拉在中央電視臺的訪談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東方紅》。他說,這首歌不僅他會唱,他的孩子也都會唱。他們熱愛中國的具體行動就是歌唱《東方紅》,他們把《東方紅》看成了中國的聲音,比作了中國的化身。
《東方紅)這首親切而莊嚴的民歌,幾十年來,我國各族人民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崇敬和熱愛的心情、千遍萬遍地歌唱它。全世界的革命人民也熱情地歌唱它。讓我們高唱著《東方紅》,堅定地沿著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
來源:楊家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