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收藏的
1850—1984年
北義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地區
的經典提琴作品
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1867年,拉菲爾·菲奧裡尼(Raffaele Fiorini,1828—1898年)搬到博洛尼亞(Bologna)並且開設工作坊,開啟了博洛尼亞近代制琴的啟端,他優秀的學生與兒子深深影響著當代制琴界,他們所遺留下的樂器,深具特色的音色及音量,一直深受演奏家喜愛,本期便介紹菲奧裡尼父子及其學生。
拉菲爾·菲奧裡尼(Raffale Fiorini,1828—1898年),原為巴扎諾(Bazzano)的業餘小提琴家。因對於提琴製作很感興趣,於1847年接受塔多利尼兄弟(Giuseppe Tadolini,1796—1870年)指導而製作樂器,1867年遷徙至博洛尼亞(Bologna)並且開設工作坊,之後便迅速地建立起聲望,並活躍於當地。許多當代著名的制琴師皆在拉菲爾·菲奧裡尼的工作坊工作,教導學生如下:
Armando Monterumici(1875—1936年),1899年買下拉菲爾工具與庫存。
Cesare Candi(1869—1974年),1888年隨兄長遷徙至熱內亞(Genoa)發展。
Augusto Pollastri(1877—1927年),1897年自行開業。
Carlo Carletti(1873—1941年),Carletti制琴家族的起點。
Giuseppe Fiorini(1861—1934年)兒子。
除了這幾位制琴師之外,其他艾密利亞(Emilia)地區的制琴師亦被吸引至此工作,接受菲奧裡尼的指導並承襲其提琴樣式。另外,這些制琴師們,更將拉菲爾·菲奧裡尼的制琴技術及概念傳遞至艾密利亞以外的地區,因此拉菲爾·菲奧裡尼可說是現代博洛尼亞學派的奠基者。
拉菲爾提琴樣式的靈感雖然源自傳統的樂器形式,但卻又賦予強烈的個人特色,如既窄且深的鑲線刻痕,較長的F孔。除此之外,拉菲爾·菲奧裡尼所使用的漆料以金黃色或橘黃色為底色,上層塗以完美的紅棕漆色。小提琴作品甚為稀少,留存至今的作品多為大提琴。
拉菲爾使用外模法製作琴的側板,他的學生也使用此方法。這種制琴方式在1820年的法國相當流行,但是在傳統的義大利制琴製程並不多見。
Violin by Raffaele Fiorini 1877
拉菲爾·菲奧裡尼 小提琴 1877年
圖為拉菲爾·菲奧裡尼小提琴 1877年
這是一把極其罕見的由拉菲爾·菲奧裡尼製作的小提琴,使用外模法製作琴的側板,上選的材料,此琴保有原始的脖子,在外觀上手工高超,具有相當成熟的工藝技術,其音色音量都是上上之選,不愧是現代博洛尼亞學派重要宗師。
朱賽佩·菲奧裡尼(Giuseppe Fiorini,1861—1934年)的技術承襲自父親拉菲爾·菲奧裡尼,目前最早的朱賽佩小提琴是其在1879年製作的,琴身已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準。1885年,朱賽佩在父親的工作室工作,1887年自行開業,他的作品分別在1881年及1888年獲得獎項。1889年遷徙至慕尼黑與安德烈·利格(Andreas Rieger,1836—af.1904年)共事,不久後,利格成為他的嶽父以及合伙人,公司因此命名為「利格與菲奧裡尼(Rieger and Fiorini)」,1896年則改名為「菲奧裡尼(Fiorini)」。
朱賽佩在到達慕尼黑時,他制琴的工藝技術已經比安德烈·利格好很多,但之後他也採用嶽父慣用的方式作直角內模,幾位專家(見過多把Sawicki樂器)一致認為朱賽佩可能在1890年拿到(Sawicki,Nicolas 1792—1850年Wien)小提琴,朱賽佩特意模仿這位作者的樂器,根據朱賽佩1879—1890年之間製作的樂器,只能說他是自我提升學習製作,漸進改善並不是有高人指引瞬間變高手的。
1906年,因他的制琴技術以及修復技術深受認同,而獲選為德國專家委員會(Commission of German Experts)的主席。他也發起德國制琴師協會(Verbandes Deutscher Geigenbauer VDG),對同業及後輩幫助很大。1912年,他決定獨立制琴而又再次搬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遷徙至蘇黎世,直到1923年後搬遷至羅馬,此時一貧如洗的他搬到羅馬,Rodolfo Fredi幫他作保才得以租屋。
他曾於1920年以10萬裡拉自Marquise Paola della Valle,heir of Count Cozio di Salabue 購買斯特拉迪瓦裡遺物並妥善運用,1930年捐獻給克雷莫納市政當局,其目的為創建制琴學校。可惜直至1934年,他的雙眼已全盲,於慕尼黑逝世時,夢想仍然未能實現(最終克雷莫納於1938年成立制琴學校)。
朱賽佩教導很多學生:
Pietro Messori(1870—1952年);
Giuseppe Castagnino(1883—1966年);
Enrico Politi(1885—1979年);
Arrigo Tivoli Fiorini(1894—1995年);
Bebie Turcke(1851—1958年);
Giorges Ullman(1879—1946年);
Paolo Morara(1889—1958年);
Johann Evangelist Bader(1876—1960年);
Hans Edler(1889—1974年);
Kurt Bruckner(1887— );
Ansaldo Poggi(1893—1984年);
Simone Ferdinando Sacconi(1895—1974年)。
朱賽佩教導的眾多學生中,甚少有跟他具有相當水平的,其中以安薩爾多·波吉(Ansaldo Poggi,1893—1984年)與賽蒙·費爾蒂南多·薩空尼(Sacconi,Simone Ferdinando 1895—1974年)的制琴風格與他最為相近,這兩位學生也是朱賽佩教導的最有成就的制琴家。朱賽佩的提琴漆色,依照不同制琴時期所使用的漆色而不同,但質地和透明度皆維持一貫地卓越水平,除此之外,優美的音色也使現存的提琴皆售價不菲。
Cello by Giuseppe Fiorini 1893
朱賽佩·菲奧裡尼 大提琴 1893年
圖為朱賽佩·菲奧裡尼大提琴 1893年
菲奧裡尼在慕尼黑時期製作的大提琴,是相當罕見的。菲奧裡尼製作的中提琴跟大提琴都極少,其成熟大器的外觀,義大利琴的優雅,德國的精準工藝,具有一代宗師的風範。
Violin by Giuseppe Fiorini 1913
朱賽佩·菲奧裡尼 小提琴 1913年
圖為朱賽佩·菲奧裡尼小提琴 1913年
菲奧裡尼在慕尼黑時期製作的小提琴,已經採用直角內模,使用罕見的Guarneri Model,琴頭還採用根據 Strad 基礎發展出來的模子。
Violin by Giuseppe Fiorini 1922
朱賽佩·菲奧裡尼 小提琴 1922年
圖為朱賽佩·菲奧裡尼小提琴 1922年
菲奧裡尼在蘇黎世這一年所作的樂器,標籤裡有手寫「Lurigo Svizzera(瑞士地名的古文)」字樣,他在戰亂時期所完成的樂器,呈現著一貫的工藝技巧與純熟的工藝技術。
基金會收藏了菲奧裡尼一把大提琴、三把小提琴,每一時期各有特色,但每一把琴都是大師精心完成的作品。具有清晰骨感的音質和高穿透力的音量的樂器,都是獨奏家夢寐以求的。
奧克斯圖·波拉斯特利(Augusto Pollastri,1877—1927年)為二十世紀傑出的制琴師之一,年少時即在拉菲爾·菲奧裡尼(Raffaele Fiorini,1828—1898年)的工作坊工作,17歲時成為拉菲爾·菲奧裡尼的學徒,當菲奧裡尼的健康走下坡時,波拉斯特利被指派為工作坊中主要的制琴師,並在菲奧裡尼退休後,於1897年自行成立工作坊,與弟弟加埃塔諾·波拉斯特利(Gaetano Pollastre,1886—1960年)一同居住。
1906年,他開始使用自己的模子,確定外模法,油性漆,創立了波拉斯特利樣式,1909年弟弟加入後才在琴內打雙雞印章。波拉斯特利於1927年在日內瓦(Geneva)的比賽中獲第一名的殊榮。很不幸的是,他在當年過世了。
波拉斯特利的制琴技術與風格皆受博洛尼亞學派的影響,除了制琴技術完美之外,提琴漆色亦是優美,採用以金黃色為底色的紅棕色,與拉菲爾·菲奧裡尼的漆色類似。他一輩子製作的樂器總計有64件(54 violins,5 violas,5 cellos)。分別使用三種樣式的提琴卷標,最為著名的是由波拉斯特利兄弟倆人所設計的「兩隻公雞」商標。其工作坊極其活躍且富有盛名,除了製作樂器之外,在修復古樂器方面亦有卓越成就。
Violin by Augusto Pollastri 1923
奧克斯圖·波拉斯特利 小提琴 1923年
圖為奧克斯圖·波拉斯特利小提琴 1923年
奧克斯圖在當時是頂尖的作者,其製作的樂器具有高質量並且較為稀少,在現今市場上價格相當高。他製作的琴採用上選材料,橘紅色的酒精漆,具有工整清秀的外觀,接近Fiorini,但在琴板翻邊上更加深且個性化,擁有骨感清晰的音質和高爆發力音量。
加埃塔諾·波拉斯特利(Gaetano Pollastri,1886—1960年),年少時便與其兄長奧克斯圖·波拉斯特利 (Augusto Pollastri, 1877—1927年)一同制琴。1927年兄長逝世後,加埃塔諾自行成立工作坊,並在製作的樂器中開始籤署自己的姓名,同年獲得制琴獎項。1929年後遷至聖馬汀諾廣場(Piazza San Martino),除了大戰期間和1960年逝世於薩韋納河畔聖拉札羅(San Lazzaro di Savena)之外,其餘人生皆在Piazza S. Martino 1渡過。波拉斯特利不僅在制琴方面榮獲許多獎項,在修復樂器上亦有卓越成就。
其提琴樣式最初近似於兄長奧克斯圖的作品,之後逐漸產生些微變化,如提琴邊角較為細長,使用紅色或者橙褐漆色(但較兄長所使用的漆薄且更易損壞)等。加埃塔諾於1927年至1934年間的作品與兄長共享相同商標。
加埃塔諾的制琴風格在1935年有明顯分界,前期的琴有其哥哥的風格,翻邊較深,音色較緊澀;1935年以後,其晚期的琴角較長,翻邊較淺,弧度上也較平坦,漆也薄而橘紅,這段時期音色較寬廣。1955年以後很多都是學生(Franco Albanelli 1933—2007年)協助做的琴,琴體較胖。他一生製作約165把琴,但是市場上仿冒的琴相當多。
Violin by Gaetano Pollasri 1946
加埃塔諾·波拉斯特利 小提琴 1946年
圖為加埃塔諾·波拉斯特利小提琴 1946年
此琴漆薄且橘紅,清晰骨感的音色及音色較寬廣,一直是Bologna學派的風格,標籤上沿用的花樣「Bologna Allegory」,琴背板跟尾針側板部分打有雙雞印章。
烏苟· 波吉
(Urgo Poggi 1865—1938年)
安薩爾多·波吉(Ansaldo Poggi,1893—1984年)的爸爸居住於Villa Fontana,受他兒子影響開始自學制琴。
Violin by Urgo Poggi 1928
烏苟· 波吉 小提琴 1928年
罕見的具有本人原始標籤的樂器,金黃色酒精薄漆,烏苟製作的樂器一般般也非專業作者,在歷史上被提到僅因為他那頂尖優秀的兒子安薩爾多。
安薩爾多·波吉(Ansaldo Poggi,1893—1984年)於音樂學校修業結束後,與他的父親烏苟·波吉(Ugo Poggi,1865—1938年)一同以業餘制琴師的身份製作提琴,也因為烏苟與朱賽佩·菲奧裡尼(Giuseppe Fiorini,1861—1934年)之間的友誼,使安薩爾多得以向菲奧裡尼學習制琴技術,並且在1921—1923年間一同於蘇黎世及瑞士工作。
根據Blot研究,1922年以前,他做過一些樂器販賣,但最後他一一收回摧毀,這種完美的個性也一直影響到其晚年面對學生的態度,每個學生有固定的風格及特殊鮮明的人生態度。
1928—1929年,開始列印章,之後他的制琴事業則以博洛尼亞(Bologna)為主要發展中心。其作品榮獲多次獎項,如1923年獲得一面銀牌,1925年、1927年以及1929年則分別贏得一面金牌。
其提琴採用克雷莫納(Cremona)學派風格,特別是斯特拉迪瓦裡(Stradivari)的形制。1920年代為自學時期,1930年代進入成熟期,製作屬於自己風格的樣式:狹窄的邊飾、淺薄的鑲線以及具有個人風格的F孔。此外,更選用優良的木材製作等。安薩爾多制琴手法細緻、乾淨,對於樂器的細節部分處理十分仔細謹慎。其漆色有紅橘色、黃橘色以及帶有桃紅色的黃色,色彩的運用視其製作年份而定。除了做工精巧之外,骨感清晰的音質和高爆發力的音量為眾多音樂家喜愛,使其作品價格不菲。
其1930—1950年間製作的樂器相當稀少,1946年12月和1948年5月間,他移居到瑞士。
1950—1975年Pin下移上板有特殊設計,顏色橘黃且有點褪色。
1952年之後,背板定位針往琴中央移動,可以明顯看到兩根固定木釘。
波吉教導過三個學生:Gianpaolo Savini;Neldo Ferrari& Gian Carlo Guicciardi;Gianpaolo Savini。1943—2015年Roma,1968年左右跟波吉學制琴,之後搬到Roma,與外界少有聯絡。
Guicciardi,Giancarlo (1940—),1960年開始自學制琴,1967年左右跟波吉學制琴。
波吉1967—1979年Giancarlo Guicciardi在工作室幫忙,1972 年正式退休,直到他91歲去世時仍然在做琴。波吉這時期的琴跟他的學生的樂器相差很多(顯然學生都是做大部分粗胚的工作),甚至在1953年後(他60歲之後),幾乎琴裡面都會有手籤字,他幾歲做這把琴,也算是一種防偽。
1981年捐贈工作室給MEDICINA博物館,包含「G Fiorini 1918年」,「Poggi,A 1933年」兩把小提琴。1982年最後一把琴編號323,他一輩子製作了322把小提琴、41把中提琴、25把大提琴,目前波吉被基金會收藏的有10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4把大提琴。
歷史上許多提琴大師(David Oistrach;Yehudi Menhuin;Nathan Milstein;Aaron Rosand;Uto Ughi;Mstislav Rostropovich;Stain;Accardo;Salvatore;Amedeo Baldovino;Enrico Campaiola;Nobert Brainin;Riccardo Brengola;Corrado Romano;Giuliano Carmignola;Dino Asciolla;Cristiano Rossi;Antonio Abussi;Angelo Stefanato)都使用過他的琴。米爾斯坦算是使用波吉的第一個名人,他曾說過「當你買不起Strad,你可以拉波吉」。阿卡多(Accardo,Salvatore)把自己的波吉琴給波吉維修,波吉甚至在裡面籤字,「阿卡多用此琴贏得派格尼尼比賽第一名」。
Cello by Ansaldo Poggi 1951
安薩爾多·波吉 大提琴 1951年
ex Rostropovich
圖為安薩爾多·波吉大提琴 1951年ex Rostropovich
這是一把罕見波吉大提琴。根據他本人記錄,一生僅做25把大提琴,難得這把琴是大提琴演奏家泰鬥曾經持有過的大提琴,據說上面還有大師使用時被弓尖戳破面板痕跡。
此大提琴採用上選木頭,金黃色的漆,高音相當特別,極具穿透力及高貴音色,低音巨大而有寬度。
以制琴家而言,在中提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類別都要製作出頂尖樂器,是相當不容易的,波吉在近代大提琴製作中是極其頂尖的高手,只可惜他製作的大提琴數量少且價格高,並不容易取得。
Violin by Ansaldo Poggi 1965
安薩爾多·波吉 小提琴 1965年
圖為安薩爾多·波吉小提琴 1965年
波吉在1965年製作的小提琴裡面籤字並寫下「自己72歲製作的小提琴」。琴的材料是上選木頭,金黃色的漆,波吉使用的材料跟風格有相當一致性,甚至在發聲方式及音質特點都相當接近。
賽蒙·費爾蒂南多·薩空尼(Simone Ferdinando Sacconi 1895—1973年)是公認的現代小提琴製作大師,是研究斯特拉迪瓦裡最權威的專家。
1895年3月30日,出生在義大利羅馬,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他八歲時看到他父親製作小提琴零部件,引起他對製作小提琴的興趣。後來他父親帶他到一個提琴製作師的工廠學習提琴製作技術,學了八年。為了成為優秀的提琴製作師,薩空尼進入美術學校(Academy of Fine Arts)學習了五年。他笫一次接觸到斯特拉蒂瓦裡小提琴是在他十三歲時,對匈牙利小提琴家弗朗茨·維克塞(Franz Vecsey)所有的斯特拉蒂瓦裡名琴「柏希埃(Berthier)」進行了初步測量。
薩空尼在十四歲時製作了他的第一把小提琴。此外,他還在工廠裡製作中提琴、岡巴提琴(Viola da ganba),柳特琴(lute)、袖珍提琴(pochette)、達莫提琴(Viola d amore)、莫託林和吉他。他還修理各種樂器,包括木管樂器,甚至製作留聲機唱針。1911年與Giuseppe Rossi和 Sgarbi;Antonio工作過。1915年他應召入伍,在炮兵連當兵一年後,被調到第28炮兵師做地圖描圖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三次負傷。戰爭結束後退伍回到羅馬。
1925年,他與有名的歌唱家特雷斯泰·帕希尼(Teresita Pacini)結婚,同時也就成為他的老師、著名的提琴製作師柏納蒂諾·莫利納裡(Bernardino Molinarre)的親戚。當時,薩空尼在著名的菲奧裡尼公司(G.Fiorini)工作。菲奧裡尼收集了許多斯特拉蒂瓦裡的遺物,薩空尼有機會直接研究特拉蒂瓦裡所使用過的材料和工具。1925—1928年在菲奧裡尼學習,這對他一輩子的制琴事業有重大影響。
1928—1931年,他從羅馬搬到慕尼黑,再到美國去幫納粹工作,戰後有段時間不能回到義大利。
1931年在美國長島工作,當他在紐約的「烏裡澤館(House of Wurlitzer)」工作時,更有機會接觸到從世界各地送到紐約來修理的斯特拉蒂瓦裡樂器和其他古代大師們的樂器。烏裡澤館本身就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樂器和詳細的記錄了關於每件樂器的測量、修理、保存等文字和攝影數據。
1937年回義大利一段時間,,在克雷莫納舉行紀念斯特拉帶瓦裡逝世二百周年活動,薩空尼從美國帶來十五把斯特拉迪瓦裡製作的樂器和十五把斯特拉迪瓦裡的前輩和後輩製作的樂器。為此他接受了克雷莫納市的金獎。薩空尼經克雷莫納市政府的允許,長期以嚴謹的態度整理保存在克雷莫納市政博物館(The Civic Museun of Cremona)裡的斯特拉迪瓦裡遺物,並編成目錄,對系統研究斯特拉迪瓦裡作出巨大貢獻。薩空尼還以他修理過超過三百五十把斯特拉迪瓦裡樂器所具有的豐富經驗,1952年為美國琴商Emil Herrmann 做修理工作,1963年紐約琴商 Rembert Wurlitzer去世後,將店留給薩空尼,1965年幫美國收藏家Hottinger 工作,這為大師修理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很多名琴。
1972年出版了《斯特拉迪瓦裡的「秘密」》一書。他在「秘密」一詞加上引號時,指出斯特拉迪瓦裡並無這種具有神話色彩的空洞「秘密」,而是因為後人對斯特拉迪瓦裡的許多製作工藝技術和藝術尚未了解。可以說這本教材所包含的內容是與斯特拉迪瓦裡製作樂器工藝和技術真實性最接近的。
1972年10月克雷莫納市授於薩空尼「榮譽公民」稱號。
Violin by Simone Ferdinando Sacconi 1928
賽蒙·費爾蒂南多·薩空尼 小提琴 1928年
圖為賽蒙·費爾蒂南多·薩空尼小提琴 1928年
這把琴是薩空尼待在羅馬的時候做的琴,底部尾針部分打有地名跟人名的烙印,是收藏家在這時期最愛的作品。採用上選材料,精細手工製作,與菲奧裡尼老師和波吉同學所製作的提琴相比,在外觀上不分上下,音色音量也相近。菲奧裡尼的確是優秀的老師,能這樣精準傳授製作提琴的精神,教出優秀的學生。
保羅·莫拉拉(Paolo Morara 1889—1958年)是一位專業的大提琴演奏家,曾在博洛尼亞樂團市劇院工作,一開始是自學做琴,1920年成為菲奧裡尼的學生,1937—1949年獲得提琴比賽金獎與銅獎。他製作的樂器集中在1930—1958年間,根據相關紀錄記載,他製作的提琴不超過55把,奇特的是沒有見過他製作的大提琴及中提琴。
Violin by Paolo Morara 1940
保羅·莫拉拉 小提琴 1940年
圖為保羅·莫拉拉小提琴 1940年
此琴使用上選材料,漆和內部結構與菲奧裡尼製作的提琴接近,但在細節與手工上還是保留了個人色彩,音色上仍然保留博洛尼亞明亮及骨感的音質。
阿里國·提佛利·菲奧裡尼(Arrigo Tivoli Fiorini 1894—1995年)一開始是大提琴演奏家,之後跟叔叔朱賽佩·菲奧裡尼學做琴,後來搬到San Remo發展,但他製作的琴卻跟叔叔相差很多,甚至無法看出關聯性,他1942年製作的提琴上標記著「第23把」。1970年搬到美國,1995年於加州過世,近101歲高壽。
Violin by Arrigo Tivoli Fiorini 1942
阿里國 ·提佛利 ·菲奧裡尼 小提琴 1942年
圖為阿里國 ·提佛利 ·菲奧裡尼小提琴 1942年
此琴原始標籤上打著朱賽佩·菲奧裡尼的學生,底部尾針部分打有「A.TIVOLI FIORINI」烙印,外觀上乾淨完整,但精準度不高,除了內部的結構跟叔叔的接近,其他地方看不出有任何關聯。
卡洛·卡萊蒂(Carlo Carletti,1873—1941年)是卡萊蒂家族的首位制琴師,在他出生前父親就已經過世了,因此童年生活困苦,直到高中畢業。原本是古董經銷商,由於經銷古典名琴而對製造提琴產生興趣。他參訪拉菲爾·菲奧裡尼的工廠並向Fiorini學制琴,他和當時許多人一樣在Leandro Bisiach的工作室做白胚。
他接觸到當時許多重要的制琴師,如奧克斯圖·波拉斯特利、裡德羅·畢席亞克等人。而埃克託爾·索弗利悌 (Ettore Soffritti,1877—1928年)更協助他開啟制琴事業,並且提供提琴樣式以及木材。
1908年到1920年間他和朋友安瑟摩·高帝(Anselmo Gotti)一同協助莫札尼工坊(Luigi Mozzani,1869—1943年)進行弦樂器的製作。他為裡德羅·畢席亞克工作(Leandro Bisiach),制工精細,風格介於菲拉拉(Ferrara)以及博洛尼亞(Bologna)之間,而提琴樣式則受斯特拉迪瓦裡(Stradivari)影響。他的兒子們納塔雷(1904—1979年), 歐佛羅(1906—1940年)與盧羅(1911—1978年)加入工作室後,產量與質量皆逐漸提升。他的侄子Genuzio(1905—1996年)後來也在該工作室工作。1928年至1935年間卡洛·卡萊蒂在Bologna開設一間工作室,並由兒子納塔雷與歐佛羅經營。
Viola by Carlo Carletti 1921
卡洛·卡萊蒂 中提琴 1921年
圖為卡洛·卡萊蒂 中提琴 1921年
此琴在外觀上不如傳統博洛尼亞的精細,在琴板的翻邊上更接近於菲拉拉學派,卡萊蒂中提琴的音色相當飽滿且明亮,這時期博洛尼亞出產的中提琴並不多,其中卡萊蒂的中提琴頗為特別。
納塔雷·卡萊蒂(Natale Carletti,1904—1979年)為卡洛·卡萊蒂長子,納塔雷於音樂學校修業結束後,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制琴。另外,他還為莫札尼(Luigi Mozzani,1869—1943年)工作。他製作的樂器種類、數量繁多,除吉他外,大提琴的產量就有200多件。1941年接管其父親的工作室。
他製作的提琴漆色一般為紅色或黃橘色,偶爾為金黃色。納塔雷·卡萊蒂的作品與其他艾密利亞(Emilia)地區的制琴師製作的不同,納塔雷並未於指板上漆(黏合指板後便塗漆,不像傳統製程再拆下塗漆),並甚少使用商標,但通常可從標籤上的親筆籤名辨識,他的作品以1945—1968年間最為傑出。
Viola by Natale Carletti 1936
納塔雷·卡萊蒂 中提琴 1936年
圖為納塔雷·卡萊蒂 中提琴 1936年
納塔雷1936年製作的這把中提琴與其父親使用相同的模子,外觀上不如父親精細手工,在琴板的翻邊上更接近於菲拉拉學派(飽滿的翻邊方式),納塔雷中提琴的音色相當飽滿且明亮,相比於外觀有更令人驚豔的感覺。
盧羅· 卡萊蒂
(Nullo Carletti 1911—1978年)
卡洛·卡萊蒂的三個孩子,都在家裡的工作室幫忙工作,1948—1960年間做過許多樂器,但幾乎沒有參加提琴比賽的紀錄。盧羅·卡萊蒂製作提琴採用家族風格的模子,許多他製作的樂器,都銷往美國。
Violin by Nullo Carletti 1957
盧羅·卡萊蒂 小提琴 1957年
圖為盧羅·卡萊蒂小提琴 1957年
此琴使用橘金黃色透明漆,手工相當粗曠,採用家族常用的模子(上肩有點縮小的德國風格)。
歐佛羅·卡萊蒂
(Orfeo Carletti 1906—1940年)
歐佛羅·卡萊蒂是卡洛·卡萊蒂的第二個孩子,他的作品受到波拉斯特利很大影響,早期在1928—1935年跟哥哥一起工作,1940年僅34歲便過世,但他製作了近 300把樂器。
Cello by Orfeo Carletti 1928
歐佛羅·卡萊蒂 大提琴 1928年
這把貼有原始標籤的大提琴,手工相當精美,雖然塗漆方面比較樸素,但就整體而言算是整個家族中工藝水平最高的。
歐特羅·畢格納名(Otello Bignami 1914—1989年)在博洛尼亞音樂院提琴專業畢業後,對提琴製作產生興趣,1952—1953年拜加埃塔諾·波拉斯特利為師,在他工作室學習。在1956年、1957年、1976年參加提琴比賽得過一些獎項,1979—1983年他成立博洛尼亞制提琴學校,雖然學校僅開辦了四年,但也教導出許多學生:
Pietro Trimboli(1939—)
Curzio Rossi (1936—1977年)
Paolo Ansaloni(1948—)
Franco Samoggia(1938—)
Luigi Laterrenia(1952—)
Roberto Regazzi(1956—)
Paola Malaguti(1957—)
Felicia Pansini(1952—)
Gianni Orsini(1938—)
Antonello Adamo(1964—1995年)
Barbara Meyer(1959—)
Luca Mazzetti(1960—)
Antonello Gamberini(1961—1991年)
Vincenzo Barile(1964—)
Alvise Cristinelli(1958—)
Daniele Canu(1955—)
Alessandro Urso(1963—)
Bruno Stefanini(1960—)
Raffaello Stefanini(1954—)
Sergio Gregorat(1962—)
Giuseppe Gugole(1954—)
Giovanna Benzi(1960—)
Federico Lippi Bruni(1957—)
Ezia di Labio(1960—)
Maurizio Spignoli(1958—2007年)
歐特羅對於博洛尼亞學派有重大傳承的貢獻。David Oistrach也使用他製作的樂器,他常在琴體裡打上OB印章,1978年以後也常在旋鈕處放上OB的金屬裝飾,歐特羅製作的樂器,體型比較寬大,發出的音色與菲奧裡尼相當不一樣,但是仍然有許多音樂家,對這樣的樂器情有獨鍾。
PS:博洛尼亞這時期的樂器,基金會收集超過25把,限於篇幅僅有14把彩圖及部分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