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16—1820年米蘭(Milano)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在1708年安東尼奧•瑪麗亞•拉凡札(Antonio Maria Lavazza (1683-1708年)的命案發生後,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Carlo Giuseppe Testore,c.1660—1716年)成為當時主要的制琴家,他承襲了葛蘭奇諾制琴風格,但1716年,年僅55歲的卡羅就離開人世。
他的兒子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Carlo Antonio Testore,1693—c.1765年)、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Paulo Antonio Testore,1700—1767年),當時分別只有23歲和16歲,就繼承了家業,但他們太年輕了,無法對如此龐大遺產承擔起繼承的責任。所以在那時,米蘭生產的樂器在質量上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其他制琴者也加入他們的工作室,如費迪南多•阿貝提(Ferdinando Alberti,工作時間1730—1750年)等,但米蘭還是沒有高級的制琴工匠製作出經典的提琴,此階段米蘭的提琴作品達不到之前的質量。
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的兒子喬凡尼•特斯託雷(Giovanni Testore,1724—1765年)和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的兒子皮耶•安東尼奧•特斯託雷(Pietro Antonio Testore,1732—c.1790年)一直在米蘭制琴。在這時期卡羅制琴的工藝水平較高,並且從目前音色角度上看,還相當不錯的經典作品,但是從材料及手工完成情況等看,都無法跟上輩人相提並論。
美國Edward Campbell曾論述,發現這一時期就發明了使用熱彎曲技術加工木板,然後製作出面板(Bending wood,主要以蒸汽彎曲6mm薄楓木、松木板,將各種材料的木板定型成特定弧度後再進行拼接,這樣更容易製作出所需的木頭弧度及厚度,這樣的木板弧度與年輪分布跟一般的琴不太一樣),有特定的技術符號。1750年,由於米蘭制琴業出現了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Carlo Ferdinanda Landolfi,c.1710—1784年)和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1711—1785年,1749—1759年在米蘭工作),使得米蘭的提琴製造業得以復甦。
我們並不清楚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的老師是誰,只知道他出生在接近瑞士的Baveno,可能原來的姓氏為Landolfi或Leidolff(這是位居維也納的一個龐大的制琴家族),從歷史資料中也可以解釋,為何蘭朵夫所制提琴的F孔與琴型相當接近於德國風格。約1750年開始蘭朵夫就活躍於米蘭,當時的米蘭屬於奧國管轄。
蘭朵夫的作品風格與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不同,技藝表現方法也不同,他的作品反倒和皮德蒙學派的瓜達尼尼有些類似,粗壯的琴頭及琴邊也成為了蘭朵夫的風格。他所制的中提琴和大提琴相當出名也很受歡迎,就這樣蘭朵夫(Landolfi)家族的興起延續了米蘭的制琴業。
蘭朵夫的兒子彼得羅•安東尼奧•蘭朵夫(Pietro Antonio Landolfi,c.1730—1795年)及學生彼得羅•朱塞佩•梅塔岡薩(Pietro Giovanni Mantegazza,c.1730—1803年)開拓了米蘭的制琴業,成為了米蘭另一個提琴學派的引領者,領導了另一代表性的米蘭制琴家派系。
蘭朵夫製作的中提琴大小適中,在16—16 寸之間。在當時小中提琴很流行,這樣的設計相當不容易,專家們把蘭朵夫視為重要中提琴改革者。後來,他的學生梅塔岡薩改變了他所制提琴較方型的外觀,發展出現代形狀的中提琴,這一形制的中提琴一直被音樂家和制琴家認為是最好的尺寸,在音色、音量上都是上上之選,創意超凡。
梅塔岡薩(Mantegazza)家族活躍於1760年到1824年,彼得羅•朱塞佩死後,其制琴工藝則由他的三個兒子弗朗切斯科•梅塔岡薩(Francesco Mantegazza, 1762—1824年)、卡羅•梅塔岡薩(Carlo Mantegazza,1772—1814年)、安東尼奧•梅塔岡薩(Antonio Mantegazza,1766-1790年)繼承。他們也成為了米蘭的著名制琴師。
喬柯瑪•李弗塔 (Giocomo Rivolta,1770—1844年)約在1770年出生於諾瓦(Novara),1790年搬到米蘭,曾經以唱歌劇為生,最早以製作吉他起家。1816年之後,他在科希奧伯爵的資助下,購買了在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裡(Antonio Stradivari,c.1644—1737年)所使用的工具,包含圖紙及模子等,有了這些條件後,他自身勤奮,研究探索制琴技藝,製作出被人認可的提琴作品,使他成為當時北義大利最好的提琴製作者。他結合多項史特拉底瓦裡與當時米蘭學派梅塔岡薩 (Mantegazza)琴板邊帶深翻邊的風格,加上自己的創意,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作品以中提琴、大提琴居多,小提琴的數量相當稀少。在中提琴的體型設計上,他的中提琴比傳統的大上許多。目前已知的他製作的最早的琴約是1818年,1820—1840年是他制琴生涯的成熟期。他以中提琴聞名於世,在中提琴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李弗塔過世後,制琴界人才凋敝,又因為戰亂,米蘭制琴業又停頓了一段時間。1870—1945年Antoniazzi家族與Bisiach家族在米蘭開啟了另一番制琴事業直至發展到盛世。
米蘭派的制琴特徵是翻邊較深,背板木頭常選用無花紋的木頭,以中提琴、大提琴聞名於世,顏色上普遍以深紅及金黃色為主,背板的鑲線常以刻標記線方式完成,基本上屬於較便宜的樂器,但在音樂史上,米蘭中提琴及大提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Violin by Carlo Antonio Testore 1750
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 小提琴 1750年
圖為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 小提琴
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是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的大兒子,他的制琴風格完全承襲父親,使用單調的漆色來制琴,這使得他的作品的色彩層次欠缺些許魅力;有時作品中背板不鑲上邊飾,而是在背板上刻畫雙線;琴頭背面的部分,用平的背面來取代,不像一般的琴有凹槽,這種設計自Grancino時代便有,這也似乎透露了當時快速制琴的情況。
據歷史考證,他居住的房子是當年Pasta Bartolomeo的舊居,他晚期制琴則在兒子喬凡尼•特斯託雷的協助下完成。這段時期,他製作的提琴音色上集中清楚,但明亮偏硬,缺乏高貴音色。
Paulo Antonio Testore c. 1745
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 小提琴 約1745年
圖為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 小提琴
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是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的二兒子。他的制琴風格承襲了父親與哥哥,但他對於琴的外型常有自己的想法。他的作品質量劣於父兄,使用的木材較差,紋理較寬。其淺黃色薄漆的作品質量較差,棕色漆提琴則較優良。作品帶有優美的共鳴和力度,音色上集中清楚,但明亮偏硬,缺乏高貴音色及較缺乏無瑕的純潔度。
Violin by Ferdinando Alberti c. 1750
費迪南多•阿貝提 小提琴 約1750年
圖為費迪南多•阿貝提 小提琴
目前研究可查的提琴製作者費迪南多•阿貝提工作時間1730–—1750目前的資料甚少。他在1730—1750年間幫特斯託雷兄弟工作。
這把體型較小的小提琴有著特斯託雷家族的設計風格,面板松木的年輪分布非常奇特,外觀相當粗曠,使用了典型米蘭學派紅棕色的漆。音色集中清楚,有很強的穿透力相比與外觀, 內涵更令人驚豔。
Violin by Giovanni Testore c. 1760
喬凡尼•特斯託雷 小提琴 約1760年
圖為喬凡尼•特斯託雷 小提琴
喬凡尼•特斯託雷是卡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的兒子,在特斯託雷家族中技藝一般,他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代制琴家。雖然他的提琴在木材和漆色的運用上都較為一般,但是其作品有著優美良好的音響效果,不過其作品現存於世的很少。這把小提琴的背板原來並沒有鑲線,現在這把琴的鑲線是後人以刻標記線方式鑲崁上去的。
Viola by Pietro Antonio Testore 1764
皮耶•安東尼奧•特斯託雷 中提琴 1764年
皮耶•安東尼奧•特斯託雷是保羅•安東尼奧•特斯託雷的兒子。
這把琴從木材到漆色的運用都較為一般,雖是如此,但該琴有著優美的聲音,不過其作品現存於世的很少。
此琴貼有原始作者籤名的標籤,背板沒有鑲線以刻標記線方式完成。該琴琴體體長399mm、上寬 196mm、下寬242mm,屬於短胖型的設計。
Viola by Carlo Ferdinando Landolfi 1760
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 中提琴 1760年
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據傳為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的學生。大約在1750年,他開始在米蘭從事制琴工作。傳聞他的制琴手藝與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有關。瓜達尼尼曾在1749—1759年住在米蘭,這一時期的他製作的提琴顏色偏紅,F孔沿用1738年以來的風格。這些都跟蘭朵夫的制琴風格相差甚遠,如果如傳聞他們的制琴技藝有所傳承,那就是蘭朵夫提琴粗壯的琴頭及琴邊受到瓜達尼尼制琴風格的影響,不同於先前的米蘭制琴家。
蘭朵夫對制琴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的作品設計高雅、手法熟練,展現出強烈的個人特色。他的作品外觀飾漆從深紅到橘棕色(orange-brown)的皆有,多採用金黃色。他的小提琴有著絕佳的音質;他的中提琴也倍受矚目,一般琴身體長381mm到389mm,甚至有的超過406mm;另外,他的大提琴尺寸較小,是珍貴的極品樂器。
這把中提琴體長408mm,上寬 196.5mm、下寬242mm。雖然琴頭巨大,但經過蘭朵夫的巧妙雕刻後,並不會給人以笨重的感覺。原琴的背板並沒有鑲線,這把琴的鑲線是後人以刻標記線方式鑲崁上去的。該琴音色集中,略帶偏澀,有極強的穿透力,兼具溫暖渾厚與清晰反應快的雙特質,給予演奏家很大的演奏表現空間。該琴曾是Gerald Segelman的收藏品之一。
Violin by Pietro Antonio Landolfi c.1775
彼得羅•安東尼奧•蘭朵夫 小提琴 約1775年
彼得羅•安東尼奧•蘭朵夫在父親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手下工作,並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由於十八世紀末以米蘭為中心的北義大利政局動蕩不安,制琴量大幅下滑,生意慘澹,目前彼得羅僅有少數提琴存留於世。
彼得羅的這把小提琴作品外觀上與其父親的相似,背板採用沒有花紋的楓木,在外觀上有點類似方形,擁有較大的琴頭,弧度上變化較大,琴板邊的弧度相當深。音色上有點中提琴的風格,使用棕色的薄漆。
Viola by Pietro Giovanni Mantegazza 1791
彼得羅•喬凡尼•梅塔岡薩 中提琴 1791 年
梅塔岡薩 (Mantegazza) 是義大利著名的制琴與收藏家族,1760年到1824年活躍於米蘭,全家族中最有名的制琴家是彼得羅•喬凡尼•梅塔岡薩(Pietro Giovanni Mantegazza,c.1730—1803年)。他是卡羅•費迪南達•蘭朵夫的學生,1762—1774年一直在蘭朵夫工作室工作,1760、1770年,彼得羅•喬凡尼•梅塔岡薩製作了大量的小提琴。1773年他接替蘭朵夫成為木工協會樂器製造的領導人。有歷史記載,1776年,梅塔岡薩父子與科希奧(Count Cozio di Salabue,1755—1840年)伯爵開始了長期商業合作,甚至伯爵向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訂製的白琴,也是委託他們幫忙塗飾薄棕紅色的漆。
1790年左右,彼得羅•喬凡尼•梅塔岡薩開始製作一系列的中提琴,結合蘭朵夫及阿瑪蒂的制琴風格,製作的提琴作品的外型比之前的更為古典,在中提琴發展史上,他所製作品佔有一席地位。然而比起製作提琴,他們更多的是進行提琴的買賣以及維修。
大師彼得羅•喬凡尼•梅塔岡薩製作的琴,漆的顏色變化相當大,早期的以金黃色為主,晚期的大部分為薄棕紅色。他所制提琴音色集中,有很好的穿透力,並且兼具溫暖渾厚與清晰反應快的雙特質。
這把中提琴作品體長406.5mm,上寬192.5mm、下寬 239.5mm。
Viola by Francesco Mantegazza 1788
弗朗切斯科•梅塔岡薩 中提琴
圖為弗朗切斯科•梅塔岡薩 中提琴
1788年,弗朗切斯科•梅塔岡薩與其父親彼得羅•朱塞佩•梅塔岡薩在米蘭以中提琴聞名於世,在中提琴發展史上,他的樂器佔有一席之地。
這把中提琴作品音色集中,有很好的穿透力,並且兼具溫暖渾厚與清晰反應快的雙特質,體長407mm,上寬192mm 、下寬 239mm。
Viola by Antonio Mantegazza 1789
安東尼奧•梅塔岡薩 中提琴 1789年
安東尼奧•梅塔岡薩去世時僅僅24歲,所以僅有極少量的樂器遺留於世。這把琴採用了他父親的模子,但是因為使用楓木沒有花紋,作者劃上木頭花紋在琴上後再覆蓋漆,這在當時是相當少見的。從該琴細而優雅的鑲線中,可以看出他的制琴技藝在一般的制琴家的水平之上。該作品音色集中,有很好的穿透力,並且兼具溫暖渾厚與清晰反應快的雙特質,其體長409mm,上寬192mm、下寬240mm。
Viola by Giocomo Rivolta c.1820
喬柯瑪•李弗塔 中提琴 約1820年
喬柯瑪•李弗塔所制的這把中提琴,在當時米蘭系統中算是相當大型的。該琴琴板弧度較平,琴板邊帶有承襲米蘭的固有的深翻邊風格,雖然有巨大的琴頭,但經過他的巧思雕刻,該琴並不會有笨重感(這是源自於Landolfi的設計)。該琴擁有溫暖寬厚的音域,深受音樂家喜愛,體長421mm,上寬 205mm、下寬254mm。
本文續該公眾號8月27日推送的《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63—1724年布雷西亞(Breacia)學派和1680—1716年米蘭(Milano)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