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80年—1850年北義大利曼圖阿(Mantu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2022-01-03 廣東省樂器協會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80年—1850年北義大利曼圖阿(Mantu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曼圖阿位於義大利北部,為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音樂中心。根據文獻記載,其音樂活動可追溯至中世紀時期。此地的音樂活動獲得岡札加(Gonzaga)家族贊助而蓬勃發展,早在十四世紀時,曼圖阿便以製作木管樂器(piffari)及銅管樂器(trombetti)聞名於全義大利;這裡的器樂演奏家、管風琴家、歌手以及舞者們有著很高的專業技巧,吸引義大利國內外的宮廷爭相招聘,而這裡劇場的演出更為當地提供了許多新音樂。除此之外,此地也盛行音樂理論的教學。

       十五世紀末期,曼圖阿音樂文化受伊莎貝拉·埃斯特(Isabella d'Este,1474—1539年,為當時岡札加宮廷的公爵夫人)影響甚深。她積極參與並贊助藝文活動,使弗洛託拉歌曲(frottola)、詩樂曲(strambotto)、頌歌(ode)、十四行詩(sonnet)等文學藝術蓬勃發展,並且要求音樂家們將上述文學種類與其他詩歌曲種相結合。當時卓越的音樂家如巴託羅密歐·特羅波其諾(Bartolomeo Tromboncino,1470—1534年)、馬爾凱託·卡拉 (Marchetto Cara,1465—1525年)等人皆曾在岡札加宮廷中服務。

       十六世紀初,弗朗西斯二世(Francesco II,1466—1519年,其妻為埃斯特家族的伊莎貝拉)為岡札加宮廷帶來燦爛光輝的時期。他於此時建立的宮廷禮拜堂,不管是當下或是日後所聘任的音樂家們,皆曾在此服務;弗朗西斯二世也積極推進音樂表演活動。其後人,如文森佐(Vincenzo I,1562—1612年)公爵,亦積極參與音樂相關活動與推廣,並視音樂為生活之必需。他於每周五傍晚在宮廷中舉辦音樂會,演出教會音樂以及室內樂之外,更開展劇場類的娛樂,蒙臺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年)的《奧菲歐》(Orfeo,1607年)、《阿瑞安娜》(Arianna,1608年)等作品皆是在其統治時期所推廣。

       然而,文森佐逝世後,音樂活動中心開始轉移至其他城市,曼圖阿僅剩歌劇仍持續發展著。而當岡札加王朝結束,並於1708年開始接受奧國統治後,便意味著曼圖阿的音樂活動自此隸屬於維也納統治之下,劇院裡大部分上演著復興維也納人以及米蘭人所創作的作品;演唱者亦來自維也納,屬於曼圖阿本地的音樂時代從此宣告終止。

       根據古文件,16—17世紀以前當時有幾位知名的樂器製作家,如Pietro Dardelli、Morglato Morella、Cesare Bonoris、Andreas Enders等。

       十七世紀晚期,彼得羅·瓜奈裡(Pietro Guarneri of Mantua,1655—1720年)為安德烈·瓜奈裡(Andrea Guarneri,1623—1698年)的長子,1679年左右彼得羅遷居曼圖阿。除了制琴外,還在宮廷樂團擔任小提琴演奏家,世人稱他為「曼圖阿的彼得羅」(「Pietro di Mantova」,即「Peter of Mantua」)。到了十八世紀時,許多人在此制琴,興盛了當地的制琴業,但在材料上也反映了當時經濟環境。代表制琴師包括安東尼奧·扎諾蒂(Antonio Zanotti,1695—1734年)、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1703—1754年),這一時期前,塗漆採用金黃色或是橘金黃色的漆居多。

       之後的作者,如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Tomaso Balestrieri,1713—1796年)、Guiseppe Dall'Aglio(1774—1855年)、加埃塔諾·迪奧內利(Gaetano Dionelli,1808—1870年)。他們的提琴作品皆富有曼圖阿制琴風格,尤其在漆料的使用上,常使用紅色的底漆,上層塗以亮的褐橘色或紅褐色漆色為其代表。

Violin by Pietro Guarneri 1715

彼得羅·瓜奈裡 1715年 小提琴

       圖為彼得羅·瓜奈裡 1715年 小提琴

       彼得羅·瓜奈裡(Pierto Guarneri of Mantua,1655—1720年),出生於克裡蒙納,為安德烈·瓜奈裡之子,安德烈的學生。1670—1678年於父親工作坊中製作提琴,部分以他父親之名為標籤的提琴亦為他所製作。1679年左右,由於和父親理念不和,加上身兼數職,他搬到了曼圖阿,因為精通古提琴及小提琴的演奏,他成為曼圖阿宮廷管弦樂團的成員。

       在曼圖阿,彼得羅蛻變成極傑出的制琴師,所打造的提琴華麗又獨特,幾乎無懈可擊,顏色以金黃色漆居多。小提琴的準確度,從鑲線、F孔切割處、邊帶弧度、琴頭等,都是上乘作品。儘管他的作品數量稀少,卻被倫敦希爾公司,推薦為瓜奈裡家族中最有天賦的制琴師。

       1720年,他過世後的財產由女兒處理,根據記錄,包含15把未完成小提琴跟大提琴還有豎琴,到了1725年剩下9把未完成小提琴,他的女兒將工作室賣給札諾替。這把1715年大師黃金時期樂器,標籤標註明「Petrus Guarnerius Cremonensis fecit / Mantuæ sub tit.Sanctæ Teresiæ 1715」,每一個環節的細部結構,都展現出彼得羅精緻完美的手藝。瓜奈裡家族的制琴技藝極受矚目,而彼得羅正是其中手工藝最優秀的大師。這把琴為雙拼背板,琴板的弧度相當飽滿,其設計反映出當時曼圖阿地區的偏好,採用金黃色塗漆,呈現出燦麗的光澤,與克裡蒙納地區的制琴風格迥異,音色上纖細骨感但穿透力驚人,此琴曾於1945年在布魯克林的博物館展出。

Violin by Antonio Zanotti c.1734

安東尼奧札諾替 約1734年 小提琴

       圖為安東尼奧札諾替 約1734年 小提琴

       安東尼奧·札諾替(Antonio Zanotti,1695—1734年)1695年間在克裡蒙納北面一個小地方Ceretto出生,1715年以前可能在Piacenza or Parma居住。1684年尼可拉去世,阿瑪蒂家族的光環傳至基羅拉摩二世(Girolamo II Amati,1649—1740年),1697年遠走他鄉,遷居到皮亞琴察(Piacenza)。有可能這段時間在Piacenza教導札諾替,1715年以後搬到曼圖亞。1725年札諾替買下彼得羅·瓜奈裡工作室工具及幾把未完成的小提琴。1731年年底安東尼奧·扎諾蒂跟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1704—1754年)籤約合作,根據商業登記,1733年不知發生何事,所有學徒跟合作夥伴都離開,僅剩他自己跟家人在工作室生活,1734年之後神秘失蹤。

       安東尼奧·札諾替受傑羅尼莫·阿瑪蒂二世及彼得羅·瓜奈裡等人影響,運用寬大樣式設計。但在細節上已經是他本人風格,琴板弧度也較深,F孔及琴頭有著不錯的雕刻工藝技術,採用上選的木材,漆色為金黃色,提琴的音色優美。

Violin by Camillo Camilli 1745

卡米洛·卡米利 1745年 小提琴

       圖為卡米洛·卡米利 1745年 小提琴

       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1703—1754年)出生於Verona農夫家庭,沒有任何跟他有關的師承記錄,1728年獨立工作,目前也找不到他1730以前製作的樂器,他1731年跟安東尼奧·扎諾蒂(Antonio Zanotti,1709—1745年)籤約合作。從在此之前曼圖亞的商業民事或教會的記錄沒有發現他的名字。

       該協議似乎是在防止他們之間的競爭,該協議的高級合伙人無疑是Zanotti。如果卡米利解除協議,他將不可以在曼圖亞開設工作。1733年卡米利離開工作室,1734年札諾替不知道發生何事神秘失蹤(可能過世,但此後也沒有任何有關的訊息),1735年卡米洛回到這工作室開始工作直到1754年過世。

       他的琴深受彼得羅·瓜奈裡影響,在J Philip Kass新的報告出現前,大家都認為他是彼得羅·瓜奈裡的學生(由於彼得羅·瓜奈裡 1720年過世,要成為他學生的時間非常短,加上1731年以前曼圖亞的商業民事或教會的記錄沒有發現他的名字,所以機率非常小),甚至在琴裡面在背板上也有瓜奈裡家族慣用的中央Pin針。他也改良提琴弧度,在音量跟音色都是這時期最棒作者。雖然他跟札諾替工作,但有趣的是外觀上看不出跟札諾替有任何關連,漆色大部分為橘色或亮紅色,偶爾使用褐色或暗紅色,音色非常優美也深具爆發力。

 

Violin by Tomaso Balestrieri 1761

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 1761年小提琴

       圖為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 1761年小提琴


Violin by Tomaso Balestrieri c.1780

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約1780年小提琴

       圖為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約1780年小提琴

       託瑪索·巴雷斯提耶裡(Tomaso Balestrieri,1713—1796年)有著「小瓜達尼尼」的稱號。

       根據J Philip Kass新的報告,他1713年出生在Piacenza附近小村莊Val Nure,1729—1731年間搬到曼圖阿工作,但並非專職制琴,而是從事服務貴族的工作,1741年受僱於Giuseppe Malatesta Palazzi伯爵。1753年開始獨立制琴,卡米洛·卡米利1754年過世後,巴雷斯提耶裡成為該地區最重要的制琴師。1759年時在曼圖阿開設個人工作室,目前最早的提琴標籤出現在1761年瓜奈裡上。由於巴雷斯提耶裡與瓜達尼尼1711年出生在Piacenza附近小村莊Val Tidone,都使用以胡桃木(Walnut)為鑲線白色部分(這是Piacenza地區慣用的材料),因此推測他在這地區學習制琴。

       1776年以後,巴雷斯提耶裡跟Turino提琴收藏家Cozio公爵有許多商業往來,也因此他由修護名琴得到許多個人經驗。

       巴雷斯提耶裡的作品大致分為小體型及大體型兩種,具有大膽的樣式。小體型的琴,琴身弧度較為平坦,而這些琴能適時引導出寬大音域且具爆發力與甜美音色,甚至有人認為可以和瓜達尼尼的早期提琴並駕齊驅,具有「小瓜達尼尼」之稱。許多音樂家如黎奇(Ruggiero Ricci,1918年)也使用此作者做的琴,目前世界上約有130把巴雷斯提耶裡的樂器,在市場上也具有非常良好的聲譽。早期以金黃色為主,之後橘紅色漆居多。

       1761年所制的小提琴是巴雷斯提耶裡的早期作品中,在F與弧度設計都可以看到他受到彼得羅·瓜奈裡的影響。音色上寬廣,具有明亮高貴的音色。

       約1780年所制的小提琴,是典型的小體型設計,較平坦的弧度設計,橘紅色漆,有著高度爆發力與明亮高音。

Violin by Dall'Aglio Giuseppe c.1800

朱塞佩·達拉利奧 約1800年 小提琴

       圖為朱塞佩·達拉利奧 約1800年 小提琴

Violin by Dall'Aglio Giuseppe c.1820

朱塞佩·達拉利奧 約1820年 小提琴

       圖為朱塞佩·達拉利奧 約1820年 小提琴

       朱塞佩·達拉利奧(Giuseppe Dall'Aglio,1774—1855年)是十九世紀曼圖阿的制琴師,1795年至1840年間於曼圖阿工作,他以卡米洛·卡米利或彼得羅·瓜奈裡作巴雷斯提耶裡的提琴為模型,但在細部完成上,有相當大差距。也許當時北義大利動亂,經濟環境不如前人,他於1852年退休。

       在提琴漆料部分,漆色多為帶有陰影的深紅色、金褐色、亮褐色、亮黃色等,其中,金褐色、深紅色漆料的提琴作品質量較好,大多是以史特拉底瓦裡(Stradivari)1790—1830年使用的Balestrieri提琴為模型製作。

       約1800年制小提琴,有著橘金黃色漆,較胖的弧度,上選的材料(這把琴琴頭非達拉利奧完成),豐沛的中音域音色。

       約1820年制小提琴,背板使用義大利楓木Oppi,有著粗曠的工藝技術,翻邊較深,紅色薄漆,也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環境相當艱困,該琴有著豐沛的中音域音色。

Violin by Gaetano Dionelli 1857

加埃塔諾·迪奧內利 1857年 小提琴

       圖為加埃塔諾·迪奧內利 1857年 小提琴

       加埃塔諾·迪奧內利(Gaetano Dionelli,1808—1870年),Dall'Aglio學生,1855—1869年在曼圖阿發展,這把1857年的小提琴,使用老師的模子為設計基礎,粗曠的工藝技術,背板使用義大利楓木Oppi,如同他老師翻邊較深,紅色薄漆,琴裡打有GD的印章。

 

Violin by Giuseppe Ceruti 1856

朱塞佩·契魯蒂1856年 小提琴

      圖為朱塞佩·契魯蒂1856年 小提琴

       朱塞佩·契魯蒂(Giuseppe Ceruti,1785—1860年)為喬凡尼·巴蒂斯塔·契魯蒂(Giovanni Battista Ceruti,1756—1817年)的兒子,契魯蒂家族第二代。朱塞佩有著與父親同樣的純熟制琴手藝,1805年以前幫忙父親從事制琴事業,文獻記載上的制琴師執業始於1805年。然而1812年以前,在克裡蒙納市民註冊簿的職業欄上,他的職業仍登記為「木材車工」,也許他的一生就在制琴師和木材車工這兩種職業中交替著。

       1813年教區的人口普查記錄中,朱塞佩聲明自己為制琴師與演奏家。1817年他父親逝世時,他又將職業登記改為「小提琴與單簧管的制琴師兼鑲嵌者」,正式證實了繼承父業並接管制琴工作坊。1818—1823年,教區的人口普查記錄再次變更為「木材車工」,顯示了朱塞佩於父親逝世後又將制琴事業暫時停擺。

       他於1840年代直到1853年遷至曼圖阿這段期間,製作了質量不錯的提琴,而朱塞佩極可能是與兒子恩裡柯一同工作,這可從提琴標籤上的「EGC」或「GEC」字樣(亦即Enrico與Giuseppe Ceruti)。

       朱塞佩的作品稀少,他於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Paris World Exhibition)上展示了他製作的兩把提琴,並獲頒榮譽獎。逝世前四年,他仍繼續製作提琴,1860年逝世於曼圖阿,死亡記錄上職業被同業者註記為「技師」。即使朱塞佩已經71歲,但仍持續制琴工作,直到1860年逝世於曼圖阿為止。

       此琴有原作者朱塞佩·契魯蒂的標籤:Joseph Ceruti filius Joannis Baptistæ Cremonensis fecit anno 1855。琴身長34.8公分,背板由兩塊楓木製成;面板有勻稱適巧的寬大紋理,琴頭則有細微精緻的卷紋。朱塞佩·契魯蒂所制的琴頸保存完整,琴內頸部的角木,仍保有原來的三根釘痕。琴漆呈金褐色,相當迷人。

 

       這期文章中許多資料出自於J Philip Kass跟Andrea Zanre 2015年的幾篇考古研究報告,與舊往的資料相去甚遠,以新的考古實證重新定義這些制琴大師歷史,這也是我們在時代中的意義。

 

 

      2016年3月J Philip Kass跟 Andrea Zanre在奇美博物館提琴研究中心,進行5天的曼圖阿學派研究分析。

       彼得羅·瓜奈裡1679年到達曼圖阿之前,這個城並沒有人製作小提琴,一直到契魯蒂沒有一個製作者是出生於這個城,但也因為他們的到達造就了這個城輝煌的制琴歷史。

       下期將講近代曼圖阿學派十九、二十世紀銜接之際,1886年,來自布雷西亞的制琴家族——斯卡拉佩拉(Scarampella)在此發跡。其成員包括:保羅·斯卡拉佩拉(Paolo Scarampella,1805—1870年)、朱塞佩·斯卡拉佩拉和斯特凡諾·斯卡拉佩拉(Stefano Scarampella,1843—1925年)父子,以及此家族的傳承者加埃塔諾·加達(Gaetano Gadda,1900—1956年)。加埃塔諾·加達的兒子馬裡奧·加達(Mario Gadda,1931—2008年),亦為近代活躍於曼圖阿的制琴師。

相關焦點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850年—2007年北義大利曼圖阿(Mantu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850年—2007年北義大利曼圖阿(Mantu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卡拉佩拉(Paolo Scarampella,1803—1870年)是十九世紀義大利布雷西亞地區,斯卡拉佩拉家族的第一代制琴師。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80—1850年北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及莫德納(Modena)的經典提琴作品
    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波隆納位於義大利中部,介於克裡蒙娜與佛羅倫斯之間,是中義大利重要的文化城,現今歐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波隆納大學1088年設立至今,是世界上最古老大學。斯卡拉劇院從1547年開始營運至今,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北義大利Pressedna學派1800年—1865年皮德蒙(Piedmont)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北義大利Pressedna學派1800年—1865年皮德蒙(Piedmont)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瓜奈裡家族(Guarneri Family)經典的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瓜奈裡家族(Guarneri Family)經典的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850—1984年北義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850—1984年北義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1867年,拉菲爾·菲奧裡尼(Raffaele       基金會收藏了菲奧裡尼一把大提琴、三把小提琴,每一時期各有特色,但每一把琴都是大師精心完成的作品。具有清晰骨感的音質和高穿透力的音量的樂器,都是獨奏家夢寐以求的。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900—1980年北義大利熱內亞(Genov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近代義大利熱內亞制琴學派所制的大提琴和中提琴數量相當少。中提琴的尺寸在400—410mm, 16寸左右,相當適合亞洲地區使用,音色、音量也相當傑出,深受許多中提琴演奏家喜歡。       他的提琴深具個人風格,在跟Fiorini學習制琴時,他就採用所學到的外模製作方法來制琴,外模製作琴側板,偶爾採用襯條是整條松木條如吉他的黏接法(continuous linings)。他一輩子製作了約125把小提琴跟為數不多的中提琴和大提琴。        這把1927年的提琴編號第83號作品,是他晚期的琴。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50—1950年威尼斯(Venice)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50—1950年威尼斯(Venice)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十八世紀中葉,「大規模」的音樂演奏型態出現,音樂不再單單出現在宗教場合,轉而為世俗場合演奏,許多世俗場合都有音樂出現。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1700—187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1870—195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
    1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羅馬(Roma)學派1870—195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會員鍾岱廷朱塞佩的提琴漆色,依不同制琴時期所使用的漆色而不同,但質地和透明度皆維持一貫的卓越水平,除此之外,優美的音色使現存的提琴皆售價不菲。圖為朱塞佩·菲奧裡尼小提琴 1925年       這把琴是大師最後一時期作品,貼有本人原始標籤的小提琴,外觀工整乾淨,採用上選材料,有著高貴音色和極具穿透力音量, 足以堪稱當代提琴典範。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北義大利近代杜林學派1860年-1950年皮德蒙(Piedmont)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
    自薩奧戰爭(1859年)以來,義大利各地為邁向統一而戰, 1861年義大利王國正式成立:一八六一年義大利各地選出的代表們,在薩丁尼亞王國的首都杜林集會,通過義大利憲法,並宣布伊曼紐二世為義大利王國的國王。1870年又借普法戰爭的機會,收羅馬,並以羅馬為首都,於是義大利統一完成。義大利在商業上一直在變動中,也影響到提琴製作產業。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16—1820年米蘭(Milano)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16—1820年米蘭(Milano)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在1708年安東尼奧•瑪麗亞•拉凡札(Antonio Maria Lavazza (1683-1708年)的命案發生後,卡羅•朱塞佩•特斯託雷(Carlo Giuseppe Testore,c.1660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史特拉底瓦裡家族(Stradivari Family)經典的提琴作品
    他最早為世人所知的提琴標籤為「Alumnus Amati,faciebat anno 1666」,意即為「受到阿瑪蒂的精神影響」,而這把琴的琴頭設計方式,卻與盧傑利製作的獨特風格的琴頭有著相同特色,由此可印證其師徒關係。  史特拉底瓦裡在1665–1670年期間所製造的第一批樂器,至今保留的數量不多。直到1680年代,他製作了大量的樂器,在克裡蒙納地區迅速崛起,主導了當地的制琴市場。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中義大利比薩(Pisa)、帕杜瓦(Padova)、維洛納(Verona)地區制琴家的經典提琴作品
    作  者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會員鍾岱廷       比薩(Pisa)是文藝復興古城,1406年被佛羅倫斯擊敗後併入該城邦,1860年成為義大利王國比薩省的省會,自古以來文化與學術氣氛濃厚,利佛諾(Livorno)是比薩南方的漁港,制琴發展的早,這也導致比薩制琴發展比較遲緩。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安東尼亞齊(Antoniazzi)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安東尼亞齊(Antoniazzi)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       十九世紀後期於克裡蒙納成名的制琴師並不多,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彼得羅•葛魯利(Pietro Grulli,1831—1898年);他受教於契魯蒂家族的追隨者——朱塞佩•貝特拉米(Giuseppe Beltrami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653-1750年威尼斯(Venice)學派的經典提琴作品
    這是因為威尼斯製作家的樂器是在封閉的市場上流通,琴商只要接受歌劇院、孤兒院、教會等團體訂購,非屬個人或家族的收藏事業。不過,威尼斯制琴師們的提琴售價遠高於米蘭地區制琴師們所製造的琴。   17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弦樂器製造隨著商業的繁榮,已達到輝煌時期。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德奧學派提琴製作家1700-180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三)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德奧學派提琴製作家1700-1800年的經典提琴作品(三)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會員鍾岱廷18世紀時,德奧小提琴音樂似乎在義大利小提琴音樂的強烈衝擊下而逐漸消失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布拉格學派提琴製作家的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布拉格學派提琴製作家的
  • 開啟世界名琴的寶庫,獨家首籤奇美博物館
    在其浩如繁星的收藏品中,有一類是我們音樂界人士翹首企盼的心中執愛——它就是該館提琴部所收藏的世界名琴。據悉,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自1990年起開始收藏名琴,目前已收藏年代自公元1550年至2000年逾1376把提琴,涵蓋世界各國知名的制琴師約1126位。提琴弓的藏品亦超過740把,出自1740年至2000年約337位制弓大師。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法國學派提琴弓製作家的經典琴弓作品(四)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法國學派提琴弓製作家的經典琴弓作品(四)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會員鍾岱廷       1870年普法戰爭時,法國九月革命推翻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
  • 提琴收藏悠揚雅事如何成為理性收藏?
    制琴大師作品價值應如何判斷?隨著國內提琴收藏逐漸成熟,國內收藏界的收藏理念與方式,最近幾年有何變化?收藏頂級琴就能成為收藏家?小眾收藏如何保持理性發展?提琴價格如何理性分析?一把提琴,在演奏者、研究者、投資者不同人的眼中,是否會有不同意義?2月24日-27日,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廣州)國際樂器展舉行期間,匯聚一堂的國內提琴界專業人士,對羊城晚報記者集中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