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白船》PTSD,得用這首童謠治

2020-12-20 騰訊網

在聽說近期很多人被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裡「陰間的音樂」嚇到了,甚至有人稱自己得了《小白船》PTSD(創作後應激障礙),我當即表示「我沒事兒」!

因為,我有一服良藥——老童謠

老童謠

是一份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

是一份我們的爺爺奶奶們兒時的美好記憶

更是一份可以由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美好記憶

它可以是春天的毛毛雨 是夏夜的火熒蟲

也可以是秋日的細柳枝 是冬天的搖籃曲

不信?你聽這首《秋柳》

好聽吧?動人吧?這就是老童謠的魅力。

50多年前,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小時候聽過、唱過的兒歌,今天,在小河及他的「尋謠計劃」團隊的挖掘與新編下,帶著它原有的溫度和時代印記,穿越時空,來到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也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 (攝影:滕晨)

如果你問,為什麼今天的我們,要去關注「老童謠」?還有什麼價值嗎?

上海音樂人陸晨的話說:童謠是正在遺失的一種文化,需要有人去打撈、挽留。而當你開始做這件事時,你會被這些熱愛生活和音樂的老人們身上的真誠所打動、吸引,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金色晚年。反思我們現代化的生活,一切都來得太容易太理所當然,如果不親手去探一探,你可能觸碰不到生命裡最為珍貴的東西

音樂人張瑋瑋的話說:小河做的這件事特別美好

而用「尋謠計劃」項目發起人——音樂人小河的話所說:尋找老童謠,不僅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通道,更是構建美好事物的通道。以尋謠為出發點,這個通道最終會通往何處,也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目的地。發現或構建通道本身,就已經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在最初的定義中,小河認為尋謠計劃是一個對全國範圍內的老童謠進行挖掘與新編的音樂計劃。現在的尋謠計劃仍是如此,但有了更為完善的說法:它不一定是拯救老童謠的解決方法或答案,但會以尋謠的形式,讓參與者尋到他自己的通道去觀照(自身和外界)

「尋謠計劃」從何而來

「尋謠計劃」是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對老童謠進行挖掘與新編的音樂計劃。

這個計劃是怎麼來的?事實上,長久以來,都跟小河和小河一直在做的事,密切相關。

早在10年前的2010年,小河發起了「音樂肖像」計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一首自己的歌。遂他在網上公開徵集,任何人都通過郵件向小河介紹自己並寫明申請理由,小河從中做出篩選,然後與他相處一天,並根據他的生活創作一首歌。一年十二個月,小河分別約見了12個人,這就是「十二幅音樂肖像」——一份有趣又具有現實意義的彩色拼圖。

點擊播放 GIF 0.1M

緊接著,在2016年,小河發起了「迴響行動」。「迴響行動」讓音樂人擺脫了對傳統演出舞臺和音響燈光的依賴,打破室內演出的第四堵牆,同時去除麥克風音量優勢所賦予的話語權,讓音樂人在一個自然的環境裡與聽眾建立平等關係,聽眾在參與時本身也能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去體會現場聲音回擊自己時的真實感受。在「迴響行動」的近2年時間裡,小河帶著團隊去到雪山、草地、森林、海邊,和13個不同城市的聽友們進行了近20場迴響互動。這個過程,讓他們獲得了更多、更強烈的感受。在「迴響行動」回到城市後,基於對城市音樂文化現狀的考察,以及近幾年對兒童音樂美育的探索,小河和團隊開始思考「用迴響的形式」去開拓一些植根於城市本身的音樂內容,於是便有了以童謠為載體的「尋謠計劃」

點擊播放 GIF 0.2M

「尋謠計劃」意向搜集的童謠,大多都較為淳樸正向,其中一些還不乏詩意,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童謠進行新編後返送回音樂市場,在小河及其團隊看來,能夠彌補現在兒童音樂過於成人化和口水化的問題,讓親子群體在音樂美育上能有更多選擇空間。

同時,童謠來源於老人。在時下的城市或鄉村,廣場舞和公園練嗓等行為在老年人群體中非常盛行。但從另一個視角來看,老年人的音樂愛好相對封閉,與更為主流的青年文化並沒有太多交集。而「尋謠計劃」把邊緣化的老人和主流青年連結到了一起,深挖老人記憶中殘存的兒歌,由專業音樂人、老人和年輕人共同組建一個臨時的音樂互動場景,大家一起在歌聲中度過愉快的一天。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互動,童謠「遺珠」得到了搶救與補錄,尤其,通過專業音樂人的改編以及年輕人的參與,豐富了童謠的可聽賞性,也增加它的傳唱度,這讓之前只殘存於老人記憶深處的童謠得到了活化,從而具有了讓其自發傳承下去的可能性。

你看,從「音樂肖像」到「迴響行動」,再到「尋謠計劃」,小河一直在做推動音樂人與社會大眾之間進行音樂互動體驗的事,他在用音樂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通道。

就這樣,「尋謠計劃」於2018年在北京率先開始了。小河和團隊耗時半年,對大量童謠老人進行了田野調查,去第一現場尋訪,比如早上五六點起床去公園,因為那裡早上唱歌、鍛鍊的老人比較多,到了晚上,就去老人扎堆的廣場舞地帶。期間,還開展了五場「胡同童謠」的線下互動,與老童謠的原唱者一起,與主動報名前來參與的聽眾觀眾一起,與音樂人鍾立風、安娜等朋友一起,完成並記錄了這一連接、喚起童年美好時光的珍貴現場。在2019年的世界博物館日,小河及團隊還受到湖南省博物館的邀請,前往長沙地區挖掘老童謠,最後在博物館二樓一座清代全木古宅建築前進行了一次面向全國聽眾直播的互動演出。之後,「尋謠計劃」又去到了浙江,他們以杭州為中心,足跡輻射到了金華、桐鄉、溫州、紹興、安吉等地。到此,小河及團隊共採集到了200百多首童謠,並從中選出26首作了新的改編。深受大家喜愛的《秋柳》《盧溝橋》等老童謠,就是這樣被找到和記錄下來的。

「尋謠計劃」上海站

時間來到2020年,「尋謠計劃」來到了上海——這裡是他們的第四站。1月8日,他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了發布會,宣告新一季「尋謠計劃」正式啟動。雖然有突發的疫情影響,但「線上尋謠計劃」並未中斷。他們甚至恰好通過那段「隔離期」,做了一件乘風潮、趕時髦的事,與短視頻戰略合作夥伴快手一起舉辦了「童年的迴響」線上音樂會,老狼、龔琳娜、劉堃、陸晨、莫西子詩、彝族小烏力和他的拾光者組合、鍾立風、安娜、小老虎等音樂人連線接力唱老童謠,累計瀏覽達150萬人次。

四月的第一個星期,針對上海地區的田野尋謠正式開始了。截至目前,小河和他的團隊已經走過了諸如人民公園、襄陽公園、夢公園、中山公園、淮海公園、太平橋公園、紹興公園、黃興公園等大大小小近30個公園,足跡遍布青浦、浦東、楊浦、寶山,甚至與上海接壤的蘇州蘆墟、嘉善丁柵鎮等地,還深入到很多老一輩的音樂家、文化傳承人家裡。尋謠團隊說,「每一首得來的童謠,都不只是一份聲音資料,背後是一個人甚至一個時代的故事每個人都是故事的載體,尋謠不止是尋謠,更是在與這些故事的某個片斷打個照面,而這個過程也匯聚成了另一個故事。」

於是,本月的第二個周日(6.14),「尋謠計劃」上海站的第一回現場在極有特色的老上海建築雍福會正式舉行。這次現場活動延續了北京、長沙和杭州的模式,復原了一個當代的童謠傳唱場景。團隊在上海尋找那些仍記得孩童時代歌曲的老人,邀請他們到一個能代表魔都這座城市氣質的場地,親口唱出那些來自記憶深處的歌。同時,現場由小河帶領的一群專業音樂人,在老人原聲的基礎上即興編排,讓這些歌更符合當下的聽覺審美,再由現場參與者共同合唱。整個過程都被完整地記錄了下來。某種層面上說,這樣的紀錄與傳唱,可能就是未來小朋友的童謠。而我,終於有幸參與其中,並目睹和親身感受了這一神奇美好時刻的發生。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 (攝影:滕晨)

90歲高齡的張奶奶,特地從療養公寓趕到海上尋謠第一回的現場,教大家唱她小時候的《搖籃曲》:「睡吧,好寶寶 快點睡覺了 天上的星星睡了 樹上的鳥兒睡了 什麼都睡了 多麼安靜呀……」。在張奶奶一遍遍耐心地教唱下,在音樂人小河的帶領下,在現場其他六位專業音樂人:陸晨(Vocal)、蘇勇(Guitar)、狄冰瑜(Doublebass)、朱玥(Violin)、鋼片琴四旬(Celesta),以及特邀嘉賓張瑋瑋(手風琴)的即興編排下,在大家的不斷磨合與嘗試下,終於有了越來越清晰的版本:小朋友唱第一遍、張奶奶唱第二遍、陸晨唱第三遍、小提琴&眾人的「mu」聲構成第四遍、所有人合唱為第五遍。這首來自50年前,又被今天的我們注入了全新活力的老童謠,順利完成並被完整記錄了下來——這應該就是小河所說的「童謠的活化與傳承」吧。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張奶奶教唱《搖籃曲》(攝影:滕晨)

來到「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的第二位主角,是來自浦東張江的80歲的奚保國爺爺。奚爺爺受母親影響,從小能唱山歌,與當地的許多唱山歌能手都有交往,對「浦東山歌」深有研究,幾十年來一直在創作浦東山歌。他帶來的老童謠是《浦東搖籃曲》。他說,當年他的媽媽就是唱著這首童謠哄他入睡的,而他也是唱著這首歌,抱著他的弟弟、他的孩子哄他們入睡的。在現場,精神矍爍的奚爺爺細緻又專業地教大家唱兒歌的技巧,幽默風趣、興致盎然。我們也在他的指導下,奉獻出了當天下午最好版本的《浦東搖籃曲》。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奚爺爺教唱《浦東搖籃曲》(攝影:滕晨)

「尋謠計劃」上海站

小河,原名何國鋒,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國內著名的民謠歌手,曾經的「美好藥店」樂隊主唱。讓小河最喜歡和滿意的稱謂是「何萍所和田巧雲的第三個兒子」。

2010年,發起「音樂肖像」計劃。2016年,發起「迴響行動」。2018年,在迴響行動的延伸下,「胡同尋謠」啟動,後推廣至全國演變成「尋謠計劃」。10年來,小河把目光從「自身」轉向了大千世界裡的芸芸眾生及他們的真實生活,他用音樂,連接起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中心——各色各樣的人。

小河說「尋謠計劃」並不是在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工作:「『非遺』是把相關的內容保存下來,而「尋謠計劃」想做的是如何通過我們的尋找,讓更多的人重視童謠、發現童謠、傳播童謠,這是個接力和活化的過程。這樣的作品,要能跨越時空,要有人性共通的東西,它在選歌上有一些標準。」希望更多的被遺忘在時光角落裡的老童謠,能被小河和「尋謠計劃」發現,更希望那些有機會被新編的一首首童謠,能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中傳承下去,繼續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幸福成長。

寫在文尾:

剛才買完菜回到小區,看到老阿姨們的廣場舞時間又到了。我過去跟她們打招呼聊天,試圖問一問她們小時候聽過和唱過的兒歌,一位我家隔壁的老阿姨馬上張口就來了一段,非常好聽。可惜她說她不識字,只記得這麼幾句。但她說起來唱起來的時候,特別開心。邊上的老阿姨更是自然而愉快地加入了我們的對話。末了還說:你要多來跟我們聊天啊。此時此刻,深刻體會到了小河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通道」。感謝小河,感謝「尋謠計劃」。

相關焦點

  • 聽說你得了《小白船》PTSD? 恐怖童謠不止這一首
    聽說你得了《小白船》PTSD? 據說看完全劇後,許多網友都得了「《小白船》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應激障礙)。本來耳熟能詳的童年回憶《小白船》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音(陰)樂。
  • 聽說你得了《小白船》PTSD?恐怖童謠不止這一首
    據說看完全劇後,許多網友都得了「《小白船》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應激障礙)。本來耳熟能詳的童年回憶《小白船》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音(陰)樂。《隱秘的角落》海報「恐怖」和「童謠」這兩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詞,組合在一起立即產生一種詭異的暗黑感。雙語君(微信ID: Chinadaily_Mobile)為大家盤點幾首經典的黑暗童謠(提示:膽小者謹慎瀏覽)。
  • 《小白船》是安魂曲?恐怖童謠的「驅魔指南」
    可《小白船》這首童謠又特別琅琅上口,聽過一遍就揮之不去,第一集劇看完,「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的旋律已經可以隨口哼唱。 於是《小白船》憑藉著《隱秘的角落》,一不小心就成了首公認的恐怖童謠。 其實《小白船》才不是恐怖童謠,它是貨真價實的,安魂曲。
  • 恐怖童謠,遠不止一首《小白船》
    /隱秘的角落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愷哥不用說,童謠中天真稚嫩的童聲,與詭異的歌詞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反差感,營造出恐怖的氛圍。刷完《隱秘的角落》,相信不少朋友都患上了小白船PTSD,在腦海裡把這首歌單曲循環一整天。在第6集的最後,三個小孩坐在漁船上望向天空。
  • 滿腦子都是《小白船》!為啥童謠也會越聽越恐怖?
    由此,尹克榮寫了這首《半月》,一方面描繪了姐姐失去親人的感覺,一方面也暗喻痛失國土的痛苦(朝鮮此時正被日本侵佔)。尹克榮1935年的時候,尹克榮還曾來過中國東北教書。上世紀40年代初回到新成立的大韓民國,寫了很多韓國著名的童謠。
  • 從《小白船》到《兩隻老虎》,童謠怎麼就變「陰樂」了?
    聽說你也患有「童謠PTSD」今年夏天,最能帶來清涼感的歌曲,莫過於《小白船》了。「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在人氣網劇《隱秘的角落》中,悠揚的歌聲、稚嫩的童音與殘忍的兇殺案關聯起來,為觀眾帶來別樣的觀劇體驗。以至於只要這首童謠響起,觀眾們就會意識到劇情走向不妙,無辜的角色將迎來死亡結局,所以《小白船》也被冠上了「陰樂」的名號。
  • 《小白船》聽得毛骨悚然?還有一些暗黑童謠讓你大開眼界
    這段時間,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也帶火了該劇的一首童謠配樂《小白船》。「隱秘的角落小白船 恐怖童謠」等話題幾度登上熱搜,視頻網站的彈幕池中,戲稱該劇的配樂是「陰」樂的調侃隨處可見。《小白船》這首歌自第一集開篇至最後一集片尾時時飄蕩在觀眾們的耳邊,被網友調侃為本劇的「死亡預告」——一旦《小白船》旋律響起,必然有角色死去。旋律優美的《小白船》也因此成了網友口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音(陰)樂。實際上,《小白船》本是一首朝鮮童謠,創作於1924年,原名《半月》。
  • 近10天播放量增長14倍,童謠《小白船》突然火了
    《隱秘的角落》大火後,劇中歌曲《小白船》也受到大家關注,由於《小白船》總伴隨著殺人事件響起,因此這首歌也被觀眾們戲稱為「恐怖童謠」。 對此,這版《小白船》的演唱者、著名民謠組合「小娟&山谷裡的居民」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也大呼意外。
  • 恐怖童謠,遠不止一首《小白船》︱原創
    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隱秘的角落刷完《隱秘的角落》,相信不少朋友都患上了小白船PTSD,在腦海裡把這首歌單曲循環一整天。在第6集的最後,三個小孩坐在漁船上望向天空。此時,一曲《小白船》緩緩響起,「飄啊,飄啊,飄向西天」——鏡頭一轉,一具屍體浮現在海面上。如此詭譎的轉場,再加上清冷的歌聲,這首「陰樂」讓人在大夏天心生一股寒意,也細思極恐:這哪是小白船?船上哪有桂花樹??
  • 被《小白船》支配的恐懼,這些童謠背後的故事,比電視劇還精彩!
    除了電影的質感、緊湊的環節外,一首洗腦的《小白船》成為了新一屆「恐怖童謠」的C位。影視劇中的「恐怖童謠」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這些童謠背後其實都有一段隱藏的故事,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梳理一下都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故事吧。《小白船》承載著對家國未來的期盼《小白船》的背後承載著家國情懷。
  • 8.9分的《隱秘的角落》,如何讓經典的「小白船」變身恐怖童謠
    但其中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白船」為何因為它卻也變身成了恐怖童謠呢? 每次唱起《小白船》都暗示了有殺人案件發生在《隱秘的角落》裡,當《小白船》第一次響起,那是三個孩子用相機拍攝到張東升把嶽父母推下山崖的那一刻。
  • 8.9分的《隱秘的角落》,如何讓經典的「小白船」變身恐怖童謠
    但其中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白船」為何因為它卻也變身成了恐怖童謠呢?「藍藍的天空銀河裡,有隻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遊玩漿兒漿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 飄向西天」前面似乎都沒什麼問題,小時候唱合唱團的時候怎麼不會納悶為啥:」飄啊,飄啊,飄向西天「?
  • 隱秘的角落:小白船為何成為恐怖童謠,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隨著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收官,其配樂《小白船》也新晉成了全新恐怖童謠。有網友表示,這麼溫馨的童謠為什麼每次都和劇中陰森恐怖的殺人場景配合在一起?其實,《小白船》這首童謠翻唱自韓國童謠《半月》,這是一首安魂曲,誕生要從日本侵佔朝鮮半島說起。
  • 《小白船》原是安魂曲,恐怖童謠「兒童不宜」(膽小慎入)
    小白船一唱,人命又一條。 《隱秘的角落》不僅火了爬山,也火了童謠《小白船》。大家都說這是「毀童年」,但其實,《小白船》本身就是安魂曲。 什麼叫安魂曲?跟字面意思一樣,就是悼念死者的曲子。 作為一首朝鮮童謠,《小白船》是朝鮮作曲家尹克榮悼念去世的姐姐、寫給姐姐的曲子,在韓國一般都當做安魂曲使用。只不過翻譯後流傳入我國,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充滿希望的童謠…… 所以這是毀童年嗎?這更應該說是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唱起了對的歌(⊙﹏⊙|||突然有點毛骨悚然是怎麼回事)。
  • 《小白船》怎麼就成恐怖歌曲了?原來童謠不單純
    就說最近讓大家頭疼的《小白船》吧,它的原曲《半月》是朝鮮半島作家尹克榮在日佔時期創作的歌曲。當時,作者的姐夫去世,他看見自己的姐姐常常孤寂地望著月亮,這才有了這首歌。一方面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另一方面也暗喻了國破家亡的痛苦。
  • 新晉「恐怖童謠」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為何會令人恐懼?
    第六集中,三個孩子躺在大船上暢想星空,伴隨著《小白船》童謠的結束,一具浮屍出現在海面。每次《小白船》響起,都預示著兇殺的出現,網友稱這不是音樂,而是「陰樂」。以《小白船》為代表的童謠,本應歡快的歌曲,為什麼讓人感到恐怖?當人們回看童謠的歌詞,也會被其中隱藏的內容所震驚,黑暗童謠是怎麼產生的?
  • 《小白船》成恐怖童謠,了解它的內核,還是我們太單純
    而且這部網劇帶給觀眾的「童年陰影」可不止這一點,就說劇中的配樂就能讓人毛骨悚然。就說每集的片頭曲,陰森的音樂配上詭異的動畫,真的讓不少人都選擇快進過去。不僅如此,在劇中很多重要的節點上,的配樂也是極其的詭異,一聽就知道沒有好事發生。於是網友也開玩笑地稱這些音樂為「陰樂」。除了這些音樂,其中讓觀眾最難接受的應該是普普在劇中唱的那首《小白船》。
  • 《隱秘的角落》小白船成恐怖童謠 隱秘的角落在哪拍的徐靜扮演者...
    《隱秘的角落》小白船成恐怖童謠 隱秘的角落在哪拍的徐靜扮演者個人資料起底時間:2020-06-22 13:23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隱秘的角落》小白船成恐怖童謠 隱秘的角落在哪拍的徐靜扮演者個人資料起底 《隱秘的角落》這部劇最近很火!
  • 《隱秘的角落》裡本應溫馨卻滲人無比的童謠《小白船》
    《小白船》這首童謠,不斷的出現在劇中,跟劇情有著緊密的結合。而這首本是甜美無比,展現孩童天真爛漫的歌謠,卻在劇情的配合下,讓人不寒而慄,頓時雞皮疙瘩起滿身。《小白船》,原名《半月》,由朝鮮作曲家尹克榮於1924年作曲、作詞,而這首歌在創作的時候,時值作者的姐夫去世,作者姐姐常仰望天空出現的半月。為了慰藉姐姐的寂寥,作者創作此歌。
  • 這首童謠聽得人毛骨悚然,背後故事讓人細思極恐
    ),在腦海裡不斷把這首歌單曲循環循環再循環。這首「陰樂」讓人在三伏天也不由得心生一股寒意,細思極恐:這哪是小白船?船上哪有桂花樹??為什麼要飄呀飄向西天???就像以藍天、桂樹、白兔為意象的《小白船》其實是一首安魂曲;就像好學生可能就是壞小孩;就像陽光的尾巴下隱藏著等待觀眾自己發掘的殘酷真相。很多人不知道,這首《小白船》其實是朝鮮歌曲,是由朝鮮作曲家尹克榮作詞、作曲,後來才被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