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說近期很多人被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裡「陰間的音樂」嚇到了,甚至有人稱自己得了《小白船》PTSD(創作後應激障礙),我當即表示「我沒事兒」!
因為,我有一服良藥——老童謠。
老童謠
是一份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
是一份我們的爺爺奶奶們兒時的美好記憶
更是一份可以由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美好記憶
它可以是春天的毛毛雨 是夏夜的火熒蟲
也可以是秋日的細柳枝 是冬天的搖籃曲
不信?你聽這首《秋柳》
好聽吧?動人吧?這就是老童謠的魅力。
50多年前,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小時候聽過、唱過的兒歌,今天,在小河及他的「尋謠計劃」團隊的挖掘與新編下,帶著它原有的溫度和時代印記,穿越時空,來到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也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 (攝影:滕晨)
如果你問,為什麼今天的我們,要去關注「老童謠」?還有什麼價值嗎?
用上海音樂人陸晨的話說:童謠是正在遺失的一種文化,需要有人去打撈、挽留。而當你開始做這件事時,你會被這些熱愛生活和音樂的老人們身上的真誠所打動、吸引,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金色晚年。反思我們現代化的生活,一切都來得太容易太理所當然,如果不親手去探一探,你可能觸碰不到生命裡最為珍貴的東西。
用音樂人張瑋瑋的話說:小河做的這件事特別美好。
而用「尋謠計劃」項目發起人——音樂人小河的話所說:尋找老童謠,不僅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通道,更是構建美好事物的通道。以尋謠為出發點,這個通道最終會通往何處,也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目的地。發現或構建通道本身,就已經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在最初的定義中,小河認為尋謠計劃是一個對全國範圍內的老童謠進行挖掘與新編的音樂計劃。現在的尋謠計劃仍是如此,但有了更為完善的說法:它不一定是拯救老童謠的解決方法或答案,但會以尋謠的形式,讓參與者尋到他自己的通道去觀照(自身和外界)。
「尋謠計劃」從何而來
「尋謠計劃」是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對老童謠進行挖掘與新編的音樂計劃。
這個計劃是怎麼來的?事實上,長久以來,都跟小河和小河一直在做的事,密切相關。
早在10年前的2010年,小河發起了「音樂肖像」計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一首自己的歌。遂他在網上公開徵集,任何人都通過郵件向小河介紹自己並寫明申請理由,小河從中做出篩選,然後與他相處一天,並根據他的生活創作一首歌。一年十二個月,小河分別約見了12個人,這就是「十二幅音樂肖像」——一份有趣又具有現實意義的彩色拼圖。
點擊播放 GIF 0.1M
緊接著,在2016年,小河發起了「迴響行動」。「迴響行動」讓音樂人擺脫了對傳統演出舞臺和音響燈光的依賴,打破室內演出的第四堵牆,同時去除麥克風音量優勢所賦予的話語權,讓音樂人在一個自然的環境裡與聽眾建立平等關係,聽眾在參與時本身也能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去體會現場聲音回擊自己時的真實感受。在「迴響行動」的近2年時間裡,小河帶著團隊去到雪山、草地、森林、海邊,和13個不同城市的聽友們進行了近20場迴響互動。這個過程,讓他們獲得了更多、更強烈的感受。在「迴響行動」回到城市後,基於對城市音樂文化現狀的考察,以及近幾年對兒童音樂美育的探索,小河和團隊開始思考「用迴響的形式」去開拓一些植根於城市本身的音樂內容,於是便有了以童謠為載體的「尋謠計劃」。
點擊播放 GIF 0.2M
「尋謠計劃」意向搜集的童謠,大多都較為淳樸正向,其中一些還不乏詩意,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童謠進行新編後返送回音樂市場,在小河及其團隊看來,能夠彌補現在兒童音樂過於成人化和口水化的問題,讓親子群體在音樂美育上能有更多選擇空間。
同時,童謠來源於老人。在時下的城市或鄉村,廣場舞和公園練嗓等行為在老年人群體中非常盛行。但從另一個視角來看,老年人的音樂愛好相對封閉,與更為主流的青年文化並沒有太多交集。而「尋謠計劃」把邊緣化的老人和主流青年連結到了一起,深挖老人記憶中殘存的兒歌,由專業音樂人、老人和年輕人共同組建一個臨時的音樂互動場景,大家一起在歌聲中度過愉快的一天。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互動,童謠「遺珠」得到了搶救與補錄,尤其,通過專業音樂人的改編以及年輕人的參與,豐富了童謠的可聽賞性,也增加它的傳唱度,這讓之前只殘存於老人記憶深處的童謠得到了活化,從而具有了讓其自發傳承下去的可能性。
你看,從「音樂肖像」到「迴響行動」,再到「尋謠計劃」,小河一直在做推動音樂人與社會大眾之間進行音樂互動體驗的事,他在用音樂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通道。
就這樣,「尋謠計劃」於2018年在北京率先開始了。小河和團隊耗時半年,對大量童謠老人進行了田野調查,去第一現場尋訪,比如早上五六點起床去公園,因為那裡早上唱歌、鍛鍊的老人比較多,到了晚上,就去老人扎堆的廣場舞地帶。期間,還開展了五場「胡同童謠」的線下互動,與老童謠的原唱者一起,與主動報名前來參與的聽眾觀眾一起,與音樂人鍾立風、安娜等朋友一起,完成並記錄了這一連接、喚起童年美好時光的珍貴現場。在2019年的世界博物館日,小河及團隊還受到湖南省博物館的邀請,前往長沙地區挖掘老童謠,最後在博物館二樓一座清代全木古宅建築前進行了一次面向全國聽眾直播的互動演出。之後,「尋謠計劃」又去到了浙江,他們以杭州為中心,足跡輻射到了金華、桐鄉、溫州、紹興、安吉等地。到此,小河及團隊共採集到了200百多首童謠,並從中選出26首作了新的改編。深受大家喜愛的《秋柳》、《盧溝橋》等老童謠,就是這樣被找到和記錄下來的。
「尋謠計劃」上海站
時間來到2020年,「尋謠計劃」來到了上海——這裡是他們的第四站。1月8日,他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了發布會,宣告新一季「尋謠計劃」正式啟動。雖然有突發的疫情影響,但「線上尋謠計劃」並未中斷。他們甚至恰好通過那段「隔離期」,做了一件乘風潮、趕時髦的事,與短視頻戰略合作夥伴快手一起舉辦了「童年的迴響」線上音樂會,老狼、龔琳娜、劉堃、陸晨、莫西子詩、彝族小烏力和他的拾光者組合、鍾立風、安娜、小老虎等音樂人連線接力唱老童謠,累計瀏覽達150萬人次。
四月的第一個星期,針對上海地區的田野尋謠正式開始了。截至目前,小河和他的團隊已經走過了諸如人民公園、襄陽公園、夢公園、中山公園、淮海公園、太平橋公園、紹興公園、黃興公園等大大小小近30個公園,足跡遍布青浦、浦東、楊浦、寶山,甚至與上海接壤的蘇州蘆墟、嘉善丁柵鎮等地,還深入到很多老一輩的音樂家、文化傳承人家裡。尋謠團隊說,「每一首得來的童謠,都不只是一份聲音資料,背後是一個人甚至一個時代的故事。每個人都是故事的載體,尋謠不止是尋謠,更是在與這些故事的某個片斷打個照面,而這個過程也匯聚成了另一個故事。」
於是,本月的第二個周日(6.14),「尋謠計劃」上海站的第一回現場在極有特色的老上海建築雍福會正式舉行。這次現場活動延續了北京、長沙和杭州的模式,復原了一個當代的童謠傳唱場景。團隊在上海尋找那些仍記得孩童時代歌曲的老人,邀請他們到一個能代表魔都這座城市氣質的場地,親口唱出那些來自記憶深處的歌。同時,現場由小河帶領的一群專業音樂人,在老人原聲的基礎上即興編排,讓這些歌更符合當下的聽覺審美,再由現場參與者共同合唱。整個過程都被完整地記錄了下來。某種層面上說,這樣的紀錄與傳唱,可能就是未來小朋友的童謠。而我,終於有幸參與其中,並目睹和親身感受了這一神奇美好時刻的發生。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 (攝影:滕晨)
90歲高齡的張奶奶,特地從療養公寓趕到海上尋謠第一回的現場,教大家唱她小時候的《搖籃曲》:「睡吧,好寶寶 快點睡覺了 天上的星星睡了 樹上的鳥兒睡了 什麼都睡了 多麼安靜呀……」。在張奶奶一遍遍耐心地教唱下,在音樂人小河的帶領下,在現場其他六位專業音樂人:陸晨(Vocal)、蘇勇(Guitar)、狄冰瑜(Doublebass)、朱玥(Violin)、鋼片琴四旬(Celesta),以及特邀嘉賓張瑋瑋(手風琴)的即興編排下,在大家的不斷磨合與嘗試下,終於有了越來越清晰的版本:小朋友唱第一遍、張奶奶唱第二遍、陸晨唱第三遍、小提琴&眾人的「mu」聲構成第四遍、所有人合唱為第五遍。這首來自50年前,又被今天的我們注入了全新活力的老童謠,順利完成並被完整記錄了下來——這應該就是小河所說的「童謠的活化與傳承」吧。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張奶奶教唱《搖籃曲》(攝影:滕晨)
來到「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的第二位主角,是來自浦東張江的80歲的奚保國爺爺。奚爺爺受母親影響,從小能唱山歌,與當地的許多唱山歌能手都有交往,對「浦東山歌」深有研究,幾十年來一直在創作浦東山歌。他帶來的老童謠是《浦東搖籃曲》。他說,當年他的媽媽就是唱著這首童謠哄他入睡的,而他也是唱著這首歌,抱著他的弟弟、他的孩子哄他們入睡的。在現場,精神矍爍的奚爺爺細緻又專業地教大家唱兒歌的技巧,幽默風趣、興致盎然。我們也在他的指導下,奉獻出了當天下午最好版本的《浦東搖籃曲》。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現場:奚爺爺教唱《浦東搖籃曲》(攝影:滕晨)
「尋謠計劃」上海站
小河,原名何國鋒,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國內著名的民謠歌手,曾經的「美好藥店」樂隊主唱。讓小河最喜歡和滿意的稱謂是「何萍所和田巧雲的第三個兒子」。
2010年,發起「音樂肖像」計劃。2016年,發起「迴響行動」。2018年,在迴響行動的延伸下,「胡同尋謠」啟動,後推廣至全國演變成「尋謠計劃」。10年來,小河把目光從「自身」轉向了大千世界裡的芸芸眾生及他們的真實生活,他用音樂,連接起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中心——各色各樣的人。
小河說「尋謠計劃」並不是在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工作:「『非遺』是把相關的內容保存下來,而「尋謠計劃」想做的是如何通過我們的尋找,讓更多的人重視童謠、發現童謠、傳播童謠,這是個接力和活化的過程。這樣的作品,要能跨越時空,要有人性共通的東西,它在選歌上有一些標準。」希望更多的被遺忘在時光角落裡的老童謠,能被小河和「尋謠計劃」發現,更希望那些有機會被新編的一首首童謠,能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中傳承下去,繼續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幸福成長。
寫在文尾:
剛才買完菜回到小區,看到老阿姨們的廣場舞時間又到了。我過去跟她們打招呼聊天,試圖問一問她們小時候聽過和唱過的兒歌,一位我家隔壁的老阿姨馬上張口就來了一段,非常好聽。可惜她說她不識字,只記得這麼幾句。但她說起來唱起來的時候,特別開心。邊上的老阿姨更是自然而愉快地加入了我們的對話。末了還說:你要多來跟我們聊天啊。此時此刻,深刻體會到了小河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通道」。感謝小河,感謝「尋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