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老媽遊記》的臺灣紀行終於再次更新。母親說臺灣行不比2017年的環球行,時間隔得有點久了,完全要靠記憶搜尋並參考當時的日誌再來碼字。加上我出差,她要幫我帶孩子,幹家務,就更沒時間落筆,因而一拖再拖。不過,樂觀的母親每每面對困難都能自己給自己寬心,她總是說:「這樣經常動動腦子至少可以防止得老年痴呆嘛。」
感恩這麼長時間以來,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關注我的公眾號,關注《老媽遊記》和《羽舒隨筆》。轉眼入夏,旅行的好季節又要來臨了。而我們祖孫仨像是有些倦遊,鐵了心暑假就呆在威海,哪兒也不去了。我也幾乎是第一次在威海過夏天。似乎每年的好季節來了,我就得東奔西跑到處出差拍片子。到了這年齡才領悟到:和家人在一起最是難得。
順便再做一個節目預告:2019年5月25日,本周六晚20:00,央視四套繼續播出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三季,這次播我做的另外一集,《執念》,講述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神秘的高山紅白雌雄泥及上百種藥材製作而成的藏式藥泥面具和湖南瀏陽用2.7億年天然形成的菊花石製作而成的菊花石雕。敬請收看!
臺灣紀行(二)士林官邸/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堂
——看世界(總第133期)
張凱/文
2015年11月份的臺灣自助遊,我們沒能去成士林官邸,時隔半年,跟團遊填補了這一空缺。
對於這個蔣介石逃離大陸後與宋美齡在臺灣的居所,我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很久以前在網上看過一幅蔣宋二人初到臺灣在臺北「視察」的圖片:破爛的店鋪、塵土飛揚的街道、窮困的民眾……身穿旗袍高跟鞋的宋美齡面帶微笑的挽著蔣介石的手,就這樣走著,路人漠然視之……這張照片中,主人公與背景的強烈反差讓我更想知道他們最終是怎樣在這個島上立下足來的,哪怕是一鱗半爪。
準八點旅遊專車沿著一條幽靜的林蔭道把我們送到士林官邸。門口的車棚停放著宋美齡的「座駕」 ,一輛普普通通的大號黑色轎車。綠樹掩映的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中式庭院,西式花園,名為凱歌堂的小教堂,蔣宋二人閒暇時聽戲劇看演出的露天小廣場……真是一個寧靜優美的所在!雖然年年喊「反攻大陸」,然而偏居一隅,江山社稷夫復何求!
聽臺灣地陪介紹,1996年士林官邸才作為臺北市第一座被改造的生態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也才有了景點入口處的「中正包子」,「美玲冰棍」。導遊還幽默地說,「蔣介石生前統治臺灣幾十年,死後也開始做生意了。」
接著去臺北故宮。這又是參團的好處,交通問題不用操心,節約了時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建在一座小山坡上。獨棟大廈矗立在藍天下,白色石階,漢白玉雕花欄杆,寶蓋式的屋頂四隻角上翹,屋頂顏色呈醒目的孔雀藍,鑲著一圈類似琉璃的金邊,這樣的色彩讓我想到了南京的中山陵,整體氣勢還是相當恢宏的。可又和北京故宮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真是一南一北,風格迥異。 博物院裡的藏品非常豐富,數不清的寶物,都是從抗戰時起陸陸續續搬運來的。所有的展品都用有機玻璃罩起來,保護得很好。在入口處可領取講解機,著黑色西服的工作人員只負責維持秩序,人多時進行疏導。
我們這是第二次到訪臺北故宮。孫孫又長大了些,比半年前安靜多了,對那些諸如「翡翠白菜」、「肉形石」等稀世珍寶看了又看,不愧為地道的中國孩子,以後回到北京也要多去博物館走走看看。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只呆了兩三個小時,我想若仔細看下來得兩三天。
趕場子似地直奔國父紀念館。寬闊的廣場、小松林、林蔭甬道、高高的臺階,比美國的林肯紀念堂更壯觀。 參觀國父紀念館的重頭戲是看衛兵換班。 兩位個頭長相都相似的衛兵立於中山先生巨大坐式雕塑前,一動不動。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倆假人呢。待到我們去隔壁展廳轉了一圈回來,高大的廳堂已是人山人海。換崗場面肅穆,五六個衛士繞場半周,正步走,厚重的皮鞋踢得山響。此時,遊客們高高舉起的手機、相機、攝像機連成一片。去年也來過,沒等到也不知道有這節目。看來,一個景點若只來一次會難免漏掉精彩。
換崗結束往側面的展廳走。見兩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問他們是大陸的還是臺灣的,回答說南京來的。不一會兒,一大撥小學生模樣的人跑下臺階,紅領巾飄飄,而另一隊著天藍色短袖衫左胸繡著「胡適」二字的小學生們逆向走來,他們是臺灣的嗎?兩隊孩子交匯時互相揮手致意。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想搞臺獨那真是異想天開。
臺北101大樓算是臺灣的標誌性建築了。確實高,在入口處抬頭望不見頂。我們沒坐電梯上去,據說電梯速度很快,比飛機升空還快,怕孩子不適應。於是在大樓裡面四處閒逛,買了些紀念品。大樓裡面的裝飾可謂美輪美奐,富麗堂皇,還闢有兒童遊戲角。雖說吃喝玩樂無所不包,但並不如我想像的那麼熱鬧,當然,也談不上冷清,就像臺灣人的溫吞水性格。聽說大樓裡的商鋪租金昂貴,誰會來呢?印象中的臺北也許生活挺舒適但不夠繁華,更不是什麼國際大都市。聽說前兩年有內地的大機構,聯想、交通銀行進駐,今後怎麼樣就很難說了。
第二天, 前往臺中。旅遊包車上看了部本土紀錄片《黃金檔案揭秘》。說的是蔣介石逃臺前後將國庫裡的黃金銀元悉數轉運臺灣的前後經過。看得入神,兩個半小時的路途一點也不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