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臺灣八日行(二十一)

2021-02-17 簡心素文

國父紀念館

——臺灣八日行(二十一)

十六年前,自己曾從安徽全椒特意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了這位中華偉人。今天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敬仰之心情依然如初的真摯和親切。

臺北國父紀念館坐落在臺北市政府右側,高30.4公尺,每邊長100公尺,由每邊14支灰色大柱,頂起四邊秀美的翹角,黃色大屋頂讓人一下就聯想到具有中國傳統皇室色彩的北京故宮。雖然孫先生最終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位,但臺北依然用這種尊貴的黃色來定位和渲染這位偉人,這點與南京的中山陵藍色屋頂的色彩差異,不知道又區別了什麼。

國父紀念館四周有蔥鬱的叢林、鮮美的花草和巨大的廣場圍繞,高大宏偉的建築物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紀念館氣勢巍峨,粗獷剛強,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展示出樸素莊嚴的風格,令人心生景仰。

走進念館一樓大廳,迎面就是孫中山先生銅像,中山先生安靜地端坐在沙發上,左右有持槍衛兵護衛。臺座上鐫刻著孫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追求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即是國父畢生的願望。

國父紀念館每隔一小時,就會舉行衛兵交接儀式。下午三點整,我們正好看到了衛兵交接儀式的全部。

衛兵的腳抬起後會在空中呆幾秒鐘時間,而且,衛兵會把手中的槍不停地擺左擺右,甚至幾次槍託砸地動作。

我看國父紀念館的衛兵交接儀式,雖然衛兵個個訓練有素,動作特別嚴格認真,但或許是因為觀光客比較多的原因,這種交接與大陸解放軍的三軍儀仗隊相比,形式太複雜;而且由於花架子太多,時間漫長,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衛士交接,如果作為行為藝術倒是值得欣賞。

國父紀念館的衛兵交接儀式,不禁使我聯想到了國共兩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國民黨的部隊號稱八百萬,而且裝備精良,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均數倍於解放軍;但後來卻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龐大的國民黨軍隊最終被動真格的解放軍所戰勝,拋開歷史和政治的原因看,打仗,花架子是不行的。

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驅,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為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付出了畢生的奮鬥和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鑑於孫中山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儘管大陸官方始終沒有明文上的規定,但在中國人民的心裡早已經對這位創造「三民主義」思想學說的偉人默認尊其國父。

大廳左右兩邊,是寬敞、明亮又氣派的國父史跡展東室和西室,東室是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則是以中山先生與臺灣為主題及有關臺灣歷史的介紹。

紀念館二樓有中山國家畫廊和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裡面也有豐富的書法展,全是臺灣各界書法名人以孫先生的言語文章為內容的書法。

「博愛」,應該是對全人類的廣泛的愛!唐朝韓愈《原道》中有「博愛之謂仁」,孫中山先生常寫「博愛」二字送人,這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極好的概括和寫照。博愛是一種價值觀,以愛人為基礎,包括愛集體、愛國家、愛生命、愛人類的生存環境、愛大自然、愛人類的一切勞動創造、愛人類的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作為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綱領,反映和概括了當時整個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動向,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三民主義在基本原則上與共產黨制訂的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合作的政治基礎,對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權憲法」是孫中山獨特的憲法思想,「五權憲法」的核心是把政權和治權分開,由人民掌握「政權」,政府實施「治權」。「治權」相對於「政權」稱作「能」,故稱「權能分治」。作為一種政治方案和憲法原則,「五權憲法」確是適應中國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憲法學說。

孫中山先生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貢獻了畢生精力,他主張「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敢於向幾千年來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宣戰。他最早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期望中國迎頭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並為推動實現這個美好理想而頑強工作。他歷經艱難險阻,但始終百折不撓,忠實地實踐著他所說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誓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先生的遺願應該成為所有中華志士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拯救中國,心存臺灣」,如今隨著大陸越來越民主的政治風氣的濃厚,臺灣人好像卻越來越多地淡化了孫先生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或許上個世紀國共兩黨的爭鬥,給所有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永遠難以癒合的傷口。然而,臺灣畢竟是中國的,這種一衣帶水的血肉之情是無法從地圖上剝離的,兩岸人的國族認同及統一意識才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之所在。這大概也是國父「博愛」思想中所極力盼望的吧,願國父在天之靈保佑我們海峽兩岸永遠有愛。

孫中山,是中國的偉人,是中國民主的先驅。儘管世界民主發展的步伐讓許多國家成為失敗的典型,但人類渴望民主與自由的思想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民主與自由也必將會是最先進社會的必經之途。我們會永遠緬懷偉人的精神風範,在民主革命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未完待續)

寫於2012年11月。

作者:李鳳岐


◆李鳳岐:臺北101大樓——臺灣八日行(二十)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又想對「國父紀念館」動手腳.
    臺北「國父紀念館」被列為指定古蹟,如今卻傳出臺「文化部」想拆除它的旗杆、旗臺及圍牆。消息一出,島內反彈聲浪不斷。臺灣「文化部」規劃「國父紀念館」園區整建。中國臺灣,位於臺北仁愛路的「國父紀念館」。 圖源:東方IC拆除「國父紀念館」周邊欄杆圍牆迅速遭到強烈反對。
  •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中心,是臺灣大型表演場地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中心,是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開館初期,主要展出孫中山革命史跡相關文物,時至今日,多用於文藝表演或頒獎典禮,是臺灣大型表演場地。臺灣之行的第一個景點定為國父紀念館,一來此處可以從我們酒店一條捷運直達,二來也是表達對中山先生的敬意,對於這個決定全團都沒有意見,就這樣過來了。
  • 臺灣:國父紀念館VS中正紀念堂
    將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放在一篇文章裡,不僅僅是因為參觀遊覽的順序,更是因為放在一起寫比較容易對比。國父紀念館是我到臺灣第一個去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都認可和敬仰的偉人,他對中國近現代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國父紀念館也是拍攝101大廈的最理想位置
  • 觀遊臺灣國父紀念館有感
    趁著太陽攀升到中天之前,搭乘捷運前往早已熟知的國父紀念館。
  • 22歲的我寫給臺灣的36個故事——國父紀念館
    印象:莊嚴,親民。這兩個詞原本是格格不入,卻在一座紀念館裡很好的體現。紀念館內威武的雕像和站崗士兵的氣勢讓我們無時不刻感受著它的神聖,而館外嬉戲的孩子又讓我們覺得國父就像一位父親一樣,一直站在我們的身後。在臺灣的最後一站,我們要去國父紀念館。這個景點是專門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而建立的。紀念館在臺北市中心信義區,離101大廈不遠,一路上車子有些擁堵。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清明上河圖真跡即收藏於此,且收藏有無數國寶。國父紀念堂國父孫中山先生塑像臺北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信義區,101大樓附近。建成於197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建。國父孫中山雕像威嚴親切。紀念館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也有一些書法、臺灣畫家的畫展。
  • 冬日裡的臺北國父紀念館,少了威嚴多了溫和親民
    接上文,參加了「傷自尊」的臺北一日遊,其中第一項就是國父紀念館。其實,這裡自己來也是很方便的,這裡也是臺北旅遊的必來之地。國父紀念館位於臺灣省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
  • 臺北101大樓——臺灣八日行(二十)
    臺北101大樓——臺灣八日行(二十)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書畫家林慧憐個展 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盛大展出
    原標題:書畫家林慧憐個展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盛大展出中國澹寧書畫學會理事長林慧憐創作展「真實虛幻逍遙遊」6月20至28日於臺灣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舉行。
  • 走進臺北,打卡國父紀念館
    吃飽後,散著步,就來到「國父紀念館」。這個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的。該館以黃色屋頂採頂,起翹角像大鵬展翼的形狀,為彷中國宮殿式建築,巍峨雄偉。紀念館二樓展出關於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相關文物。我們到達時候,適逢整點,正好在舉行莊嚴的「三軍儀隊」衛兵換崗儀式,整個過程約10分鐘,酷炫指數爆表,讓人為之震撼。
  • 老媽遊記:臺灣紀行(二)士林官邸/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 ——看世界(總第133期)
    母親說臺灣行不比2017年的環球行,時間隔得有點久了,完全要靠記憶搜尋並參考當時的日誌再來碼字。加上我出差,她要幫我帶孩子,幹家務,就更沒時間落筆,因而一拖再拖。不過,樂觀的母親每每面對困難都能自己給自己寬心,她總是說:「這樣經常動動腦子至少可以防止得老年痴呆嘛。」        感恩這麼長時間以來,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關注我的公眾號,關注《老媽遊記》和《羽舒隨筆》。
  • 臺北夜市小吃——臺灣八日行(二十三)
    臺北夜市小吃——臺灣八日行(二十三)
  • 2016金麥穗臺灣環島八日深度烘焙行火熱報名中!
    每個大陸人,多少都有點「臺灣情節」。50、60後,關心的是老蔣、臺灣的民主政治、阿里山的姑娘、日月潭的水。
  • 阿里山森林——臺灣八日行(十四)
    阿里山森林——臺灣八日行(十四)
  • 臺灣行-初見臺北
    臺灣行初見臺北一  巧遇巡遊盛典從花蓮乘火車快到臺北的時候,在地圖上看到松山附近有一個長庚醫院,於是提前在南港車站下了車
  • 雨中日月潭——臺灣八日行(十)
    雨中日月潭  ——臺灣八日行(十)
  • 看完後我們坐捷運至國父紀念館站
    9、第九天(5月5日):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新光三越——SOGO早上我們坐捷運至中正紀念堂,由於早而且下小雨,所以人並不是很多,一邊是國家戲劇院,另一邊是國家音樂廳,正對那個就是中正紀念堂了。這裡是免費的,從長長的臺階上去就是大廳了,正對面就是蔣中正的銅像。
  • 臺灣行之三—最好的風景在路上
    後來我知道了,其時正是臺灣經濟騰飛的時候,也知道了,很多事情需要用腦袋而不是胳膊思考。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改革開放,也正是臺灣的靡靡之音和校園歌曲席捲大陸每一個角落的時候,那時候,臺灣是「亞洲四小龍」,是我們的偶像。40年後,2019年1月26日,我和父親帶上相機和簡單的行李,從大連飛往臺北,開始8天台灣環島之旅。
  • 史海鉤沉:1980國父演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鄧麗君心頭
    臺灣當局覺得她給臺灣丟了臉,聲明拒絕她返回臺灣,還聲言抓鄧麗君回「國」受審(臺灣當局的這個態度,應該是對鄧麗君國民黨特務謠言的有力反駁)2月24日,日本法務省裁決將她驅逐出境。同期,鄧麗君背負的演出違約是4月6日的國美演出合約和4月13日的加拿大演出合約壓迫。沒有國籍,有家不能回,滯留香港的鄧麗君,選擇去了美國,演出,讀書1年7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