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
——臺灣八日行(二十一)
十六年前,自己曾從安徽全椒特意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了這位中華偉人。今天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敬仰之心情依然如初的真摯和親切。
臺北國父紀念館坐落在臺北市政府右側,高30.4公尺,每邊長100公尺,由每邊14支灰色大柱,頂起四邊秀美的翹角,黃色大屋頂讓人一下就聯想到具有中國傳統皇室色彩的北京故宮。雖然孫先生最終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位,但臺北依然用這種尊貴的黃色來定位和渲染這位偉人,這點與南京的中山陵藍色屋頂的色彩差異,不知道又區別了什麼。
國父紀念館四周有蔥鬱的叢林、鮮美的花草和巨大的廣場圍繞,高大宏偉的建築物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紀念館氣勢巍峨,粗獷剛強,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展示出樸素莊嚴的風格,令人心生景仰。
走進念館一樓大廳,迎面就是孫中山先生銅像,中山先生安靜地端坐在沙發上,左右有持槍衛兵護衛。臺座上鐫刻著孫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追求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即是國父畢生的願望。
國父紀念館每隔一小時,就會舉行衛兵交接儀式。下午三點整,我們正好看到了衛兵交接儀式的全部。
衛兵的腳抬起後會在空中呆幾秒鐘時間,而且,衛兵會把手中的槍不停地擺左擺右,甚至幾次槍託砸地動作。
我看國父紀念館的衛兵交接儀式,雖然衛兵個個訓練有素,動作特別嚴格認真,但或許是因為觀光客比較多的原因,這種交接與大陸解放軍的三軍儀仗隊相比,形式太複雜;而且由於花架子太多,時間漫長,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衛士交接,如果作為行為藝術倒是值得欣賞。
國父紀念館的衛兵交接儀式,不禁使我聯想到了國共兩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國民黨的部隊號稱八百萬,而且裝備精良,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均數倍於解放軍;但後來卻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龐大的國民黨軍隊最終被動真格的解放軍所戰勝,拋開歷史和政治的原因看,打仗,花架子是不行的。
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驅,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為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付出了畢生的奮鬥和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鑑於孫中山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儘管大陸官方始終沒有明文上的規定,但在中國人民的心裡早已經對這位創造「三民主義」思想學說的偉人默認尊其國父。
大廳左右兩邊,是寬敞、明亮又氣派的國父史跡展東室和西室,東室是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則是以中山先生與臺灣為主題及有關臺灣歷史的介紹。
紀念館二樓有中山國家畫廊和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裡面也有豐富的書法展,全是臺灣各界書法名人以孫先生的言語文章為內容的書法。
「博愛」,應該是對全人類的廣泛的愛!唐朝韓愈《原道》中有「博愛之謂仁」,孫中山先生常寫「博愛」二字送人,這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極好的概括和寫照。博愛是一種價值觀,以愛人為基礎,包括愛集體、愛國家、愛生命、愛人類的生存環境、愛大自然、愛人類的一切勞動創造、愛人類的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作為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綱領,反映和概括了當時整個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動向,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三民主義在基本原則上與共產黨制訂的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合作的政治基礎,對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權憲法」是孫中山獨特的憲法思想,「五權憲法」的核心是把政權和治權分開,由人民掌握「政權」,政府實施「治權」。「治權」相對於「政權」稱作「能」,故稱「權能分治」。作為一種政治方案和憲法原則,「五權憲法」確是適應中國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憲法學說。
孫中山先生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貢獻了畢生精力,他主張「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敢於向幾千年來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和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宣戰。他最早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期望中國迎頭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並為推動實現這個美好理想而頑強工作。他歷經艱難險阻,但始終百折不撓,忠實地實踐著他所說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誓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先生的遺願應該成為所有中華志士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拯救中國,心存臺灣」,如今隨著大陸越來越民主的政治風氣的濃厚,臺灣人好像卻越來越多地淡化了孫先生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或許上個世紀國共兩黨的爭鬥,給所有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永遠難以癒合的傷口。然而,臺灣畢竟是中國的,這種一衣帶水的血肉之情是無法從地圖上剝離的,兩岸人的國族認同及統一意識才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之所在。這大概也是國父「博愛」思想中所極力盼望的吧,願國父在天之靈保佑我們海峽兩岸永遠有愛。
孫中山,是中國的偉人,是中國民主的先驅。儘管世界民主發展的步伐讓許多國家成為失敗的典型,但人類渴望民主與自由的思想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民主與自由也必將會是最先進社會的必經之途。我們會永遠緬懷偉人的精神風範,在民主革命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未完待續)
寫於2012年11月。
作者:李鳳岐
◆李鳳岐:臺北101大樓——臺灣八日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