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實行垂簾聽政的制度,所謂垂簾聽政就是皇帝年幼,需要有皇帝的母親來輔助辦理國事,但在處理事務時皇后要隔著帘子。這樣隔著帘子皇后在皇帝的後邊,是為了避免和君臣相見,這樣能夠體現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古代,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是梓潼。
古代皇后為什麼要垂簾?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國君去世後,如果繼位國君年紀幼小,可以由國君的母親輔政。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太后,所以輔政的太后一般坐在國君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帘子,聽官員們與國君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國君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太后臨朝的制度,始於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后鄧氏以皇太后臨朝。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此前的太后臨朝不需垂簾。影響較大的太后臨朝有漢代呂太后,鄧太后,唐代武則天等。近代還有清慈禧太后臨朝。
封建社會時期,皇帝要親臨金鑾殿處理政務大事。但也會由於特殊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后或太后臨朝聽政。那麼,太后聽政時為何要「垂簾」呢?
是因為臨朝聽政當然要和群臣相見,可是從前生活習慣是男女有別,內外有別。皇后居中宮,主內治。在臨朝聽政時,須遵守內外有別的原則,所以就只好「垂簾」和群臣相見,宣諭、奏事都在隔簾情況下進行。
這個內外有別的原則,不僅僅皇家如此,從前社會上也是這樣的習慣。例如住宅有內外院之分,婦女在家除和家裡人以及至近親戚(男)在內院相見之外,也不和男的來賓相見,家中男僕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須請女僕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詢問也是在室內說,男僕在室外回答,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見的。
由此可見,為何聽政要用「垂簾」的形式,其並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整個社會上都是內外有別、男女有別的風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從「垂簾聽政」開始到最後執掌國家大權的。
皇帝一般怎麼稱呼皇后?
「梓童」是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據有的專家考證,「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 「高祖聖旨言:『..寡人去遊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 中,害其性命』。」(《三國志平話》)
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逐漸被「梓童」所替代,用於對皇后的稱呼。例如《西遊記》中「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等。』」(《西遊記》八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