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有7個年頭了,我望著窗外矗立的大樓,在這個微風和煦、老闆不在的三月下午,不禁想起大學的時候與同學坐在一個噴泉池邊,她說將來要當翻譯,要賺很多很多的錢,畢業以後我成了一名日語翻譯,賺著剛夠溫飽的錢。現在就想跟大家說一說關於翻譯的故事。
一、含金量和工資
當別人得知我的職業時,都會配合地做出一副「哇,好高大上」的表情。但其實除了極少數行業中的翹楚---國家的同聲翻譯之外,公司、企業內的翻譯工資只比一般的文員高一些。
也就是幾千塊,而且你幾乎不可能單純做翻譯工作,一般都是翻譯兼助理的職位。在企業中比較吃香的是技術崗位+一門外語,不需要你掌握得多好,工作上能夠交流就行,這樣的人往往在部門內擔任中高層的工作,但這根本與我這種缺乏理科細胞的人無緣。所以這些年從事的都是翻譯兼助理的工作。
我從大學畢業後進入製造業,到現在進入流通行業都是民營公司,老闆都很認可日本的行業模式,到處挖退休的日本人來公司當專家,我也因為各種機緣進入了這種公司,算是運氣吧。
前面說了,因為我沒有技術,只有語言能力,所以我的職位高低、待遇如何都跟一起工作的日本人在公司的職位有關係,雖然差不過業內標準,但對個人來說多個千兒八百的工資,也是能夠給生活帶來不少小確幸的。所以有時我會在心裡自嘲自己是屬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的「雞犬」。
大學畢業後進入的公司屬於製造業,我進去的時候公司的發展已經趨於穩定,過了那種野蠻生長的階段,當時剛剛畢業,還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小菜鳥,在人事一副「你剛畢業我肯要你算你走運」的態度中籤下了稅前3千的賣身契。
之後在這家公司幹了將近四年。也許是塞翁失馬,在這家公司經歷的兩次漲薪中我都有幾百塊的加薪,或許是因為領導可憐我實在工資太低,其他高薪的翻譯就沒有,在打算年後辭職的時候,我正吃著公司的年夜飯,收到一條工資簡訊,拿到了13300元的年終獎,我當時抑制著興奮的心跳,離開座席,走到一間辦公室,關上門,在黑暗中捏著拳頭,無聲地歡呼。
要知道我第一年的年終獎才拿了2500元,我當時安慰自己進公司才幾個月,是正常的,結果我的室友(公司的德語翻譯,比我晚來兩個月),告訴我她拿了3個月的年終獎,給我帶來的巨大衝擊。
這裡不得不說我的室友,她進公司的時候非常順風順水,在我被女上司折磨得快抑鬱時,她是沒有領導的,德國老外就是她的領導,但老外一般都會跟翻譯搞好關係,更何況她工作的德國人是德國老頭,她是小姑娘,這時候她充分享受的都是女性優勢的紅利,並且她籤合同時一向玩陰的人事不知怎麼回事,居然當著她的面問總經理:「她的工資是按5天來算,還是按6天來算?」,總經理當時估計是礙於面子,又估計是覺得不差錢,回答按5天來算。她進公司的一年多時間,好風向那好花吹,日子過得無比瀟灑,起碼與錢少活多責任重的我相比。
但或許職場的苦和甜也是定量的,到了後面德國人工作出現了失誤,以及仗著自己是專家,飛機要求頭等艙,甚至自己的家人來中國的機票都要求公司報銷,老闆就把他們趕走了,雖然沒有動到室友的德國老外,但也由原本炙手可熱的地位變得門前冷落車馬稀。
老闆一下子覺得她的工資太高,先是勒令她沒事不要加班,後面覺得她還是太閒,又把她打發到人事部去,這下她也有女上司管著她了,加上她一向是舒服慣了的,老外得寵的時候她誰都不怕,除了自己的那點工作之外,誰也別想讓她幹點活,所以她非常不適應。
就這麼磕磕碰碰地做了一段時間,老闆又把她踢到另一個工廠去,給一位不得寵的德國老外當翻譯,結果那位老外首先本來就有翻譯,其次當初老外的簡歷據說是室友翻譯的,老外在待遇條件上與老闆溝通不暢,覺得是她翻譯得不好,所以一直對她印象不好,也拒絕她來翻譯。至今為止室友還在那家公司無所事事著。
在這裡,我想說福兮禍之所倚,當現狀順風順水到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時,往往醞釀著一場風暴,這時反而更要廣結善緣,如履薄冰,這是為了風暴來臨時,讓自己不至於重重跌下雲端,畢竟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二、如何精進自己的語言技能?
我實習的時候是進入一家全日資的製造業小日企,巧合的是剛好與上述的這家公司所做的產品一樣,也基於這個原因,作為畢業生的我才進入了這家公司,這是人事直言不諱告訴我的。
在實習的3個月期間,我一直要適應現場機器的轟鳴,說話基本靠喊,各種刺鼻的切削液味道,穿著勞保鞋走路要非常小心,因為地板由於這些液體的關係,非常滑。努力學習著各種設備、產品、工具的日文名稱。這些只能多去請教現場的日本人以及工人,因為我也需要知道中文的叫法。
大家或許會認為這些專業術語是最難的,其實這些東西倒不是最難的,這些靠的是不斷積累和死記硬背。
難的是如何去翻譯一些行業內非常口語話的說法,比如現場的工人常常對我說:「你幫我問問,這個需不需要放到車床裡去走一刀?」或者「這個要不要去滾一刀?」,這時候我通常是一臉懵逼,實在不知道這個「走一刀」或者「滾一刀」應該如何翻譯?後來是通過慢慢了解設備、了解產品工序,才逐漸領會了「走一刀」或「滾一刀」的含義。
工作中的交流通常就是這樣多積累,多請教,多模仿。我到後面逐步站穩腳跟時,與供應商接觸的過程中,也會詢問是否有日文版的產品介紹,以及參加展會時也會去要一些,就是多學習一些表達,例如產品名稱、設備名稱、工序名稱等,以及一些「我們公司致力於不斷以顧客為中心,開發高性價比的產品」諸如此類的表達,這種學習比之前謙卑地到處問人的感覺要好很多,也會更加準確。
這是口譯方面的積累。接下來談一些筆譯上的。我當時進入公司後一年左右,有一位翻譯懷孕了,所以很多筆譯的活都落到我頭上來,開始了我無意中的刻意練習。
因為這些翻譯資料各種各樣,有日本人的簡歷(老闆還在不斷挖人),有產品的技術規格,有產品的使用說明,有報價單,函詢單等,中翻日,日翻中,我不斷翻譯著,也練習著,這些翻譯後的資料我常常會拿出來再看,哪些地方自己認為還不夠滿意等。就這樣,我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由開始的死馬當成活馬醫,到後來成了「由我翻譯,必成精品」(沒有翻譯腔),甚至還被要求專門指導新人。
到了這個階段,並不意味著我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我來說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因為我的心理素質很差,一旦碰上很正式的場合,比如公司非常重視的客戶來時,這時候老闆及其他高管都會出席,這個時候的我就會手足無措,心跳加速,再加上日本的老頭往往聲音太小,或者帶有口音,或者發音含糊不清,我就只能狗帶。
不過我也很少出現在這種場合,因為公司已經有一些資歷深的翻譯,所以也很少叫我上,但因此我也一直不能出頭。
我會如此緊張是因為從小對那種暴躁的男人就有心理陰影,偏偏老闆就是屬於低學歷、膽大、以及時運等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把公司越做越大,脾氣也非常暴躁,極度沒有耐心,跟他講話如果含糊不清語焉不詳,或者他覺得你沒有回答出他想要的答案,就會當場破口大罵,所以一直讓我戰戰兢兢,陷入惡性循環中。
越是重要的場合,明明很簡單的都會讓我卡殼,而在輕鬆的氛圍下,我往往可以超常發揮。小時候曾看過一個獸醫的故事,他治療的動物,病情惡化時偏偏遇到的是大嗓門的主人,當著鄉親的面告訴他動物吃了他的藥,情況越來越差,鄉民們一片幸災樂禍;
而同一天被他妙手回春的動物,主人偏偏講話非常小聲,獸醫故意走得遠一點,想讓主人的聲音能夠大一點被鄉民們聽到,結果主人最後一句「你是我遇到技術最好的獸醫」這句話幾乎是貼著他的耳朵說的。
我覺得自己的情況就很像這位獸醫。不過心理素質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我也不能為自己找理由,所以也一直在努力克服。
我並沒有過留學的經歷,當時公司的一些銷售有的小學開始就在日本念書,所以日語非常好,是得到日本人真心認可的那種。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可以當好一個翻譯,因為中文水平不夠,他很多想表達的東西表達不出,以及專業術語上這些都是要靠自己積累,與你有沒有留過學沒有關係。
所以我的心態逐漸由自卑到坦然。因為雖然你有國外的經歷,但我自己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語言,尤其是成年後才學習的外語,更是不進則退,這種就像是戲曲的吊嗓子一樣,要曲不離口,才能不退步,而想要更進一步,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見過很多翻譯升職後,不需要整天在現場磨鍊自己的口譯水平,或者翻譯大量的資料後,水平就開始斷崖式下跌。讓自己由原本的「戲骨」變成「流量」,雖說大家的追求不同,我還是覺得非常可惜。
三、人際關係
前面已經說過,翻譯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因此如果外籍專家是老闆比較看重的,翻譯就會比較趾高氣揚,除了我之外。倒不是我在裝逼,而是我常常會去看一些「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故事,本身性格也比較悲觀,認為好景不常在,花無百日紅,更何況作為翻譯只是沾光而已,並不是自身的光芒,就像《紙牌屋》裡的那句話:接近權力,並不意味著擁有權力。
進公司三個月,當時老闆想辭退一位日本專家,就跟他說與我們合作的一家公司請他去指導一下,其實就是想把他踢到那家公司去,我們到了那家公司後,先是坐了很久的冷板凳,然後沒等他擺出專家的派頭指點江山,對方就開始面試他,問他進公司後能為公司做什麼?
他才恍然大悟,說「悲しい」(好傷心),不過這位日本人本身情商也比較低,太拿自己專家身份當回事,住的公寓要求在鬧市區,配帶清洗的馬桶,私人消費要求公司報銷等,平時專車接送的他,如果司機晚到了,必定勃然大怒,在我之前他已經換了好幾個翻譯,等他也對我不滿,要求換翻譯時,自己被換掉了。
你看,像專家這樣的職稱也不過是看老闆的心情來生存,何況翻譯呢?我又哪來的資本來趾高氣揚呢?
由於前面說一起工作的日本人被老闆解僱了,後來又來了一位,比較好相處,對吃穿住行並不在意,出去吃喝玩樂也是自掏腰包,回國後會帶零食發給大家,平時與現場工人打成一片,沒有什麼架子,雖然也不是老闆眼前的紅人,但一直年年續籤,最後是自己想要辭職的,算是在中國的職業生涯得到善終吧。
有些朋友或許會好奇日本人好不好色,我只能這麼評價他們:一本假正經。晚上喝酒的樣子與白天工作時判若兩人,想必大家也常常聽說。
不過像這種場合一般是銷售帶著去比較多,我也曾經去過,但總是由於不機靈,被老闆嫌棄太過木訥,罵我不知道究竟是來幹嘛的。其實我心裡也很委屈:這種場合懂日語的又不止我一個,老闆一開口其他翻譯就搶著說,我看有人說了我就不說了,不然不是亂鬨鬨的嗎?
而翻譯之間也會明爭暗鬥。在老闆面前露臉的活大家都會搶著幹,而一些老闆看不見的地方大家就互相推諉。
我剛進去時,誠惶誠恐,戰戰兢兢,有一個資歷久的翻譯就會把資料推給我翻譯,然後再說是自己翻譯的,她以前在別的翻譯身上也這麼做過,結果有一天,一個地方出現錯誤,領導過來罵她,她趕緊撇清是其他翻譯做的,大家才恍然大悟。
後來誰也不買她的帳了,她就推給我,我一個慫人就抱著多練習多進步的心態來做這些事情。
當我不再是一個新人時,也會遇到新人翻譯,有的時候會結結巴巴講不出來,這種情況除非本人問我,或者旁邊的人讓我來說,我才會說。
因為都是從這樣走過來的,我深知其中的不易,公司其他的翻譯有的就喜歡找存在感來體現自己的優秀,當然這或許是我的揣測,每個人的做法不同吧。
我跟公司的幾個翻譯都是保持著淡淡的關係,不像他們表面上看上去親親熱熱,互相吹捧,背地卻互相詆毀,我覺得累。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剛進來時作為新人也常常被他們背地嘲笑蠢、笨等。
傳到我耳朵裡自然看到他們也無法親近起來,但這或許是我自己的性格問題,因為我觀察到後面新人進來時雖然也是被嘲笑笨等,或許沒有傳到人家耳朵裡或不像我這樣玻璃心,反而後面關係處得好。
最後就想說,學無止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要害怕坐冷板凳,這是你積累的好時機,不斷修煉,等待機會。另外,不要玻璃心(我很難做到),不順眼的人最終或許會改變看法,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職場上的路走得更加順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