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夢,總會在半夢半醒之間,突然感覺像是哪裡踩空了一塊,身體還會時不時抖一下,而且往往發生在好不容易快睡著了的時候,結果一抖又把自己給都醒了,又不像是在做噩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你這時候上網一搜,相信搜出來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門,其中一種比較流行又嚇人的說法是:當你睡著了之後,腦電波發現你很久沒活動了,想試試你死了沒有,於是就會動動你。除此之外,還有人說這和抽筋一樣,是因為缺鈣,或者還在長個兒;還有人說是神經系統向你發送了一條彈窗抖動……
言歸正傳,這種感覺在醫學上的解釋是:肌抽躍現象,又被稱為入睡抽動。一般如果出現這種現象,並不會影響睡眠,翻個身繼續睡就好了,所以它算是身體的一種正常反應,有數據表明,大約70%的人在睡夢中都出現過。
為什麼會出現肌抽躍現象?
其實肌抽躍現象就像打嗝一樣,當身體在睡眠過程中發生肌肉緊張或疲勞等情況時,就會突然抽一下,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而且一般發生在「快速眼動期」,這一時期出現在深度睡眠階段之後,如果這個時候把人叫醒,他會說他正在做夢。也許有的人會說自己從來不做夢,但其實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每晚都會做好幾次夢,而且每個夢的持續時間在5-20分鐘左右,即使有人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過夢,那也是沒記住罷了。
如果按照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來算的話,那麼人的一生平均長達六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做夢上。研究人員在對睡夢中的人腦進行掃描後發現,大腦額葉在快速眼動期中處於非活躍狀態,而大腦額葉是我們大腦中與記憶形成相關的重要區域,睡眠時做夢的過程則是在快速眼動期發生的,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多達95%的夢在醒後就會被很快遺忘。
雖然在快速眼動期,大腦中負責記憶的區域不是那麼的活躍,但是這時睡覺的人眼球會快速上下左右來回活動,顧名思義才叫快速眼動期,此時腦電波就會變得像清醒狀態一樣,心率和血壓也會變得不規則,呼吸也變得急促,所以機體一旦發生緊張或疲勞等情況,就很容易被神經系統察覺到,從而導致出現肌抽躍現象。
怎樣才能睡得更踏實?
如果你總會在睡覺時出現肌抽躍現象,或者總感覺自己一直在做夢,還能清晰回憶起自己的夢,這就說明你睡得不夠深、不夠踏實。原因也很好理解,本來我們在進入深度睡眠後,心率、血壓等各項生理功能指標都會變慢,大腦也在進行深度休息,等到之後進入快速眼動期時,負責記憶的區域也還在休息,而你的記憶部分還處於工作狀態,也就造成了多夢、越睡越累的感覺。
一般來說,多夢、睡不好,往往和睡覺前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有關。比如在睡前或白天攝入了酒精、咖啡因、菸草甚至毒品等影響睡眠的物質,這些物質會降低睡眠質量,另外,一些藥物也會影響睡眠,具體可以看一下藥品說明書,看其成分是否有咖啡因等物質,必要時可以跟醫生討論一下。
與此同時,白天打盹的時間過長,比如午睡時間太長了,也會導致失眠,要知道,人每天的精力就是應該要消耗的,一般來說,午睡半小時以內就可以了,長期失眠的患者白天就更別睡了。保持足量且規律的運動也很重要,現在很多腦力工作者,白天動的只是腦子,身體並不累,當然也會導致睡不著,因此建議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每天持續快步走上至少半小時,可能會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