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恐怖分子》:在精神脆弱的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為恐怖分子

2021-01-09 可愛卡夫卡

他們順從舊有的慣性,致力搭建形式的外殼,卻無剖析本質的才氣。麻木了模式人生的寡淡,生活態度溫吞消極。一個被動苟安懦弱的群體,他們把衝動抑制在心裡。一旦徒具外殼的脆弱泥塑,被多元思想和變幻規則衝擊倒地,他們唯有舞向殺戮與自戕的終戲。恐怖分子,孕育在庸常的時光裡。

楊德昌的《恐怖分子》將城市生活的病症完完全全暴露在世人面前。

在城市中的人們,都在為生活奔波。

大多數人的工作辛苦而乏味

他們為心中的信仰而繼續工作生活

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升職,可能是孩子......

片中的主人公李立中正是千萬城市螞蟻中的一隻

支撐著他的也正是家庭和升職的希望

當家庭破碎,升職破滅的時候

他的信仰崩塌,可能成為恐怖分子,也可能自殺而亡

李立中的支撐被一個惡作劇電話擊垮,脆弱不堪

片中的其他人物都是城市中的典型人物

從他們身上都能看到源自城市的病態

升職靠走後門

冷血的同事關係

兩面三刀的主任

富二代的冷眼旁觀

妻子精神渴求同物質生活的矛盾

甚至仙人跳也在電影中出現

城市中的人們忙忙碌碌

離開了綠色的自然

離開了湛藍的湖水

離開了一望無際的海洋。

他們像魚一樣浸在鋼鐵混凝土裡

就真成了魚

為了能夠繼續遊動,又或是為了成為一條合格的魚

拼命的用魚鰓過濾,拼命的向前遊動

只為成為最大那條魚

李立中,就是將自己變作了魚

他失去了水,他就無法呼吸

是妻子的離去抽走了水,是升職的破滅抽走了水

他被噎住了,不是因為沒有水

而是他將雙手掐住了自己的喉嚨

李立中完全可以繼續活下去

但是在城市中,

他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一切

這種信仰的落空帶來的悲痛將他擊垮

李立中一直認為自己在順應著城市中的規則

做一個好丈夫

努力的工作

但是這裡有很多城市中的病態

李立中沒有認識到這些病

在大川健三郎的作品中,就提出了現代人的病症

在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在精神上變得脆弱

這時,尋求文化救贖與自我拯救就非常重要

城市中的人們,像瘋狗一樣追求物質,沒日沒夜的追求

一個惡作劇的電話就將一個家庭打的粉碎

相關焦點

  • 楊德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不是《一一》,而是《恐怖分子》
    本文作者:Joker《恐怖分子》是臺灣新浪潮導演楊德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也是最能體現他風格的一部代表作。,複雜精妙的結構,關於虛實邊界的質疑以及對都市人情感生活的探索,都在一一體現在《恐怖分子》之中。
  • 從《恐怖分子》到《牯嶺街少年殺人》:楊德昌真的討厭女性嗎?
    時間上,《恐怖分子》雖早於《牯嶺街》誕生,但在電影所建構的世界裡,《恐怖分子》中1980年代的臺北卻是少年小四所處的六十年代的臺北社會的延續,兩部電影有其內在的關聯性與相似性。如果沒有淑安匿名電話導致的蝴蝶效應,立中會崩潰嗎?如果不是因為小明的「水性楊花」,小四會殺人嗎?兩部電影看似都由女性肇事,女性在楊德昌的鏡頭裡也總是宛如浮萍,茫然無依。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01、 《恐怖分子》與導演楊德昌 「不要輕易去招惹一個脆弱的中年人,一個匿名電話就可能要了他的命」——這就是楊德昌電影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今天皮哥就與大家講講這部《恐怖分子》。》與導演楊德昌「不要輕易去招惹一個脆弱的中年人,一個匿名電話就可能要了他的命」——這就是楊德昌電影《恐怖分子》所講述的故事。影片雖然主線是中年危機的故事,但楊德昌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影片名字叫《恐怖分子》,看完影片再回味這個名字,很有意思。
  • 《恐怖分子》:道盡中年危機的無奈,結局更是令人深思
    中年危機是每個男人都會遇到的話題,逃不開,也躲不掉,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這種題材,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中年男人所面臨的危機異曲同工,比如最近播出的《恐怖分子》。再看丈夫那邊,他一開始不知道妻子已經出軌了,正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為了一點微薄的工資,他背叛了同事阿傑,靠著向上司舉報阿傑成為了代理組長。事業上有了點起色的他發現了妻子的秘密,但他不敢聲張。好在女賊淑安有一個愛慕她的富二代,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在拍照時無意中拍到了淑安逃跑的身影便愛上了這個風一般的女子。
  • 《恐怖分子》:道盡中年危機的無奈,結局更是令人深思
    中年危機是每個男人都會遇到的話題,逃不開,也躲不掉,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這種題材,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中年男人所面臨的危機異曲同工,比如最近播出的《恐怖分子》。導演楊德昌在影片最後給觀眾留下了謎題,有人說,楊德昌的電影像是一把刀,銳利地直戳人心,就算放到今天來看,其影片的思想性和前衛也不過時,影片叫做《恐怖分子》並沒有什麼錯誤。
  • 恐怖分子的孩子註定是恐怖分子嗎?
    這些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選擇,從小耳濡目染極端的教義,被嚴格地規訓,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使用槍枝,習慣於暴力和死亡,童年遊戲是一起製作簡易炸彈。姑且不談論其他,只論及這部紀錄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的文獻價值,就足以值得被尊敬。極少有人能夠真的進入恐怖分子的私密空間,貼身觀察這群人的行為,考察他們的思想。
  • 恐怖分子: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電影開頭,畫外音槍響,熟知楊德昌的朋友都知道他非常喜歡用畫外音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以及構建空間氛圍感。開頭一個大遠景,冷冽的色調,極具疏離感,角色經常被困於構圖中巨大的背景當中,這種電影中環境對角色影響是巨大的,構圖中的顏色以及鏡頭中時常出現的畫外音,例如恐怖分子裡的槍聲.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他用平靜的語調向全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父親是個恐怖分子。1990年11月5日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無論是接受採訪,還是對外演講,他的開頭總是「1990年11月5日,我的父親暗殺了梅厄·卡赫納,猶太防衛聯盟的創始人。」這場暗殺讓扎克的父親埃爾·塞伊德·諾塞爾成為了首名在美國本土行兇的伊斯蘭極端分子。
  • 假如你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跳飛機/跳房子、花式跳皮筋、打彈珠、拍畫片……可如果你是恐怖分子的孩子,你的玩具可能就比較特別了:自製的炸藥、宰牲口過程中的血水、小鳥的屍體等等;當然你也很有可能沒有多少時間用來玩,因為大部分時間你都在接受軍事訓練。
  • 小野:我和楊德昌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楊德昌73歲誕辰
    和楊德昌的妻子彭鎧立的對談中,彭鎧立告訴我們,楊導喜歡貝多芬,極度要求完美和細節,在婚姻生活中能夠保持尊重和溫柔,生命最後的時間裡憤怒,又想要努力活下去的。今天這篇關於小野的採訪,是發生在《恐怖份子》放映之後。小野和我們談到了一個關於「我們兩個是互相成為對方的恐怖份子」的楊德昌。他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沒有信任。關於和楊德昌合寫《恐怖份子》的過程,小野笑著說:「他也很恨我,我也很恨他。」
  • 香港蒙面暴徒=ISIS恐怖分子!
    這些蒙面暴徒及其所代表的罪惡勢力,和伊斯蘭國(ISIS)恐怖分子又有何區別?香港市民必須知道,現在警方要對付的絕非「手無寸鐵」的學生,而是蓄意要殺死市民的恐怖分子,如果不採取必要且有實質打擊效果的武力,這些暴徒必將會殺死更多無辜港人。
  • 恐怖分子襲擊電臺(恐怖直播)
    恐怖分子襲擊電臺(恐怖直播)(恐怖直播)導演: 金秉祐編劇: 金秉祐主演: 河正宇 / 李璟榮他的同事要報警也被他強壓了下來,說要利用這次恐怖襲警事件做獨家報導,尹英華很清楚這是一次事業翻身的好機會。在他的主持下,針對恐怖分子的連線直播就此拉開,在連線中樸魯圭說兩年前一次在修補麻浦大橋時候有三名工人掉入水裡因為救援沒有及時趕到而死亡,然而讓尹英華沒想到的是樸魯圭提出要總統當著全國人民面前向三名死者家屬道歉,尹英華說總統不可能答應這個要求的,然而沒一會正在連線的主持人話筒發生了爆炸而且樸魯圭還說他的耳麥上也被他裝上炸彈
  • 普京是怎麼對待恐怖分子的?
    對待恐怖主義,所有國家都不會手軟,在這方面俄羅斯的做法堪稱典範。「我們將到處追擊恐怖分子,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在機場抓住就在機場槍斃,在廁所抓住就把他淹死在馬桶裡。」更加可怕的是,在戰爭結束後,殘餘的車臣叛軍逃進了山高林密的山區,與俄軍轉而進行遊擊戰,並且不斷地在俄羅斯各地製造自殺性恐怖襲擊。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2004年別斯蘭人質事件兩次人質劫持事件,都是車臣恐怖分子所製造的恐怖襲擊,並且使得普京當時備受輿論譴責。
  •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時間:2016-01-08 19: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一直以殘暴著稱,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他們做出弒母這樣滅絕人性之舉。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但我選擇了和平
    視頻來源:網絡看過《我父親是恐怖分子》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源於這裡,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第一次視線與它相撞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可以和他有關。沒錯,他的父親是恐怖分子,無權無勢,從謊言的世界裡脫穎而出,心懷不同的教條和反猶太主義,成為史上第一個在美國本土奪人性命的伊斯蘭教徒,他的兒子扎克,從小經歷著自己父親、叔叔們宣揚極端思想以及武力至上的教育中,被教導去仇恨別人的男孩。從父親一開始刺殺任務後的鋃鐺入獄,再到之後在獄中參與策劃世貿中心的第一次爆炸,他家人的生活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
  • 戴卡西歐手錶就是恐怖分子?
    戴卡西歐手錶就是恐怖分子?   維基解密文件顯示,不少無辜者因此被捕入獄
  • 十三年祭|小野:我和楊德昌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
    所以楊德昌也好,侯孝賢也好,對於那個年代,我們還是童年,童年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充滿了記憶跟興趣,反而成為後來創作時候很重要的題材。深焦:《恐怖分子》要比《牯嶺街》創作要早一些,拍出來也比《牯嶺街》早。所以他那時候腦袋裡有好幾個故事,一個就是牯嶺街,一個是雙城記,就講兩岸之間的故事,一個就是恐怖分子。然後他通常講故事的時候是整個時代給他一種靈感。《恐怖分子》劇照他的故事很喜歡講那個時代,雖然他的故事本身是個小小的故事,可他背後很想講那個歷史,在這個選擇裡,他本來想說拍《牯嶺街》,後來牯嶺街的籌備需要更多的時間。就反過來先拍《恐怖分子》。
  • 小野回憶楊德昌:我們曾經成為彼此的「恐怖份子」
    前言:幾年前我還在媒體工作時,曾經獨自策劃撰寫過兩期關於楊德昌的專題。第一次緣於2011年,楊德昌早期的幾部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以及《光陰的故事》(楊是導演之一)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和百老匯電影中心對大眾公映。那次放映應該是忍受了很多年盜版碟畫質的觀眾第一次在標準放映廳裡看膠片拷貝。
  • 《倫敦陷落》影評:與恐怖分子鬥,其樂無窮?
    所以,在好萊塢電影中,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比比皆是,和敵對特工鬥,和恐怖分子鬥,和外星人鬥,和世界末日鬥,並且結尾往往能夠化險為夷。「911」以後,和恐怖分子的對決便多起來,僅2013一年,白宮便淪陷三次,分別在《特種部隊2:眼鏡蛇的崛起》、《白宮墜落》和《白宮陷落》中,尤其是後兩部,題材撞了車。光自家的首都淪陷還不過癮,而今,美國人又瞄上了英國的首都,這便是《倫敦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