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證!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肖天喜

武夷山市政協原主席 。主編《武夷山文化叢書》《走向世界的武夷山》《歷史名人與武夷山》《武夷茶經》等。

武夷茶最早文獻考

肖天喜 | 文

阝 勹

武夷茶是福建最早見諸於文賦詩詞的茶類,千百年來,品評、研究、吟誦武夷茶的文化積澱十分豐富厚重。武夷茶最早文獻的探討也一直在深入,作者在編撰《武夷茶經》和《武夷山市茶志》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據,現整理出來,供讀者討論。

一、武夷茶已被認知的最早文獻

武夷山晚甘侯石刻 圖片來源網絡

目前研究認為武夷茶最早記文為宋朝陶谷撰《荈名錄》中收錄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踐用之。」(見《中國茶文獻集成》第二冊76頁)。孫樵,關東人、篤於學、工散文,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登進士弟。丹山碧水為武夷山別稱、唐時崇安未設縣屬建陽。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孫樵、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職方員外郎。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著作中同意新志中就此推斷:孫樵的茶文「先徐夤的茶詩約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見吳覺農《茶經述評》,318頁)。

《全唐詩》七百零八卷收錄了徐夤《尚書惠臘麵茶》。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園、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飛贈恩深最知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徐夤(公元849-921年,莆田人),唐末學者,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進士弟、授秘書省正字。《全唐詩》共收錄徐夤詩245首,《尚書惠臘麵茶》是其中之一,是吟誦武夷茶最早的詩作,也是目前發現福建省最早的詠茶詩。

二、還在研究的武夷茶早期文獻

北宋詞人孫漸的《智矩寺留題》記述了四川茶祖吳理真引建溪茶種植於蒙山頂,被立碑,《名山縣誌》收錄了碑文,其中有「昔有漢道人,薙草初為祖。分來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滿蒙頂,品倍毛家譜。紫筍與旗槍,食之綠眉宇。」追記了漢代道人(吳理真)引武夷山區建溪茶種,種植於四川蒙頂的茶事。(見程啟坤《蒙頂茶》16頁)(《武夷茶經》卷九,294頁)

宋代蘇軾撰《葉嘉傳》,以擬人寫法,記述漢武帝喜歡「葉嘉」,歌頌武夷茶,文中記「葉嘉、閩人也……好遊名山,至武夷、悅之、遂家焉……天子見之曰,吾久飫卿名,但未知其實耳,我其試哉!……由是,寵愛有加。」(《武夷茶經》卷十三,491頁)。在這裡蘇軾把武夷茶引伸到漢代,因未見其他文獻記載,目前作為傳說。但是漢武帝祭祀武夷君卻是記載在司馬遷著的《史記》中,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出土了類似茶壺的漢代的陶盉,也是例證。

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蔣衡撰《晚甘侯傳》,記述:「晚甘侯、甘氏如薺、字森伯、閩之建溪人、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奧……先是森伯之祖,嘗與王肅善及肅入魏而見辱於酩奴。」(《武夷茶經》卷十三,509頁)。王肅(公元454-501年)北魏琅琊人,癖與茗飲。陸羽《茶經》中茶之事《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妤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酩漿。」人或問之:「茗如何酩?」肅曰:「茗不堪與酩為奴。」蔣衡在這裡記述武夷茶「森伯」的祖先曾經被南朝王肅喜愛,而王肅是在南朝「茗與酩為奴」屢載茶史的一段公案的主角,因此茶學大家陳椽據此推算武夷茶最早被人稱頌可以追溯到公元497-502年間(見《武夷茶經》卷十四,614頁),這個推算也待其他史料佐證。

三、筆者考證認為,南朝江淹是武夷茶最早記錄人。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他約在公元473年由東海郡丞貶到到吳興(現今浦城縣)任縣令,公元477年又被朝廷召回,後官至中書侍郎。江淹在他的《江文通集·序》中對這一段經歷寫到:「地在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皆淹平生至愛。不覺行路之遠,山中無事,與道書為偶,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見《歷代名人與武夷山》,62頁),這段序文、記錄了江淹在吳興當縣令時(約在公元473-476年)受建安郡丞陳昱等邀請,到早已嚮往,傳說武夷君的武夷山遊覽經歷。武夷山,地在吳興東南嶠外,閩越王城舊境內。江淹對武夷山「碧水丹山」的讚美吟誦從此成為武夷山的代稱,千古傳唱,明朝建文年間「碧水丹山」還被刻在九曲溪的水光石上,點悟著歷代遊客。

水光石石刻 圖片來源網絡

筆者認為這段記文中還有一個重大信息,被長期忽略了,這就是被南朝時江淹平生至愛的「碧水丹山」山水外,還有「珍木靈草」,「靈草」就是江淹記述的武夷茶,也是他平生至愛。茶葉在古代稱謂很多,如「荈」、「茗」、「荼」、「苦茶」皆從草,也稱「靈芽」、「靈草」。「茶」字為唐代陸羽著《茶經》前後開始通用,固定下來。

把茶稱為靈草,自江淹後各個朝代都有。在記文,誦詩中把茶稱為靈草,或者把武夷茶直接稱為靈草的列舉部份文獻,如:唐朝陸龜蒙的《茶人》:「天賦識靈草,自然種野姿。聞來北山下、似與東風期,……」(見《全唐詩》);

北宋黃庭堅的《碾建溪第一》:「建溪有靈草,能蛻詩人骨。除草開三經,為君碾玄目。……」(見《武夷茶經》卷十二,423頁);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予山居有茶論,嘗茶詩云:誰把嫩芽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元朝趙孟頫的《御茶園記》:「武夷,仙山也。……,爰自修貢以來,靈草有知,日入榮茂。」(《武夷茶經》卷十三,496頁);

明朝、羅廩《茶解》「而今之虎丘、羅齊、天地、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諸有名之茶,無一與焉,乃知靈草在在有之。」(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275頁);

明朝許次紓的《茶疏·產茶》:「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唯有武夷雨前最勝。」(見《武夷茶經》卷十三,498頁);

清朝蔣周南的《詠茶詩》:「叢叢嘉茗被巖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別繞靈草產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筐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買,楚材晉用帳如何。」(見《武夷茶經》卷十二,473頁)。等等

以上是各個朝代將茶和武夷茶稱為靈草的部份摘錄,也可印證南朝江淹早在公元473-475年間遊覽武夷山,讚美碧水丹山,欣賞珍木,品飲靈草,不覺路遠,還與道書為偶(武夷山為道教十六洞天),或日夕忘歸。江淹提到碧水丹山、靈草,與唐末孫樵提到的「丹山碧水」, 「晚甘侯」,與清蔣衡提到的「晚甘侯,字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森伯之祖,與王肅(南朝)善」都存在一定的聯繫,甚至是相互呼應的。也佐證了江淹是用「碧水丹山」來描寫的武夷山水,用「靈草」來描寫的武夷茶最早記述人。江淹至愛的「靈草」就是武夷茶,他在《江文通集·序》中關於靈草的記文應當是武夷茶的最早文獻。

如果這一考證被茶界接受,武夷茶最早文獻將由此前認知的唐代孫樵《晚甘侯》文的時間往前推至南朝,提早330年。

圖文來源|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20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 清華簡又見長篇書類佚篇 數術類文獻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簡整理團隊介紹,此次成果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該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其餘四篇中,《四時》記述的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司歲》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行稱》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均為數術類文獻;《病方》則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 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記載 | 嚴曉星
    若就此考察最早的文獻記載,通常會應之以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樂律一》所載: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冢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    胡道靜先生校證本將「越琴」加上引號,以「張」作為量詞,這已被學者指出是錯誤的。
  •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真實的孫祿堂先生
    文獻五:許龍厚撰孫祿堂先生行狀  孫君祿堂,諱福全,號涵齋。河北蒲陽人也。前清府選用知縣、知州等職。民國曆充法政學校武術教授,國務院衛隊總教習,總統府武承宣官,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等職。民十八年,浙省舉辦國術遊藝大會,孫君為副評判委員長,嗣後滬上舉辦國術大賽,孫君又為評判主任。孫君十二歲從李奎垣先生習形意拳,十五歲復從郭雲深先生學,相隨八年。
  • 我國史上有1500年空白期,期間沒史料記載,沒人知道發生過什麼
    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載《山海經》一詞,他也是做了一番點評,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在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應該已經有了,只是卷數多少、何人編寫都是一個謎團。《山海經》看似是神話傳說,如今卻有一些神話傳說得到了證實,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當中,從神話傳說到信史時代還有一個長達1500多年的過渡期,這段時期,我們也是稱之為空白期。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尋找國內最早年鑑一向為年鑑界關注,先後存在1909年《新譯世界統計年鑑》、1879年《澳門年鑑》、1864年《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說法。
  • 譯史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尋找國內最早年鑑一向為年鑑界關注,先後存在1909年《新譯世界統計年鑑》、1879年《澳門年鑑》、1864年《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說法。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 譯 • 視野
    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尋找國內最早年鑑一向為年鑑界關注,先後存在1909年《新譯世界統計年鑑》、1879年《澳門年鑑》、1864年《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說法。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況且我覺得徵文評獎應該是年輕人的事,我已經在高校和出版界工作了十幾年,跟年輕人去爭這個獎項,如果不能獲獎,那只能說明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已經被拍死在沙灘上;即使能獲獎,也不能說我比年輕人高明,當他們到了我這個年齡,學問肯定會做得比我好。這次徵文的截止時間是2016年5月31日,我並沒有寄去我的博士論文。
  • 《黃帝內經》記載:推拿發源於洛陽 從唐代開始走出國門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博大智慧。按摩,又稱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黃帝內經》對推拿發源於洛陽有明確記載。近日,記者採訪業內人士,並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推拿和洛陽的故事。
  • 不可錯過~最具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絕版武夷茶,邀您來競拍
    御賜頭銜君不負,眾呼上品古為傳。11月17日,武夷山水—武夷茶品牌營銷活動在武夷山茶旅小鎮會展中心千人會議室隆重舉行,「22位非遺傳承人聯名力作」首發拍賣,茶友們熱情參與,爭相舉牌,共計拍賣102份,總拍賣價710400元,其中武夷茶組合裝(大紅袍、金駿眉)最高成交價達7700元/盒。
  • 《戲劇》2019年第2期丨段飛翔:臺灣清代戲劇文獻所見「四喜班」考述
    尤其是「開請四喜班送媽帶官,去銀十二元」的記載更應引以重視。如果此「四喜班」能被確證為內陸「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那麼此記載將會成為目前關於「四喜班」赴臺演出的最早文獻。這對大陸戲班赴臺進行演出交流,傳播戲曲文化,以及「四喜班」演出史研究都將有著特殊意義。臺灣與福建因在地緣上相近,民眾有著共同的族群認同,在兩地人員頻繁流動的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融合就不可避免。
  • 中國民間財神崇拜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就有財神信仰的記載描寫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民眾追求財富的願望日漸強烈,財神信仰也被推上了歷史舞臺。中國民間財神崇拜歷史悠久,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卷十記載當時開封的年節市場:「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這裡的「財門」是對財神的最早記錄。
  • 成語夜郎自大中,夜郎國實際在哪裡,看史籍記載
    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夜郎國最初的興起是在夏朝,歷經了四個朝代之後被西漢滅國。夜郎國存在的時間也很長,大約兩千多年。夜郎國自己的農業商業也都不弱,有完整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還有屬於自己的軍事體系。彝族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對夜郎國有明確清晰的記載。可這個地方的文獻中不但記載了夜郎國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夜郎王的許多生活瑣事也有很多描寫。因此,有許多人認為可樂這個地方可能就是夜郎國最興盛時期的首都。
  • 山海經與古希臘都記載同一生物,如今又有新證據,難道不是神話?
    52 來源: 琦琦聊歷史 舉報   《周易》、《推背圖》、《山海經》可算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懸而未解的一個謎團
  •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重磅登場,八月底起全國五城巡展!
    適逢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以新發現的亞東圖書館藏陳獨秀、胡適系列文獻為契機,華藝國際特別支持、在藝聯合雲杪文化發起並主辦「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追溯百年前一個大時代的文化遺珍,梳理探討新文化運動對百年中國的深刻影響。
  • 首個「國際茶日」,一起聽聽推廣大使張國立講述武夷茶的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推廣大使張國立現場講述「武夷茶」的故事來咯!來咯!你知道嗎出任「國際茶日」推廣大使的張國立和武夷茶還有著一段不解之緣……張國立曾說:「有些地方一生中只用去一次,有些地方,
  • 一篇珍貴的關於《紅樓夢》作者的文獻
    作者 楊抱樸六年前在吉林大學古籍部,筆者為查阮元的相關文獻,便翻《東北地區古籍線裝書聯合目錄》,該書第2768頁記載:「雲莊詩存五卷(清)阮元著 清同治七年刻本。」[5] 這三首詩是評曹雪芹及《紅樓夢》中的人物,是最早的論《紅》詩。永忠(1735—1793),清宗室,號臞仙,工詩善書,乾隆時為鎮國將軍。據說這三首詩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而寫[6],距甲戌本(1754)僅有十餘年。這是目前僅見的最早認為曹雪芹著《紅樓夢》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