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記載 | 嚴曉星

2021-02-12 文匯筆會

聽琴圖(局部,明·陳洪綬)

取古代棺木為琴材,是古琴斫制實踐中常見的工藝,至今不絕。若就此考察最早的文獻記載,通常會應之以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樂律一》所載: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冢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

    

胡道靜先生校證本將「越琴」加上引號,以「張」作為量詞,這已被學者指出是錯誤的。「張越」系人名,略早於沈括的歐陽修(1007—1072)就說過:「吾家三琴,其一傳為張越琴……」(《三琴記》)黃庭堅(1045—1105)亦嘗云:「斫琴須以張、雷為準,非得妙材,不加斧斤。」(《十二琴銘》)南宋趙希鵠(1184前—1244後)《洞天清祿集·古琴辨》云:「今人見琴池沼中有雷文、張越字,便以為至寶,殊不知雷、張皆開元、天寶時人,去今能幾何。」確定了這一點,也就意味著在唐開元、天寶間(713—755),就已經有人用古墓中腐朽的杉木棺板斫琴了。只是這條材料是三百年後的沈括所記,而且還是「傳雲」,可信度總得打些折扣,不免可惜。

    

近日,正在為《證類本草》作箋釋的王家葵兄,抄示一條《證類本草》所引的《本草拾遺》佚文:

    

古櫬板 無毒。主鬼氣注忤中惡,心腹痛,背急,氣喘,惡夢悸,常為鬼神所祟撓者。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得吐下。古冢中棺木也,彌古者佳,杉材最良,千歲者通神。作琴底。《爾雅》注云:杉生江南,作棺埋之不腐。

    

以「古冢中棺木」入藥,叫做「古櫬板」,越古老越好,杉木最佳,它還被用來「作琴底」。此處所引「《爾雅》注」,系節引郭璞(276—324)注。《爾雅·釋木》「柀,煔(按通「杉」字)」,郭注原文為:「煔似松,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這條斫琴材料藏身在古醫書中,也就難怪久未為琴人所關注了。《證類本草》修成於北宋政和六年(1116),但它摘引的《本草拾遺》,卻是唐人陳藏器於開元二十七年(739)撰成。這不僅是目前所見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文獻記載,年代也與以「敗棺杉木」斫琴的張越較為接近,二者形成了一個有趣的「互文」。

    

沈括之後一百五十餘年,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琴辨》中說:

    

自昔論擇材者曰:紙甑,水槽,木魚,鼓腔,敗棺,古梁柱、榱桷。然梁柱恐為重物壓損紋理,敗棺少用桐木,紙甑、水槽患其薄而受溼氣太多,惟木魚、鼔腔晨夕近鐘鼓,為金聲所入,最為良材。

    

此處引「自昔論擇材者」所言,一一加以評說,肯定木魚、鼓腔為良材,敗棺則在否定之列。陳藏器之前,已有以古棺為琴材之例;張越琴「聲極勁挺」,相當好;趙希鵠卻認為敗棺不是良材。這看似矛盾的論述,實則並無問題,其關鍵在棺木的差異。

    

古琴的基本結構,是面板、底板上下貼合,中間形成扁而長的共鳴箱。若暫不論「純陽琴」,從目前所見唐宋古琴實物來看,桐面梓底、桐面杉底、杉面梓底的都有。論密度,通常是梓大於杉,杉又大於桐。因此,出於「底木不堅,聲必散逸」的認識,面底搭配的規律就是底板木材的密度必定大於面板,以求達到「面以取聲,底以匱聲」(《洞天清祿集·古琴辨》)的效果。也正是因為桐木密度較小,容易朽敗,略有身份地位的人通常不會以之為棺;而事實上,以桐木為棺者代不乏人,卻又很難保存長久。所以趙希鵠才以「敗棺少用桐木」為由,將敗棺排除在琴材之外。而陳藏器強調杉木棺「作琴底」,也可見在他的認知中,面板仍然是桐木。因此,二者並無矛盾。

    

陳藏器的記載、張越的實踐,也是從唐代開始,杉木進入斫琴用材主流的真實反映。現存的先宋文獻提到琴材,多以「梧桐」、「桐」、「桐木」概而稱之,似未細分。如今出土的戰國、兩漢早期琴器,其取材情況多不見於考古報告,暫可存而不論;漢末古琴定型以降,將杉木大量作為琴材,或在永嘉之亂、衣冠南渡(307—316)之後。

    

杉木主要分布在南方,用之必先知其性能。郭璞原本便以博學多聞而著稱,又精通卜葬之術,作為南渡親歷者,江南的古棺總不會太陌生。他大約可算當時了解杉木性能的一個代表人物。到了四百年後的盛唐時代,陳藏器這位江南的四明(今寧波)人,他關於杉木棺的介紹,很可能是他家鄉生活經驗的反映,而杉木棺可作琴底,則已成為當時公認的「傳統」。只是他不知道,差不多同時,蜀中雷氏已開始突破成規,「雷威作琴,不必皆桐」(《琅嬛記》卷中引《採蘭雜誌》),而取峨眉松(實為杉木),甚至開始出現面、底皆杉之琴,如鄭珉中先生豔稱的汪氏舊藏唐代雷氏琴「春雷」。張越是吳人(陳暘《樂書》),很大可能也是江南人,他用敗棺斫成的琴,杉木為底為面雖不可考,就地取材卻多半無疑。如今,經鄭珉中先生鑑定為唐器的十餘張古琴中,桐面杉底、面底皆杉佔了較高的比例;加之杉面梓底的琴出現,杉木不僅可為底板,亦可為面板,就成為新的傳統了。

    

現存文獻中,將琴面、琴底用材明確區分敘述,從宋代開始多了起來。北宋人所著的《僧居月琴制》(見於《永樂琴書集成》卷四)、《琴書》之《製造》《制琴法》篇、《碧落子斫琴法》之《調聲法》篇(俱見於《琴苑要錄》),無不以桐面梓底為說。梓底之外,《琴書》還提到楸(原誤作「木+欣」,據《僧居月琴制》校正)、梓楸。趙希鵠曾感慨:「今人多擇面,不擇底。」他認可的配置,正是以桐木為面,「五七百年舊梓木」為底,此外還「有楸梓,鋸開,色微紫黑,用以為琴底者也;有黃心梓,其理正類櫧木而極細……;漆木亦類梓,蓋取其漆液堅凝,古人亦以為琴底,須不經取漆而老大者方可用」。與他年代接近的田紫芝也說:「天下之材,柔良莫如桐,堅剛莫如梓。以桐之虛,合梓之實,剛柔相配,天地之道、陰陽之義也。」(見於《永樂琴書集成》卷四)總之,就是不涉及杉木。然而,現存宋琴與唐琴一樣,無論面底,杉木仍然佔了不小比例。就此說兩宋斫琴的理論與實踐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大約可以成立,但何以如此,又非一時所能知矣。

    

那是否可以推測,廣泛運用梓木為琴底是從宋代開始的?但梓木早已用於古代弦樂器的製作,《詩·鄘風·定之方中》便有「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說,何況宋以前的古琴文獻又大量亡佚,顯然不可率然下此論斷。《證類本草》所引《本草拾遺》佚文,不僅是目前所見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記載,將琴底作為特定敘述對象也比較早。斫琴理論正是在這一點點的細化之中,越來越完整、周密,日趨成熟。

    

附記:《永樂琴書集成》卷四《僧居月琴制》引唐人齊嵩《琴記》云:「制琴,長短鬚依法度。若或太短,其聲則高焦也;或太長,其聲則漫濁也;或太厚,則聲鳴而不振也;或太薄,則聲揚而不盡也。」其下又有「蓋不合雅度者。凡製造,以其桐木為陽,楸木為陰,陽向陰背也」兩句(《琴書大全》同此)。這兩句,「蓋不合雅度者」系引者評《琴記》語,「凡製造,以其桐木為陽,楸木為陰,陽向陰背也」則顯為下一則「桐取嶧山之陽孤桐為上……」之首句。與此文大同小異的,是《琴書》引齊松《琴記》一則,正結束於「蓋不合雅度者也」,下一則為「凡制琴,則以桐木為陽,楸木為陰……」可見,此處關於桐面楸底的記載,不能作為唐人言論來對待。

    

本文又承王可萬、鄭磊二兄提供意見,致謝。

   

         己亥三月晦至四月初七日

本文刊2019年6月19日《文匯報 筆會》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甜如蜜》購買網頁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李皖:樸樹,歸來還是少年?

芳菲:讀黃永玉「無愁河·八年」札記

孫小寧:你是生活路上甜美的饋贈

高峰楓:為《讀書》貢獻一次回憶

張瀅瑩:一個女跑步者的自白

王曄:愚蠢的野鵝

閆晗:賈寶玉,暖男的愛僅僅如此

王瑢:辣椒葉、花椒葉……葉葉歡歌

張偉:新康花園名人多,最多是名醫

潘敦:我最懷念喝完那幾杯消化酒之後的歐洲

相關焦點

  • 嚴曉星︱古琴在民國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嚴曉星︱古琴在民國 嚴曉星 2019-07-23 13:21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湖西瀛勝境 全臺最早記載228事件的牌樓
    原標題:澎湖西瀛勝境 全臺最早記載228事件的牌樓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明天是2月28日,澎湖外島當年並未捲入「228事件」,臺當局曾撥款新臺幣2億元興建中正公園的「西瀛勝境」,可說是全臺最早記載「228事件」的建物牌樓。
  • 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武夷山晚甘侯石刻 圖片來源網絡 目前研究認為武夷茶最早記文為宋朝陶谷撰《荈名錄》中收錄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
  • 鬼王棺(介紹)
    每當銷聲匿跡後再出現,絕對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進展,終其一生以誅殺一頁書為目標。 虛轉輪迴滅、魔法查實】、棄體守氣、放磁束跡、梟音鬼聲、星源探路、守骨走肉、通天密語、飛魔穿雲、迷蹤鬼行、隔空移物、飛傳渡空 、大凡金剛指、行屍走魂、隔空傳音功體:文氣軟功機關陣法:離魂迷圖、金魔鎖龍陣武器:紫脈破功鞭、擎天神劍所有物:幽靈魔刀、九龍菩提經、狂龍傲天武訣、血不沾、骨鎖、佛心真經、化無粉、蝕骨針發明/創造:紫脈破功鞭(取自紫脈神童小霸王的筋脈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司歲》關於太歲的發現,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本次發布的8篇文獻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 古20,為勝利「幹一杯」|雲酒熱點
    在現場,古20也向每位新人送去了「向您致敬 為勝利乾杯」的新婚祝福。歲月流轉,總有不變與堅守的信念,一如古井人一以貫之的品質匠心,還有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那份倡導「貢獻美好」的情懷,為勝利乾杯的底色。發展是世界好的變化,但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而順,平坦與曲折總是如影相隨。
  • 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說文·金部》釋「鑑」為「盆」,所以說盛水的盆(鑑),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光滑的銅面能照人,商周時期開始試製銅錫和銀鉛等合金技術製作銅鏡。這面銅鏡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會像是刷了一層油漆一般,這面銅鏡之所以美如玉,保存如此完好,圖案如此清晰,就是由於有黑漆古包漿的保護,讓銅鏡有如多了一層保護膜,使其不再氧化,不受酸咬,土沁等影響,這面銅鏡與考古記載中的銅鏡相差無幾,而且品相更為完美。
  • 關於中秋節的來源簡單介紹 周禮一書有最早的記載
    中秋由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2」|古零陵地名探源
    經考證,舜帝南巡,曾經在廣西全州(古稱零陵)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駕崩於全州。這就是說,全州是舜帝最早的紀念地。發掘、整理、研究、綿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僅可以填補廣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將使全州乃至廣西的歷史文化前推兩千餘年,意義重大。作者對舜帝南巡及其活動軌跡進行了考證,並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詳實描述,一一為您揭曉答案。
  • 【談古說今】活色生靈紅珊瑚
    所繪人物俱異族裝扮,其中一組為金髮的西洋人物。這件拍品估價550-850萬元,成交價為708萬元。這是有關紅珊瑚生長和採集最早最完整的記載。紅珊瑚的採集確實頗費功夫,先以鐵網沉入水底,讓珊瑚附著而生,若干年後再取之出水。類似的記載在《新唐書·拂菻傳》中也有之。所以,成語中有「鐵網珊瑚」之說,意思就是搜羅珍奇異寶,也引申為網羅人才。
  • 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4座船棺葬 專家:棺似獨木舟 或說明巴人親水
    近日,經過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重慶冬筍壩遺址出土了4座船棺葬,這是繼1957年之後,重慶地區再一次集中出土船棺葬。12月26日,此次考古發掘項目現場負責人代玉彪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船棺葬是巴人的一種喪葬習俗,可能體現了他們親水的觀念和特點,目前重慶地區只有冬筍壩遺址集中出土過船棺葬。
  • 古墓挖出9部「失傳醫書」,記載「起死回生」之術,專家:迷信
    這座古墓的規模非常大,專家一共從墓中挖出了4座土坑木木槨墓,這座古墓就在考古界中極為有名的「老官山漢墓」,古墓不僅規模宏偉,出土的文物也極為豐富,4座漢代陵墓中出土的漆木器、金器、陶瓷器、鐵器等多達620餘件,每一件文物都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為研究西漢文化提供實質的資料。
  • 九龍拉棺現場!
    「那裡有人!」    他要收集皇族氣運,其實坐著九龍拉棺一起去北鬥星域才是上策,但考慮到葉凡,蘇辰決定還是離開。    雖然他還沒有解鎖一階權限,神力有限,但橫跨幾個星域,獨自前往北鬥星域,還是可以辦到的。    沒必要來參與九龍拉棺這種大事件。    如果不是為了表現的不是太過特殊,被葉凡記住,然後被頭頂的某個傢伙注意到。
  • 關於心梗的最早記載:史說他因掉入茅廁而被嗆死,其實死於心梗
    導語 據史料記載:古代君王的死法五花八門,有被大鼎壓死的,有被毒死的,各有各死,而歷史上死的最離奇君王的當屬春秋時晉國的晉景公,他在吃飯的時候因內急去上廁所,可是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 《遮天》亂古大帝:生於亂古,百戰百輸,百戰不屈!以敗證道!
    《遮天》是以九龍拉棺為引,給大家帶來了龐大的修仙體制。裡面的人物刻畫讓人印象深刻,正所謂完美是一個人的遮天,遮天是一群人的完美。裡面刻畫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傑。亂古大帝,是這本書中的人物,一生都在敗,百敗後誕生了魔胎,以敗證道。亂古可以說是遮天裡面最特殊的大帝了,其他的大帝哪一個不是斬盡成帝路上的對手,震懾群雄。
  • 《黃帝內經》記載:推拿發源於洛陽 從唐代開始走出國門
    按摩,又稱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黃帝內經》對推拿發源於洛陽有明確記載。近日,記者採訪業內人士,並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推拿和洛陽的故事。學生們認識穴位、學習推拿手法推拿發源於洛陽,《黃帝內經》有明確記載「推拿發源於洛陽,《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記載。」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韋保新說。
  • 寧波古村落探尋之古橋訪記:大涵山橋
    因為在大涵山腳下,因山而取其橋名為:大涵山橋!橋西史家灣村,是南宋時期「一門三宰相、四世二封王」史氏家族的發祥地,鄞東史氏第一位宰相史浩的祖父史詔,為伺候母親、躲避做官,從寧波城裡搬出,最早來到的就是史家灣。大涵山橋所在的河道縱橫,河面寬達50米,深2.5米以上,為東鄉河道最深之處,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橋就建在河面遼闊、流水湍急,俗稱「虎狼關」的五港交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