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上記載的真實的孫祿堂先生

2021-02-15 傳統實戰武術

◁ 分享 ・是一種快樂 ▷  

1、文獻一《近世拳師譜》

  孫師祿堂諱福全號涵齋,直隸完縣人,幼從李奎元習形意拳,李之師為拳法大師郭雲深,孫實學於郭,相從最久,又隨名師程庭華習八卦拳,民初得郝為真太極之傳,孫師聰慧絕人,又得數位名師真傳,其苦心孤詣非常人可及,孫師喜交遊,行跡所至聲譽雀起,嘗遇方外隱士密授仙法,故孫精易經黃老奇門遁甲諸術,體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絕詣,技擊獨步於時,為治技者冠。徐東海督奉,招為內巡捕,清室意公亦折節師之,民七入總統府,授六等文虎章,民十七國術研究館成立,聘為武當門門長,蘇省國術館副館長等職,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流傳於世,孫師一生術合於道,其武藝舉世無匹,晚年行止氣質迥異常人,世人疑之為神,民二十二年冬無疾卒於裡第,子存周承其傳,亦名重於時。
                                                                              摘自《近世拳師譜》第65頁,1935年出版。

 

2、文獻二《北派國術家掌故》

光緒時,有蒲陽孫氏祿堂,以拳勇獨步一時,舉世無敵。其所精之藝為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皆內家絕學,祿堂更旁參外家各派,融會貫通,純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稱天下第一手。時有宮廷侍衛鼻子李者聞其名,欲約以公賽。知者多勸李曰,孫玲瓏透體,鬼神難測,不可公賽。李遂私訪,時孫隨肅王遊,知李大名,待李甚殷勤,謙遜如無所能。李疑為浪圖虛名輩,再三邀賽,孫乃從之。二人對立,旁者喊號,號聲方出,李尚定睛未動,已然跌出,時孫早立於李之身後。觀者皆未見孫何時動作,疑為神乎。李羞去,深悔此行。
摘自《北派國術家掌故》,1930年出版。

文獻三:向慨然談孫祿堂
孫祿堂先生在拳術界的聲名不減於李存義,論班輩,卻比李存義晚一輩,論本領,據一般深知二公的拳術家評論,火侯還在李存義之上。……從來拳術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孫祿堂為最。孫住的地方,離他的師父家中有兩百裡旱路,孫在家用功,每遇到疑難之處,自己思索不得立時動身到他師父家去,決不因路遠躊躇,他家清貧,總是帶一點乾糧在路上充飢,二百裡路一氣走到,不在路上停歇,見著師父把疑難之處解釋明白了,又立時欣然歸家,也不在師傅家停歇。在他心目中看這四百裡路直如平常人看三四裡路一般容易。他做功夫並不限時間地點,隨時隨地都在用功,所以孫祿堂的武藝純熟自然到了絕境。
  文章來源:向愷然撰寫的武林高手江湖異人,秦鶴岐、孫祿堂、楊登雲、神針等篇。篇名即孫祿堂。 向愷然短篇著作,範伯群編,臺灣業強出版社 1993.2。又郵撥0743812-9。

文獻四:姜容樵談孫祿堂 

孫福全,號叫祿堂。直隸保定府完縣人。七、八歲就酷嗜武道。除去跟先生念書,就央告他父母就本鄉拳師練習武技。到十來歲,他的武藝文藝居然並駕齊驅,嶄然露頭角,卻是他學技既湛,心裡便有些不滿意少林拳。過了兩年,便又投拜李殿英門下。李殿英就是馳名北省的李奎垣。……孫祿堂跟著李奎垣十年,不曾離開。就把李奎垣的玩藝兒一古腦兒和盤掇過來。但是孫祿堂的心裡仍是不滿意,總覺著自己的本領有限,在這時又跑到北京,找著程廷華,又拜在廷華門下,不消三年,他把程廷華的能耐也都學到自己身上來,不要說八卦掌入了化境,為同輩中所望塵莫及。就是五行十二形龍虎猴馬也各盡其妙。龍形有伏龍登天的氣概,虎形有推山倒海的威風。哪怕不懂拳的人,瞧著他的拳,也都讚嘆不置。這人也真奇怪,本領越是高強,求學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門的武師,不管是師爺、師叔、師伯、師兄,不管千裡萬裡山州川縣,問著訊,就要去拜訪,有一手專長,他也不肯放鬆。同輩師兄弟中就數他年紀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類拔萃。所以無形中也就推他為小八俠之領袖、斌字輩之魁首。他的技藝無一不精,刀槍劍戟都比別人來得高妙,所以當時南北馳名,差不多壓倒了那些老前輩。人家就送他一個綽號,叫做萬能手,也真稱得起是蓋世英豪。
  摘自《當代武俠奇人傳》第七卷。
  注1:姜容樵在《當代武俠奇人傳》一書的自序中寫道:「餘學無所成,治技更無所得。惟將生平所受之於師者,聞之諸老前輩及各友者,雖至微之事,一言一動,亦一一筆之於書。特仍怕有未盡善,或不能達其意,復編此最近五十年來國術掌故小說《當代武俠奇人傳》一書,搜集各派名家傳記軼聞、專門造詣以及作用思想,事必確實,語有明證。不惟存在諸先生尚存十九,即過去諸先生亦為全國所景仰。特述顛末,用公同好,以為治技者參考。至於未能儘量發揮諸先生之精微奧妙,尚祈同志隨時指正,則幸甚焉。
                   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十日滄縣姜容樵於海上」

注2:姜容樵時任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

文獻五:許龍厚撰孫祿堂先生行狀
  孫君祿堂,諱福全,號涵齋。河北蒲陽人也。前清府選用知縣、知州等職。民國曆充法政學校武術教授,國務院衛隊總教習,總統府武承宣官,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等職。民十八年,浙省舉辦國術遊藝大會,孫君為副評判委員長,嗣後滬上舉辦國術大賽,孫君又為評判主任。孫君十二歲從李奎垣先生習形意拳,十五歲復從郭雲深先生學,相隨八年。後從程庭華先生習八卦拳,並得郝維楨太極之傳。孫君天稟氣質超邁絕人,又虛懷若谷、專心潛學,於形意、八卦、太極拳皆能窮其理而絕其術焉。謂之形意拳剛球也,八卦拳彈簧球也,太極拳皮球也,三勁一理,皆為中和真一之氣一以貫之、純以神行之道也。孫君習拳不分派別,融會三家拳術,獨能貫通為一,其藝之精微,功之絕純,南北拳家無出其右矣。孫君弱冠時既遊歷南北,凡聞有藝者,必訪至,切磋、較藝五十餘年,未遇其匹。又嘗屢挫日俄等國力士,海內武術家無不稱道,從之者甚眾。今之國術名流金一明、曹晏海、馬承智、胡鳳山、李潤如、童文華等皆為其門人也。孫君生平負氣節,清室肅王意公慕其名,折節下交,孫君除論拳外,從無一事請託。以是縉紳孫君益重焉。孫君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其仁義之心、肝膽相照,非常人可比。鄉有夫,外出數年,其妻貧不能守,孫君故託其夫之信,月予以金。其夫後果歸,得免仳離。孫君之隱德類如此。晚年歸平,道骨仙風、氣象絕好。歲癸酉十月,以無病卒於裡第。享年七十有五。生平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及《八卦劍學》,其子存周、女劍雲能繼其傳。餘與孫君相識有年,受益良多,略知其行狀,謹為之錄。
                      源自1934年《體育月刊》

文獻六:李子鳴先生談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先生十五歲時拜保定形意拳名家李奎元為師,後又經其師祖郭雲深先生指點竅奧,技遂猛進。19歲時聞北京有程廷華先生,精於八卦拳術,乃徒步進京住訪。一日,孫先生於郊外某村訪程先生,有一犬狂撲之,先生怒而擊之。一女孩聞聲出現,怒而止之,雙方言語衝突。是時一老者出而呵止之,並請先生至家中。相互寒暄畢各通姓名,始知老者即聞名江湖的眼鏡程先生。於是道及仰慕之情,欲請程先生一試身手。程先生至院中,縱身登上屋簷,倏然下落,起落自然,其快如風,遂大服而跪拜門下。孫先生秉性聰穎,過目不忘,虛心好學,刻苦鑽研,程先生亦愛其敏捷過人,傾囊相授。如此苦練數年技藝精純,凡聞有技者,必往訪之,與人相較,從未失敗。故鍋、程二位先生贊曰:「此子真能,能不辱其師。」故當時有「活猴」孫祿堂之稱。數年後,程先生謂曰:「吾徒幾百人,而天資聰穎又能專心苦學者,都不如汝。雖餘盡心相授,然汝亦有宿慧,否則不克臻此境也。現觀汝之技可謂無敵手,可以行矣。望前途珍重。」惟八卦掌之精義皆包含於《易經》之內,遂入四川,訪精於「易」學之某公,習《易經》,終能窮其理而絕其術也。
  孫先生與楊澄甫先生有八拜之交,欲與楊交流拳技。而澄甫先生以各守所長足矣,拒之。實則不肯將太極拳傳之也。而先生學太極拳之心更切。民國初年,河北廣平永年人郝為真先生(乃李亦畲先生之愛徒,太極拳之巨子)來京探訪親友。郝先生初次進京,客住旅店,不久病倒,病情甚劇。孫先生聞之,速前往探視,並為其請醫生診治,朝夕相待,誠摯甚篤。月餘,郝先生病癒,乃謂先生曰:「吾二人本非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實無可報。」孫先生曰:「區區小事,不必掛懷。四海之內皆朋友,況同道乎!」郝先生曰:「吾實心感,願將平生所學太極拳傳之與君,願否?」孫先生曰:「求之不得。」乃迎郝於家中,自列為弟子,朝夕受教,數月得其大概。郝先生曰:「異哉!吾一言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綜觀孫先生之武技,得自四五位名師之盡心親傳,更加他自身之鑽研苦練,對於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內家拳術均能造其極,本其心得而創造發展,成為孫式形意、孫式八卦、孫式太極,並創三家合一之說。曰:「形意力實,八卦力巧,太極力靈。問何以三家可全?曰:比之於物,太極皮球也,八卦彈簧球也,形意剛球也。惟其空,故不屈不伸而不生不滅;惟其透,故無知無得,無障無礙;惟其剛,故無堅不摧,無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一氣之流也,何不能合成。其三家形式雖不同,其理皆合,應用亦各有所當也。」惟孫先生能將三門拳術融會貫通,合而為一,體用完備,集內家拳術之大成,為一代名家大師,創宗立派者。孫先生技與道合,其威名享之於海內外。
  孫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祖國各地。年邁七旬,應聘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嗣後為江蘇省國術館教務長。先生教學循循善誘,其弟子較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其父業。
  孫先生晚年將一生心得,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八卦拳學》、《形意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嘉惠後學非淺,留有《八卦槍》一書,但未脫稿。

源自《八卦掌精要》李子鳴弟子張全亮

 

編以上諸文皆是當時公開刊載的文獻史料,又皆非出自孫門傳人之手。屬於客觀評價。

 

  文獻七 李星階 1933年11月「拳術初階序文」

  近世歐西火器盛行戰場,拳勇刺擊幾廢。然兩軍相爭必掠其地,近身肉搏,拳勇刺擊則顯其能,此乃我國故有之技,因是自首都南遷,國府即倡導國術,教國人自強、自衛之術。上月首都國術館二次國考,餘濫充評判員,參賽者數百人,技藝各有精專。然國術正脈惟拳術、短兵、長兵、摔跤、弓弩諸般。火器興,弓弩廢,摔跤角牴非用於戰陣,故惟拳術、短兵、長兵三者尚存用焉。拳術以氣為貴,短兵以劍為貴,長兵以槍為貴。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將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餘與孫、李、李三位先生皆相識,時相過從。餘雖不才,研究國術亦數十年矣,深知拳術為各門法術之基。孫、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藝於近代各佔一絕,然究其根底,尤以孫祿堂先生為最。昔日餘嘗見孫先生徒手破彼之劍,破彼之槍,神勇絕倫。全賴拳術根基深厚耳。故今人習練國術當以拳術為先,再行刺擊之術,或有望得焉。餘不敏,籍往昔經驗者略言之,一管之窺耳。

  文獻八 董子英評價孫祿堂先生——摘自《技擊述聞》姜俠魂著

 

  孫祿堂先生道德極清、武功極高,其德之清,如天也,無所不容,其藝之高,蓋世也,無人可及。其德其藝非世人所能測所能知者,其知其行與古之聖賢大德足可比倫,至於技擊末技合於道體,神乎其神,更遙遙不能望,無可比倫者也。今有得其拾一者,足可獨步一時矣。餘兄與先生交厚,嘗嘆曰千古奇人耳。

  文獻九 陳泮嶺先生評價孫祿堂先生

  「通常練拳,要練至暗勁,非下十年功夫勤練體悟,無法到達,要練至化境最上乘功夫,不只靠苦練,硬練,尚須靠內在的修為,亦即個人平時之修持,清心寡慾,與人無爭,凡事看得開,拋得下,如此才能達到靈神相通,神形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據聞有此境界者,皆為內家拳輩,形意拳為李洛能,八卦掌為董海川,太極拳為楊露禪,至孫祿堂更臻登峰造極之化境,有不動形而隔空制人之能。」

  文獻十 《國述名人錄》上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
1、 記載孫祿堂先生年輕的時候武功就已經達到神乎之遊刃的境地,其輕靈矯捷得未曾有。
2、 記載孫祿堂先生有罡氣護體之能,於形意、八卦、太極皆臻化境。

  文獻十一 《國術統一月刊》(1934年8月)上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

  孫祿堂先生與人較藝未嘗負,出神入化、隨機應變、無一定法,不輕炫於眾,知其深者絕少。

  文獻十二 《世界日報》1934年1月31日上對孫祿堂先生的評價:

  孫祿堂先生於武功卒抵大成,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其武功竟達絕頂。

  文獻十三 《大公報》1934年1月29日上對孫祿堂先生的評價:

  孫祿堂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藝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意公肅王折節下交。

  文獻十四 《申報》1928年5月5日評價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先生於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及劍術皆臻絕詣。神州莫測之身手。

  文獻十五 《京報》1934年1月29日評價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氏乃中國太極拳術唯一名手。

相關焦點

  • 孫祿堂逝世情況之分析
    記者經方鬘雲君之介紹,昨日於中國古法書畫研究會中得晤孫書庭小姐,談及孫氏生活歷史,頗多有趣味材料,亟為此文志之,以供愛好國術者之一閱也。」  《京報》中的「無病逝世」說。1934年《京報》:「中國太極拳術惟一名手孫祿堂氏,技術精妙,已臻上乘。且對於奇門教學,亦均有相當之研究。不意去歲由平返完縣原籍後,於去歲十二月二十五日,無病逝世。
  • 天下第一手,一代武學宗師--孫祿堂往生傳奇
    在近代編集的《往生傳》中,大概遺漏了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孫祿堂先生。這番話是程廷華對孫祿堂所說,由孫先生親自記錄下來,可知師徒二人在宗教上也非常投契。孫先生能夠接受其師關於念佛的教導,默識於心,依照奉行,也可看出他確實有非同尋常的夙慧善根。據孫先生年譜載,1882年(時年22歲),他入程廷華門下學藝,於1884年通悟八卦拳。
  • 「天下第一手」武術家孫祿堂怎麼死的?
    他被人稱作是「天下第一手」,那麼這麼厲害的大師孫祿堂究竟是何許人也,在他身上又有哪些偉大的事跡呢?武術大師之死也總是人們所好奇的,那孫祿堂是怎麼死的呢。武術家孫祿堂照片孫祿堂簡介孫祿堂是清朝人士,出生於1860年的河北北關。凡是能成為武術大師的人,往往在小時候就展示出了他的聰明才智,而且都是勤勞的人。
  • 單挑虹口道場,擊敗140名武士,他真實存在?原來他才是原型人物
    有文字記載,陳真的原型人物是霍元甲的大弟子劉振聲,但是回過頭看,劉振聲一生卻是為大義奮不顧身,但是卻沒有隻身單挑日本武館的事跡存在。所以,問題來了?是不是根本沒有陳真這個人,那麼他的真實原型人物又是何人?莫不成東亞病夫這個稱呼一直壓著中國人抬不起頭嗎?其實不然。
  • 孫祿堂晚年所改的三體式
  • 【冀人冀事】天下第一手——孫祿堂
    他回到家鄉完縣,秋天田野裡有奔跑的野兔,孫老先生一貓腰蹭蹭蹭就追趕上去,沒多大功夫就把野兔攆上了。然後,再把它放掉,等它跑一段距離之後再追,一而再,再而三,如同遊戲一般,可見當時練武人在跑方面的功夫。 古時候比武來真的,孫祿堂成名後,有許多外地拳師前來切磋。話說一天,孫祿堂正在家中練功,忽然家人來報,說門外一名黑大漢求見。
  •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5大功夫高手,黃飛鴻只排第四,第一聞名世界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個朝代都有一些武功蓋世、萬夫不當的習武者,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不敢保證,但是今天要介紹的這5位,可是真正的武林高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天下第一手」孫祿堂有多強?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他就是「天下第一手」——孫祿堂。江湖上,至今還流傳著孫祿堂的傳說。有人說,他一生挑戰比武,未嘗敗績;有人說,他花甲之年,力壓日本知名武士板垣一雄;甚至有人說,孫祿堂是一個難得的武術思想家。「天下第一手」,從何而來?
  • 歷史上著名的十大「武功秘籍」,都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民國時期的孫祿堂,傳聞他最厲害的時候,可以一個人挑戰數十個人,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是記載的歷史資料顯示他確實武功高強,要不然也不會被人稱為「民國第一高手」。因為影視作品裡內功表達的都非常高大上,但是常人又似乎很難以達到。比如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內功強大的人,可以不穿衣服在冰天雪地裡行走,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但要是換做我們,穿的少了都會凍得瑟瑟發抖,所以內功好像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武功。
  •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功夫深厚的十大高手,你知道幾位?
    8.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於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八卦掌自清末董海川先生傳世至今。 9.孫祿堂(1860—1933年)字祿堂,網友賽賢齋主人賦詩一首盛讚先生:人稱賽活猴,天下第一手。
  • 深切悼念袁毅平先生,鏡頭下的《東方紅》,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
    袁毅平先生精良的技藝表現在拍攝瞬間的把握上,不少作品抓得恰到好處,表現了「在場」的激動。 1961年的一天清晨,當時反覆響起了《東方紅》的樂曲聲,給袁毅平先生帶來了靈感。 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等候時機,終於拍攝到天安門廣場上初升的太陽。 那一瞬間,太陽在東方地平線上呼之欲出,漫天紅色霞光的瑰麗風採,多麼輝煌而又壯觀,統統被記錄到鏡頭下。
  • 著八卦、形意、太極三書,一代宗師孫祿堂技服日本柔道名家
    孫祿堂原是專練八卦掌的,後來改變趨向,專練太極拳,研究得十分精妙,在民國十三四年間,就著了《八卦》、《形意》、《太極》三部書,自從著了這三部書,其名便漸漸的揚溢了。那時日本著名柔道家坂原,聞了孫先生的名氣,就由日本乘輪到了北京,立刻拜訪孫先生。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聽這幾句歌詞想必大家就知道今天要講的是誰了,沒錯,這個腦門上長著月牙的大黑臉包公,包青天,他可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了,連帶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展昭公孫策,張龍趙虎王朝馬漢那都可謂是家喻戶曉。包龍圖嫉惡如仇斷案如神的故事,在民間更是代代流傳至今。那麼,歷史上的包公真的像戲劇小說裡那樣嗎?
  • 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主編《武夷山文化叢書》《走向世界的武夷山》《歷史名人與武夷山》《武夷茶經》等。 武夷茶最早文獻的探討也一直在深入,作者在編撰《武夷茶經》和《武夷山市茶志》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據,現整理出來,供讀者討論。 一、武夷茶已被認知的最早文獻
  • 《薛仁貴傳奇》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薛家將」!
    據文獻記載,薛禮字仁貴,生於614年,據說是北魏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六世孫。李世民站在土山上親自督戰,這時他望見亂軍之中,一員將領身穿一身特別顯眼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腰間掛著兩張弓,一馬當先,大呼一聲,衝入敵陣,所向披靡,唐軍大勝。李世民連忙命人詢問「先鋒白衣者誰?」,方得知是薛仁貴。
  • 「虎頭少保」孫祿堂,年逾古稀以一敵五,從不收日本人為徒
    我們很多人幼時都有過一個英雄夢,飲馬江湖,行俠仗義,電視上經常出現的黃飛鴻、霍元甲等人更曾是一代人的偶像。但在清末民初,真正懂得國術史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國術宗師:孫祿堂、李景林、李書文。今天要提到的就是有著「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的孫祿堂。
  • 日本二戰文獻記載「皇軍恥辱」:男演員為逃兵役猛喝醬油
    軍武大本營正片日本二戰文獻記載「皇軍恥辱」:男演員為逃兵役猛喝醬油
  • 歷史上是否真有陳近南其人?
    武俠小說不可能符合史實,而且沒必要符合史實,但金庸先生也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天地會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陳近南這個名字也曾經被天地會的會員廣泛傳頌。  在不列顛博物院收藏的天地會文獻中,還記載了一個人的名字:朱洪英。這個人自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直系後代,他在天地會創立的時候加入,並成為陳近南和其他五個僧人的精神支柱。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洪」字,所以陳近南他們又管天地會叫「洪門」。
  • 【書評】把真實的歷史還給九品官人法:讀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
    這無論是對陳先生而言,還是對九品官人法的研究而言,都宣告了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同時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因為正是在這本專著中,陳先生集20餘年研究之功力,本著求真、求是的精神,試圖擦拭乾淨那些有意無意層層遮蔽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上的歷史塵埃,從而把真實的歷史還給了九品官人法。「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中醫外科手術領先世界何止上千年
    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中醫外科手術領先世界何止上千年,說起中醫,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把脈,最多就是望聞問切,現在流行的針灸也是大家的印象之中的形象,其實中醫老早就有成熟的外科手術,比如各地流傳的傷科正骨術,流傳下來也是很厲害的,但是傷科正骨只是其中保留承傳的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一部分中醫外科手術,其實還有更多的記載,由於中國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