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李星星,和洛麗塔們

2021-01-09 李秋鴿談美食

2017年4月27日,臺灣青年作家林奕含在公寓上吊自殺。

在她去世的第三年,網際網路再次迎來對她的集中注視。

無疑,#林奕含去世三周年#登上熱搜,是公眾意志對鮑毓明掉出熱搜的不滿與反抗。

「書裡的李國華並沒有死,也不會死,這樣的事情仍然在發生。」

誠如林奕含所言。

在「女孩'愛'上誘姦犯」這一類似的敘事路徑下,林奕含成了李星星(化名)的鏡子。

她的經歷和言論,對李星星來說,以及對公眾如何看待李星星來說,都具有了強烈的參照意義。

一個成年男性與未成年少女多次發生性關係。

假使其中夾雜著混沌不明的「情感」意味,不僅會造成司法界定的難題,也使得「受害者有罪論 」從不缺席。

正如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已被李國華誘姦的房思琪試探她媽媽:

「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

媽媽下意識回道:「這麼小年紀就這麼騷。」

▲現實中,林爸林媽也有過類似「是你不對」的心態

又正如在《財新》那篇爭議性報導裡,記者在採訪鮑毓明之後妄下斷語:

「這個更像是一個自小缺乏關愛的女孩向養父尋求安全感的故事」。

一個是受害者家屬的本能反應,一個是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立場。

他們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喜歡站在道德高地朝受害者吐唾沫的網友們了:

「小三都該死。」

以上種種,什麼「受害者有罪論」的說辭,倒不如林奕含的文字直見其中的殘暴與荒謬:

「他選擇硬插進來,而我要為此道歉。」

01

性的荒謬

在性的問題上,女性總是面臨汙名化的險境。

但凡有性侵案發生,有些聲音從不會缺席——

「你不該半夜出門。」

「你不該穿那麼少。」

「你不該明知有危險還跟進去。」

「你不該不反抗。」

「你不該反抗得不明顯。」

「你不該當時不報警。」

「你不該在細節上撒謊。」

任何一個環節有「漏洞」,女性就有可能從受害者身份轉變為「騷貨」、「仙人跳」和「小三」的評價。

倘使將以上句式翻譯一下,其實本質上在說——

「你不該是個女的」,「你不該長著陰道」,「你不該在男性面前散發性魅力」。

一個衣著保守的、殊死抵抗的、甚至不能太好看的女性,才配稱作一個「完美受害人」。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侵害女學生二十多年的李國華暗自得意:

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

2014年的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提前拍出了房思琪們的遭遇。

郭採潔飾演的音樂系新生白慧華,被戴立忍飾演的指導教授李教授性侵。

她自殘,試圖自殺,卻又前後八次與李教授發生性關係。

不報案、不求助、性侵之後的後續「自願」性行為,成為白慧華無法辯解的死穴。

學校裡,她被風傳為追求指導教授不得而自殺的瘋狂女生;

法庭上,李教授的律師妻子抓住她「蓄意破壞他人家庭」的點狠狠攻擊。

外界的孤立無援和內心的深度創傷,讓少女不敢主動求助。

若她們膽敢發聲,又會被塑造成關係破裂後的「狹怨報復」。

這一典型思維也應驗在鮑毓明和李星星的關係裡。

面對財新的採訪,鮑毓明拿出大量聊天記錄來佐證,自己是一個被陰晴不定的小女孩玩弄感情的痴情男子。

「我們偶然吵架也是因為她敏感多疑愛吃醋。」

「報假案也是她鬧的極端方式之一。」

「19年初我還按她說的送了訂婚鑽戒,我也為了等她而一直單身,沒想到最後等來的是一場災禍。」

看完鮑毓明的自述,這件性侵案居然就在不少人心裡「反轉」了。

兩人社會階層的差異,男方對女方的物質資助,自動在大眾腦海形成一種流行敘事:

這是一個拜金小女孩與sugar daddy的養成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鮑毓明的戀童癖頂多是有錢人的小癖好,而李星星的遭遇則是窮困少女的靈魂墮落。

許多人的道德觀,對前者予以理解,對後者表示唾棄。

「弱者不一定有理」,「女的未必吃虧」,人們喜歡如此來理解生活的真相,著迷其中的反差。

02

愛的荒謬

誘姦和強姦的區別在於,「愛」被當做藉口,被當做洗刷罪惡的工具。

它讓躲過14歲定罪年齡線的少女性侵案裡的同意問題,變得異常複雜。

犯罪分子一句「我們是真心相愛」,就能有效地模糊犯罪事實。

有些人看得到李星星對鮑毓明的親密言行,看得到房思琪對李國華的依戀和愛,但卻看不到背後成年人對未成年少女的精神控制。

在她們尚未明白什麼是性什麼是愛的階段,便給其灌輸扭曲的性愛觀念。

鮑毓明教李星星,人和動物,孩子和家人之間都可以「做那種事」。

李國華告訴房思琪: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

而相處日常裡,男方對女方的關心、送禮物、說情話,為少女編織了戀愛的假象。

說出去,身敗名裂,待在這段關係裡,有人「愛」你。

對於一個受害少女來說,一段畸形性愛關係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控制,最終讓她們放棄呼救,甚至患上斯德哥爾摩症。

所以李星星難以離開鮑毓明,白慧華一次次和李教授發生性關係,房思琪讓自己愛上了李國華。

「反正我們原來就說愛老師,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

不相信愛,恥辱揮之不去,相信愛,眼前的一切才能自洽。

只有這樣,房思琪們、李星星們才活得下去。

只不過,這份「愛」很容易戳破。

當少女開始反抗,開始逃離,開始嚷嚷,惡魔的獠牙便亮了出來。

被李國華稱為「命中注定的小天使」的房思琪,後來被他綁成螃蟹、拍成照片寄給了另一位受害女生作為威脅;

白慧華在法庭上親耳聽見說愛她的李教授坦白:

是她勾引我的,我一時沒有把持住。

而鮑毓明,則稱他未來的新娘「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大肆編造悲慘故事騙取人們的關注和同情。

此前不跟她們一般見識,接下來不得不考慮「做出一些應對」。

正值五一,鮑毓明便帶著他的「十問韓某」來了。

這樣的「愛」,若都能成功為性侵辯護的話,那必然是有的人選擇裝瞎。

03

美的荒謬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

洛。麗。塔。」

這一情慾噴湧的開頭,來自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

它通過主角亨伯特的自述,讓戀童癖這一非道德行為,化身為具有文學美感的洛麗塔情結。

因為亨伯特非常擅長文學修辭。

「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樣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這樣的句子,有幾個人不會心動?

在那些精美的修辭裡,亨伯特暴露出既瘋狂又脆弱的特質。

對洛麗塔瘋狂的愛欲和佔有欲撕扯著他,直至為她殺人犯罪,付出一切。

這份強烈的愛,看似,讓一個中年男人被一個無情下流的小女孩給玩弄了。

這讓多數讀者,對這個不道德的戀童癖成功生出同情來。

若這個男人長著傑瑞米·艾恩斯的臉,你更會心甘情願淪陷在大叔與蘿莉的愛情故事裡。

作為語文補習名師的李國華,同樣善用修辭。

性事中,他會對房思琪說:

「你現在是曹衣帶水,我就是吳帶當風。」

「我在愛情,是懷才不遇。」

還會套用胡蘭成的句子:「我跟你在一起,好像喜怒哀樂都沒有名字。」

如林奕含所說:

「因為讀者都已經有一個有色眼鏡,知道他是一個所謂的犯罪者,所以覺得他很噁心呀什麼的。但是其實他有些話,如果你單獨把它挑出來看,會知道那句話其實是很美的。」

同樣地,李教授把白白壓在身下時,說的是音樂,說的是藝術。

甚至,上升到人的存在的哲學命題。

他們一邊犯下罪惡,一邊用高度藝術化的美感來合理化自己的畸形欲望。

這是林奕含必然走向崩潰的根源: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而李國華們、陳星(李國華原型)們、胡蘭成們,他們的情話,並不一定言有所衷。

另林奕含痛苦的是,這些真正相信中文的人,居然背叛了幾千年來的文學語境和傳統。

同樣,她無法相信奈波爾這個創造了最完美的寓言體的作家,會虐打自己的妻子;

寫出了《東方主義》的薩義德,被人指出是裡外不一的小人。

原來,文學的美與人格的美並不必然相關。

林奕含作為一個從小迷信文字的人,發現文學背叛了自己。

世界上,還有誰,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呢?

這是身為人的意義系統的坍塌。

蔣方舟讀解《洛麗塔》時,說納博科夫設下了一道考驗,而90%以上的專業讀者都沒有通過——

納博科夫寫《洛麗塔》,根本不是讓我們理解一個戀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處。

恰恰相反,他是想讓我們警惕這個變態。

納博科夫自己評價亨伯特時說的是:

這是一個自負、殘忍的惡棍,卻努力顯得「動人」。

他讓自己顯得「動人」的工具,無疑就是他的文學修辭,他的巧言令色。

納博科夫警醒我們:

不要誇大惡的深度和美感,不要把它提高到它配不上的位置上。

就像房思琪用青春的崩潰和破碎,重新解讀了李國華的「溫良恭儉讓」——

溫暖的是體液,良莠的是體力,恭喜的是出血,儉省的是保險套,讓步的是人生。

林奕含之所以值得一再被記起,一再被解析。

是因為她用整個生命完成的書寫,為我們戳破了惡魔的謊言。

惡就是惡,它跟愛無關,跟美無關,跟人性複雜無關。

惡是一望見底的平庸。

相關焦點

  • 《洛麗塔》:撕開鮑毓明們的戀童偽裝
    2015年底,四十三歲的鮑某對未滿十四周歲的李星星進行了第一次性侵。此後,從2016年到2019年4月的近四年間,鮑毓明不顧李星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將名義上的「女兒」帶在身邊,成為李無法逃脫的性侵魔鬼!李星星越長大越覺得自己骯髒不堪,患上嚴重的抑鬱症,期間多次自殺。
  • 林奕含逝世3周年之日,讓我們望向李星星們 | Variety 視人-她之力
    十四歲的李星星,在相對封閉、孤立無援、無法獲得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只能依附性侵者,在羞恥和自責中嘗試說服自己愛上性侵者,以此獲得心理上的自我保護。鮑毓明就利用了這樣的信任和親密,用「父女般的愛情」為自己洗地,把李星星塑造成「不完美受害者」,試圖用這樣的「完美計劃」逃過法律的制裁。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李星星案還沒有解決,惡魔仍然在人間!
    而她藉由這本小說,真正叩問的是,一個對文學始終懷抱信仰,堅信「詩緣情而綺靡」和「思無邪」的人,如何面對語言和藝術的魅惑本質?當語言表象和道德內核之間出現巨大斷裂時,是否還能相信文學的巨大力量?主持人問林奕含之後的寫作計劃是什麼,她說當然有,不過一生可能只能寫房思琪和精神病兩件事。「為什麼這些相信中文的人,可以背叛我們五千多年來浩浩湯湯的文化傳統?」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別讓「鮑某明」們傷害更多的「林奕含」
    1天才少女與天才老師作為小說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向被讀者當成作者林奕含的自傳,或者說,某種程度上,房思琪就上林奕含,林奕含就是房思琪。她沒有了其他的愛好,疏遠了朋友,什麼都不再和朋友說起……她有的,只有日記。新聞裡的李星星也是一樣,「她感覺自己病了,對一切都不再相信,甚至覺得我最在乎的身體的各種器官,我所珍愛的各種愛好和特長,都不在我身上,而在他的身上。」
  • 【原創】性侵幼女:被鮑毓明與亨伯特折斷翅膀的李星星和洛麗塔
    與此同時,不僅讓人想到了「非常道德」的小說——《洛麗塔》!1955年9月15日,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洛麗塔》,伴隨巨大的爭議,描述不倫之戀的《洛麗塔》風靡世界,各種改編、延伸、周邊,熱浪迄今不衰。1962年曾出版黑白電影,1998年9月25日同名電影在美國上映。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情愛故事。
  • 不要再拿《洛麗塔》來為戀童癖洗地
    同理,14歲的李星星也只有在鮑某明眼中,才能是「洛麗塔」,而不是在一位報導案件的專業記者的筆下。洛麗塔與房思琪鮑某明的說辭中,他與李星星的故事是《洛麗塔》,而在李星星的視角下,這三年的經歷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林奕含、包麗自殺,李星星被侵害:性教育,更該教育的是男孩
    李星星剛滿14歲,就被「養父」鮑毓明性侵,從2016年1月1日至今,長達4年,甚至在李星星高燒、月經期對她施暴,強迫她看成人影視片,還反覆給她洗腦:所有人都這樣做,這是正常的行為。林奕含、包麗自殺了,李星星正在到處討還公道,而施暴者李國華、牟林翰、鮑毓明卻還在世上逍遙!簡直人神共憤!
  • 林奕含之死|還有多少洛麗塔,活在性侵的深淵裡
    看完林奕含的書,心裡沉重如溺水,然後去網上找了兩版洛麗塔的電影來看。《洛麗塔》是從男人的角度來拍,深情,浪漫,甚至為了保護他的洛麗塔不惜付出殺人的代價。但這種聲音完全是男人的,多莉(洛麗塔)並沒有機會申辯,我們看到的深情,對那個失去母親的幼女來說未必是這樣。
  • 林奕含去世三年了,李國華們鮑毓明們仍在作惡
    生前她和著自己的痛苦,以血淚之思,完成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也據此得知,林奕含在生前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小說裡的國文老師李國華,現實中的補習班老師,曾對她實施侵犯。 「十七歲,『精彩的人生正要開始』,而我留在那一年,再沒有長大。」
  • 被禽獸性侵的林奕含,離開三周年了
    在這本書裡,講述了一個叫房思琪的13歲女孩被補習班老師李國華長期性侵,飽受恐懼和折磨,最終精神崩潰的故事。可是,這真的只是故事嗎?2017年4月27日,26歲的林奕含在家中上吊自殺。林奕含自殺之後,很多人會把她和她的那本書聯繫起來,因為這本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越來越多的人用各種方式去閱讀這本書,有感慨她的遭遇,有咒罵老師的無恥,也有很多人站了出來,說自己就是曾經的「房思琪」。很多人會把林奕含和房思琪混在一起,其實這兩者之間並不能劃上等號。
  • 林奕含自殺了,被pua的包麗去世了,現在他們又要讓李星星「劇情反轉」
    ,誘姦、強暴、性虐待女學生,」在她死後,她的父母曾說,林奕含把她自己的經歷,放在了故事中的四個女孩身上。而當她試探性追問媽媽「我們家教裡好像沒有性教育」時,母親又回答她「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於是,這個女孩在被性強暴之後,感受到的,只有親人的冷漠和敵視,她默默背負著這一切,不敢告訴家人。一天,一個士兵打電話給他媽媽,說:「我的一個戰友為了救我,傷到了腿,我想把他帶回家裡照顧他。」他的媽媽說:「那樣的話你會毀了自己的一生,我不同意。」然後這個士兵掛掉了電話。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房思琪的悲劇卻還在繼續
    4月27日,是臺灣作家林奕含逝世的第三年。我們仍然記得她在自殺前寫給好友的那段文字:「 I wish so much that I was killed the first time I got raped. (我多麼希望,在我第一次被強姦的時候,我就已經死了。)」
  • 被老師強暴的林奕含自殺了,被學長pua的包麗去世了,現在他們又要讓李星星「劇情反轉」
    他們說,女兒希望以這本書,和她自己的人生經歷阻止更多的類似悲劇,希望大家不要再將注意力放在女兒被性侵、被強暴這件事上面。她父母的潛意識裡認為,女兒林奕含被性侵被強暴是「羞於提起的」,他們仍懷有某種可恥的羞恥心,而這羞恥心,在某種程度上,是給林奕含加諸更深層次的傷害,或者說是無法逃離的詛咒。
  • 現實版「房思琪式」的性侵不是《洛麗塔》電影裡的浪漫情節
    財新特稿部分截圖財新網的特稿引起人們極大不舒適的原因在於在事件還沒有調查清楚的前提下,財新特稿記者苑蘇文便先入為主的報導性侵事件中養女是自願的,甚至是一個愛作愛鬧的女孩並三番五次以自殺相逼於鮑,而鮑一直聲稱以後要娶她為妻,這其中不存在強迫和威逼利誘。文章還寫到養女蘭兒不懂得對曾經幫助過她的人表示感謝云云。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變
    這本書令我感到窒息,林奕含遭受的苦痛,外人能感受到不及她的十分之一。她曾經說:我是餿掉的橙子汁和濃湯,我是爬滿蟲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個燈火流麗的都市裡明明存在,卻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需要的北極星。林奕含是矛盾而分裂的,在她的世界,有巨大的絕望,憤怒,恐懼。她努力過,但她沒有走出來。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26歲。
  • 鮑毓明案18天後,李星星再發聲:惡行不是最殘忍的結果,遺忘才是
    李星星事件,從全民聲討到關注者寥寥,周期不過短短10天。惡魔的罪行已被大多數人淡忘,但勇敢發聲的女孩,還在漩渦裡苦苦掙扎。一則由中間人發出的微博裡,李星星情緒低落,瀕臨絕望。她控訴:「我每天都在配合調查,家人被很多人騷擾報復。」她不解:為什麼「全世界都在保護一個強姦犯,我們女孩子都該死了」?
  • 鮑毓明性侵養女事件:別讓她成為下一個林奕含
    其中一個受害人清子寫道:「姐姐們不需要你做什麼,是姐姐們欠你的,因為我們不夠勇敢。「那個犯下了滔天罪惡的鮑毓明,用權勢和幫兇們構造出千溝萬壑。而李星星的復仇之路,是那麼艱險和漫長。她只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但她要對抗來自成人世界全部的惡。《南風窗》的報導裡提到,她現在還保留了13歲以前的習慣。會稱呼別人為哥哥,阿姨,叔叔。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依然還有女孩被惡魔拉進地獄……
    小說首次出版於2017年2月,2017年4月27日,小說作者林奕含被警方發現於住處自殺身亡。這本小說我沒有讀完,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媽媽,看著13歲的房思琪遭遇的一切,感覺太壓抑、太痛苦了……連一個讀者都能感受到悲慘,親身經歷過的林奕含,又該是多麼痛苦和絕望。
  • 羅志祥寫新歌《對不起》引群嘲,誰還記得李星星?
    再也沒人對他喊打喊殺了,我們的媒體和國民每天都在追逐新的熱點,他的問題,很快就會變成過去式。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報紙特稿都在說,李星星貌似愛上了47歲的養父。而書中房思琪的原型,也就是本書作者林奕含在26歲自縊身亡。生前她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這個故事它折磨了我一生,摧毀了我的一生,它是一個關於女孩子愛上誘姦犯的故事,如果一個人看到這本書看不到其中的性侵和誘姦,那他一定是在裝聾作啞。」
  • 世界可能沒有變好,但我們仍要感謝林奕含
    紀念一個人的不幸、苦難和抗爭,是因為林奕含的故事還在發生,但今天,我覺得我們仍要感謝林奕含。感謝她用生命捍衛了未成年性侵事件的真相,感謝她用生命打開了受害者的內心世界,證明了那些曾經或正在詆毀這些受害者們的言論,都是偏見與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