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不是為了清算,而是為了更好地正視歷史,面向未來

2020-09-10 文匯網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融媒體中心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近期播出。作為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這部作品展示了不少初次公布的影像資料,一經播出便受到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目前全國範圍內對二戰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學術資料十分有限,將八集篇幅的《亞太戰爭審判》稱為「與學術領域攜手並肩的作品」也不為過。令人意外的是,撐起這樣一部作品的,是一支不足十人、以80後女性成員為主的團隊。團隊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將29所世界級檔案館中的珍貴歷史影音資料,諸多國際專家學者、歷史親歷者以及其親屬的口述搬上螢屏。

在紀錄片播出期間,文匯APP持續連載紀錄片導演的創作手記,多維度還原《亞太戰爭審判》的幕後故事。今日刊登的是,《亞太戰爭審判》中最後一集《人性召喚》的編導手記,本集導演為宣福榮。

導演宣福榮(左)在美利堅大學雙機位採訪賈斯汀·雅各布教授

話說一開始我是負責英國審判相關內容的導演,後來作了調整才成了1956年新中國審判的導演。有了之前研究英國審判的對比,我發現新中國審判的相關材料、影像資料及領域內研究的專家少之又少,很多材料還屬機密,尚未解密。另外和其他二戰後各國對日本戰犯審判非常不同的是,受審的日本戰犯無一例死刑,刑期最高也只有20年,這些在侵華戰爭中無惡不作的「魔鬼」為何受到了如此寬待?帶著這個巨大的問號,我投身到了《人性召喚》紀錄片的攝製中去。

導演閱讀的部分書籍和材料

這次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的教授,《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爭罪行與中國審判》的作者顧若鵬擔任主持人,在短短的兩周時間內,攝製組去往了河北定州、山西太原、遼寧瀋陽、撫順和大連,探訪了當年關押這些戰犯的撫順戰犯管理所、現在湮沒在建材市場的太原戰犯管理所以及瀋陽法庭的舊址。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在瀋陽法庭舊址前出鏡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隨後人探訪太原戰犯管理所舊址

為了還原當年的歷史,攝製組在全國範圍內尋找當年的親歷者,這也是此次《亞太戰爭審判》各位導演都會遇到的難題,70餘年過去了,親歷者大多過了鮐背之年,我搜集了之前的相關報導,羅列了一張之前接受過採訪的人員名單,動用了一切能動用的資源逐一聯繫,剛開始的幾天過得尤其絕望,許多老人已經辭世,還有的由於疾病也臥床多年,我心中充滿懊惱,如果能早一點接觸到這樣的選題,說不定能夠記錄下這些親歷者寶貴的回憶。

事情的轉機是在2019年3月的一個清晨,撫順戰犯管理所前所長侯桂花老師打來了電話,告訴我她聯絡了之前撫順戰犯管理所的趙毓英護士,在和家人商量後,身患癌症的她還是決定接受我們的採訪。趙護士全程參與了日本戰犯的移交和改造工作,她曾經說過一句讓我難以忘懷的話,「當年一起工作的老夥計都不在了,只要我還能說話,我就得把當時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們,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採訪趙毓英

現年91歲的趙毓英回憶了當年引渡、改造這批日本戰犯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1949年12月,一輛列車從北京秘密啟程。這是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首次出訪,目的地是莫斯科。此行的目的是與蘇聯籤訂全新的外交條約。同時蘇聯政府還甄別出一部分曾在侵華戰爭中犯下嚴重罪行的日本戰俘,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0年七月下旬,大約1000名日本戰俘乘坐火車從蘇聯秘密轉移到撫順戰犯管理所,當時中國正處於物資匱乏,經濟有待振興的年代,但中國政府仍按照國際慣例,根據這些戰犯原本軍中的級別,分為大、中、小灶三種待遇。與此同時,還在戰犯管理所實行人道主義管理。

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航拍

撫順戰犯管理所正門

這批戰犯裡有出生武士家庭,在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的陸軍師團長藤田茂,對平民使用毒氣、「北疃慘案」的始作俑者上坂勝。據統計光當年那批關押的日本戰犯就殘害了大約八十萬中國民眾。

戰犯藤田茂自供書

戰犯上坂勝自供書

隨著中方在生活、管理方面給予的人道主義待遇和耐心教育,加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衝擊,這些日本戰犯從剛入獄時的氣焰囂張,到後來渴望學習,想進一步了解中國,管教們為此改造了學習室,提供了國際法和毛澤東著作等大量書籍。幾個中文較好的戰犯,還編寫了中日詞典,供大家使用。這些書籍給日本戰犯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改造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石田隆至說戰犯們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印象最為深刻,之前日本軍人非常看不起遊擊戰這種作戰方式,戰犯們在學習之後才知道,這是中國軍隊在分析後作為戰略刻意為之的,他們漸漸察覺,這種「持久戰」並非只是在戰爭中,對於日本戰犯的改造,中國也使用了「持久戰」做法。通過學習,戰犯們漸漸地省悟到對華戰爭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

撫順戰犯管理所日本戰犯曾經閱讀的書籍

撫順戰犯管理所日本戰犯閱讀相關書籍

我們另外採訪的一位親歷者是王石林老人,他曾全程參與了日本戰犯的偵訊工作,通過審訊及證據搜集,許多日本高級將領都在他的面前低頭認罪。拍攝前我通過山西省人民檢察院離休幹部處想聯繫王老進行採訪,多次聯繫無果,在攝製組動身前往太原的前夜,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再次聯繫了離休幹部處的吳定奎處長,他告訴我之前由於王老的愛人腿受傷了,家裡實在走不開,近來病情好轉可以接受我們的採訪。備受焦慮折磨的我可算鬆了一口氣,放下電話立馬和攝製組及拍攝對象調整拍攝方案,最終在太原審判原址現山西飯店完成了王石林老人的採訪,王石林老人回憶了當時在審判前,檢察官們在寫起訴書的時候認為這些戰犯都構成死刑,但是周恩來總理的一次指示改變了歷史,「對戰犯一個也不判無期徒刑。判有期徒刑的也是極少數。」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在太原審判原址採訪王石林

為了搞清新中國政府當年這個決定的意義,我採訪到了美利堅大學歷史系教授賈斯汀·雅各布,他也是少有的研究新中國審判的國際專家。當時恰巧《東京審判》第二季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進行展映,美利堅大學和美國國家檔案館又都在華盛頓,所以在展映間隙,我兼職攝像在感恩節空無一人的美利堅大學校園完成了雅各布教授的採訪。

通過他的闡述,揭示了當年新中國領導人在當時的特定國際局勢下所作出的艱難抉擇,他指出,「20世紀50年代中日還未建交。中國如何才能得到日本和平人士的支持,周恩來總理認為有一個方法就是向日本表示善意,對於這些關押在中國的日本戰犯,如果我們給他們寬大的判決,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行徑,是中國政府幫助他們洗心革面,他們對中國就不會有敵視。然後他們回到日本,他們發聲告訴其他日本民眾,他們在中國的邪惡行徑、犯下的那些戰爭罪行,這樣日本民眾才能知道日軍在中國的所作所為。」

瀋陽法庭日本戰犯受審

1956年6月至7月,兩場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分別在太原和瀋陽舉行,最後被起訴的一共有45名日本戰犯。起訴的根據是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嚴重戰爭罪行。這場審判是公平、公正的,在歷時40餘天的審判中,檢方共請出159名證人出庭作證,國內外記者、社會各界都有代表來旁聽案件審理,同時這場審判也是寬容的,45名戰犯最高刑期20年,最低為8年,同時特別軍事法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議,對其餘1017名本應起訴的日本戰犯進行了處理。對於罪行較輕的或在關押期間悔罪表現較好的戰犯,特別軍事法庭決定對未受審的戰犯免於起訴,釋放回國。

1956年新中國審判判決書回望過去,1956年的新中國審判不是一個句號,日本大阪經濟法科學院教授內海愛子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罪審判不是一味地追求死刑或者有期徒刑,而是讓那些戰犯面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反省懺悔。如何讓那些「魔鬼」回歸人性,這是非常了不得的,這是其他亞太戰爭審判所未達成的。這些戰犯回國之後,組成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中歸聯成員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在日本各地講述戰爭真相,為呼籲中日和平而奔走。在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公開731部隊細菌試驗暴行以及對日本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言論提出抗議的重要活動中,每一次都有中歸聯成員的身影,也為日後的中日建交奠定了基礎。

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成員抗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書

紀錄片製作初期,對於如何用中立、平和的國際視角還原這段歷史,我的內心是很忐忑的,慶幸的是得到了很多專家、教授、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及同仁的鼎力相助。而一開始縈繞在我心頭的疑問,也在《人性召喚》這集紀錄片製作完成後得到了解答:對戰犯的寬大是為了讓他們回到日本,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這和我們做這個系列的初衷不謀而合,回望不是為了清算,而是為了更好地正視歷史,面向未來。

作為《亞太戰爭審判》的收官之作,謹以此片獻給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我們祈禱人類和世界的和平。

日本戰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捐贈的「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碑」

部分攝製組成員合照

《人性召喚》播出時間:

9月9日23:40 東方衛視

9月10日 20:00紀實人文頻道

9月15日20:00 上海外語頻道

9月10日 21:00BesTV+ APP

9月10日 愛奇藝同步上線

作者:宣福榮

編輯:張禎希

相關焦點

  • 回望,在歷史中照見未來
    在舉國同慶的歷史節點上,這無疑也是極具象徵意味的一個場面。70年前,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0年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同樣的地點,希望新中國締造者能看見,山河無恙,國富民強。  這是一次深沉的告慰,也是一次歷史的回望。  我們回望英雄,凝視個體在歷史中的家國印跡。
  • 【地球紀元】寒冷,或不是為了毀滅 而是為了新生
    攝影師:Catherine Nelson呼出,吸進生命在保持與延續萬物都以不同方式,做著生命呼吸人類因為陌生而熟悉日升月落,自然保持平衡地球的呼吸,陰晴雲雨生命繁衍,生生不息平原與峽谷,江河湖海高山與河川,雄壯秀麗回望歷史
  • 我的電影故事 | 段吉順:回憶過去,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未來
    影片以真實歷史背景下況易山和松波麟作兩個家庭三十年間的滄桑變故,反映了日本侵略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該片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第七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Beyond經典情歌《為了你為了我》的原唱不是黃家駒,而是他
    本文導語:Beyond的經典情歌《為了你為了我》的原唱居然不是黃家駒,而是他,大家都知道嗎? 大家好,這裡是碧碧的娛樂頻道,今天我們要說的是Beyond經典情歌《為了你為了我》的原唱到底是誰?
  • 放手,是為了心愛的人更好的活著
    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畢竟,現實就是現實,我們無法選擇。再痛苦,再糾結我們也無法改變已成定局的現實面容。當然,我所說的「不困於心,不亂無情」並不是讓人薄情寡義,而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正視我們自己的處境——畢竟我們還要自身生存,我們身上還有擔當和責任。
  • 《親愛的自己》:"芝芝,婚姻不是束縛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彼此"
    而我想對劇裡的張芝芝說:「張芝芝,婚姻不是束縛,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彼此。」劇情發展到現在,我們不得不說,張芝芝在這場婚姻裡是一個成功的母親,卻也是一個失敗的妻子。為了照顧這個家庭,她可以忍受婆婆的刁難,她可以為了雨薇選擇原諒劉洋,她對家人的好早已超過對自己的好。
  •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正視歷史才能贏得尊重
    中新社東京8月15日電 8月15日是日本戰敗75周年紀念日,當天,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正視歷史才能贏得尊重。資料圖: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王健 攝村山說,1995年8月15日,我作為時任日本首相發表「村山談話」,這是戰後日本官方就歷史問題發表的正式談話。「村山談話」發表後,得到中國、韓國以及美歐各國的高度評價,我倍感榮幸。村山表示,我認為日本應該徹底反省侵略歷史。
  • 停下,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從組織行為角度來說,復盤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組織或個人以往的工作進行回顧,發現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為未來的工作和計劃做好準備。從事培訓工作10餘年的培訓師鄭強寫過一本書,叫《復盤思維》。書中不僅介紹了什麼是復盤思維,還列舉了很多實用的復盤方法。
  • 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活出自我!
    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並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詩人吃了一驚:「取悅自己? 」 禪師笑道:「白天開放的花,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讚賞。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 努力不是為了成功,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努力地朝著想要的目標前行,靠得越近,心裡越感到踏實;奔跑著為夢想插上翅膀,才能迎接明天的清晨。從未想過能功成名就,成為有錢有勢的人,只是希望努力的過程中能更加認清自己;從未覺得靠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只是希望在努力的同時能夠遇見更好的自己。
  • 張泉靈:更好地面向未來,孩子需要構築四項底層能力|關注
    作為一名初三男孩的母親,我開始思考:孩子在延長的人生中,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讓自己變得幸福,找到生活的意義?我認為,有四個基礎能力非常重要:終身學習力、找到樂趣的能力、有質量的生命力、社交能力。而這些能力,孩子們或許不能在學校全部學到手,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
  • 胡歌:慢下來,是為了更好地上路
    為了更好地恢復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他開了專欄,寫下自己經歷人生變故後的感悟,尋找自己重生的意義,在那篇《照鏡子》的文章中,胡歌寫道:車禍創傷了我的容貌,也衝擊了我的內心。每次當我戰戰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裡尋找到勇氣和力量。鏡子的語言簡潔而充滿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重新站立。
  • 低調做人做事,好好發展自己,為了更好的未來|資治通鑑
    低調做人做事,好好發展自己,為了更好的未來 | 資治通鑑【發生時間】公元前一六年【原文翻譯】初,太后兄弟八人,獨弟曼早死在上文中,我們也看到,王氏互相攀比的手段,不是比誰更有才華,而是比誰的生活過得更加奢侈。王曼過早去世,沒有封侯,這就導致了,王莽一家的地位,遠遠不如他的親戚們。親戚之間,雖然是血脈相連,但是在利益面前,有時候也會變得面目可憎。特別是王氏一族,都是以利益為重,互相攀比,可想而知,王莽會受到多大的鄙視。
  • 《演員請就位 第一季》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去年看了《演員請就位》,挺認真地看了6/7期,我個人比較喜歡郭俊辰,不僅是因為臉,也因為態度和業務能力,感覺他還年輕,還有很多機會。最喜歡的作品是《AI》,我總感覺原劇本應該是女主角想成為電影明星,而不是喜劇人。感覺如果彭小苒來演女主或許會更有cp感一點。但是金婧演技真的瑞思拜,怪不得可以票數第一。
  • 當西班牙人回望歷史,本片會告訴他們「自由可貴」!
    如果當初那些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人們看到如今的窘境,那他們是否還願意拿起獵槍?當人們蝸居在自己的舒服地裡高喊自由的時候,自由早就失去了他本來的模樣。而那些曾經為了自由,為了未來抗爭過的人們,如果看到這一景象,卻不知道又會作何感想。時間確實是會抹去傷痛,然而歷史應該以怎樣的形象最終留存?
  • 之所以遠走他鄉,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衣錦還鄉
    但是每次都得含淚坐上離別的列車,現實就是這樣,你想變得更好,變得更強大,你就必須得去闖蕩。你不努力,只有被淘汰都說大城市是好發展的地方,但是誰又知道人們在大城市裡的壓力有多大。之所以發展好,是因為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有著好的地塊,更有著大批的新進人才。隨著時間的發展,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簡單的小公司,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
  • 影評《鬼鄉》:記得是為了過得更好
    但是,至少,他們在勇敢追問歷史,而不是一味的迴避,一味地塑造神劇裡的英雄來麻痺自己的感官,給自己的過去捏一個高大的影子,然後無限誇大,轉身和同事夥伴聊天時用各種生殖器官名詞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買不起鳥國高端產品,告訴別人,我們要抵制XX貨。       據說,劇中女孩的扮演者姜荷娜是日韓僑的4代,在確定她接演電影時受到了日本民眾的各種威脅,畢竟這個女孩才15歲。
  • 一場開創未來的戰爭審判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在瀋陽法庭舊址前出鏡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隨後人探訪太原戰犯管理所舊址為了還原當年的歷史趙護士全程參與了日本戰犯的移交和改造工作,她曾經說過一句讓我難以忘懷的話,「當年一起工作的老夥計都不在了,只要我還能說話,我就得把當時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們,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 5.17不再恐同日:不是為了鼓勵,而是為了包容
    同性戀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存在。《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孌童(嬖僮),叫做汪錡。汪錡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壯烈犧牲。魯國人因汪錡年幼,就打算以殤禮葬之,當時掌禮儀司法、施教化的孔子言,"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 期待日本像德國一樣正視歷史越來越不現實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今年4月28日在一篇報導中說,雖然中國和韓國一再要求日本在處理歷史問題上向德國學習,但安倍卻以情況完全不同為由,明確拒絕了這個要求。  安倍的反應其實並不令人意外。與德國選擇認罪和道歉一樣,日本的拒絕也有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原因。加上近年來國際局勢的新變化,期待日本像德國那樣正視歷史,正變得越來越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