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五法白話解詳解

2021-02-07 亞健康手法調理

刺節,指刺法理論中的針刺五節,即振埃、發蒙、去爪、徹衣、解惑;真,指真氣而言;邪,指邪氣,也就是四時不正之氣。本篇討論了刺節、真邪、解結推引和五邪四個問題,作者只取前後兩個內容作為篇名。故篇名為"刺節真邪"。[1]

2原文一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餘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日固有五節一日振埃,二日發蒙三日去爪四日徹衣,五日解惑。黃帝日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1]

提要

本段簡述了刺五節針法。

白話解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刺法有五節之分,具體內容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刺法理論中確有五節的說法,它實質上指針刺的五種方法第一種叫做振埃,第二種叫做發蒙,第三種叫做去爪,第四種叫做徹衣,第五種叫做解惑。黃帝說先生所談到的這五節的方法,我還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請詳盡地告訴我。岐伯說針刺中振埃的方法是指針刺淺表的經脈,用以治療陽病。發蒙的方法,是指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去爪的方法,是指刺關節的支絡。徹衣的方。法,是指遍刺六腑之別絡。解惑的方法,是指根據陰陽的變化機理,而補不足、瀉有餘,使偏頗的陰陽歸於平衡,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1]

3原文二原文

黃帝日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日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嗔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黃帝日善。取之何如?岐伯日取之天容。黃帝日其數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廉泉。黃帝日取之有數乎?岐伯日取天容者,無過一裡,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日善哉。[1

提要

本段敘述了振埃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白話解

黃帝說刺節中的振埃,先生說是針刺淺表的經脈治療陽病,我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麼,我願意詳細地聽一聽。岐伯說振埃的方法,具體說是治療陽氣暴逆於上,充滿胸中,胸部脹滿,呼吸時張口抬肩等病證的,或胸中之氣上逆,以致發生氣喘喝喝有聲,或坐或伏而難以仰臥,並且害怕埃塵和煙霧。一遇煙塵則病勢加重,使得喉嚨噎塞而有窒息感。這種方法之所以稱為振埃,是因為治療這種病收效極快,立竿見影,甚至比振落塵埃還要迅速。黃帝說講得好。那取什麼穴位呢?岐伯說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天容穴。黃帝說若有咳逆上氣,屈曲蜷縮著而胸部疼痛,這種情況取什麼穴位呢?岐伯說取任脈的廉泉穴。黃帝說取這兩個穴位時,針刺有一定的規定嗎?岐伯說取天容穴時,針刺不要超過一寸;取廉泉穴時,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變時即當止針。黃帝說講得好。[1]

4原文三原文

黃帝日刺節言發蒙,餘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日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於發蒙也。黃帝日善。願卒聞之。岐伯日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帝日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黃帝日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1]

提要

本段敘述了發蒙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白話解

黃帝說刺節中所講的發蒙的方法,我還沒弄懂其含義是什麼。本來發蒙的針法,是治療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的病變的。先生卻說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那到底哪個腧穴能治好這耳目病,我願聽你講一講其中的道理。岐伯說你問得太好了。這是針刺中最絕妙的地方,它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中的奧妙必須心領神會,單憑平時口裡說的和書本裡記載的,還不能道出它出神人化的玄機。我所說的發蒙,其奏效之迅捷,要比啟發矇聵還快得多。黃帝說太好了。那你快把這方面的內容全部告訴我。岐伯說針刺這種病,必須在中午的時候,針刺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通過手法使針刺感應到瞳子。並使耳內能聽到作響的聲音,這就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腧穴。黃帝說好。怎樣才能使耳內能聽到聲音呢?岐伯說針刺聽宮的同時,用手緊捏住鼻孔,然後閉住口,怒腹鼓氣,使氣上走於耳目,這樣耳內就會在針刺的同時相應地出現聲響。黃帝說太妙了。這真是在無形之中,使針刺感應加以傳導,眼睛沒有看到,效果卻明顯出現,實在是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了。[1]

5原文四原文

黃帝日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日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1]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2]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3],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日去爪。帝日善。[1]

提要

本段敘述了去爪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注釋

[1]人之管以趨翔是指人體的下肢為主持行走的器官,也是站立的支柱。

[2]血道《甲乙經》、《太素》均作"水道"。

[3]滎然有水滎然,小水貌。滎然有水,是形容有水蓄積,像微淺的不能流行的小水一樣。

白話解

黃帝說刺節中所說的去爪的方法,先生說是指刺關節支絡,我願意聽你詳盡地說明其中的道理。岐伯說腰脊是身體內較大的關節;下肢是人體行走的樞要,也是站立時的支柱;陰莖有生育繁殖的功能,可用來交媾排精,也是津液輸出的道路。如果飲食不知節制調配,喜怒不時過度刺激,影響津液的運行和代謝,使得津液內溢,停聚於陰囊,水道不通,陰囊口益脹大,會使人體的俯仰、行動都受到限制。這種病是由於水液蓄積在內。使上下水道不能通調所致。用鈹針砭石所治取的,就是這種因水腫而外形顯著增大,衣裳也不能遮蔽的病證。因為治療目的在於消除積水,就像修剪多餘的指甲一樣,所以叫去爪。黃帝說你講得很好。[1]

6原文五原文

黃帝臼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日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1]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瘸,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日善。[1]

提要

本段敘述了徹衣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注釋

[1]臘幹形容肌肉皮膚乾燥的樣子。

白話解

黃帝說刺節中所說的徹衣的方法,先生說是遍刺六腑之別絡,沒有固定的部位,請你詳盡地講給我聽。岐伯說這種方法適用於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病。陰氣不足會產生內熱,陽氣有餘又會發生外熱,內熱外熱相互搏結,則感到比懷抱炭火還要熱。由於熱勢熾盛,所以只想袒露身體而不願穿衣蓋被,更不敢叫人靠近身體,甚至因怕熱而身體不欲沾席。由於腠理閉塞,不得汗出,熱邪不能外散,以至於舌乾咽燥,口唇乾裂,肌肉枯槁,飲食好壞也不辨其味。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治療呢?岐伯說首先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膀胱經的中膂俞用以瀉熱,然後補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使病人出汗,待熱退汗液減少時,病就痊癒了,其奏效之捷,比徹掉衣服都快。黃帝說你講得很好。[1]

7原文六原文

黃帝日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1],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日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1]

提要

本段敘述了解惑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注釋

[1]傾側宛伏形容患半身不遂後,身體既不能傾斜反側也不能宛轉俯伏。

白話解

黃帝說刺節中所謂解惑的方法,先生說要全部知道調和陰陽和運用補瀉的道理,使人體內陰陽虛實相互變化移易,以達到平衡。那麼在錯綜複雜的病情中怎樣辨清陰陽虛實而解除迷惑呢?岐伯說人得了中風一類的病,血氣必有偏虛之處,虛者是指正氣不足,實者是指邪氣有餘,這樣身體就感到肢體輕重不相稱,身體傾斜反側,僕伏欲倒。嚴重時可導致神志昏亂,意識模糊,不能辨別東西南北,症狀的出現忽上忽下反覆多變,顛倒無常,所以它比單純神志迷惑的病證還要嚴重。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治療呢?岐伯說不管證候多麼複雜,必須瀉其邪氣的有餘,補其正氣的不足,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這樣用針是治其根本,其奏效迅速,比單純解除神志迷惑要快捷。黃帝說講得好。我一定把這些理論知識著之於書冊,秘藏在靈蘭之室,很好地保存起來。決不敢輕易洩露出去。[1]

按語

本段提出的刺五節屬古代針刺治病的方法,每種方法各具不同的適應證,並分別指出了針刺的原則和具體實施方法及針刺部位。這些方法雖目前已較少採用,但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如振埃法治哮喘、發蒙法治耳聾等,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當進一步深入研究。[1]

8原文七原文

黃帝日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日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1]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日刺五邪奈何?岐伯日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2],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痺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1]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3]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洩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4]州,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5],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日官針奈何?岐伯日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鍵針,刺寒者用毫針也。[1]

提要

以上分別敘述了癰邪、實邪、虛邪、熱邪、寒邪等五邪所致病證、治療原則、針刺方法和選用針具。

注釋

[1]容大、狹小容大,即大邪(實邪);狹小,即小邪(虛邪)。

[2]章條目的意思。

[3]脆道更行脆,疑"詭"之誤。此句承上句,如不得膿,須易不同之道更刺。

[4]剽其通剽,急的意思。剽其通,是指急於疏通病邪。

[5]越而蒼蒼,通滄,寒的意思。越而蒼,就是指針刺熱邪,廊倬邪等發披.南執轉蜘襄浦。

白話解

黃帝說我聽說有刺五邪的方法,什麼叫做五邪?岐伯說病有癰腫的,有屬實的,有屬虛的,有屬熱的,有屬寒的,這就叫做五邪。黃帝說五邪致病怎樣針刺治療呢?岐伯說一般針刺治療五邪的方法,不過五條。對於癉熱的病證,應當消滅熱邪;癰腫和積聚的病證,應當使其消散;寒痺在身,應助陽熱以溫血氣;體虛邪微者,補益陽氣而使其強壯;邪氣盛大的必須驅除邪氣。下面請讓我將具體的針刺方法告訴你。[1]

一般治療癰邪的方法,不可在初期病勢隆盛的時候,迎其銳勢而妄用鈹針刺破排膿。應耐心地加以調治,這樣癰毒就會不化膿,此時應改換不同的方法進行針刺,使邪毒不在固定的部位留聚,這樣,病邪就會漸行消散。所以不論是陽經還是陰經,只要是經過癰腫所生的部位,就可以取本經的輸穴來瀉其毒邪。[1]

一般刺治大邪(實邪),應用針刺迫使邪勢減小,也就是瀉其有餘,從而使邪氣口趨虛衰,在進行針刺治療時,要急於疏通病邪,刺中病邪的所在,肌肉自然就親附緻密,觀察到邪氣洩去,真氣就相應恢復了功能。因實邪多在三陽,故宜針刺諸陽經分肉間的穴位。[1]

一般小邪(虛邪)多在分肉間,針刺方法是必須口益壯大其真氣,補其正氣的不足,邪氣就不致為害了。同時審查邪氣的所在,當其尚未深入的時候,迎而奪之。這樣遠近的真氣盡至,正氣充足,外邪則難以內陷。治療時不要針刺太過,因為這樣往往會損傷正氣,所以,刺小邪之法,取在分肉間的穴位便可以了。[1]

凡針刺熱邪,應當把邪氣發越於外,而使之由熱轉涼,邪被排出後,不再發熱,即屬無病了。所以在針刺時要用疏洩的手法,為邪氣疏通道路,開闢門戶,使腠理開洩,邪有出路,病就可以痊癒。[1]

凡刺寒邪,應當用溫法,以保養正氣,針刺時緩慢進針,待其得氣則疾速出針。出針後,針孔已閉合,正氣才不會外散。這樣可使神氣恢復正常,精氣漸漸旺盛,從而達到補氣行血散寒的目的,虛實即可調和,真氣也就固密內存了。[1]

黃帝說刺五邪,應當各選用什麼針具比較合適呢?岐伯說刺癰邪當用有刃而鋒利的鈹針;刺實邪當用鋒針;刺虛郝當用員利針;刺熱邪當用鐫針;刺寒邪當用毫針。[1]

9原文八原文

請言解論,[1]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川,上生葦蒲[2],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藪[3]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洩,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1]

提要

本段敘述了解結刺法治療厥逆證及其施治原則。

注釋

[1]漸洳洳,音入;漸,同慚。漸洳,指低溼的地帶。

[2]葦蒲葦,即生於水中的蘆葦;蒲,指出於池澤中的葛蒲。

[3]菱,音該,草根的意思。

白話解

我再談談所謂解結的理論。人與天地自然是相適應的,與四時季節有著密切的聯繫。依據人與天地相參的道理,才可以談論解結。比如下面有水溼的沼澤地,上面才能生長蒲草和蘆葦,從它們的是否茂盛,可想到水澤面積的多少。根據這個道理,從人體外形的強弱,就可以測知氣血的多少了。陰陽的變化,可以用寒暑的變化來說明。在天氣炎熱的時候,陽氣發越於上,地面的水分被蒸騰而形成雲雨,這時草木根莖的水分就減少了。人體受熱氣的燻蒸,陽氣也浮越於外,所以皮膚弛緩,腠理開洩,血氣衰減而津液外溢,肌肉也滑利潤澤。在寒冷的時候,土地封凍,水寒結冰,人的陽氣也收藏在內,所以皮膚緻密,腠理閉合,汗不出,血氣強,肌肉堅緊而滯澀。嚴寒之下,善於遊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來;善於掘地的人,也不易鑿開凍土。善於用針的人,同樣也不能治療陰寒至盛條件下的四肢厥逆證。如果血脈因寒而凝聚,堅結如冰凍,往來不流暢,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軟起來。所以行水的人必須等到天氣轉暖,冰凍融化以後才能在水上運行,大地也必須在解凍以後才能掘鑿。人體的血脈也是這樣,要待陽氣運行,血脈疏通才可以用針。所以治療厥逆病,必須先用溫熨的方法,使經脈調和,在兩掌、兩腋、兩肘、兩腳以及項、脊等關節交會之處,施以熨灸,待溫熱之氣通達各處,血脈也就恢復正常的運行,然後觀察病情,如果血脈滑潤流暢的,是衛氣浮於體表,可採用針刺的方法使其平復;血脈堅緊的,是寒邪盛實之象,可用破堅散結的針法,待到厥逆之氣衰落,陽氣回復就止針。像這樣,根據邪氣聚結的情況先疏通再治療的方法,就是所謂解結。[1]

10原文九原文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1]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今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1]

提要

本段再次敘述了解結刺法的適應證與施治原則,並指出推引法要根據病情隨機應用。

白話解

採用針刺治病,主要在於調節氣機,人氣來源於水谷,水谷之氣首先積蓄於胃中,化生的營氣和衛氣各自在一定的道路運行,宗氣留積於胸中而為氣之海,其下行的灌注於氣街穴處,其上行的走向呼吸之道。所以,當足部發生厥逆時,宗氣就不能自上而下行,脈中之血也隨之凝滯而運行不暢,因此,如果不先用火灸溫熨的方法通調氣血,針刺治療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用針治病必須首先診察經絡的虛實,用手循行切按,彈動經脈,感覺到應指而動的部位,然後取針刺入穴內。若手足六經經脈調和的,是無病的徵象,就是有些輕微的小病,也可以不經治療而自行痊癒。如果任何一條經脈出現上實下虛而不通的,這必定是橫行的支絡有邪氣壅盛,並且幹擾了正經氣血而形成壅滯不通。治療時應找出疾病的所在,施行瀉法,這也是所說的解結的方法。[1]

人體上部有寒象而下部發熱的,應當首先取足太陽膀胱經在項部周圍的穴位,並作較長時間的留針。針刺以後,還要溫熨項部及肩胛部,這樣可以驅逐上部的寒邪,使熱氣上下融合,方可止針。這就是所謂"推而上之"的方法。如人體上部發熱,下部發冷,並察看到在下部經絡上有陷下不充的虛脈,當用針刺,施以補法,使其陽氣下行後止針,這就是所謂"引而下之"的方法。遍身高熱,神情狂躁不安,並有幻視,幻聽,胡言亂語表現的,要察看足陽明經的正經、絡脈的虛實情況,而後取穴針刺。虛的用補法,有血鬱而屬實的就用瀉法,同時在病人仰臥時,醫者在病人頭前,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挾持按揉患者兩側頸動脈部,挾持的時間要長一些。並捏起肌膚,由上向下揉卷切按,一直到兩鎖骨上窩缺盆處。然後重複上述動作,連續進行,等待身熱退去方可休止。這就是所謂"推而散之"的方法。[1]

按語

本段"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對理解中醫理論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內經》認為當事物的真相隱藏在現象的背後難以直觀認識時,往往可以通過事物的外部現象去把握,逐漸形成了《內經》提出的"以表知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司外揣內"(《靈樞·外揣》)的觀察原則,成為中醫學重要的思維方法。[1]

11原文十原文

黃帝日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邪氣之所生也。黃帝日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日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1]

提要

本段著重敘述了真氣和邪氣的區別。

白話解

黃帝說有一條經脈受邪而發生幾十種病證的,有的表現為疼痛,或形成癰腫,有的發熱,有的惡寒,有的癢,有的形成痺證,有的表現為麻木不仁,證候表現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這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邪氣傷害而發生的。黃帝說我聽說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等不同的名稱。那麼什麼叫真氣呢?岐伯說所謂真氣,就是稟受了先天的精氣,和後天的穀食之氣結合,充養全身。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並能抵禦外邪。所說的正氣,又稱正風,是指與季節相協調的正常氣候,它是在不同的季節中,從這個季節中所主的方向而來的風。如春季從東方來的風,夏季從南方來的風,秋季從西方來的風,冬季從北方來的風。這些適時而至的風,一般不會致病。所謂邪氣,又稱為虛風,它是不知不覺戕害人體的賊風,一旦中傷人體,容易深陷而不能自行消散。而正風即使傷及人體,部位也比較表淺,發病也較輕微,所以能自行恢復,這是因為正風來勢柔弱,不能戰勝體內的真氣,因此不用治療就自行消散了。[1]

12原文十一原文

虛邪之中人也,灑晰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1]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2],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3],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引。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4]。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怕。[1]

提要

本段詳細地論述了虛邪傷人,由淺入深,傳變無窮,發生各種病變的過程,提出如果其不斷深入,內侵筋骨,可發生各種腫瘤,病情頑固,不易治療。[1]

注釋

[1]筋溜就是結聚於筋的贅瘤之類。

[2]腸溜是指邪氣傳人腸中所發生的病變,指腹中腸道的腫瘤。

[3]昔瘤昔,同臘,肉乾而堅的意思。昔瘤,是指此瘤堅硬的意思。

[4]疽應作"瘤"。

白話解

虛邪賊風中傷人體,使人蕭索寒慄,毫毛豎起,肌腠疏緩開洩,因此易於深陷。如果邪氣侵害在骨骼,就形成骨痺;侵害在筋,就會導致筋脈拘攣;侵害在脈中,就會導致血脈閉塞而不通,血氣鬱而化熱形成癰腫;如果侵害在肉腠,與衛氣搏結交爭,陽氣偏盛就會出現熱象,陰氣偏盛就會出現寒象,寒邪偏盛,就會使真氣衰微消散,真氣衰微就呈現一派虛象,人體正氣虛衰,陽氣不足,就會表現為形寒肢冷的徵象;如果侵害於皮膚之間,與衛氣搏結而發越於外,使腠理開洩,毫毛動搖,若邪氣在皮腠之間往來為患,皮膚則瘙癢不;如果邪氣羈留不去,營衛不調,就會形成痺證;假若單純導致衛氣澀滯而不暢行,就會形成麻木不仁的證候。虛邪賊風侵害半邊身體,人裡深犯,稽留於營衛之中,使營衛功能衰竭,導致真氣消散,而邪氣單獨存留於內,就會形成半身不遂的偏癱證。假使邪氣侵害的部位較淺,也會導致半身血脈不和而發生半身偏痛。虛邪賊風侵害人體深部組織,寒熱聚結,久留不去而附著於內,如果陰寒至盛,陽熱不舉,營衛寒凝澀滯,會引起骨節疼痛,肌肉枯痿;如果是熱邪亢盛,陰不勝陽,會發生肌肉腐爛而化為膿。如果虛邪進一步內陷而傷及骨骼,便形成骨骼壞死的骨蝕。如果邪氣聚於筋,會使筋脈攣縮而不得伸展,邪氣久留其間不能消退,就會形成筋瘤;邪氣結聚歸於內,衛氣積留而不能復出,以致陽不化水,津液不能輸布,留於腸胃與邪氣相搏結,成為腸瘤,但發展較緩慢,遷延數年,用手觸按,質地柔軟;如果邪氣結聚而氣歸於內,津液停留不行,又連中邪氣而凝結不散,日益加重並且發展迅速,邪氣接連積聚,便形成昔瘤,用手按摸,質地堅硬;邪氣結聚停留在深層的骨部,邪氣在骨部為患,逐漸擴大,則形成骨瘤;邪氣結聚在肌肉,宗氣內走於此,隨邪氣留結,著而不去,如有內熱可化而為膿,如無熱可形成肉瘤。上述這幾種邪氣致病,變化無窮,其發作也無一定部位,但是根據證候表現,都有一定的名稱。[1]

按語

本段提出如果邪氣不斷深入,內侵筋骨,日積月累,則可形成"瘤",即腫物、積塊。關於其病因病機,《內經》多篇有述,如《素問》的五臟生成篇、平人氣象論篇、腹中論篇、奇病論篇、四時刺逆從論篇,《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筋篇、五變篇、衛氣篇、本髒篇、水脹篇及本篇等,可參考。究其病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外傷寒邪;其二是飲食失節;其三是憂思太過。其病理則主要為寒凝、氣滯、血瘀、津停四者。

亞健康手法調理

微信號:TRSH_China (←長按複製)

傳承國術,繼承文化

關注亞健康手法調理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我們

個人微信 15378757072

相關焦點

  • 針灸必讀 |《標幽賦》原文及白話解
    二、原文及白話解【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白話】救治疾病的方法,針刺有絕妙的效果。【白話】氣血行十二正經,一日中一時辰氣旺一經,當此之時按子午流注選取全身六十六個井滎輸原經合穴中的穴位針刺之法,才顯示出針灸的奧妙。按時辰分取十二原穴玄妙深奧。【原文】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一)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一)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編輯說明   一、恩師在寫《白話解》時提出三個指標:(1)此《白話解》不是把《大經解》翻成白話,而是在講授《大經解》錄音的基礎上大刪特刪,力求精簡,通俗易懂
  • 高效的蛇矛針刺法
    我們的針刺針具---毫針,也具有相同的含義,毫針刺入人體穴位,加上醫師的針刺手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那麼,如果把新鮮的毫針故意捏彎成兩個彎---即成為蛇矛形狀,再刺入人體,運用醫師的旋轉捻針法,對於比較頑固的疑難雜症不久增加刺激量,達到高效率的針灸效率了嗎?
  • 玉龍歌白話解——習針者必讀
    腳背腫痛可取丘墟穴斜刺,出血更好,疼痛當時就能減輕,再取解溪與商丘穴,能散瘀止痛,療效較好。如果病情加重,行走困難,可針雙側太衝穴配三裡、中封,手到病除。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  陰陵針透龍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 靈樞白話∣九針十二原第一(2)
    至於針刺的微妙作用,主要的關鍵是在於運針的快慢。關於這方面,粗率的醫生,僅僅守著關節附近的若干穴位。唯有那高明的醫生,才會根據病人的體質、營養、精神等來掌握病人氣血虛實、邪正盛衰等機制。人身的機制變動是離不開穴位的空竅的。在這些空竅中,所出現的氣血虛實盛衰的反應,是至清至靜而微妙的,在邪勢正盛的時候,切不可迎其勢而用補法;如邪氣已去,即不宜仍舊用瀉法去追逐邪氣。
  • 針刺行氣與針刺補瀉是兩回事,區別聯繫須分清
    就是說在遠隔部位針刺時,要使氣的感傳放散到病變的所在,這種促進氣至病所的方法,稱為「行氣」,欲想行氣,應辨別虛實,即脈的虛實、形體的虛實以及針下反應的虛實,然後施以相應的手法,才能更好地達到快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靈樞·官能》篇:「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就是針對不同的病情,施以適當的針刺方法,以導行其氣。
  • 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蒞臨江津,「醒腦開竅」針刺法造福廣大患者
    12月25日,石學敏院士工作站「醒腦開竅」針刺法培訓中心第一期培訓會在重慶江津大酒店舉行。培訓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上午舉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學術講座,下午,石學敏院士、卞金玲教授將在江津區中醫院進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演示及實訓指導。
  •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參考白話譯文,全了(收藏)
    因為本篇著重強調了必須要在詳細了解患者精神活動狀況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針刺這一治療原則,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1]。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浹 [2]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 針刺手法之飛經走氣四法及燒山火透天涼
    明代徐鳳在《金針賦》中提出「飛經走氣」四法、「治病八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 【166】《藥師如來本願經》白話譯文
    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四、明行足。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五、善逝。又稱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六、世間解。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七、無上士。在一切眾生中,佛為無上(無能勝之),故名無上士。如同在諸法中,涅槃(不生不滅)為無上。八、調御丈夫。
  • 民間古相法:「四字真言」白話詳解
    民間古相法:「四字真言」白話詳解  1、馬面蛇睛,須遭橫死。病重色漱,黃泉路上。
  • 慾海回狂白話解第一卷 法戒錄 總勸(共二則,一法、一戒)
    慾海回狂白話解第一卷法 戒 錄總勸(共二則,一法、一戒)  在無邊無際的輪迴中,眾生的罪業深廣如海
  • 類似浮針的內經刺法是直針刺,而非浮刺
    《內經》疼痛的諸多刺法、2. 腕踝針的皮下操作、3. 對針灸得氣現象的反思。1996年6月,在廣州增城,治療一例網球肘獲得成功,從此,有了浮針的二十多年。一開始,這個技術我們並沒有稱為浮針,而是稱為「橫針」,相對於大多數針刺是垂直進針,是「豎針」。因為感覺「橫針」不夠高大上,三天後,改名「皮下針」。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59)   經文: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
  • 淵海子平白話詳解,化氣格詩訣
    網絡上唯一一個用群員八字為題真人真事真實公開現場公開實戰反饋群淵海子平白話詳解,化氣格詩訣    【淵海子平原文】  甲己化土乙庚金,局中奇妙最難尋,如何六格分高下,貴賤方知論淺深。  六乙坐亥多逢木,庚金相會透時幹,幹生無火方成化,又恐金多反作難。
  • 陳鑫拳論十三篇白話詳解(上) 附:陳東山小架視頻
    白話譯文:上邊說的多是神意至於身法的應用,原來也沒有一定的成規法則。雖然說是沒有一定,也還是有一定的,為什麼呢?原則上雖然沒有一定,但在各人根據機勢場形,權衡利害關係而做出相應的措施,所謂臨時制宜的法規還是有一定的。無論神意或肢體表現的或橫豎顛倒,或前俯後仰,或站立坐臥,都要使之符合陰陽相互致用相生的道理。才能使身法的運行:迂迴旋轉也好,攢蹦跳躍也罷,都是在保守中正的原則下完成的。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70)  經文: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迭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阿難!
  • 劉紅石:潛心針灸十二針刺法,做中醫藥文化傳播使者
    潛心黃帝內經十二針刺法 幾十年來,她一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十二針刺法,用於臨床治療。在澳大利亞傳授中醫文化時,她也反覆講解黃帝內經的治療精髓及針灸的十二針刺法。劉紅石在中風偏癱、面癱、頭暈、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胃腸功能失調以及各種痛症有很好的療效。她在國外進行中醫講座時,很多外國人都會感到中醫真的很神奇,用一根小小的銀針、罐等物品,就能解除病痛。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55)——針解篇第五十四
    原文: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洩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溼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