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參考白話譯文,全了(收藏)

2021-02-08 岐黃學社學友會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①淫泆離髒:淫,過度,這裡指過度放縱。離藏,五臟所藏的血氣精神耗散。

  ②德:天地萬物的運化規律,如四季更替、萬物盛衰的自然變化。

  ③死於冬:按五行配屬,心屬火,冬季為水,而水克火,心氣在冬季受克更為虛弱,屬於心的病症就會加重,如果不能耐受將會死亡。以下的「死於春」、「死於秋」、「死於夏」也為同理。

  ④胸盈仰息:胸部脹滿,仰面呼吸的意思。

  黃帝問岐伯道:運用針刺的一般法則,必須以人的生命活動為根本。因為血、脈、營、氣、精、神,這些都屬五臟所藏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和動力。如果七情過度,使其與內臟分離,那麼精氣就隨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飛揚,志意無主而恍亂,思考決斷能力喪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災難,還是人為的過失呢?什麼叫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天所賦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氣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賦予人的是「氣」(如地面上的物產)。因此,由於天之德下行與地之氣上交,陰陽相結合,使萬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質,叫做精;男女交媾,兩精結合而成的生機,叫做神;隨從神氣往來的精神活動,叫做魂;從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脫離母體之後,主宰生命活動的,叫做心;心裡憶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慮決定,叫做志;根據志而反覆思考,叫做思;思考範圍由近及遠,叫做慮;通過考慮後而毅然處理,叫做智。

  所以聰明的人保養身體,必定是順從四時節令變化,來適應氣候的寒暑,不讓喜怒過度,注意正常的飲食起居,節制陰陽的偏頗,調劑剛柔的活動。這樣,四時不正的邪氣也難以侵襲,從而能夠獲致長壽而不易衰老。

  恐懼和思慮太過能損傷心神,神傷而恐懼的情緒時時流露於外。因悲哀太甚,內傷肝臟,能使正氣耗竭以至絕滅而死亡。喜樂過度,使神氣渙散而不守。憂愁太甚,使氣機閉塞不通。大怒以後,能使神識昏迷。恐懼太甚,也使神氣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懼和思慮太過而傷及所藏之神,神傷便會時時恐懼,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憂愁不解而傷及所藏之意,意傷便會胸膈煩悶,手足無力舉動,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過而傷及所藏的魂,魂傷便會狂妄而不能精明,舉動失常,同時使人前陰萎縮,筋脈拘攣,兩脅不能舒張,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樂太過而傷及所藏的魄。魄傷便會形成癲狂,語無倫次,皮毛肌膚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腎因大怒不止而傷及所藏的志,志傷便會記憶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轉動,皮毛憔悴,氣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又因恐懼不解而傷精,精傷則骨節酸軟痿弱,四肢發冷,精液時時外流。所以說,五臟都主藏精,不能損傷,傷則所藏之精失守而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正氣的化源斷絕,人無正氣則死。

  因此,用針治病,應當仔細察看病人的神情與病態,從而了解其精、神、魂、魄、意、志有無得失的情況,如果五臟之精已經耗傷,就不可以妄用針刺治療。

  肝臟主藏血,血中舍魂,肝氣虛則易產生恐懼,肝氣實則容易發怒。

  脾臟主藏營,營中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能運動,五臟缺乏營氣而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脾氣實則發生腹中脹滿,大小便不利。

  心臟主藏脈,脈中舍神,心氣虛易產生悲感,心氣實則喜笑不止。

  肺臟主藏氣,氣中舍魄,肺氣虛則發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氣,肺氣實則喘促胸滿,仰面呼吸。

  腎臟主藏精,精中舍志,腎氣虛則四肢厥冷,腎氣實則小腹作脹。五臟發生病變,必須審察其病狀,進一步分析其病症屬虛還是屬實,然後謹慎地進行調治。

  【題解】本篇論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等精神活動的產生過程,以及養生與健康的關係;並具體指出了因七情耗傷,而使精神活動發生變動,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徵象。因為本篇著重強調了必須要在詳細了解患者精神活動狀況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針刺這一治療原則,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1]。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浹 [2]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提要】本段強調神對機體的重要性。

  【注釋】[1]神廣義的神指的是一切生命活動的表現,狹義的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活動。此處的"神",所指的含義主要為後者。[2]淫浹淫,就是過分的意思;洪,音益,放縱的意思。淫洪,在此是指放縱過度。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凡是使用針刺的治療方法,首先都必須以病人的精神活動情況作為診治的依據。血、脈、營、氣、精和神氣,這些都是由五臟所藏的用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為重要。若是過度放縱七情而使神氣從五臟離散,就會使五臟的精氣散失,魂魄飛蕩飄揚,意志恍惚迷亂,並喪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病證產生的呢?是上天的懲罰,還是人為的過失呢?還有,什麼叫做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請問其中的緣故。

  【原文】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1]也,地之在我者氣[2]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提要】本段講生命的起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的形成過程,以及智者的養生方法。

  【注釋】[1]德就是指天地萬物的運動規律,諸如四季更替、萬物盛衰等。[2]氣就是指天地之間的自然產物,諸如五穀果菜、江河溪泉等。

  【白話解】岐伯回答說天所賦予我們的是生化之機,地所賦予我們的是長養之氣,地之長養之氣隨天之生化之機而動,陰陽之氣上下交感,才使萬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於陰陽兩氣相交而產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質,就叫做精;陰陽兩精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隨著神氣往來存在的精神活動,叫做魂;依傍著精氣的出人流動而產生的神氣功能,叫做魄;能夠使人主動地去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觀意識,叫做心;心裡有所記憶並進一步形成慾念的過程,叫做意;慾念已經存留並決心貫徹的過程,叫做志;為了實現志向而反覆考慮應該做些什麼的過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預見後果的過程,叫做慮;因深謀遠慮而有所抉擇以巧妙地處理事務的過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養生方法,必定是順應四季的時令,以適應氣候的寒暑變化;不過於喜怒,並能良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節制陰陽的偏勝偏衰,並調和剛柔,使之相濟。像這樣,就能使病邪無從侵襲,從而延長生命,不易衰老。

  【原文】是故術惕[1]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2]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胭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3]。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挽亂[4],四肢不舉,毛悴色天,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5]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疫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提要】本段講各種過激的情志活動影響形體和神氣所產生的病證。

  【注釋】[1]怵惕怵,音觸,就是恐懼的意思。惕,音替,就是指驚恐不安的樣子。[2]憚散憚,音淡,就是勞累的意思。憚散,在這裡是形容神氣耗散的樣子。[3]死於冬在五行歸類中,心屬火,冬季屬水;因為水能克火,所以心的病證到了冬季就會加重,甚至使人死亡,故而說"死於冬"。以下之"死於春"等句,同理。[4]愧亂悅,同"悶"字,就是胸中滿悶的意思。亂,就是煩亂的意思。[5]季夏;即指農曆六月,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長夏,在五行歸類中屬土。

  【白話解】所以怵懼、驚惕、思考、焦慮太過,就會傷損神氣。神氣被傷,就會時常使人產生驚恐畏懼的情緒,並使五臟的精氣流散不止。因悲哀過度而傷及內臟的,就會使人神氣衰竭消亡而喪失生命。喜樂過度的,神氣就會消耗渙散而不得藏蓄。愁憂過度的,就會使上焦的氣機閉塞而不得暢行。大怒的,就會使神氣迷亂惶惑而不能正常運行。恐懼過度的,就會使神氣流蕩耗散而不能收斂。

  心藏神,恐懼、驚惕、思考、焦慮太過,就會傷神。神被傷,就會使人感到恐慌畏懼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並出現膝髀等處高起的肌肉陷敗,遍體的肌肉消瘦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冬季水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憂愁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意。意被傷,就會使人感到心胸苦悶煩亂,並出現手足舉動無力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春季木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過而影響到內臟,就會傷魂。魂被傷,就會使人顛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認識周圍環境,意識不清就會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言行;此外,還會出現陰器萎縮,筋脈攣急,兩脅肋處活動不利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秋季金旺的時候受克而。

  肺藏魄,喜樂太過而沒有限制,就會傷魄。魄被傷,就會使人神亂發狂,發狂的人意識喪失,旁若無人;此外,還會出現皮膚枯焦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夏季火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腎藏志,大怒太過而不能自止,就會傷志。志被傷,就會使人記憶力衰退,時常會忘記以前所說過的話;此外,還會出現腰脊轉動困難,不能隨意俯仰屈伸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季夏土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恐懼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精。精被傷,就會出現骨節酸痛、痿軟無力而厥冷,時常遺精滑洩等症狀。

  綜上所述,五臟是主管貯藏精氣的,而精氣又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屬陰,所以每一髒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損傷。倘若五臟的功能受到了損傷,就會使五臟所藏的精氣失於內守,流散耗傷而形成陰虛;陰是陽的物質基礎,精失陰虛,缺少營養物質,就無法化生陽氣,也就無法進行氣化活動;沒有陽氣及其氣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轉輸營養,而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運用針刺治療疾病的醫者,就必須觀察病人的全身狀況和表情神態,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情況;倘若發現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都已受到損傷,那麼就不可以再妄用針刺來進行治療。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提要】本段討論了由五臟之氣的盛衰變化而導致的神志方面的各種病證。

  【注釋】[1]經溲不利溲,音搜;經溲,就是指小便。《素問·調經論》中曾說"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故此之"經"字當作"涇"字。[2]腎藏精這裡的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來源於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二是指人類生育殖繁的物質基礎。

  【白話解】肝貯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識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氣虛陡,肝血不足,就會使人產生恐懼的感覺;肝氣盛,就會使人變得容易發怒。

  脾貯藏營氣,屬於精神活動之一的意就寄附在營氣之中。脾氣虛弱,不能輸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就會使手足不能運動,五臟不能安和;脾氣壅滯,運化不利,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心主宰著人體周身血脈的運行,代表一切思維活動的神就寄附在血脈之中。心氣虛弱,會使人產生悲憂的感覺;心氣盛,就會使人大笑不止。

  肺貯藏人體的真氣,代表器官活動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氣之中。肺氣虛弱,就會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氣短;肺氣壅逆,就會出現氣粗喘喝,胸部脹滿,仰面呼吸等症狀。腎貯藏五臟六腑之陰精,屬於精神活動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腎精之中。腎氣虛弱,元陽不足,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等症狀;腎氣壅滯,就會出現下腹脹滿等症狀,並使五臟都不能正常運行。

  所以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必須首先審察五臟疾患的症狀表現,以了解各髒髒氣的虛實,然後再根據病情慎重地加以調理,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按語】本段提出五臟藏神的觀點,其含義有二一是五神的活動以五臟的生理活動為基礎,二是五神的活動可視作五臟功能活動的表現。由此,體現了"形神合一"的學術思想。

相關焦點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靈樞》 本神第八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
    《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黃帝內經·靈樞·天年》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譯文黃帝問於岐伯說:我想了解一下人在生命開始時,是以什麼作為基礎?以什麼作為捍衛呢?損失了什麼就要死亡?得到了什麼才能生存?岐伯說:以母親的血為基礎,以父親的精為衛外功能,由父精母血結合而產生神氣,失神氣的就會死亡,有了神氣才能維持生命。黃帝問:什麼是神呢?
  • 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黃帝內經》完全搞懂,而後世的中醫理論體系始終也無法超越《黃帝內經》的架構。  既然我們學都學不會,何來創造呢?局部上可以,術技上可以,但在整體理論上沒有可能性。中醫學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絕對不是摸著石頭過河,憑經驗積累形成的,它是一個周密完整的設計。這個體系分為「道學術技」四個不同層次。
  •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心守中土觀四面,東南西北風水轉。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白話解】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刺法有五節之分,具體內容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刺法理論中確有五節的說法,它實質上指針刺的五種方法第一種叫做振埃,第二種叫做發蒙,第三種叫做去爪,第四種叫做徹衣,第五種叫做解惑。黃帝說先生所談到的這五節的方法,我還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請詳盡地告訴我。岐伯說針刺中振埃的方法是指針刺淺表的經脈,用以治療陽病。發蒙的方法,是指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原 文】黃帝曰:合各有名乎?【譯 文】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譯 文】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譯 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關於六腑的病變情況。【原 文】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原 文】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別本作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 自我康療16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論》
    自我康療16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論》    空穴來風虛虛實,有無相生道生一
  • 《黃帝內經》:喜歡做夢是什麼原因?可從兩個方面調理
    《黃帝內經》:喜歡做夢是什麼原因?可從兩個方面調理。有很多人喜歡做夢,在夢中,似乎擁有完全的神志,同樣也有運動、休息,工作等等。甚至很多平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也在夢中歷歷在目。因為整個睡眠過程中,都在做夢,身體真正的休息不夠,第二天也就無精打採,極大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那麼,為什麼會做夢呢?
  • 《黃帝內經》之靈樞·五色,什麼樣的面相氣色,壽命長
    如果不讀詩書,你永遠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的博大高深,就像本章黃帝內經所說,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可知天命。人體的面部怎麼區分?內經有文曰:雷公問於黃帝,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雷公問黃帝,人體面部的氣色,只有明堂能夠判定嗎?我不知其所以然。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