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閱讀:《黃帝內經?靈樞》 本神第八

2021-02-07 龍門國學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相關焦點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黃帝內經》完全搞懂,而後世的中醫理論體系始終也無法超越《黃帝內經》的架構。  既然我們學都學不會,何來創造呢?局部上可以,術技上可以,但在整體理論上沒有可能性。中醫學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絕對不是摸著石頭過河,憑經驗積累形成的,它是一個周密完整的設計。這個體系分為「道學術技」四個不同層次。
  •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 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
    《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黃帝內經·靈樞·天年》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譯文黃帝問於岐伯說:我想了解一下人在生命開始時,是以什麼作為基礎?以什麼作為捍衛呢?損失了什麼就要死亡?得到了什麼才能生存?岐伯說:以母親的血為基礎,以父親的精為衛外功能,由父精母血結合而產生神氣,失神氣的就會死亡,有了神氣才能維持生命。黃帝問:什麼是神呢?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原 文】黃帝曰:合各有名乎?【譯 文】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譯 文】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譯 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關於六腑的病變情況。【原 文】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心守中土觀四面,東南西北風水轉。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原 文】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別本作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養生有道】諸多版本下的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如何讀?
    著名中醫藥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應秋教授(1914.8.25—1984.10.17),耗費畢生心血鑽研《黃帝內經》,在該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任老認為,若以善本的標準來衡量,以下幾個善本的刻本值得眾人研讀。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黃帝內經》:喜歡做夢是什麼原因?可從兩個方面調理
    《黃帝內經》:喜歡做夢是什麼原因?可從兩個方面調理。有很多人喜歡做夢,在夢中,似乎擁有完全的神志,同樣也有運動、休息,工作等等。甚至很多平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也在夢中歷歷在目。因為整個睡眠過程中,都在做夢,身體真正的休息不夠,第二天也就無精打採,極大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那麼,為什麼會做夢呢?
  •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參考白話譯文,全了(收藏)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 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本文擬對《黃帝內經》中涉及健身氣功「三調」的論述做一個摘要的梳理和分析,以說明健身氣功與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淵源關係。       一、關於調心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調心的論述很多。《素問 ·靈蘭秘典論》就用治理國家來比喻調心養生。
  • 《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夜裡多夢的原因
    中醫關於夢的解釋,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原文如下 「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 翻譯 黃帝問岐伯:「我很想知道淫邪陰陽逆亂之氣是如何導致我們在睡覺時夢境紛至沓來的?請先生為我解答。」 岐伯回答說:「真正的邪氣從體外襲擊人體的時候,從來不講套路,沒有固定攻擊身體某部位的說法。邪氣一入身體,反而會藏得更深,它不會那麼傻,在身體內部找個固定的地方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