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2021-02-22 琉璃健康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

    黃帝曰:願聞眾痺。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答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痺何如?歧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溼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歧伯對曰:此內不在髒,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痺。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周痺病在身體上,上下移動,隨著血脈上下左右相應,無孔不入,我想知道這樣的疼痛,病邪是在血脈中呢,還是在分肉之間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病痛部位的移動,快到來不及下針,當其聚集在一處疼痛時,還未及確定治療部位,而疼痛已經停止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我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痺,不是周痺。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眾痺。

    

    岐伯回答說:眾痺各自有一定的部位,但會交替發作和停止,動靜交替,左側會影響右側,右側會影響左側,不會周身並發,而是交替發作和休止。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刺治這種病,疼痛雖已停止,也一定要針刺疼痛部位,不要讓疼痛再發作。

    

    黃帝說:講得好。我想要了解周痺是怎麼樣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周痺這種病,是邪在血脈之中,隨著血脈上行,隨著血脈下行,不會左右相應,而是各在一定的部位。

    

    黃帝說:怎樣針刺治療這種病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疼痛從上而下,應先刺治其下以阻止病情的發展,後刺治其上以除掉病根;如果疼痛從下而上,應先刺治其上以阻止病情發展,後刺治其下以除掉病根。

    

    黃帝說:講得好。這種周痺之痛是怎麼生成的,因為什麼而得名?

    岐伯回答說:風寒溼氣侵入體表分肉之間,致使津液化成涎沫,涎沫遇到寒氣則凝聚,凝聚不散處就會排擠分肉而產生分裂,分肉裂開就會疼痛,疼痛就會使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就會發熱,發熱就會散寒而緩解疼痛,疼痛緩解就會使厥氣上逆,厥氣上逆則導致其他痺痛發作,這樣交相發作則形成這種周痺之痛。

    

    黃帝說:講得好。我已經知道痺症的原因了。這種病是病邪內侵還未深入內臟,向外發作也未在皮膚上顯示出來,而只是停留在分肉之間,使得真氣不能周行全身,所以命名叫周痺。因此,針刺痺症,一定要先沿著足六經按壓,觀察病症的虛實,以及大絡有無血鬱結而不通的情況和因虛證而脈下陷空的情況,然後進行調治,可採用熨法來疏通經脈。如果筋脈拘緊,也可牽引病人肢體來幫助經脈通行。

    

    黃帝說:講得好。我已經知道了痺症的情況,也知道了它的治療方法了。

長按二維碼,更多健康交流


本文圖文聲音源於網絡,綜合整理自《黃帝內經》、文獻資料等,如有侵權請聯繫liulihealth@qq.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靈樞·周痺第二十七》原文·思維導圖·各家注(附朗讀音頻)
    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夫周痺者,邪居分肉之間,令正氣循身不周,邪與周為痺,故稱周痺。今帝之意,言其痺痛,循行上下,移徙往來,無處不至,名為周痺。岐伯之意,言於此痺行於眾處,可為眾痺,非周痺也。間不及下針者,痺痛之中,未及下針,其痛已移也。平按:注循行上下別本作循形上下。明·張介賓《類經》:肉有分理,故曰分肉。慉痛,動而痛也。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周痺篇第二十七
    文中主要論述周痺的症狀病理和治療等,並講述了周痺和眾痺的區別,故篇名為"周痺"。【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1]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日此眾痺也,非周痺也。黃帝日願聞眾痺。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周痺第二十七(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首先指出周痺與眾痺的區別,然後詳述兩痺的疼痛特點、病變機理和治療方法。由於是以周痺為例概述了同類疾病的鑑別診斷和治療,故名「周痺」。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jiàn不容空(孔),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jiàn不及下針,其慉xù(蓄)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  《黃帝內經》講的是醫道,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黃帝內經》講養生也是」講「養生之道」,而不是讓你打雞血,或者羊胎素。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靈樞》 本神第八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 | 靈樞·熱病篇第二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熱病篇第二十三【原文】    偏枯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本篇討論了刺節、真邪、解結推引和五邪四個問題,作者只取前後兩個內容作為篇名。故篇名為"刺節真邪"。【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餘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日固有五節一日振埃,二日發蒙三日去爪四日徹衣,五日解惑。黃帝日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到目前為止,運氣七篇的第一篇《天元紀大論》已經直播了四講,裡面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相關知識,那麼對於運氣七篇的理解就肯定是不到位的。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 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
    《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黃帝內經·靈樞·天年》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黃帝說:有些人可活到百歲而死,怎麼會達到這樣的長壽呢?岐伯說:長壽的人,他的鼻孔和人中深邃而長,面部的骨骼高厚而方正,營衛的循行通調無阻,面部的三庭聳起而不平陷,肌肉豐滿,骨骼高起,這種壯健的形體,是能活到百歲而終其天年的象徵。黃帝說:人的血氣盛衰,以及從生到死這一過程的情況,可以講給我聽嗎?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臟生成篇第十(疑難字注音版)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 hù(冱),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kǒng(孔竅),故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 shào 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原 文】黃帝曰:合各有名乎?【譯 文】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譯 文】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譯 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關於六腑的病變情況。【原 文】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