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2021-02-18 醫道小童



這段時間,在享泰極社群,我和大熊通過直播的方式給大家講解《內經》裡的運氣七篇,也就是大家覺得非常神秘,又非常感興趣的五運六氣。到目前為止,運氣七篇的第一篇《天元紀大論》已經直播了四講,裡面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相關知識,那麼對於運氣七篇的理解就肯定是不到位的。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今晚(2月14日)晚7點,大熊將和中醫老苗在「大熊學中醫」的這個視頻號中,為大家直播《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想學習五運六氣的朋友,關注大熊學中醫視頻號,一起跟著老苗學習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

——北鬥曆法篇

張登本

I 摘要:不懂天文曆法,就無法研讀古代經典,就無法學習《黃帝內經》。這是緣於古人應用五種天文曆法知識構建的生命科學知識體系,隨處運用這些曆法知識,度量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療、康復過程,解釋相關理論。因此說,研讀其中的曆法知識,有助於明白相關原文的真正意涵及其發生背景。

所謂「北鬥曆法」,是指以北鬥星鬥柄旋轉指向為依據制定的曆法。這一曆法歷定陰陽(寒暑),歷定四時,歷定五行(即五季),歷定八節,歷定二十四節氣。由於北鬥七星在天空運行的群星中最為耀眼,七星的位置、形態相對固定,且與太陽回歸運行有固定的關係,這一關係與古代人類的社會活動關係十分密切,因而依據北鬥七星作為天文背景制定的北鬥曆法就成為中國最早的曆法。當今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七日星期制度,以及二十八宿、四面八方、卜筮[shì] 之用四十九等知識均為這一曆法的遺存。

 

有關北鬥曆法的相關知識,如《尚書·舜典》就有「漩璣玉衡,以齊七政」(司馬遷認為是「北鬥七星」。所謂「漩璣玉衡」在遠古時代就是指北極、北鬥。隨著觀測星象由鬥極轉移至恆星群,加以觀測儀器的創製),就有了北鬥曆法的初始記載。《鶡(hé,一種像雉而善鬥的鳥)冠子·環流》認為「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這是根據北鬥星鬥柄指向來確定一年四季的。《淮南子·天文訓》在此基礎上,更以北鬥星的鬥柄所指(稱為「建」或「鬥建」)擬定節氣時歲的,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及其時間節點,其中就應用了一歲有八節八風(此「八風」名稱與《黃帝內經》有別),而且有關四時八節的時間節點都有明確表述。《史記·天官書》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等記載,後來《漢書·天文志》轉載了司馬遷對北鬥曆法的表述,這些顯性文獻無不與北鬥曆法知識相關聯。

 

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左右)漆箱蓋的中央寫有篆書「鬥」字,代表北鬥七星。圍繞鬥字寫有二十八宿的名稱。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文字實物。漆箱蓋上中央那個特別大的「鬥」字,分別向東西南北特意延長了四筆(即四象),而這四筆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宮的四個中心宿。這幅圖案意義重大,因為二十八宿代表整個天體,而北鬥處於它們中央,正是「天心」。當今全世界都在使用七日星期制度,可見北鬥七星曆法最古老,也最持久。二十八星宿、四十九大衍之用,都是北鬥曆法的遺存。《靈樞·九宮八風》中全面地運用「洛書」之理,以此為據,創立了獨特的北鬥歷並論證「八風」發病原理。北鬥歷是以北鬥星的鬥綱(即鬥柄,第1,5,7星,有一說指第5,6,7三星。張介賓的《類經圖翼》曰「鬥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biāo],此三星謂之鬥綱。」)旋轉時所指時空方位來調整太陽回歸年時間的曆法。

 

張聞玉在《古代天文曆法講座》中明確指出:「肉眼觀察到的北極星,位置是固定的,北鬥七星在星空中也十分顯眼,那就不難測出它們方位的變化。所以,先民觀察北鬥的迴轉以定四時。古籍中眾多的關於北鬥的記載就反映了上古的遺蹟。」這是北鬥曆法發生的天文學基礎。

 

可以看出,從現存顯性文獻的角度看,是《黃帝內經》第一次運用生命科學知識對北鬥曆法的內容予以展示的。

 

1北鬥曆法的特徵

 

結合《靈樞·九宮八風》及其與《淮南子·天文訓》的原文對照,可以看出北鬥曆法具有如下特徵。

 

1. 1北鬥曆法是以太陽回歸年為依據制定的

 

北鬥曆法是依據人們觀察北鬥七星的鬥柄在一個太陽回歸年不同時段的指向方位,推算年、節、日的一種曆法。從嚴格的意義上看,該曆法仍然屬於太陽曆法的一種類型,其中的年周期就是太陽回歸周期,即366日為一年(取其整數)。這也就是「中國曆法」研究中所說的「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認為「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使用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曆法的朝代。「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故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曆法的366天」。

 

所以李守力說:「中國古代曾經廣泛流行北鬥歷,只是沒有直接使用這個名字而已。」並且引用《鶡冠子·環流》的原文後認為,這就是古人判斷四時的依據。還認為,古人應用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進行夜間計時,因為鬥柄每旋轉30度即為1個時辰。因此李守力認為「北鬥曆法是最早的科學」。

 

1.2北鬥曆法將一年366日分為八節

 

北鬥曆法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將一個太陽回歸年(366日)分為8個時段(即八節)。各個時間階段的劃分在《靈樞·九宮八風》有明確表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冬至 一 葉蟄 北方 坎),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立春 八 天留 東北方 尺),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春分 三 倉門 東方 震),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立夏 四 陰洛 東南方 巽),明日居上天宮四十六日(夏至 九 上天 南方 離),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立秋 二 玄委 西南方 坤),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秋分 七 倉果 西方 兌),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立冬 六 新洛 西北方 乾),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招搖 五 中央)。」

 

回顧《淮南子·天文訓》的文獻可知,《靈樞·九宮八風》關於北鬥曆法知識的應用決非空穴來風,而是本之有據的。

 

總之,北鬥曆法是將一個太陽回歸年(366日)分為八個時段,用以度量一年四時八節的曆法定製,是《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所應用的曆法之一,用以預測一年不同時段的氣候、物候,以及可能發生的疫情和疫病,並以此為背景創立了諸如八正、八極、八風、八動、八溪、八節、八虛、八髎、八紀、八達等與醫學知識相關的專用術語,足見該曆法在中醫藥理論建構中的作用及其意義。

 

2北鬥曆法在《黃帝內經》中的應用及其意義

 

《靈樞.九宮八風》應用北鬥曆法的意義在於以鬥柄旋轉指向為依據,確定了一歲四時八節的時空方位、時間運行的序列和周而復始的運行規律,並以此論證和判斷不同時空區位可能發生的賊風虛邪、邪氣致病力的強弱和可能所傷害的內臟等。

 

2. 1肯定了宇宙天體運行是自然界變化的根本

 

篇中的九宮圖說與八風理論內容豐富,包容複雜寬廣,極大地豐富了祖國醫學內容,為人們認識宇宙天體運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提供了簡便而又實用的方法與依據,對於指導氣象預測及人事社會活動、農業生產的安排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研究氣候變化對於人體生理病理方面的影響,幫助人們認識疾病的發生、性質、流行等,更有其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星體相互位置的運行移動,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周期性規律變化,從而引起了自然界生態物體、環境的變化,這就勢必直接影響人體生理改變,通過對宇宙天象的觀察,就可預知自然氣候的變化規律,以及人體病與不病的具體情況。這些都與九宮八風理論所倡導的基本精神極為相似。該篇應用北鬥曆法的意義在於:以鬥綱作為本篇生命科學知識相關問題的判斷標準。

 

2. 2突出以預防為主的思想

 

原文通過天體運行變化,充分討論對四季氣候、人事社會及其疾病變化的預測,以預防異常自然變化對人體生存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其預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對疾病的預防。原文一再強調「如避矢石」,要適時避其虛邪賊風,這也是中醫學一貫主張的積極預防疾病思想的又一突出體現,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醫學預防學內容。

 

2. 3確立四時八節的判斷標準

 

太陽曆法(包括十月太陽曆、十二月太陽曆)是以「立杆測影」的方法確定四時八節的,而北鬥曆法則是依據北鬥星的鬥柄指向確定四時八節的。

 

鬥柄指向正北方位,冬至節到;鬥柄指向東北方位,時至立春;鬥柄指向正東方位,春分節到;鬥柄指向東南方位,時至立夏;鬥柄指向正南方位,夏至節到;鬥柄指向西南方位,時至立秋;鬥柄指向正北方位,時至秋分;鬥柄指向西北方位,立冬節到。

 

 「太一」有不同的內涵,但此篇中的「太一」(又作「太乙」)指的是北鬥七星。《漢書·天文志》所說的「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海,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的意涵正是對本篇應用北鬥曆法意義的有力註腳和說明。

 

2. 4確立氣候變化的判斷標準

 

北鬥曆法認為,根據鬥柄的旋轉指向可以判斷/預測一年八節的氣候變化。四季有四時之氣,八節有八時之風。四時八節之正風,可以長養萬物;八節四時之虛邪賊風,可以毀傷萬物,可以成為致人於病的邪氣。

 

2. 5一年一循環的判斷標準

 

北鬥曆法一年一循環,是以北鬥星的鬥柄循環一周確定的。當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北天極(北極星)時,既是上一年的結束(時間節點為冬至),也是新一年的開始,當鬥柄在此指向北天極時就是北鬥歷的一年。所以,北鬥曆法的歲首是「冬至」日,也是全年中午日影最長的一天。中國古代是依據4條標準確定「冬至」的:( 1)全年中午日影最長的一天;( 2)日出東南方位;( 3)二十八宿中的晶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4)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子午線的子方位。

 

鬥柄無限循環,歷中千年萬年不變。這就是規律,也就是永恆。

 

2. 6鬥柄指向作為與生命科學相關事項的預測

 

原文認為,鬥柄指向是區分正風邪風的判斷標準,所以篇中原文說「太一人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佔吉兇也「(《靈樞·九宮八風》)。明確表達了應用北鬥曆法中八節時段劃分的醫

學意義。

 

2. 6. 1預測天象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靈樞·九宮八風》)。以八風的不同與特徵預測吉兇,原文中以實風與虛風代表正常與反常氣候,判斷天象的有益與不利。原文指出每一季節,都有當令的風向,即所謂的八正實風,也有不測的氣候,謂八正虛風。這一較為系統的內容基本上可預測一年的氣候變化。

 

2. 6. 2預測物候

 

如原文「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靈樞·九宮八風》)的記載。

 

2.6.3預測人事

 

如原文「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靈樞·九宮八風》)之說。

 

2. 6. 4預測八風

 

八宮八風會產生八種「邪風」,八種邪風可以引起八種疫病。篇中以北鬥七星鬥柄為基準,可以清晰地確定八種邪風,從而預測相關季節在相關地域可能發生某種疫病。此即原文所說的「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之義。

 

發生於不同時節的賊風虛邪,有不同的致病特徵,因而會導致不同發病特點的病證。

 

2. 6. 5預測疾病

 

原文指出「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又如「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民,內舍於脾,處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靈樞·九宮八風》)等以預測臟腑受病。這是本篇具有寶貴价值的突出內容,與《呂氏春秋·孟春紀》中「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的認識以及有關疾病預防和流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預測是預防的前提,又是做好預防的基礎。由於九宮八風理論在指導氣象預測方面,有著以中央區域為主兼及其它八方區域的預測優勢,再結合年月時節,又有了定時確定方位的實用預測價值,為人們了解天氣變化在年月時節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異,從理論上奠定了基礎,進而為認識和掌握不同季節、區域所發生的疾病提出了依據,在疾病的預測、預防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醫學在診治疾病時,重視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的學術內容,在疾病病因學、發病學等方面,同樣也有著重要意義。

 

該篇是《黃帝內經》中的預測學專篇,其預測特點是把有《洛書》的九宮格和後天八卦相合,再分布於四方四隅及中央,以確定方位,配以根據星辰觀測的時節:二分二至四立,以太一遊宮為預測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方位與節令、時間與空間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太一遊宮是指鬥綱建月一年在天空通過的九個方位而言。即北極居中,鬥運於外,北鬥七星圍繞北極而轉,其鬥構旋指十二辰,九個方位而言。太一從一宮輪移九宮,論述二十四節氣交替的氣候變化規律對人體的影響,以此預測風雨災害、疾病流行。這一重視季節與病候的關係的學說,對氣候異常而致的季節病的認識與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6.6「三虛」與「暴病」的預測

 

人類為何會有暴病碎死或者瞬間偏癱?原文認為,「三虛相摶[tuán],則為暴病卒死……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靈樞·歲露論》)。

 

何謂「三虛」?「三虛」是指風氣與所當的年、月、時均相衝逆。虛,非時而至,亦即與太一所指位置相反,而具體又有年、月及時節的區別。楊上善釋「三虛」「謂年虛、月虛、時虛」。據《靈樞·歲露論》可知,「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該篇所言的八風,實指從當令季節相對方向而來的均屬於虛邪賊風,故能使人生病。由於虛風之不同,為病當然各有所別。假若人體虛弱,又逢天氣之三虛(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即分別是指當年歲氣不及,月缺無光之時日及四時反常的氣候),而內外相感,正氣不得勝邪,就會發生暴病死亡。如果三虛中只犯一虛,就可發生睏乏疲憊、寒熱錯雜一類病症。若被雨溼所浸,則邪傷筋肉,便會出現痿病。人如果遇到三虛的時候,就可能偏中邪風,致突然昏僕倒地,而引發半身不遂一類病症。

 

2.6.7冬至是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子午線的子方位

《內經》所載「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是以北鬥星鬥柄指向確定的。當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正北方的北極星即為「子」,與其正對的南極即為「午」,這就是前人確定南北子午線的天文依據。「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一七星,四一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歲。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口,口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口銳,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口銳,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領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附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踩下,行陰分,複合於口,故為一周」(《靈樞·衛氣行》)。以上揭示古人已經有了「天球」概念。就是說,以觀測者為圓心,以無限長為半徑,南北為經,東西為緯,以周天二十八宿為標記。這個天球,以北極星(又稱太一、天心)為軸心,北鬥七星為樞機,自東向西不停地旋轉著。

 

通過《淮南子·天文訓》所述「子午、卯酉為二繩,醜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東北為報德之維也,西南為背羊之維,東南為常羊之維,西北為蹄通之維」之說,將八分方位與十二分方位予以了對應。這既是北鬥曆法應用的實例,也是《黃帝內經》中推論營衛之氣(或氣血)一晝夜在體內循行過程的依據(《靈樞經》的《五十營》《衛氣行》),及其與人的睡眠寤寐、目之開闔等相關的知識。

 

此外,《黃帝內經》的20餘篇約40餘次在北鬥曆法將一年分為八節的時段劃分的曆法背景下,創立了八正、八極、八風、八動、八溪、八節、八虛、八髎、八紀、八達等專用術語的相關醫學知識,如用以表達四方八方空間方位、用以表達四時八節時間區位、用以判斷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空間的氣象、物候,進而用於不同地域、不同時段可能發生的疫氣、疫病的預測和防治。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北鬥曆法在《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中的作用和意義,也提示我們在研讀經文時,務必不要忘記有的原文是要憑藉這一曆法知識才能讀通、讀懂。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這些用作中藥香藥

均可用來對抗疫癧邪氣

淨化空氣

(正常發貨)


一盒50克,49元包郵

兩盒92元,三盒僅需128元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
    》裡的運氣七篇,也就是大家覺得非常神秘,又非常感興趣的五運六氣。到目前為止,運氣七篇的第一篇《天元紀大論》已經直播了四講,裡面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相關知識,那麼對於運氣七篇的理解就肯定是不到位的。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今晚(2月14日)晚7點,我將和大熊在「大熊學中醫」的這個視頻號中,為大家直播《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
  • 「太一」與「帝」——《黃帝內經》與《周易》中的天文曆法密碼
    有關這一點,《黃帝內經》中就有著確鑿的證據。不信?且聽小編細細道來。一、太一《黃帝內經.靈樞》中,有這樣一篇文字,被命名為「九宮八風篇」。九宮八風我們還說過,《太一生水》中的文字,實際上講述的是一種四分曆法。《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段文字,同樣也是。所以, 黃老之學中的「太一」,毫無疑問與曆法有關。二、太一與冬至曆法首重冬至,所以《黃帝內經》中說「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突出強調了太一與冬至的關係。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我們都知道,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不管這個目標是否能達到,但確實戳到了每個人的痛點。但《黃帝內經》倒是有一個雖然模糊、但卻又比較貼切的說法:邪氣致病。也就是說,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有「邪氣」的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有邪氣存在,疾病也就不能被消滅。而「邪氣」從何而來?中醫認為,它有內邪、外邪、不內外邪三種。但通常情況下,「外邪」是我們最為關注的。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石,《黃帝內經》不僅包含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基礎理論部分,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學說,「運氣學說」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問》81篇裡,關於「運氣學說」的就佔了6篇之多。
  • 中醫學理論的源頭是上古天學嗎?
    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有一整套關於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內容,即五運六氣理論,不僅有紀日的功能,也包括星象觀測等方面的內容。它根據氣候、物候和太陽視運動的實際觀測,描述了日月、五星等的運動情況,並且對宇宙的起源與結構,恆星的運動等均有所論述。
  • 天文曆法之紅山文化的七十二候農曆
    對於這篇文章,需要解釋的是,伏羲孕育之謎,反應的應當是伏羲出生時的曆法,黃帝孕育之謎反應的也應當是黃帝出生時的曆法。在伏羲的時代,伏羲對曆法進行了調整,在黃帝王朝,顓和帝堯也對曆法進行過調整。 7、總結:紅山文化七十二候曆法再重新看紅山文化之曆法陶罐之圖,就明白其中的含義了。這個陶罐之圖表達的就是七十二候曆法。七十二候曆法,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就是農曆。七十二候曆法以文字的形式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成書的《逸周書·時訓解》。
  • 五運六氣是個什麼東西
    對,想要學會這些個本領就要往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偏「玄」字輩的知識中靠一靠了。啥叫「玄」字輩的知識?再往中醫靠靠,有兩個大字便呼之欲出——運氣。運氣是啥?大體來說,能推算這一年的走勢,尤其是大環境,比如說今年為什麼多雨又這麼熱?想知道麼?接著往下看。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
  • 理論資料整理:五運六氣的交接時間
    五運六氣的交接時間作為五運六氣理論推演的始點,其正確起點可能對理論推導產生一定的影響。五運的更替,內經裡面說的比較模糊。《素問·六節藏象論》云:「求其至也,皆歸始春。」原文當中尋找一定的根據。對於六氣的起點主要三種。一是大寒說。
  • 五運六氣探析:吳孟達究竟生於哪一年?
    作為一名五運六氣愛好者,當看到某某名人去世的消息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關注其出生日期與逝世時間的內在運氣關係。不過,這次在媒體及自媒體的報導中,「達叔」的年齡卻出現了三個版本:68歲,69歲,與70歲。可以看到,三個差異的出生日期中,月、日均一致,為1月2日,只有年份不同。那麼,「達叔」究竟出生於哪一年?能不能結合《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理論從他所得之病和去世的時間中反推出其可能的出生日期?
  • 五運六氣的講解
    但是大部分書要麼流於文字的考究,要麼流於事後諸葛亮的預測,要麼將五運六氣給絕對化,沒有看到五運六氣只是疾病中的一個矛盾點而已。 好了,那麼《黃帝內經》七篇大論裡面,對五運六氣的描述是十分詳細的,只要懂得了如何推算,我們就可以在條文裡面找到對應的年份的情況,那麼,如何推算五運六氣呢?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以先論天度,而天地陰陽之氣與人體五臟相通應,故繼論藏象,因此以「六節藏象」名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 正月二十九,孝順節,拗九粥,符合《黃帝內經》五運六氣
    尤其是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推演,2020庚子歲初之氣,厥陰風木司天,容易發生「倒春寒」,同時春季五行木旺,木旺克土(五臟六腑對應脾胃),「歲谷用丹,間谷用稷,乃無寒邪之害。」吃紅色的穀物粥可以平衡木氣,同時甜味入脾,「拗九粥」中的9種食材,都有健脾開胃的養生功效,足見中醫智慧!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我不懷疑這些總結和經驗的合理性,但作為完整的理論構架、系統思考和實驗論證,絕不是總結和經驗的事了,我一直懷疑,這個醫學體系就不是我們這期冰河文明的產物。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黃帝內經》完全搞懂,而後世的中醫理論體系始終也無法超越《黃帝內經》的架構。  既然我們學都學不會,何來創造呢?局部上可以,術技上可以,但在整體理論上沒有可能性。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除了閏四月,「曆法」還有這些必備知識!
    因此曆法的含義就是「通過天文星相及萬物的現象和經過,總結出來的相關規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這就是說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只有依據天時而動,憑藉地利而起,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與天地萬物的存在規律相吻合。天時地利如何對應,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曆法。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
  • 巧記五運六氣(第三稿)
    年五運六氣中的木運是太過還是不及?先確定水運不及,然後依次推算其它四運如下:主運依次為:木運不及、火運太過、土運不及、金運太過、水運不及。客運依次為:水運不及、木運不及、火運太過、土運不及、金運太過。每一年的五運只在本年度推算,跨年了就是一套新的模式,這是大家容易搞混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黃帝內經》第七十一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敘述地很明白:「少陰、太商、陽明。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對此內容的具體論述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理解了64卦順序,學《易經》也就不難了在《黃帝內經》一書中,除春夏秋冬之外,還有天幹地支、晝夜、日月星辰、五運六氣的自然規律具體論述,書中認為人的生活規律與這些自然規律都是相關的。
  • 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中國北鬥七星6月23日上午,我國北鬥三號導航衛星成功上天!北鬥導航的名字來源於「北鬥七星」,寄望著衛星像北鬥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鬥導航系統的命名,有著鮮明的中國色彩,彰顯著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的關係探討
    直到我潛心於《黃帝內經》,才知道中醫也講究「運氣」,那是「五運六氣」學說的簡稱。是專門討論天體運動→氣候→物候(生態)→症候(人體)的連鎖感應規律,就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天人相應」,也叫「天人合一」。它是中醫科學性的根本所在,靠了它,中醫才能千年不衰。  人與天怎麼相合?有過請人算命、看風水經歷的人都知道,首先要報出被測者的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