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拗九節」,又稱「孝順節」、「送窮節」。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碗拗九粥。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健康。
此外,凡是歲數逢九,或是九的倍數,在這一天也要吃拗九粥,以求平安、健康。
正月二十九被稱為「孝順節」,與福州地區的民俗,在這一天為家裡老人煮「拗九粥」有關。「拗九粥」不僅寓意良好,也是一款改善體質的養生佳品。因為拗九粥所用材料均甘溫補脾,益氣禦寒,比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紅糖等溫補之物,與糯米同煮,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健脾、潤腸、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能補氣養血、健脾暖胃,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有益壽的功效。尤其適合常感疲勞、手腳冰涼、血氣不足的女性,以及年老體弱或病癒後脾胃虛弱者食用。
「拗九粥」的由來與佛教中正月廿九「 目連救母」的傳說有關。
傳說孝子目連熬甜粥救地獄中的母親,為蒙蔽小鬼,故意加上紅糖等食材將粥的顏色熬黝黑,所以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當時目連母親二十九歲,正月二十九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 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另一說源出送窮。
明代學者 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清代學者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
「相傳拗九屆 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四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荸薺、紅糖板等8種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尤其是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推演,2020庚子歲初之氣,厥陰風木司天,容易發生「倒春寒」,同時春季五行木旺,木旺克土(五臟六腑對應脾胃),「歲谷用丹,間谷用稷,乃無寒邪之害。」吃紅色的穀物粥可以平衡木氣,同時甜味入脾,「拗九粥」中的9種食材,都有健脾開胃的養生功效,足見中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