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12-2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豐富的考古材料為建立東亞區域地磁場變化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書慧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楊官寨遺址北部發現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考古工作者在環壕西南部進行深入發掘,揭露出5-6 m的堆積剖面,文化層清晰,遺存豐富,並含有碳屑,是理想的考古磁學研究對象(圖1)。本研究採集了該剖面中的陶片、碳屑和定向沉積物,開展詳細的年代學、地磁場古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研究。14C定年結果和考古斷代限定研究對象年齡為~3500-3000 BC。古絕對強度研究共獲得64個高精度古強度結果,變化範圍為~55-90 ZAm2(圖2)。通過定向沉積物獲得的地磁場相對強度變化趨勢與絕對強度變化吻合較好(圖3),證實了強度結果的可靠性,也說明此類考古遺址沉積過程相對複雜的沉積物或可有效記錄地磁場信息。

圖1 (a)研究區位置分布圖,紅色五角星為楊官寨遺址地理位置,黑色圓圈和紫色方塊分別為上世紀和近幾年已發表考古強度數據;(b、c)研究剖面,從上到下大體分4個層位;(d、e)非定向陶片和定向沉積物樣品採集照片

圖2 新增強度結果(紅色五角星)與已發表結果和全球模型預測對比圖。圖中桔色曲線為本文新發表的中國地磁場考古強度變化參考曲線。VADM代表地磁場虛軸向偶極矩,即地磁場強度

圖3 (a)剖面絕對強度;(b、c)沉積物獲得的非磁滯剩磁(ARM)和等溫剩磁(IRM)歸一化的相對強度;(d、e)沉積物記錄的磁偏角和傾角變化。桔色虛線代表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對應關係,a中不同符號代表不同來源的陶片結果,b-e中不同顏色符號代表來自不同層位的沉積物結果

強度結果顯示地磁場在~3300 BC左右可能存在一個『jerk』,對比歐洲和中東同時期結果,並未發現類似變化特徵,指示可能是地磁場非偶極局部變化。結合新強度結果和重新分析後的已發表數據,本研究更新了中國考古強度變化參考曲線(Archint_China2),為地磁場區域對比和考古定年提供最新依據。本研究新獲得強度結果為改善現有數據結構、完善東亞及全球地磁場模型提供新的約束,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為今後考古磁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Shuhui Cai, Lisa Tauxe, Weilin Wang, Chenglong Deng, Yongxin Pan, Liping Yang, Huafeng Qin.

High-fidelity archeointensity results for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from central Chin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e2020GL087625. DOI: 10.1029/2020GL087625)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 崧

相關焦點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石峁甕城與馬面的發現及確認將中國古代同類城防設施的形成時間上溯至龍山時代晚期,表明在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前夜,中國北方地區政治格局的複雜化及武力戰爭的頻繁,同時也是東亞地區土石結構城防設施的最早實物資料。
  • 裴李崗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欄圖片均為記者 溫小娟 攝  20世紀70年代末,新鄭裴李崗遺址曾進行過3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樹立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標尺,被譽為「考古聖地」。  2018年,裴李崗遺址重啟發掘。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舊-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及其進程研究進展明顯舊-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研究課題。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是早年試掘、近年重新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考古發掘表明,以小南山遺址為代表的小南山文化,填補了烏蘇里江及黑龍江下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改變了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的薄弱環節,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文化過度階段的聚落模式、生業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增添了實物資料。小南山早期墓葬遺存中的玉器可能是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玉器之一,為東亞玉文化的起源、傳播以及人類審美觀念及裝飾品等方面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支點。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疥疙洞遺址文化序列及演進順序清楚。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發布
    一、項目學術目標 以系統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為主要手段,鼓勵開展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重點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此次候選項目中僅有一項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陝西南鄭鄭疥疙遺址首次發掘出土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填補了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居址的空白。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初評項目共計十項,在初評項目中,有多項考古發現項目中具有首次發掘出來的遺存,填補了多項研究的空白。
  • DNA研究揭示愛爾蘭的「神王」時代
    愛爾蘭精英階層是在新石器時代建立起來的,當時人們第一次開始務農。研究人員從愛爾蘭各地的44個古代個體中提取了DNA,並對他們的基因組(包含在細胞核中的全部遺傳物質)進行了測序。 在紐格蘭奇發現的亂倫婚姻的證據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由於相互關聯的生物和文化原因,它們是禁忌。
  • 從考古研究及古籍看臺灣的中國所屬
    任何民族都有文字或考古等記載的歷史。將臺灣史直接從原住民開始,並將其定性為「沒有歷史的民族」,這種敘述歷史的用意,顯然無視大量考古及古籍所記載的祖國大陸與臺灣的歷史關係,人為地將臺灣史的源起完全與祖國大陸分離開來。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浙江博物館玉琮 楊曉君 攝【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餘杭反山十二號墓,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約九釐米,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構圖獨特,紋飾繁細。
  • 溧陽市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玉石類文物鑑賞
    新石器時代·玉圭(一級文物)  新石器時代·帶柄石錛(一級文物)  新石器時代·玉璜(三級文物)   ■江蘇溧陽 黃誠  江蘇省溧陽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幾何中心地帶,境內自然地理環境優越,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地域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
  • 山西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信義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北,處於小東川河與陽坡溝交匯處東北臺地上,時代為仰韶晚期——龍山時期。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院長王曉毅告訴記者,山西離石信義遺址的發現為探索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原與河套兩大區域文化交流、互動融合以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豐富資料,對於認識廟底溝二期文化向北傳播的路線以及與晉西北、陝北同時期文化遺存之間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是考察兩大區域文化之間互補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南鄭疥疙洞遺址原生地層出土的早期人類牙齒化石「驚喜的是,疥疙洞遺址出土有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動物化石,是近年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非常關鍵的新突破,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棲居方式、行為方式、石器工業面貌、文化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環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張改課說。
  •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六大考古新發現 有這些亮點_新聞頻道_央視網...
    它首次揭示了龍山文化時期聚落已經出現了非經濟意義上的功能分化,對於我們分析和估量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2019年的第五次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夏商時期房址1座、兩周時期白金寶文化房址12座、清代墓葬81座,通過對3條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的解剖清理及其通江剖面的清理,基本弄清了其形狀與結構、挖建年代與時序、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為華南乃至東南亞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標尺;墓葬與人骨的發現對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會複雜程度、區域現代人群體質演化及擴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豐富的文化遺存為研究華南該階段原始聚落形態、早期陶器的出現與傳播、現代人行為的特點與多樣性、區域史前文化間的關係等提供了珍貴的材料,為破譯舊大陸東部現代人出現與擴散、東亞與東南亞史前文化交流、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過程中生計模式的轉變等前沿課題提供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