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這個放棄養蜂30多年的老農,把蜜蜂又請了回來!原因讓人感慨~

2021-02-18 英德人

父親今年六十有八了,去年他放下扛了一輩子的鋤頭,拾起了祖傳的養蜂手藝。他已經放棄養蜂30多年了。

英德市大站鎮側塘岐嶺下村,位於長湖國家森林公園的腹地,那是我的老家。老家山清水秀,樹木鬱鬱蔥蔥,蜜源豐富,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春有潤楠木,夏有烏桕木,秋有山桂花,冬有鴨腳木。我家自我懂事起,房前屋後總有那麼幾箱小蜜蜂,每到花開的季節都能體驗到生活的「甜蜜」。於是,在那啃木薯充飢的年代,兄弟姐妹們總渴望著山裡一年四季鮮花盛開。

父親養蜂的手藝是爺爺教的。據他說,小時侯,爺爺在嶂背山搭寮子養蜂時就帶上他和二叔,從捕野蜂、育王、人工繁殖、取蜜,一步一步地教,直到兄弟倆都能獨立完成整個程序。

60年代未,年輕的父親接過爺爺的蜂群,在大山上獨自養過一段時間蜜蜂。1972年冬,父親響應國家徵召參軍了,在部隊服役了五年,復員後因文化低加上農村戶口,沒有安排工作,又回家扛起了鋤頭。經人介紹和母親結婚,然後生育了我兄妹三人。

80年代初期,農村的生活比較苦,父親從山上捕了幾窩野蜂開始他的養蜂事業。起初幾年,家門口的山上樹木繁茂,蜜源豐富,小蜜蜂也爭氣,從幾窩繁殖到幾十窩,每年都能賺點餘錢供我們兄妹讀書。採蜜時候,父親臉上總是笑呵呵的,偶爾也會分給鄰居們一些。

那年代,城裡還用柴火灶,我們老家是林區,鄉親們只能靠砍伐樹木賣錢來過生活。因為無限制砍伐樹木,慢慢地、慢慢地,周圍的山頭變禿了,父親的蜜蜂只能挑到更遠的大山去放養。時光易逝,沒幾年,遠處山頭也漸漸地禿了,父親的蜂也越挑越遠。直至後來,遠處的大山一座一座變禿,父親肩上的蜂箱也越挑越少。看著一根根木桶粗的潤楠樹被劈成一片片木柴整整齊齊地碼在公路邊,等待著拉入城裡的爐灶時,父親含著淚放飛了剩餘的蜜蜂……

90年代初期,政府封山育林,樹木又繁茂了些,我二叔也養過幾年。開始也紅火了幾年。二叔用養蜂賺的錢蓋了兩間新房子,一家五口終於不用擠在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老房子裡了。

嘗到甜頭的二叔正準備大幹一場時,鎮政府引進臺商在大南坑開挖石英砂礦,接著小南坑也開挖了,山腳下石英砂加工廠遍地開花,這些土加工廠需要大量的柴火,山頭又禿了,鉤機開路,更遠的大山也禿了。二叔家的小蜜蜂也逃不出無花可採的命運,和父親當年一樣,二叔望著光禿禿的山頭,無奈地垂下了頭,也放飛了所剩無幾的小蜜蜂……

進入21世紀,我老家成了長湖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政府整治無證礦山,拆除小砂場,禁止砍伐樹木。經過十年的繁育,家裡那些禿了多年的山頭又鬱鬱蔥蔥了。父親有看新聞的習慣,去年他欣喜地跟我們說,老家的樹木長起來了,以後再也不會變禿了,可以試試把小蜜蜂請回來。於是找出舊蜂箱,又捕了幾窩野蜂,當年就繁殖了20幾窩,採了幾十斤鴨腳木蜜,賺了點錢。今年5月,已經繁殖近百窩小蜜蜂。這一季的烏桕花盛開,父親也採了200多斤的烏桕蜜。

望著周圍樹木繁盛、鬱鬱蔥蔥的山頭,望著後山那成片盛開的烏桕花,父親眼裡含著淚,這,是甜蜜的眼淚,是幸福的眼淚……

來源:南方網

點下方「閱讀原文」看更多「英德新聞」>>

↓↓↓

相關焦點

  • 巢脾倒置來養蜂,30度傾斜來查蜂,老農養蜂技術真特別
    20世紀70年代,西方框式養蜂技術傳入我國,隨之迎來了一次養蜂業的大革新。許多較為年輕的養蜂人,紛紛改用框式養蜂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框式養蜂技術,已經佔據我國80%的養蜂業。但是歐洲腐臭幼蟲病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大爆發,讓我們認識到了傳統養蜂技術的價值。
  • 現階段養蜂,買來蜂糧蜜蜂可以長期餵嗎?
    現階段養蜂,「蜂糧」可分為蜜蜂製作的天然蜂糧和人工根據蜜蜂所需的營養配製的代用蜂糧。前者是蜜蜂將花粉採集回巢並卸放在巢房中,然後內勤蜂將花粉團咬碎,並用頭部將其務實,最後吐蜜潤溼。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將糖分轉化為乳酸,以防止蜂糧腐敗變質。
  • 1項養蜂小細節,西方蜜蜂要餵鹽,中華蜜蜂也需要餵嗎
    野外生存的中華蜜蜂,從來就不需要人為去餵養蜂群,即使是後來人們將其養殖在木桶箱裡,也都是任由蜜蜂自己發展。但是自從西方活框養殖蜜蜂技術的傳入,中華蜜蜂養殖,也開始學習人工餵養蜜蜂。餵養蜜蜂主要有花粉、蜂蜜、糖水、水、鹽等。給蜜蜂餵花粉,主要是為了補充蛋白質。
  • 社會:現在可以用高科技監視器幫助養蜂人跟蹤蜜蜂活動了
    【社會:現在可以用高科技監視器幫助養蜂人跟蹤蜜蜂活動了】保持蜜蜂蕁麻疹健康和可行的挑戰正在以一些新的高科技工具的形式得到幫助。即使從蜂群衰竭失調的潛在的災難性的影響之外,所有類型的養蜂-業餘愛好者,專業人士和研究人員-面臨多種挑戰,但新行配置單元監測工具可以允許減少兩個應力的蜜蜂和養蜂人,同時還添加了對健康和活動的蜂巢指標的訪問權限,以及對殖民地威脅的實時警報。
  • 10年時間,具茨山這個人從「貧困戶」到「養蜂大戶」
    5月7日,在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白廟村,一個個蜂箱整齊擺放在大樹下,成群的蜜蜂在蜂箱前飛舞,聽著它們發出的「嗡嗡」聲,空氣中都飄散著一股「甜蜜」味兒。而這裡的養蜂人趙留萬正像蜜蜂一樣忙碌著「與蜂共舞」,釀造自己的「甜蜜生活」。
  • 神奇的社會性昆蟲,蜜蜂的溫度調控機制,以此指導養蜂
    ,和其他蜜蜂一樣是變溫動物,就像蛇一樣,體溫隨著外界溫度變化。 3、「觀察」蜂巢的溫度 雖然很少有養蜂人有電子設備去給蜂群量體溫,
  • 密雲水庫邊的養蜂人 十一萬蜂群釀出「甜蜜的事業」
    「養蜂是家傳的手藝,打我記事兒起,家裡就有蜂箱,只不過沒現在這麼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王全生結識了同為密雲人的田淑革,巧的是田淑革家也有蜂箱,也是從小就對養蜂輕車熟路。蜜蜂在辛勤採花粉釀蜜的同時,似乎也給二人牽出一根紅線來。採訪過程中,夫妻倆總是笑呵呵的,幹活麻利,配合默契。有人稱這是「養蜂世家」的結合,是「蜂二代」的強強聯手,但田淑革心知這份事業的艱辛。
  • 蜜蜂「靜治工產技術」,養蜂新技術,更科學更實用
    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殖蜜蜂,一不小心就會出現蜂王丟失的問題。蜂群失去蜂王,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工蜂產卵的現象,養蜂人稱之為「工產」。工產,表示蜂群已經走入絕境,無法自行解救,這時,就需要養蜂人進行人工救群。巢房裡蜂卵的數量越多,表示工產的蜜蜂越多,也表示工產的時間越長。如果出現中間子脾有大量封蓋的雄蜂房,表示工產時間很長,工蜂產的雄蜂幼蟲已經封蓋。另外工產越久,蜜蜂的體色越髮油黑,而且兇猛愛蟄人。
  • 流蜜期陰天取蜜,蜜蜂蜇人怎麼辦?養蜂人告訴你方法
    關於流蜜期陰天取蜜,蜂蜜蜇人怎麼處理的問題,從蜜蜂養殖的角度來說,其實這還真算不上什麼大事,作為一個養蜂人,不被蜜蜂蟄那是不可能的,再有經驗的老師傅,被蜜蜂蜇也是經常的事情,所以說要問養蜂人怎麼預防被蜜蜂蜇可能他們還知道,具體說被蜜蜂蜇了怎麼處理,其實養蜂人的辦法可能很多人不敢用。
  • 短蜂框養蜂新技術,普通蜂箱簡單修改,一箱蜜蜂變兩群
    作為現代養蜂法中的活框養蜂方式,早已經是養殖蜜蜂的主流方式,所以許多養蜂人都是在活框養蜂基礎上,進行優化或改造,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標準的中蜂養殖方式。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原有的活框養殖工具,我們研究了一套「短蜂框養蜂新技術」,只需要簡單的修改一下原有的普通蜂箱,就能完美的使用。
  • 蜜蜂養殖,秋季養蜂如何防治胡蜂危害
    捕捉胡蜂的工具這個工具製作簡單,漁具店有現成的購買。胡蜂早晚危害最是猖獗,這個時段在蜂場巡視,見到胡蜂就捕捉殺死,效果不錯。有位養蜂的老師傅推薦用藥物毒殺胡蜂,像胡蜂剋星這類藥。如果放飛胡蜂沒有回巢,而是繼續在蜂箱巢門口危害蜜蜂,很可能把細繩上的藥物,弄得到處都是,可能毒殺到蜜蜂!所以,我還是採用古老傳統的笨辦法。
  • 農村養蜂,中蜂與意蜂之間的戰爭,養蜂人之間主要矛盾的導火線
    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很多人都知道養蜂可以致富,所以近年來農村很多農民走上了養蜂致富之路,但是由於技術以及條件等等原因,造成很多農村養蜂人養蜂不但沒有致富,反而造成損失。前面的文章中蜂部落曾經給大家介紹過關於農村養蜂的農藥危害,其實除了農藥危害還有一種危害,那就是中蜂與意蜂混養造成的盜蜂危害,這種危害並不亞於農藥危害。可以這麼說,中蜂意蜂混養的農村,養蜂人之間變為仇人的最大可能就是中蜂養殖者與意蜂養殖者,這已經成了農村養蜂中養蜂人之間的主要矛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那麼為什麼這種現象在農村會這麼普遍呢?在蜂部落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 5位大咖講述你所不知道的蜜蜂世界——蜜蜂活動月網絡系列公益課
    ——純屬巧合(也許是天意安排),因為這一天是被稱為現代養蜂先驅——斯洛維尼亞的Anton Janša(安東·揚沙,1734-1773年)的生日,正是由於斯洛維尼亞的積極推動,才得以設立世界蜜蜂日,所以讓我們記住這個在國人心中沒啥存在感的國家吧——斯洛維尼亞,還有已經過世200多年的養蜂先驅——安東·揚沙!
  • 專家說蜜蜂餵養幹白糖有10大好處,養蜂人卻不買帳,原因何在?
    第一:蜜蜂餵養幹白糖的10大好處蜜蜂餵養幹白糖的10大好處是源自於中國蜂業2016年4月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出處是湖北洪湖市白廟東曉蜂療研究所的兩位養蜂專家,從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論文中對這種飼餵方法的推廣是經過了10多年的實踐的,10大好處分別是防盜、止盜、防病、節省時間、不用經常檢查蜂群、沒有浪費、減少失王、可以救助被盜的蜂群。
  • 疫情下的又一個大自然警鐘:有多少蜜蜂,將活不過這個春天
    「大年初三之後,蜜蜂死了六七大桶,密密麻麻都拖不出來。」因為疫情,蜜蜂不能順利轉場,難以負擔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壓垮了這個中年男人。他原本的176箱蜜蜂,最後只合併成36個殘弱的蜂群。劉德成自殺後,有關部門下發了《關於解決當前實際困難加快養殖業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給養蜂人轉場開通了綠色通道。可是,現實卻很骨感。很多蜂農反映,路確實是通了,可以走,但是,以往合作的村子,卻堅持不讓他們入駐。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又把蜜蜂拉回去,「一來一回,運費就花費了2萬多元」。
  • 誘蜂一般多久來峰白天誘蜂箱有蜜蜂晚上沒有了什麼原因?
    需要根據當地的蜜蜂資源豐富與否(不管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個人的誘蜂技術、誘蜂地點好壞以及是否處於蜜蜂分蜂或逃蜂的季節來決定。其中養殖的蜜蜂分蜂或逃蜂還要取決於養蜂人管理技術,管理好的蜂場,想要出現分蜂和逃蜂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當這些條件都具備時,只要放置的誘蜂箱數量夠多,每隔3天去查看一次,就有可能誘到一兩箱蜜蜂;如沒來蜂,則繼續噴灑一些蜂蜜或誘蜂水,讓尋找偵查蜂發現誘蜂箱。
  • 走進養蜂人家---穿越三國鄉村行
    其實蜜蜂是很溫順的昆蟲,只要你掌握了昆蟲知識、自然規律。我們已經安全舉辦了多期蜜蜂故事園探索之旅,深受孩子們喜歡。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會有一種昆蟲從TA童話世界裡爬過,並悄悄影響了TA!!!【日程安排】全年節假日:上午9:30---16:309:15--9:30 慈山臺(養蜂人家處)集合籤到、分組、穿戴防護帽9:30--11:30 走進養蜂人家、噴煙表演、捉蜂做觀察瓶、手搖取蜂蜜、挑取蜂王漿、體驗農村生活11:30--12:30 (驅車3分鐘到) 自費項目:午餐、自購(農村有10餘家農家樂供自由選擇,也可代為安排,30元/
  • 一個四川蜂農帳篷內自縊:遺言稱用藥過量致蜜蜂中毒,警方排除他殺
    劉德成給父親劉定榮打電話的記錄「除了問我身體怎麼樣,他還在電話中說計劃把蜂場賣了,不想在外漂泊了,不養蜜蜂了。他還說,爸爸你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我回來照顧你吧。」劉德成的死訊隨後在全國各地的蜂友圈中傳開,有網友發帖聲稱,「疫情封山封路,蜜蜂不能順利轉場,劉德成和他的蜜蜂,一起離開了這個世界。」「養蜂人在雲南轉不了場,蜂中毒,養蜂人自殺。」
  • 蜜蜂土養箱內有小強如何處理?養蜂人告訴你這2個管理方法!
    感謝邀請:關於蜜蜂土養箱內有小強如何處理的問題,首先,養蜂人在飼養蜂群的時候,會發現蜂箱內有蟑螂和螞蟻,這時養蜂人就需要進行清理工作和預防工作,減少蜂箱內出現蟑螂的情況,這裡養蜂人可以分成2個步驟進行管理工作。
  • 吳道春:追求甜蜜事業夢 養蜂技術傳鄉民
    5月10日,筆者慕名而來到了安徽省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養蜂專業戶吳道春家,受到吳道春的熱情接待。筆者表示來意,專程採訪他追求甜蜜事業夢、養蜂技術傳鄉民的經歷情況時,一向淡白名義的他非常謙虛地說:「平時我養蜂只是娛樂和充實生活,至今都沒有搞到什麼名堂,不值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