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脾倒置來養蜂,30度傾斜來查蜂,老農養蜂技術真特別

2020-12-23 閩南蜂哥

20世紀70年代,西方框式養蜂技術傳入我國,隨之迎來了一次養蜂業的大革新。許多較為年輕的養蜂人,紛紛改用框式養蜂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框式養蜂技術,已經佔據我國80%的養蜂業。但是歐洲腐臭幼蟲病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大爆發,讓我們認識到了傳統養蜂技術的價值。許多養蜂人,開始鑽研傳統養蜂技術,也從中演變出了許多新的傳統養蜂技術。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老農的這種傳統養蜂技術。

傾斜30度檢查蜜蜂

傳統養蜂方式,檢查蜜蜂難,了解蜂群內部情況更難,這些都是傳統養蜂方式的弊端。但是傳統養蜂,並不像框式養蜂,需要經常查看蜜蜂,時刻了解蜂群內部的情況。因為傳統養蜂,採用的是放養的方式,蜜蜂很少出問題,不僅自然繁蜂快,蜜蜂病蟲害還很少。而一年只取一到兩次蜂蜜,根本沒有必要經常查看蜂群,不過有一個時候需要常看蜂,那就是分蜂季節。

其實傳統養蜂,分蜂季節也是可以處理的。首先,原始的木桶養蜂,只需要加工一個3角架子,然後檢查蜂群的時候,將架子放在木桶後面,再將木桶傾斜30度,使木桶靠在架子上,接著敲兩下木桶下邊沿,使蜜蜂往上爬,就可以從底部查看巢脾下是否有王臺。如果想分蜂就割臺分蜂,不想分蜂就清除王臺。

註:現在改良的傳統養蜂技術,使用側面可開關的養蜂箱子,查看蜂群更加簡單,更加方便,操作也更快捷。

巢脾倒置養蜜蜂

巢脾倒置養蜜蜂,真的是框式養蜂人無法想像的一種養蜂方式。不過這卻是老農傳統養蜂的精髓,他甚至常年不需要更換巢脾,也能正常養蜜蜂。

1、割脾取蜜

每年春季和秋季,都是蜂蜜收割的季節,老農等待外界溫度穩定,蜂蜜已經完全成熟後,選擇晴朗的天氣,將木桶臥倒,然後把木桶蓋子,蓋在木桶底部開口處,再敲兩下木桶邊沿,使蜜蜂往蓋子處結團。這樣處理好後,就可以割脾取蜜了。

2、倒置造脾

割脾取蜜後,把木桶豎起來,但是原來蜜脾的位置要朝下,子脾的位置朝上,整個木桶是倒置過來的。這樣倒置後,蜜蜂會往原來的蜜脾位置造新脾,而原來的子脾,蜂子出房後,會被改成粉脾和蜜脾,用來儲存花粉和蜂蜜。等下一次割脾取蜜後,再將木桶倒置過來。這樣循環使用,子脾就永遠再造新脾,蜜脾永遠都在割出老脾,就不需要人為更換巢脾了。

註:巢脾倒置養蜜脾,並不會影響幼蟲和封蓋子,因為蜂房是六邊形的,倒置和正放是一樣的。另外木桶上下都需要開巢門,但是只使用下邊沿的這一個。

通過對老農傳統養蜂技術的了解,我們才發現,原來傳統養蜂技術,並非一無是處。如果再算上自然蜂群繁蜂更快,蜂群發展更好,內部幼蟲更具有抗逆性,那簡直是框式養蜂技術,無法匹敵的。如果說傳統養蜂技術,分蜂難、換王難、操作不方便,那我們下期再來分享,傳統養蜂技術,真正的分蜂與換王技術,期待能和大家再次分享。

相關焦點

  • 短蜂框養蜂新技術,普通蜂箱簡單修改,一箱蜜蜂變兩群
    作為現代養蜂法中的活框養蜂方式,早已經是養殖蜜蜂的主流方式,所以許多養蜂人都是在活框養蜂基礎上,進行優化或改造,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標準的中蜂養殖方式。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原有的活框養殖工具,我們研究了一套「短蜂框養蜂新技術」,只需要簡單的修改一下原有的普通蜂箱,就能完美的使用。
  • 蜜蜂「靜治工產技術」,養蜂新技術,更科學更實用
    蜂群失去蜂王,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工蜂產卵的現象,養蜂人稱之為「工產」。工產,表示蜂群已經走入絕境,無法自行解救,這時,就需要養蜂人進行人工救群。雖然很早就有人工解救工產蜂群的技術,但這些技術都存在著不少的缺陷,所以閩南蜂哥特意研究了一種新的解救方法,稱之為「靜治工產蜂群技術」,希望可以徹底解救工蜂產卵的問題。今天我們就把這套技術分享給大家。
  • 神奇的社會性昆蟲,蜜蜂的溫度調控機制,以此指導養蜂
    但是當蜜蜂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整個蜂群就會擁有哺乳動物的特性,巢溫會穩定在14到32度,當蜂群中有子脾的時候,幼蟲發育生長的要求更高,溫度會穩定在35度上下。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蜜蜂在脾上的數量來判斷,也就是蜂脾的關係。
  • 天天下雨怎麼養蜂?老蜂農是這麼做的
    養蜂靠天,要是每天都下雨,持續陰雨低溫天氣,那這蜂該怎麼養呢?很多人面臨這種情況都是只能幹著急,甚至為此打了養蜂的退堂鼓。平常聽蜂之語對待陰雨連綿的天氣,養蜂只做了兩件事:一、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主要就是不過度幹擾蜜蜂,不隨意開箱,不隨意大量飼喂,不刻意繁殖,不刻意刺激蜜蜂進食。過多的操作並不能給蜂群帶來什麼好的效果,比如大量飼餵還容易引起爬蜂病。
  • 一本書、兩群蜂,開啟艱辛的養蜂歲月
    1975 年7 月30 日,我被要求接手管理湖北當陽縣一中農場的兩群蜂。從未與蜂打過交道的我,依靠借來的一本《怎樣養蜂》,開始了艱辛的養蜂歲月。秋夜,一場"針鋒相對"的爭吵俗話說:"一年四季在於春",認為農作物的管理始於春季。而養蜂,是將秋季作為養蜂年的開端,認為春季的基礎必須在前一年的秋季奠定。要想第二年獲得蜂蜜大豐收,關鍵在前一年秋季的管理抓得好不好。
  • 蜂群在繁蜂的時期,工蜂咬子脾,養蜂人告訴你2個原因!
    蜂群內工蜂咬子脾的2個原因,養蜂人告訴你,做好這些預防管理工作巢溫變化,蜂群的繁殖區域需要35度左右的繁殖溫度,當蜂群受到外界天氣變化,蜂箱內蜂群會集中在繁殖區域,蜂群繁殖區域旁邊的子脾上工蜂數量少,子脾上子圈擴展較大,這時容易出現子圈周圍蜂巢脾受凍的情況出現,低溫天氣持續時間較長,工蜂無法將蜂巢脾上不健康幼蟲清理
  • 那些從不人工育王的養蜂高手,他們是如何分蜂的?方法就2個
    對於現代化的養蜂來說,人工育王可以說對於我們的養蜂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大規模的養殖蜜蜂,可以說沒有了人工育王技術,全場的蜜蜂控制將會遇到巨大困難。雖然說人工育王技術現在已經非常成熟,就算是一般的個人養蜂場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基本上都會操作,但是對於我們新養蜂的朋友來說或者說對我們蜜蜂養殖不是很了解朋友來說,人工育王技術的掌握還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可以說學會了人工育王技術,我們養殖蜜蜂的技術就更進一步,與成功距離也會拉近很多。
  • 英德這個放棄養蜂30多年的老農,把蜜蜂又請了回來!原因讓人感慨~
    父親今年六十有八了,去年他放下扛了一輩子的鋤頭,拾起了祖傳的養蜂手藝。他已經放棄養蜂30多年了。
  • 蜜蜂養殖技術|計算中蜂蜂巢中蜂子的理想數量及應用
    一、蜂巢內蜂子巢脾的理想數量我們根據中蜂王的晝夜產卵量700~1000個,在外界蜜粉源充足、有可供產卵工蜂巢房、哺育力積極、群勢強(5足框及以上)、蜂王優質時,蜂王的晝夜產卵量約為1000個,工蜂發育從卵開始到羽化出房時間為19.5天,中蜂標準框巢脾為長41.95cm,寬19.5cm,去除巢框上框梁槽溝鑲嵌0.5cm,寬實際為19cm。
  • 養蜂能手吳金寶:做大「甜蜜」產業 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是波洲鎮長塘坪村養蜂能手吳金寶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只是嘴上說,吳金寶也是這樣做的。在養殖蜜蜂發家致富後,吳金寶積極向鄉親們傳授養蜂技術,帶動周邊困難群眾養殖蜜蜂200多箱,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現階段養蜂,買來蜂糧蜜蜂可以長期餵嗎?
    現階段養蜂,「蜂糧」可分為蜜蜂製作的天然蜂糧和人工根據蜜蜂所需的營養配製的代用蜂糧。前者是蜜蜂將花粉採集回巢並卸放在巢房中,然後內勤蜂將花粉團咬碎,並用頭部將其務實,最後吐蜜潤溼。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將糖分轉化為乳酸,以防止蜂糧腐敗變質。
  • 農村養蜂,中蜂與意蜂之間的戰爭,養蜂人之間主要矛盾的導火線
    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很多人都知道養蜂可以致富,所以近年來農村很多農民走上了養蜂致富之路,但是由於技術以及條件等等原因,造成很多農村養蜂人養蜂不但沒有致富,反而造成損失。前面的文章中蜂部落曾經給大家介紹過關於農村養蜂的農藥危害,其實除了農藥危害還有一種危害,那就是中蜂與意蜂混養造成的盜蜂危害,這種危害並不亞於農藥危害。可以這麼說,中蜂意蜂混養的農村,養蜂人之間變為仇人的最大可能就是中蜂養殖者與意蜂養殖者,這已經成了農村養蜂中養蜂人之間的主要矛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那麼為什麼這種現象在農村會這麼普遍呢?在蜂部落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 最容易誘蜂成功的時機,只要把握好了,不愁沒蜂來
    誘蜂,相信很多中蜂養殖愛好者都不會覺得陌生,誘蜂就是在中蜂分蜂的季節,把經過處理好的誘蜂用具,放置在有可能被偵查蜂發現,並能夠吸引分蜂或者逃群的中蜂蜂群入住的做法和方式。什麼時間誘蜂最好最容易誘到蜂呢?
  • 10年時間,具茨山這個人從「貧困戶」到「養蜂大戶」
    「和莊鎮陸莊的高振松常年在我們村養蜂,一有時間我就往他那裡跑,看多了聽多了,自己迷上了這些『小可愛』。」2010年,高振松送給趙留萬1箱蜂,從那以後他天天沉浸在蜜蜂的世界裡,觀察蜜蜂的生活習性、學習如何防止蜜蜂「出逃」、怎樣打蜜……「蜂蜜好吃、但蜂難養。」趙留萬的這句話道出了養蜂人的艱辛。
  • 密雲水庫邊的養蜂人 十一萬蜂群釀出「甜蜜的事業」
    在王全生兩口子「名下」,藏身於密雲大山裡的蜂箱共有400個,皆為繁殖能力強、產蜜快的義大利蜂。按照每蜂箱擁有2萬隻蜜蜂來計算,王全生現階段所養的蜜蜂總數在蜂群最盛時超過800萬,它們全部被安置在龍潭溝村的山坡上,這裡也是王全生和田淑革的「工作檯」。蜂箱顏色被分為黃藍白綠四種,王全生說,之所以分列不同顏色一是為了好看,同時也為了方便蜜蜂們「認家」。
  • 黑水古稀老人高半山養蜂 釀造「甜蜜」生活
    「今年我打算將中蜂發展到200箱左右,年底的時候讓錢包包再鼓一點。」看著成群飛舞的蜜蜂,則塔道出了對生活的嚮往和規劃。則塔一邊忙著分箱,一邊談及養蜂歷程,「中蜂養殖真是我們高半山精準扶貧的好項目。」原來黑水縣慈壩鄉一直有養蜂歷史,但是一直不溫不火,2017年慈壩鄉立足全縣「六大產業」規劃理念,結合該鄉生態資源優勢,瞄準投資少、見效快、無汙染、收益高、老少均能從事的特點,大力推廣養蜂產業,並在精準扶貧的幫扶下,在全鄉投放了200箱中蜂,通過村民承包養殖壯大集體經濟。養蜂三十多年的則塔,作為村裡最早的養蜂人,率先承包了五十箱中蜂,開啟了規模性、規範化的養殖之路。
  • 那拉提的養蜂女
    如果不曾和你相遇,回憶不會視而不見,我們曾在可可託海許下的諾言……」12月18日晚間,網易雲音樂一首來自新疆那拉提的《那拉提的養蜂女》引起很多網友們的關注。這首歌講述一個關於養蜂女和牧羊人,相遇和錯過的故事。他對她一往情深,她對他一見傾心。
  • 81歲老人養蜂半世紀,自創多種養蜂工具,怕蜜蜂丟失樹下睡3個月
    我是養了一輩子蜂,喜歡這小東西,就沒有出去。不敢跟你說,咱老笨,儘管看了一輩子蜂,也沒啥長進,怕蜂跑,在蜂場邊上搭了個庵子……」陣雨很快停了,董大爺帶著作者一行,到村子邊上,參觀他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蜂場。「養蜂是耍的,俺爺爺就養蜂,那時候沒有白糖,再說蜂糖也是備方(農村把蜂蜜當藥引,稱備方),多少養點,喝個甜水水。
  • 吳道春:追求甜蜜事業夢 養蜂技術傳鄉民
    5月10日,筆者慕名而來到了安徽省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養蜂專業戶吳道春家,受到吳道春的熱情接待。筆者表示來意,專程採訪他追求甜蜜事業夢、養蜂技術傳鄉民的經歷情況時,一向淡白名義的他非常謙虛地說:「平時我養蜂只是娛樂和充實生活,至今都沒有搞到什麼名堂,不值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