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水庫邊的養蜂人 十一萬蜂群釀出「甜蜜的事業」

2020-12-25 騰訊網

七月下旬,在北京東北部燕山腳下,從業32年的「蜂二代」王全生和妻子在戶外勞作時,仍免不了「全副武裝」,養蜂這項事業於他們而言,痛也甜蜜。當下夫婦二人已經搖出了新一批的荊花蜂蜜,正等待賣個好價錢。實際上在整個密雲,還有兩千餘戶蜂農像王全生一樣,與超過11萬蜂群一起忙碌於這份甜蜜的事業;也有持續8年拿到綠色食品質量標誌的合作社,帶領近千蜂農創造甜蜜生活。從前提起密雲,人們都知道這裡有北京的「大水盆」密雲水庫,但在當下,伴著數以億計蜜蜂的振翅聲和蜂農的汗水,北京「天然蜂場」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蜂二代」王全生與妻子。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超800萬蜜蜂陪他一起「看天吃飯」

大暑之後,北京氣溫持續飆升到35℃以上,即使在遠郊密雲的大山裡,仍能感覺出幾分被太陽炙烤的灼燒感。好不容易等來大片雲朵遮住灼熱的光芒,戴著蜂帽、長衣長褲全副武裝的田淑革站在蜂箱前長舒了一口氣,「這雲遮上來,立馬就涼快了。」這是她和同是蜂農的丈夫王全生最愜意的時刻,夏天的風吹進太師屯鎮龍潭溝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毗鄰密雲水庫的關係,陰涼處的風裡總是帶著些許清涼。

這份偶然獲得的清涼稍縱即逝,畢竟,感受高溫的炙烤是養蜂人的日常。對於王全生來說,越是高溫天氣,越是檢查蜂箱的最好時刻,「蜜蜂何嘗不怕大熱天?溫度一高,蜜蜂沒那麼活躍,檢查蜂箱更方便些。」

在王全生兩口子「名下」,藏身於密雲大山裡的蜂箱共有400個,皆為繁殖能力強、產蜜快的義大利蜂。按照每蜂箱擁有2萬隻蜜蜂來計算,王全生現階段所養的蜜蜂總數在蜂群最盛時超過800萬,它們全部被安置在龍潭溝村的山坡上,這裡也是王全生和田淑革的「工作檯」。蜂箱顏色被分為黃藍白綠四種,王全生說,之所以分列不同顏色一是為了好看,同時也為了方便蜜蜂們「認家」。

四色蜂箱方便蜜蜂「認家」。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在全國30萬蜂農中,約一半蜂農如王全生一樣有固定場地。這意味著他們能依靠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而不必在每年的不同季節奔波千裡「追花奪蜜」。但同時,這也意味著蜂農和蜜蜂們會受到當地氣候環境的約束,需要非常純粹地「看天吃飯」。

2019年和2020年,密雲地區連續兩年經歷乾旱天氣,這使得荊條花蜜產量減少不少。王全生家產出的蜂蜜是「自然成熟蜜」,即濃度高、不需深加工便可直接食用的天然蜂蜜,沒有二次勾兌和調劑,蜂蜜中自帶花香。氣候乾旱對於王全生最直接的影響,是蜜蜂的產蜜量少了。「若是風調雨順,一個蜂箱最終能夠產蜜40斤。」王全生說趕上光景好的時候,自己和妻子從春忙到秋,收入能達近二十萬元。

可惜風調雨順的年景畢竟是少數,以前趕上過大暴雨,雨水把土臺衝塌,上面的蜂箱直接被衝到了山下,蜂群損失慘重,為此王全生趕緊把土臺用混凝土加固,蜂箱全放在沉重的合金架子上。「今年又趕上乾旱,那點雨水全下城區了,花少了,蜜的產量沒那麼多,蜜蜂再勤快也沒用。」

事業幹了32年 痛也甜蜜

今年49歲的王全生,已經當了32年職業養蜂人。而從另一個角度說,王全生稱得上是「蜂二代」,他迄今為止的人生都有蜜蜂的陪伴。「養蜂是家傳的手藝,打我記事兒起,家裡就有蜂箱,只不過沒現在這麼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王全生結識了同為密雲人的田淑革,巧的是田淑革家也有蜂箱,也是從小就對養蜂輕車熟路。蜜蜂在辛勤採花粉釀蜜的同時,似乎也給二人牽出一根紅線來。採訪過程中,夫妻倆總是笑呵呵的,幹活麻利,配合默契。有人稱這是「養蜂世家」的結合,是「蜂二代」的強強聯手,但田淑革心知這份事業的艱辛。「能堅持幹下來不容易,早年間養蜂是不怎麼掙錢的,也就是最近幾年因為按照綠色食品標準要求,堅持產出自然成熟蜜,才真正有了些收益。」

挨蜇,對於養蜂人來說是最為尋常的事。讓記者詫異的是,養蜂這麼多年,田淑革至今對蜜蜂還是有點「害怕」的,哪怕天氣再熱,每次靠近蜂箱都需要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她是真心有點怕疼。而從17歲開始正式以養蜂為職業的王全生則稱,自己對蜜蜂蜇咬已經產生了「抗體」,「這麼多年下來,如今被蜜蜂蜇了,已經是只疼不腫,感覺已經習慣了。」不過王全生說,自己的鼻子和「人中」仍舊脆弱,堪稱軟肋命門,「再有抗體,只要這裡被蟄也疼得不行,肯定得流眼淚,根本控制不住」。所以他即便大大咧咧裸露胳膊和腳踝,也不忘將蜂帽上的防護網嚴絲合縫地繫緊在胸前。

王全生把蜂帽緊緊系在胸前。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夫妻二人最近一次挨蜇的罪魁禍首卻是只馬蜂,事過一周多,在田淑革的手腕上仍留有觸目驚心的針眼印記,「馬蜂的殺傷力比蜜蜂大得多,當時手腕腫成大包,那種疼感覺就是來自骨頭縫裡。」

即便有隨風雨而來的心疼和被蜇時的疼痛,夫妻二人仍覺得這是一份「甜蜜的事業」,這也是田淑革使用多年的微信名。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裡,沒抱怨過乾旱的天氣,只為好雨知時節開心;沒展示過被蜇咬的傷口,總是給自家勤快的小蜜蜂喝彩點讚。

環境的指示器 很勤勞也很脆弱

手指著遠處的大山,王全生語氣裡透著驕傲,「我家的蜜蜂為了採蜜,有時都得飛到那座山後頭去,蜜蜂的採蜜範圍直線距離能到五公裡,白天採花粉花蜜回來,晚上就趕緊在『蜂箱』裡加工,尤其勤快。」

然而,蜜蜂又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受不得農藥和環境汙染,甚至連農藥氣味都受不了,蜂群對棲息地周邊水質土壤、蜜源植物都很挑剔,換句話說,有蜂群活躍的地方,一定是綠水青山、環境優越、農藥絕跡、鮮花盛開。因此,蜜蜂又被稱為自然環境的「指示器」。

養蜂這麼多年,王全生對待蜜蜂仍要小心翼翼伺候。自家附近種的核桃和慄子樹完全不敢打農藥,山坡上栽植的毛桃樹,也只起到了遮陰作用。王全生說蜜蜂對於環境的要求太高,就連今年荊條花花粉少,夫婦二人也沒敢選擇買花粉餵養蜜蜂,「主要是不放心,害怕把病原帶回來。」

王全生家最新的一批蜜已經開始收穫,家裡的搖蜜工坊裡存放著搖好的蜂蜜。工作間裡,幾個一米多高的鐵皮桶裝著滿滿的蜂蜜,王全生舀起一瓢,從高處向桶裡倒,蜂蜜拉出了長長的流線,「只有自然成熟的蜂蜜才能一直不斷絲。」王全生告訴記者,不管拉多長都不易斷絲,這是自然成熟蜜的特點。

查看蜂箱裡的蜂蠟。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王全生家的這批蜜,過幾日攢多了,合作社就會收走。2004年,北京京純養蜂專業合作社成立,世代養蜂的王全生是合作社的首批成員。王全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加入合作社後,家裡產的蜂蜜總算不愁銷路了,合作社收購價格穩定,收購數量有保障,只要是好蜂蜜,基本上有多少就能賣多少。

十一萬蜂群 覆蓋密雲一二三產

密雲如今有養蜂人兩千多戶、蜂群超過十一萬群,蜂群總量佔北京近一半,而王全生加入的合作社,蜂群存欄量就超過了六萬群。

在密雲,像王全生一樣加入合作社的蜂農有許多。合作社培訓科學養蜂技術、回收加工蜂蜜、統一品牌銷售,入社的蜂農們少了很多操心事,養蜂的行當也比以前好幹了。據合作社負責人李素霞介紹,目前,合作社成員800多戶,不僅涉及密雲區16個鄉鎮104個自然村,還輻射到了很多河北的養蜂戶。合作社針對密雲地區的養殖特點,每年都聘請蜜蜂養殖相關專家,對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為蜂農進行培訓,在保證蜂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了蜂農的養殖風險。

從王全生家沿著路向白龍潭下遊走,不遠處就是京純合作社所在地蜜蜂大世界。搖好的原蜜,經檢驗合格後由合作社加貼追溯記錄,存放到貯藏庫中。根據生產計劃,在加工車間進行處理包裝,統一以合作社自有品牌通過京東自營店或者各大城市的農副特產店銷售,是中糧集團蜂產品供應商。

7月23日,記者在蜂蜜加工車間裡看到,經過融蜜、過濾等工序,蜂蜜被散裝進小袋,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包裝工人們要時時抽選進行稱重,保障每袋足重裝盒。李素霞說,如今這樣的小包裝因為方便攜帶更受到消費者歡迎,「一次一袋直接泡水喝就夠了,但千萬別拿開水泡,水溫要低於50℃,否則營養就被破壞了。」

蜂蜜加工車間。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在蜜蜂大世界的展臺上,擺放著不同規格的蜂蜜產品,甚至還有唇膏、口紅、手工皂等,來參觀的遊客不僅可以了解蜜蜂知識,還能在這裡體驗做一塊蜂蜜手工皂的樂趣。近幾年,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合作社的業務在蜜蜂養殖的基礎上,還發展了蜂產品加工銷售、蜂文化旅遊,覆蓋了蜜蜂的一二三產業。

天然因素造就京郊「蜜罐」

荊條花,這種一般為紫色和白色的野花,廣泛分布於密雲附近的大山上,相比於其他蜜源植物,荊條花生命力較為頑強,流蜜也相對較多,藉助這些天然的蜜源,密雲區的蜂農不用再單獨尋找蜜源,這也是密雲區成為中國蜜蜂之鄉的一個天然因素。

作為土生土長的密雲人,王全生一家人就住在蜂場下與蜜蜂為伴,他很自信,「密雲生態環境好,荊條花長得盛,沒有農藥化學汙染,特別適合蜜蜂採蜜。」

北京近乎「苛刻」的綠色食品認證,足以支撐王全生等密雲蜂農的自信。北京市農業綠色食品辦公室高級農藝師、綠色食品資深檢查員周緒寶解釋說,蜜蜂是生態環境的指示器,而涉及綠色食品認證,蜂蜜生產地區的土壤水質、蜜源植物、蜜蜂養殖、檢測加工、貯存包裝、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都要持續經受高標準審查,「蜜蜂最怕農藥,養蜂最怕生蟎蟲,蜂農只有每個環節做到位才能達到綠色食品要求。」

養殖的蜜蜂。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在京純合作社中,除了普通養蜂戶,像王全生一樣進行高標準綠色蜂蜜生產的標準化蜂場共有100戶。所謂綠色蜂蜜生產,即合作社對蜂農進行統一採購生產資料、統一引進優良品種、統一標準、統一培訓、統一檢測、統一加工、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八個統一的管理貫穿於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鏈條中,保證綠色蜂產品的質量。

周緒寶表示,目前,北京市能取得綠色食品證書的蜂蜜不多,如今就集中在密雲,合作社的部分產品取得了綠色食品標誌許可證書,都是自然成熟蜜。

據悉,作為密雲蜂蜜的代表,近年來合作社通過綠色食品提升合作社質量水平和產品美譽度,提高蜂農收入,其中還有大批低收入農戶通過蜜蜂養殖脫貧致富。守著北京至關重要的「一盆清水」,密雲水庫周邊不可能發展什麼工業與可能產生汙染的種植業養殖業,但水庫邊綠水青山裡「甜蜜的事業」,漫山遍野的荊條花與忙碌不停的小小精靈,讓庫區的農戶們,每年都能對勤勞致富充滿期待。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更為密雲特色農業和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蜂盛蜜勻」的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

相關焦點

  • 蜂群在繁蜂的時期,工蜂咬子脾,養蜂人告訴你2個原因!
    蜂友們一起學養蜂,右上角「關注」蜂群在繁蜂期的過程中,這時蜂群內結構不同,蜂群內的繁殖空間,隨著蜂群內的子脾數量增加,蜂群的繁殖區域擴大,蜂王逐漸在邊脾上產卵,蜂群的「哺育率」變化,養蜂人將蜂群內封蓋脾調到中心位置旁邊
  • 守護好密雲水庫無價之寶
    20萬人兩年大會戰,半年遷出5萬多人從66米高的白河主壩之上放眼遠眺,總庫容43億多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88平方公裡的密雲水庫一片煙波浩渺,潮白河水從水庫緩緩流出,自北向南穿過北京城東部。為根治潮白河水患,變水害為水利,解決北京生產生活用水緊張問題,1958年6月黨中央決定動工修建密雲水庫,比原來計劃提前了近10年。
  • 黑水古稀老人高半山養蜂 釀造「甜蜜」生活
    則塔一邊忙著分箱,一邊談及養蜂歷程,「中蜂養殖真是我們高半山精準扶貧的好項目。」原來黑水縣慈壩鄉一直有養蜂歷史,但是一直不溫不火,2017年慈壩鄉立足全縣「六大產業」規劃理念,結合該鄉生態資源優勢,瞄準投資少、見效快、無汙染、收益高、老少均能從事的特點,大力推廣養蜂產業,並在精準扶貧的幫扶下,在全鄉投放了200箱中蜂,通過村民承包養殖壯大集體經濟。
  • 吳道春:追求甜蜜事業夢 養蜂技術傳鄉民
    5月10日,筆者慕名而來到了安徽省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養蜂專業戶吳道春家,受到吳道春的熱情接待。筆者表示來意,專程採訪他追求甜蜜事業夢、養蜂技術傳鄉民的經歷情況時,一向淡白名義的他非常謙虛地說:「平時我養蜂只是娛樂和充實生活,至今都沒有搞到什麼名堂,不值得報導。」
  • 六十年後重溫密雲水庫建設者的「紀律之歌」
    密雲水庫在北京市密雲城區北13公裡處,有片一望無際的綠水,坐落於燕山群峰中,山水相映,風景如畫,它就是素有「燕山明珠」之稱的密雲水庫。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開工建設,僅用兩年,燕山群嶺間高峽出平湖,密雲水庫大壩全部落成。
  • 探尋「甜蜜」事,山中遇張村.
    張村的中蜂是另外一種養殖方式——定地養殖,蜂農不用追著花期跑,蜜蜂在同一個地方,按照自然花期,釀百花之蜜。蜂農洪德浮是張村人,養蜂已經十多年了,他們家有100多箱蜜蜂,整齊地排列在屋後的林子裡。洪大哥說,老蜂王能提前感知新蜂王的出現,那時,老蜂王就會帶著眾多工蜂離開這個蜂群,這對蜂農來說是不小的損失。所以定期開箱檢查蜂群的狀態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人工除掉新的「王座」,或者用新蜂王替換掉其他蜂群中較弱的蜂王,保證蜂群正常的工作秩序。這項「甜蜜的事業」可一點都不輕鬆,除了蜂群的內部危機,還有一些外來的危害,野蜂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 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修庫人保水人講述感人故事
    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密雲區發布「最美保水人」徵集令,尋找在密雲水庫建設、移民、保水、富民、宣傳等方面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一同追憶那個年代的故事、那段光輝的歷史、那些可親可敬的奉獻者。徵集令發布短短十餘天,組委會便陸續收到30餘條珍貴的線索,根據這些線索,已尋到40餘位曾參與過密雲水庫建設的老人,那些印刻在時光中的感人故事再度閃亮。
  • 攜百萬「大軍」做甜蜜的事!青田這對養蜂父子有點甜~
    在三溪口街道的吳山村有這樣一對養蜂父子父親是兒子養蜂路上的引領人而兒子是父親逐夢路上的守護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對養蜂父子和他們的「甜蜜」事業秋日,從縣城一路驅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駛半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三溪口街道的吳山村。
  • 好好讀這本《養蜂的秘密》漫畫書,你也能開啟世界上最「甜蜜」的事業
    蜜蜂和人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人工養蜂釀蜜的歷史也已經超過5000年,這門古老的技術從古至今、代代傳承,人類與蜜蜂互相影響,走到現代。伊夫·居斯坦,是一位法國漫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深度養蜂愛好者。他熱愛大自然,致力於學習各種傳統技藝,以期與自然和諧相處。儘管他並非一位職業養蜂人,但是他從許多養蜂大師那裡傳承了大量的竅門妙招,並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 密雲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六大行動」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
    來源標題:密雲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六大行動」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 9月7日,密雲區委二屆十二次全會召開,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重要回信精神,進行全面部署,動員全區上下進一步守護好密雲水庫,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 尋找最美保水人|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今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年紀念日,密雲區融媒體中心在宜居密雲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尋找最美保水人」欄目。第二期為您帶來《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舉家搬遷離故土 水庫移民情意長》現年69歲的尉國光是土生土長的密雲水庫人,曾經為修建水庫,他舉家搬遷;為保護水源,他帶頭關閉庫區企業另謀出路;而後帶領全村發展綠色產業走上致富路。今天我們一起聽水庫移民尉國光為我們講述他與水庫的故事。
  • 雲南貢山:勤勞致富 怒江邊夫妻建溜索養蜂
    在大峽谷邊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有一對夫妻就自掏腰包修建了一條溜索,並且用來養蜂。餘金強、餘春妹夫婦是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秋那桶村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為了採到怒江大峽谷深處的百花蜜,從今年開春後,餘金強夫婦開始尋找新的蜜源點。經過多方探尋,他們在怒江大峽谷對岸找到一個緩坡,這個緩坡毗鄰蜜源地,又可以安置上百個蜂箱、方便採蜜加工,但是這裡位於怒江大峽谷對岸,進出十分不便。
  • 燕山懷中一泓水 潤澤京華千萬人——寫在北京密雲水庫建成六十周年...
    這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密雲水庫,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1960年9月1日竣工以來,密雲水庫持續滋潤京城六十載,承載著一庫首都「生命之水」。於是,國家先後調整密雲水庫供水方案,水庫從最初向京、津、冀全面供水,到後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再轉為主要擔負向北京城市生活供水的重任。京城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北京城裡三杯水中,有兩杯來自密雲水庫。」密雲水庫被稱作北京的「大水缸」。2004年,密雲水庫迎來建庫以來最「乾渴」的一年,蓄水量僅有6.5億立方米。北京水資源到了最緊缺的關鍵時期。
  • 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2020-10-12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涼山深處,90後夫妻釀出「甜蜜事業」
    從最初對養蜂一無所知的外行,變成現在的「養蜂專家」,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90後夫妻張曉騏和何桂枝僅用了6年時間。2014年,在成都開燒烤店的張曉騏,帶著女友何桂枝一起回到家鄉大涼山創業。兩人瞅準養蜂的「錢途」,四處拜師學藝,探訪100多位蜂農,走遍涼山州1379個村落,終於取得「真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蜂專家。在張曉騏看來,不管是留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鄉創業,這並非什麼艱難的選擇題。「大城市機會和平臺更多,但總少了點歸屬感。即便是回鄉創業,你的觀念和定位依舊要與城市同步。」
  • 密雲水庫流域五地聯合保水一年成效明顯
    密雲區深化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加強流域協作,積極開展汙染防控、環境執法、水環境監測和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確保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良好、密雲水庫水質安全。潮河是密雲水庫兩大入庫河流之一,為充分了解密雲水庫及其上遊流域水質變化情況,密雲區在2019年與懷柔區、承德市初步建立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的基礎上,今年將白河流域的延慶區和張家口市納入流域管控小組,將「三地」拓展成「五地」,組成「保水共同體」;並積極會同相關市區探討潮河、白河流域跨地區協同監測機制建設,形成「五地」聯合監測方案;同時與密雲水庫上遊潮河流域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深度合作
  • 《我的桃花源》今日21:50 帶您探尋密雲京郊最美秋跡
    雲峰山——尋覓密雲山間最美秋季接下來推介官聶一菁與明星體驗官何沄偉來到了雲峰山自然風景區。佇增遠意,中峰孤雲,雲峰然景區便像是嵌在密雲庫北岸的顆神秘璀璨的寶。這擁有 97%以上的森林覆蓋率,植被多達近千種。論是紅楓、銀杏,還是野菊、蒼松,在這都煥發出勃勃。
  • 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洪正凱,因病於蜂結緣,因蜜成就甜蜜事業!
    他,黃梅人——洪正凱,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因病於蜂結緣,因蜜成就甜蜜事業!
  • 巢脾倒置來養蜂,30度傾斜來查蜂,老農養蜂技術真特別
    20世紀70年代,西方框式養蜂技術傳入我國,隨之迎來了一次養蜂業的大革新。許多較為年輕的養蜂人,紛紛改用框式養蜂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框式養蜂技術,已經佔據我國80%的養蜂業。但是歐洲腐臭幼蟲病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大爆發,讓我們認識到了傳統養蜂技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