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認真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出多項有效舉措,實現密雲水庫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圖為北京密雲水庫全景。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圖為密雲水庫建設時期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資料圖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 陳昊報導 60年一甲子。在密雲水庫展覽館內,一件件文物和展陳介紹,記錄著這個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華北地區最大水庫、亞洲最大的人工湖走過的光輝歷程。
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回信,肯定他們為首都生態環境改善作出重要貢獻,強調要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任務來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60年前,20多萬建設者戰天鬥地,修建密雲水庫,如期實現「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創造了人間奇蹟。60年間,密雲水庫從北京「大水缸」變成「後花園」「聚寶盆」,走出一條保水富民,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
20萬人兩年大會戰,半年遷出5萬多人
從66米高的白河主壩之上放眼遠眺,總庫容43億多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88平方公裡的密雲水庫一片煙波浩渺,潮白河水從水庫緩緩流出,自北向南穿過北京城東部。
為根治潮白河水患,變水害為水利,解決北京生產生活用水緊張問題,1958年6月黨中央決定動工修建密雲水庫,比原來計劃提前了近10年。
按照設計要求,密雲水庫需在一年內完成主副壩都要修築到143米的壩頂攔洪工程,兩年之內完成3000萬立方米土石方的填築和開挖、25萬立方米混凝土的澆築、800多噸各式鋼閘門的製作和安裝。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現今83歲的金權又回想起當年投身修建密雲水庫大會戰的場景。「沒有什麼機械化設備,土方都是一鍬一鍬挖出來的,石頭都是一點一點用大筐背上來的。」說起當初雖艱辛但熱火朝天的建設,金權仍然心潮澎湃。
在施工機械設備不足的情況下,修建水庫只能以人工和土法操作為主。來自河北省和北京市28個區縣以及水利電力部所屬的部分工程局的民工20.6萬人,服從大局、自帶行裝,在各區縣負責同志的率領下陸續開赴水庫工地。
組織管理如此龐大的建設隊伍,還要確保高效、優質的工程質量,靠的是什麼呢?嚴明的紀律和過硬的作風發揮著重要作用。20多萬建設大軍以班、排、連、營、團為建制,實行軍事化管理。「連長吹哨,集合、排隊、報數,跟部隊行軍似的。」金權回憶說,「必須鐵鍁交接完,我才能下班,跟部隊換崗一樣。」
在像金權一樣的建設者之中,湧現出數不盡的先進模範。密雲的「十姐妹隊」突擊隊,創下每人每天篩沙石料5.5立方米的驚人紀錄,日超定額9倍多。暫時沒有住房,就挖個大土坑,鋪上麥秸和炕席,用葦席一圍臨時當宿舍;從水裡往外撈泥,收工的時候全身都是溼的,冬天的時候也不能穿棉衣……
建設一線艱苦奮戰的同時,是流域內各區縣特別是密雲百姓的巨大犧牲與奉獻。修建水庫佔用耕地28.6萬畝,佔當時密雲耕地總面積四成多。遷出65個村、11704戶、56780人,為清理庫底砍掉1000多萬株果樹林木,拆除4.5萬多間房屋。這一切,僅用半年左右時間就完成了。
「國家說讓搬就搬,全村老少沒有一句怨言。」搬遷時剛19歲的尖巖村村民劉顯朋說,因為時間緊急,只帶出了糧食、衣服和農具。大人肩扛手提,年幼的孩子坐在籮筐裡,遷到了6裡地外的北白巖村。
據了解,從1958年至2003年,庫區歷經3次大規模搬遷,共102個村莊、6.9萬多人遷出。
累計為京津冀供水390多億立方米,戰略作用不可替代
2014年12月12日,是密雲水庫的一個「大日子」。
這一天,隨著丹江水從陶岔渠首閘奔湧而出,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清流浩蕩1432公裡,不僅緩解了北京的乾渴,也讓多年承擔北京城市供水的密雲水庫得以休養生息。
長期以來,密雲水庫擔負著北京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任務。60年來累計為京津冀供水390多億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約280億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億立方米,有著「北京城裡三杯水,兩杯來自密雲水庫」的說法。在2014年全年,密雲水庫的供水量更是佔到北京市自來水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作為北京市的「大水缸」,密雲水庫水源主要來自天然降水以及水庫上遊的潮白河。在1999年前,華北地區處於豐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雲水庫入庫水量非常充沛,創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億立方米蓄水量的紀錄。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水量急劇增長,加上華北地區連年乾旱,密雲水庫蓄水開始入不敷出。「到2002年蓄水量開始持續減少,加之上遊來水較少,水庫多年維持低水位運行。」密雲水庫管理處水政科副科長王榮臣說。
2004年,密雲水庫迎來史上最「乾渴」的一年,蓄水量只有6.5億立方米,僅剩總庫容的1/7左右。
南水北調緩解用水緊張後,2015年9月密雲水庫迎來首次南水入庫。據王榮臣介紹,在補充南水、降雨和上遊來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密雲水庫的蓄水量快速增加。「去年10月水位最高時曾達到149.71米,蓄水量近27億立方米,水面面積超過140平方公裡。」
「雖然南水進京之後,密雲水庫已經不是城區供水主力水源,但它的戰略作用不可替代。」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說,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幹線檢修期間,密雲水庫成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累計向北京城市供水近6億立方米。「密雲水庫既是首都戰略水源地,又是南水北調來水調蓄庫。密雲水庫的水位持續攀升,蓄水量不斷增加,首都供水『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更加凸顯。」
旅遊年收入近65億元,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伴隨著密雲水庫的轉型升級,庫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也煥發出新生機。
為了加強庫區生態保護,密雲區採取了退耕還湖、畜禽禁養、水庫封閉管理等一系列措施:10.4萬畝「押寶地」全部退出耕種,94個「庫中島」全面清理,水庫一級保護區畜禽養殖全部清退,300多家企業關閉,網箱養魚撤出……長期精心守護,使得庫區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水標準。
庫區保護不可放鬆,群眾生計也不能落下。面對人均耕地少、禽畜禁養、收入來源單一等發展難題,當地發揮庫區保護帶來的好山好水的優勢,發展旅遊、綠色農業等生態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8年起,密雲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鄉村旅遊「十百千」工程,2019年實現接待遊客830.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4.9億元。
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的同時,密雲區政府還出資扶持庫區農民發展養蜂、露地菜田、現代高效果園等佔地面積小、科技含量高、汙染少的特色農業項目,並通過「綠崗就業」方式、聘請2000多農民成為庫區的「保水網格員」。截至目前,共確定產業項目16個,涉及資金上億元,有效助力了低收入農戶脫低增收。
今年35歲的孔博是土生土長的密雲人,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通過發展慄面貝貝南瓜、紫土豆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創辦的「密農人家」電商品牌成為淘寶網蔬菜類目銷售額第一名、淘寶網唯一雙金冠蔬菜店鋪,年銷售額近5000萬。僅2019年,該公司直接帶動400餘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
「60年來無數密雲百姓建設和保護著密雲水庫,我們新一代密雲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保護和開發好密雲水庫,為建設美麗北京作出新的貢獻。」孔博說。
緊盯保水責任強化政治監督,守護好「燕山明珠」
經過多年治理,密雲水庫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但也要看到,由於庫濱帶地區生活汙染及農藥、化肥使用所導致的面源汙染等問題依然存在,各項保水護水措施仍需嚴格落實,保水護水意識不能有絲毫鬆懈。
不久前,密雲區紀委監委保水監察專員辦公室的4名工作人員驅車前往50公裡外的太師屯鎮,對鎮黨委、政府落實保水責任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座談中了解到,該鎮上莊子村在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部分村民反映選址不合理。工作人員馬上直奔問題點位,現場進行核實。
當天下午,工作人員就回到區水務局,詳細了解有關情況,並調取文件資料,對上莊子村汙水處理設施選址問題進行核查處理,及時消除水源保護的安全隱患。
密雲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為完善全區保水機制,該區紀委監委圍繞密雲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緊盯「退耕禁種、畜禽禁養、庫中島清理、庫濱帶及圍網建設」水源保護四大工程等開展專項監督,及時發現並糾正不作為、慢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確保工作順利推進。2017年以來,共查處相關問題58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8人。
在區紀委監委的推動下,各項強化庫區生態保護的措施更加有力推進。
2016年,密雲水庫管理處和涉及水庫執法的8個部門組建聯合執法大隊,全權負責水庫執法工作。2018年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成立,統一行使區級部門涉及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的131項涉水執法權,執法能力顯著增強。
今年5月28日,密雲區紀委監委印發《關於在首都水源保護工作中強化政治監督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指出,要重點督促各單位做好各類涉水違法違規查處,認真開展水庫一級區內綜合執法工作,並主動與上下遊地區紀檢監察機關進行工作對接,督促各地職能部門落實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責任,推動跨界水體聯合監測、預警及水汙染防治聯合執法機制有效落實。
「我們將堅持把首都水源保護作為監督執紀的重要內容,嚴肅執紀問責,進一步壓緊壓實保水政治責任,以鐵的紀律守護好『燕山明珠』。」密雲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劉永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