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20萬工人齊聚燕山腳下潮白河畔,夜以繼日奮戰在密雲水庫建設工地。
如今,密雲水庫已經成為京城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密雲區發布「最美保水人」徵集令,尋找在密雲水庫建設、移民、保水、富民、宣傳等方面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一同追憶那個年代的故事、那段光輝的歷史、那些可親可敬的奉獻者。徵集令發布短短十餘天,組委會便陸續收到30餘條珍貴的線索,根據這些線索,已尋到40餘位曾參與過密雲水庫建設的老人,那些印刻在時光中的感人故事再度閃亮。
市民來信來電透露更多細節
195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修建密雲水庫」的戰略決策,20萬大軍齊聚燕山腳下,掀起了一場大會戰,更是60年前的「京津冀」大合作,來自三地的21支隊伍和解放軍戰士,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無數動人篇章。
「通過翻閱史志資料及當年的《密雲水庫報》,我們查閱到了很多當年的人和事。」尋找「最美保水人」活動組委會丁紅玲介紹,徵集令發布後,組委會尋到了一些留存的影視和文字材料,真實記錄下了水庫建設時的火熱場面。與此同時,很多密雲水庫建設者的後人也通過線索徵集渠道主動找來,希望幫老人找到當年的工友。「熱心市民來信來電,透露了很多水庫修建過程的細節,還有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勞動隊成員名單及住址等。」
活動採取組織推薦和個人自薦的方式,通過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人物線索收集和每周、每月評選。評選結果將在今年9月1日的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慶典活動中公布並進行統一表彰,分別給予周榜、月榜、年榜人物一定獎勵。目前,組委會的工作人員正在加緊聯絡尋找,並與區融媒體中心緊密合作,收集影像及文字資料,多種方式講述好水庫故事。「真心希望60年後,我們能與他們再聚首。」丁紅玲說。
八旬老人11頁手寫信細說建設奇蹟
「修建水庫住的是『地窩子』,吃得更是清苦,但全體民工聽黨的話,再難、再累也要啃下硬任務。」前幾天,一封長達11頁的手寫信寄到了密雲區委宣傳部,信中詳述了當年修建密雲水庫的情景。這封信來自一位名叫富硯佳的老人,1958年10月,剛滿19歲的他跟隨星火人民公社500多名社員組團出發,到潮河大壩的九松山副壩挖沙子,向大壩運輸優質砂石料。在他的記憶裡,遍地紅旗招展,皮帶運輸機像長龍一樣傳遞翻動,人們拉著小車、肩抗土筐,你追我趕著往大壩上運輸砂石和黏土。「想到自己為水庫貢獻過微薄力量,心中感到自豪和榮光。深深體會到只有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造就這樣的奇蹟!」富硯佳在信裡如此寫道。
富硯佳修建密雲水庫完工後,回到家鄉朝陽區星火人民公社豆各莊大隊擔任團支部書記。老人所在的星火人民公社,因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農民多已轉為工人。不久的將來,位於此處的新火車站,將成為「京瀋客專」上的重要站點,再次牽連起密雲與北京市區的一脈情緣。
一家祖孫三代守水庫
跟富硯佳一起參與過密雲水庫建設的,還有羅連恆老人。羅連恆的孫子從網絡上看到徵集令後立刻與活動組委會取得了聯繫,在電話裡,羅連恆講述了自己最難忘的一天。1960年的春節,工地上異常熱鬧,雖然沒有張燈結彩的裝飾,但節日的喜慶絲毫不減。忙碌了一天的工友們聚在一起,笨手笨腳地集體包出形態各異的餃子。「那樣的年夜飯,超乎尋常的香。當時還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不想爹不想媽,修好水庫再回家!」羅連恆笑著說,當時他長期在隧洞內工作,風鑽工打洞、支護工支撐、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大家冒著塌方危險,互相鼓勁,誰也不說苦,誰也不稱難。密雲水庫建成後,羅連恆先後又去東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調回密雲水庫管理處當司機,隨後兒子也接班,孫子畢業後又考入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祖孫三代都為密雲水庫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分力量。
幾分鐘記了60年 「周總理和我握過手」
在密雲水庫的建設工地上,有一抹亮麗的身影,來自密雲各公社的婦女組成了「穆桂英隊」,她們挖渠、扛包、運砂石……這些年輕的姑娘們不叫苦不喊累,活躍在建設一線。
「那年我20歲,村支部召開大會,說要修建密雲水庫,自願報名,我們一共六個女同志第一時間就報了名,坐著馬車,帶著小推車、大筐、鐵鍬、鎬,來到了工地。」在水庫工地上度過的時光,王建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建設現場,王建華和幾個姑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挖明渠,一邊挖一邊還要扛著裝滿砂石的大筐往外運,全都是重體力活。「都是年輕人,就應該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幹啥就幹啥。」
1959年6月,表現出色的王建華在建設一線入了黨,還曾三次獲得由水庫指揮部評選的勞動模範特等獎。
1960年4月份,周恩來總理來到密雲水庫視察。正在篩砂石的王建華接到了連長的通知,去工區開會。進屋後才發現,十幾位得過勞模大會特等獎的工友都在這裡。「是總理來了,要見見水庫的民工。」聽見這話,王建華看著自己身上帶著黃土印的藍大襟的褂子,頓感羞窘。「我們排兩行,總理一個個握手。後來到我那兒,問我叫什麼?幹什麼活兒?累嗎?」雖然前後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卻讓王建華記了60年。
■補白
兩年時間裡,一座超大型水庫拔地而起,靠的就是富硯佳、羅連恆、王建華等20萬工人日夜奮戰。二月天裡,潮河水電隊電工二分隊34名技工每天要爬過一道山梁,蹚著冰冷的河水,走出7公裡的路程執行架設由隧洞到荊子峪的4000米高壓線路的任務。「一定要做照明戰線上的尖兵,在我們面前是沒有困難的。」玉田支隊一團,有一支娃娃突擊隊,隊裡12個人,年齡都在15歲至17歲,雖然年紀小,但幹活利落,7日完成砂料上壩280方,每人平均23方。平谷峪口二營七連宋國寶,一個車帶12個土籃,來自大廠支隊第一營鋼鐵排民工許宗仁、徐寶柱每趟要裝滿足足1700斤的砂石。在這片土地上,他們不求回報地揮灑著汗水,帶著一腔熱血共同譜寫傳奇。
(原標題:修庫人保水人 期待再聚首
講述密雲水庫60年感人故事)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王可心 通訊員 錢蕾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