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修庫人保水人講述感人故事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當年20萬工人齊聚燕山腳下潮白河畔,夜以繼日奮戰在密雲水庫建設工地。

如今,密雲水庫已經成為京城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密雲區發布「最美保水人」徵集令,尋找在密雲水庫建設、移民、保水、富民、宣傳等方面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一同追憶那個年代的故事、那段光輝的歷史、那些可親可敬的奉獻者。徵集令發布短短十餘天,組委會便陸續收到30餘條珍貴的線索,根據這些線索,已尋到40餘位曾參與過密雲水庫建設的老人,那些印刻在時光中的感人故事再度閃亮。

市民來信來電透露更多細節

195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修建密雲水庫」的戰略決策,20萬大軍齊聚燕山腳下,掀起了一場大會戰,更是60年前的「京津冀」大合作,來自三地的21支隊伍和解放軍戰士,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無數動人篇章。

「通過翻閱史志資料及當年的《密雲水庫報》,我們查閱到了很多當年的人和事。」尋找「最美保水人」活動組委會丁紅玲介紹,徵集令發布後,組委會尋到了一些留存的影視和文字材料,真實記錄下了水庫建設時的火熱場面。與此同時,很多密雲水庫建設者的後人也通過線索徵集渠道主動找來,希望幫老人找到當年的工友。「熱心市民來信來電,透露了很多水庫修建過程的細節,還有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勞動隊成員名單及住址等。」

活動採取組織推薦和個人自薦的方式,通過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人物線索收集和每周、每月評選。評選結果將在今年9月1日的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慶典活動中公布並進行統一表彰,分別給予周榜、月榜、年榜人物一定獎勵。目前,組委會的工作人員正在加緊聯絡尋找,並與區融媒體中心緊密合作,收集影像及文字資料,多種方式講述好水庫故事。「真心希望60年後,我們能與他們再聚首。」丁紅玲說。

八旬老人11頁手寫信細說建設奇蹟

「修建水庫住的是『地窩子』,吃得更是清苦,但全體民工聽黨的話,再難、再累也要啃下硬任務。」前幾天,一封長達11頁的手寫信寄到了密雲區委宣傳部,信中詳述了當年修建密雲水庫的情景。這封信來自一位名叫富硯佳的老人,1958年10月,剛滿19歲的他跟隨星火人民公社500多名社員組團出發,到潮河大壩的九松山副壩挖沙子,向大壩運輸優質砂石料。在他的記憶裡,遍地紅旗招展,皮帶運輸機像長龍一樣傳遞翻動,人們拉著小車、肩抗土筐,你追我趕著往大壩上運輸砂石和黏土。「想到自己為水庫貢獻過微薄力量,心中感到自豪和榮光。深深體會到只有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造就這樣的奇蹟!」富硯佳在信裡如此寫道。

富硯佳修建密雲水庫完工後,回到家鄉朝陽區星火人民公社豆各莊大隊擔任團支部書記。老人所在的星火人民公社,因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農民多已轉為工人。不久的將來,位於此處的新火車站,將成為「京瀋客專」上的重要站點,再次牽連起密雲與北京市區的一脈情緣。

一家祖孫三代守水庫

跟富硯佳一起參與過密雲水庫建設的,還有羅連恆老人。羅連恆的孫子從網絡上看到徵集令後立刻與活動組委會取得了聯繫,在電話裡,羅連恆講述了自己最難忘的一天。1960年的春節,工地上異常熱鬧,雖然沒有張燈結彩的裝飾,但節日的喜慶絲毫不減。忙碌了一天的工友們聚在一起,笨手笨腳地集體包出形態各異的餃子。「那樣的年夜飯,超乎尋常的香。當時還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不想爹不想媽,修好水庫再回家!」羅連恆笑著說,當時他長期在隧洞內工作,風鑽工打洞、支護工支撐、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大家冒著塌方危險,互相鼓勁,誰也不說苦,誰也不稱難。密雲水庫建成後,羅連恆先後又去東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調回密雲水庫管理處當司機,隨後兒子也接班,孫子畢業後又考入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祖孫三代都為密雲水庫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分力量。

幾分鐘記了60年 「周總理和我握過手」

在密雲水庫的建設工地上,有一抹亮麗的身影,來自密雲各公社的婦女組成了「穆桂英隊」,她們挖渠、扛包、運砂石……這些年輕的姑娘們不叫苦不喊累,活躍在建設一線。

「那年我20歲,村支部召開大會,說要修建密雲水庫,自願報名,我們一共六個女同志第一時間就報了名,坐著馬車,帶著小推車、大筐、鐵鍬、鎬,來到了工地。」在水庫工地上度過的時光,王建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建設現場,王建華和幾個姑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挖明渠,一邊挖一邊還要扛著裝滿砂石的大筐往外運,全都是重體力活。「都是年輕人,就應該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幹啥就幹啥。」

1959年6月,表現出色的王建華在建設一線入了黨,還曾三次獲得由水庫指揮部評選的勞動模範特等獎。

1960年4月份,周恩來總理來到密雲水庫視察。正在篩砂石的王建華接到了連長的通知,去工區開會。進屋後才發現,十幾位得過勞模大會特等獎的工友都在這裡。「是總理來了,要見見水庫的民工。」聽見這話,王建華看著自己身上帶著黃土印的藍大襟的褂子,頓感羞窘。「我們排兩行,總理一個個握手。後來到我那兒,問我叫什麼?幹什麼活兒?累嗎?」雖然前後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卻讓王建華記了60年。

■補白

兩年時間裡,一座超大型水庫拔地而起,靠的就是富硯佳、羅連恆、王建華等20萬工人日夜奮戰。二月天裡,潮河水電隊電工二分隊34名技工每天要爬過一道山梁,蹚著冰冷的河水,走出7公裡的路程執行架設由隧洞到荊子峪的4000米高壓線路的任務。「一定要做照明戰線上的尖兵,在我們面前是沒有困難的。」玉田支隊一團,有一支娃娃突擊隊,隊裡12個人,年齡都在15歲至17歲,雖然年紀小,但幹活利落,7日完成砂料上壩280方,每人平均23方。平谷峪口二營七連宋國寶,一個車帶12個土籃,來自大廠支隊第一營鋼鐵排民工許宗仁、徐寶柱每趟要裝滿足足1700斤的砂石。在這片土地上,他們不求回報地揮灑著汗水,帶著一腔熱血共同譜寫傳奇。

(原標題:修庫人保水人 期待再聚首

講述密雲水庫60年感人故事)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王可心 通訊員 錢蕾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尋找最美保水人|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今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年紀念日,密雲區融媒體中心在宜居密雲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尋找最美保水人」欄目。第二期為您帶來《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舉家搬遷離故土 水庫移民情意長》現年69歲的尉國光是土生土長的密雲水庫人,曾經為修建水庫,他舉家搬遷;為保護水源,他帶頭關閉庫區企業另謀出路;而後帶領全村發展綠色產業走上致富路。今天我們一起聽水庫移民尉國光為我們講述他與水庫的故事。
  • 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北京衛視《檔案》揭秘周總理的密雲水庫往事 2020-10-12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代守護這一「壺」淨水——密雲水庫上遊兩市三區組成「保水共同...
    9月1日是「燕山明珠」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紀念日。北京市密雲區舉行「牢記囑託·接續奮鬥」群眾主題活動,水庫建設者﹑守護者等代表及500餘名黨員幹部、群眾共同為密雲水庫慶祝「生日」。同日,密雲水庫上遊兩市三區聯手組成「保水共同體」,籤署《密雲水庫上遊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戰略合作協議》。密雲水庫 攝影:記者敖蓉60年來,密雲人民為建設密雲水庫、保護密雲水庫做出了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
  • 燕山懷中一泓水 潤澤京華千萬人——寫在北京密雲水庫建成六十周年...
    防洪保安瀾:一年攔洪,兩年建成「76天我們就打通了潮河隧洞,6個月打通白河隧洞……」帶著密雲口音,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退休職工、82歲高齡的金權老人回憶起修建水庫的日子,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老人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時不時激動地用手比劃。
  • 守護好密雲水庫無價之寶
    北京市認真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出多項有效舉措,實現密雲水庫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圖為北京密雲水庫全景。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圖為密雲水庫建設時期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資料圖片)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 陳昊報導 60年一甲子。
  • 這座滋養北京60年的水庫,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BTV新聞帶您回顧
    在巍巍燕山南麓,有一顆鑲嵌在華北大地上的明珠,碧水如鏡,倒影翩翩,風吹雲飄,山水一色,這就是首都的「生命之水」——密雲水庫。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正式開工1959年9月1日密雲水庫勝利攔洪1960年9月1日密雲水庫全部竣工60年前,21
  • 15年保水人王榮臣看水庫發展變遷
    今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年紀念日,宜居密雲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尋找最美保水人」欄目,第十期為您帶來《王榮臣:水環境保護工作者看密雲水庫發展與變遷》。密雲水庫管理處水政科副科長王榮臣,從2005年開始從事水環境保護工作。
  • 六十年後重溫密雲水庫建設者的「紀律之歌」
    密雲水庫在北京市密雲城區北13公裡處,有片一望無際的綠水,坐落於燕山群峰中,山水相映,風景如畫,它就是素有「燕山明珠」之稱的密雲水庫。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開工建設,僅用兩年,燕山群嶺間高峽出平湖,密雲水庫大壩全部落成。
  • 「猛虎突擊隊」的女隊長,60年前,密雲水庫工地上有位「花木蘭」
    今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的紀念日子。作為首都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密雲水庫今年吸引了更多關注的目光。在與密雲毗鄰的懷柔區,有一位銀髮蒼蒼又精神矍鑠的老人,讀書、書法、朗誦、演講,愛好廣泛。密雲水庫的消息,老人尤為關注,對那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 北京密雲水庫「上鏈」「入雲」構建自動化管理平臺 保障防汛供水...
    密雲水庫管理處總工趙龍介紹,「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2020年初,密雲水庫完成了雨水情遙測、水質自動監測、防汛綜合業務管理三大系統的『上鏈』『入雲』工作,接入北京市領導『駕駛艙』系統,為保障水庫工程安全、防汛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預報預警和指揮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北京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創新完善保水...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劉一荻)素有「燕山明珠」之稱的北京密雲水庫,坐落在燕嶺群峰之中,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目前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同時也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  近年來,密雲區堅持實行最嚴格的水源保護制度,嚴肅查處各類破壞水生態環境行為。
  • 密雲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六大行動」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
    來源標題:密雲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六大行動」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 9月7日,密雲區委二屆十二次全會召開,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重要回信精神,進行全面部署,動員全區上下進一步守護好密雲水庫,發布三年行動計劃
  • 今年密雲水庫保護區內違建將全拆除,老張自己拆了「張家大院」
    密雲區委宣傳部供圖行動河道邊「張家大院」自拆密雲區巨各莊鎮巨龍河畔,密雲水庫南側的潮河河道旁,一片佔地7000餘平方米的違建,這兩天正在自拆之中,約20天後,這裡將全部拆除,不久將會變成一片綠地。違建主人老張,今年58歲。
  • 密雲水庫流域五地聯合保水一年成效明顯
    密雲區深化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加強流域協作,積極開展汙染防控、環境執法、水環境監測和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確保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良好、密雲水庫水質安全。潮河是密雲水庫兩大入庫河流之一,為充分了解密雲水庫及其上遊流域水質變化情況,密雲區在2019年與懷柔區、承德市初步建立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的基礎上,今年將白河流域的延慶區和張家口市納入流域管控小組,將「三地」拓展成「五地」,組成「保水共同體」;並積極會同相關市區探討潮河、白河流域跨地區協同監測機制建設,形成「五地」聯合監測方案;同時與密雲水庫上遊潮河流域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深度合作
  • 「十姐妹」突擊隊隊長王建華:不修好水庫不回家
    王建華在家中翻閱《密雲水庫》畫冊。「穆桂英在這塊大地上擺過戰場,我們在這裡修築天堂;穆桂英為宋朝大破天門陣,我們為人民降伏老龍王……」王建華輕聲哼唱的歌謠,是「十姐妹」突擊隊的隊歌。60年前,包括王建華在內的10名姑娘組成了「十姐妹」突擊隊,參與修建密雲水庫,讓這首「勞動號子」在工地上空飄揚。
  • 五阿哥永琪墓在密雲水庫被發現,墓室打開,揭曉一個200年傳說
    永琪死後葬於北京密雲十里舖楊各莊村。它位於一個絕佳的位置,佔地360多畝。《密雲縣誌》記載永琪的墓足下蓮花山,面朝鳳凰山。它的背後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如葦子峪、麻子峪、鷂子峪。在山的中央,一條月亮河穿過。整個墳墓被山和水包圍。墓地周圍是一圈3米高的琉璃瓦和紅牆。其中擺設有漢代白玉橋、碑建築、宮門、和享宮。墓地內外廣泛種植松樹和柏樹,使墓地更加莊嚴肅穆。
  • 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黑鸛、白鷺「同框」了
    近日,在密雲水庫庫北的庫濱帶內,多了十餘個攝影者的身影。他們攜帶「長槍短炮」,深入河灣淺灘和林間,小心追尋著鳥類的身影,記錄著周圍的環境。原來,這是密雲水庫管理處與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正在聯合開展的鳥類專項調查,他們將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庫濱帶,記錄鳥類種群的同時調查鳥類生活環境現狀。
  • 五阿哥永琪陵墓當年在密雲水庫被發現,揭曉數百年的傳說
    小時候看電視劇,得知五阿哥是一個從小聰明又深受乾隆喜愛的皇子,《還珠格格》五阿哥永琪確有其人,他的陵墓當年在密雲水庫被發現,揭曉了一個250多年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