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對一個國家進行「毀滅性」的攻擊,那就肯定會動用戰略級核彈,美國已經實裝的核彈1750枚,其中已部署的民兵3理論搭載值500枚左右,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攜帶24枚三叉戟,每一枚三叉戟可攜帶12顆核彈頭,而美國有14艘(原18艘,有4艘被改裝)俄亥俄級核潛艇可以聽命於指令常年深潛於水下,也就是說,有4032枚核彈有著可靠的水下載體。
比如,美國B83的當量差不多是廣島原子彈(小男孩)的100倍,萬倍當量的核彈美蘇六十年代就有能力製造,其中蘇聯試爆的「縮水版」大伊萬是廣島原子彈的3864倍,火球直徑4.6公裡,170公裡外三級灼傷,900公裡外建築物玻璃震碎,美國阿拉斯加預警雷達失靈,亞歐大陸整體南移9毫米,島上北極熊集體升天。
理論當量比≠現實威力比,大當量核彈在現代戰爭中不實用、不划算、沒意義、效果有限,所以現在也不流行製造大當量核彈了,由於現代戰爭中,部隊寬度和縱深分散的原因,一枚戰術核彈能報銷敵方一個連都算撿了便宜……
現在的核彈也是越造越精明,比如俄羅斯的薩爾馬特,可裝載核彈頭24個,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這是真實效果。
對擁核國本土發動的核戰,要麼不動,只要動了就不可能幾顆、十幾顆的發射,必定是不計成本的大批量使用,力爭一次性打掉敵國境內的所有飛彈部隊、飛彈基地和飛彈發射架和一切可投入戰鬥部隊,擊穿一切戰略武器掩體,幹擾、摧毀一切通訊系統,力圖不讓對手擁有核反擊的機會。
對此,蘇聯做過無數次推演,經過反覆的推敲和計算,如果美國對蘇聯本土進行核打擊,無論如何蘇聯都沒有絕對把握能做出核反擊,別說飛彈部隊了,所有部隊都會遭受幾次甚至幾十次核打擊,斷無生理。
蘇聯全國所有的軍工、民用工業環境,至少會被破壞75%以上,得猴年馬月才能恢復過來,即便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法國也有能力消滅蘇聯1500萬人口和40%的工業能力。
也正是這個原因,蘇聯研發了「死手系統」,萬一蘇聯全境淪為白地,那就要死一起死,所有擁核國和敵對國都會受到飽和式核打擊,以此保證全世界沒有一個贏家,好在當時的蘇聯高層神志還算正常,他們擔心,沒有什麼不會出錯,萬一誤射美國,自己也會玩完,那就太冤了,比如67年的太陽風暴和83年極有可能誤判而引發對射,所以全自動核反擊系統並沒有被核准,只留下一個半自動系統勉強支撐。
即便是「死手系統」這種冗餘核戰備用系統,專家們也無法保證美國的核打擊不會影響到它,換言之,在遭受美國飽和式核打擊以後,「死手系統」也未必還能正常啟動,也沒有誰能確定蘇聯在被核打擊後還有機會出手反擊。
美國的投放能力大概一分鐘2000枚核彈,扔誰頭上都要命,但一般來說美國也不會這麼歇斯底裡,因為現在核武製造、使用、投放、防禦手段和反擊方面都比以前聰明得多,想讓敵國完全喪失核反擊能力難比登天。
只要美國動了,他自己也絕對會遭受核打擊,三方都有無法攔截的高超音速武器,基本上對方發射了就肯定能落在美國本土,所以即便真打急眼了,也無非就是在局部戰爭中用用戰術核武器,直接照本土下手誰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