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叢】這是一部被稱為「北大荒知青裝卸工」的文集,一部當年兵團五師雙山物資供應站知青們的青春記憶

2021-02-08 豆都九三

我們的命運之舟,在那個「史無前例」的特殊年代,那個註定是一場歷史悲劇的「滾滾洪流」中,消磨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書就了無奈而悲壯,但並非完全晦暗、酸楚的「曾經」。

聚首在小白。我們曾經在高高的三節跳板上,互為支撐,抬著沉重的原木艱難攀行;曾經跋山涉水,攀巖越澗,在深山老林中周旋,勘踏採藥,飲的是山泉,吃的是野果,啃的是乾糧;曾經蹬著「腳扎子」,在高大粗壯的紅松樹攀上爬下,壯著膽子登樹梢,命懸一線打松塔……

落腳到雙山。我們曾經冒著冰雪嚴寒,掄鎬揮鍬,卸下一車車通心凍透的原煤,震裂了「虎口」,凍僵了雙腳;曾經頂著烈日酷暑,背起一袋袋水泥、化肥、炭黑,搶卸鳴笛待發的列車,吸的是粉塵,流的是熱汗,吐的是塵痂,落下的是此後糾纏不休的腰腿老病;曾經在數九隆冬,腳踏冰雪,頭頂寒風,揮鎬刨凍土,挑擔築堤壩,發出「馴服老萊河」的先聲;曾經一次次挽起袖子,伸出胳膊,獻出自己殷虹的鮮血,成為救死扶傷的「定點血庫」……

迷茫的歲月,壓抑的處境,苦力的勞作,「草根」的生活!

我們有過不平的苦悶,有過怯懦的彷徨,但前途渺茫沒有消泯我們的信念和意志,命運多舛讓我們對新生活燃燒著不懈的追求和渴望:野營拉練夜攀雪峰,夜伏鐵道邊抓「特務」,20公裡急行軍到朗鄉;還有,聖浪列車顛覆搶險,供應站制材廠火災搶險,老萊河水災搶險;還有,讀書充蓄的如饑似渴,關心時局變化的專注和敏感,「龍門陣」上的神侃海聊,憧憬未來的突發奇想,賽詩會上的爭先恐後、群情激昂;還有,學圍棋、學外語如潮興起,針灸熱、滑冰熱、五禽戲熱風靡一時,拉提琴、練跳水成為時尚……

太多的經歷,太多的見識,太多的回味,太多的感受。這是一段非比尋常的青春記憶,一個歷久彌新的共同話題,一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寄託,一筆彌足珍貴的人生財富!

為了留住這段記憶,去年7月,廖曉淇荒友提出編寫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文集的建議,得到各地荒友的普遍贊同和相映。大家啟開記憶的閘門,把時間拉回到40多年前的那個備受熬煉、終生難忘的年月,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足跡,搜尋留存記憶中的一件件往事,呈現出一篇又一篇回憶文稿。

我們的荒友均已年逾花甲,不少人久不提筆,多年疏於筆耕。但為了留住這份記憶,為了荒友情誼,他們重新拿起了筆,有的還為此學習掌握了電腦打字和網上傳輸技術。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老知青、設計建造卸煤機的主持人錢少華老先生雖已85高齡,仍欣然應邀撰寫了兩篇文章。

那些歷經多年仍然珍藏,有的已經泛黃的老照片也被翻檢出來。是陳積芳荒友的業餘攝影愛好,為我們留下這麼多當年「一瞬間」,在文集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段偉峰荒友還翻尋查找出自己保存了44年的《兵團戰士詩抄》,這本當年小白裝車連集體創作的結晶,是非常難得、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由於荒友們現在分別居住在京、津、滬和黑龍江各地,為了便於聯繫溝通。我們在微信中建立了「小白雙山不了情」群聊,在360雲盤開闢了專用頁面,供大家曬文稿、曬照片,並及時交流和通報進度情況,保證這項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徵集荒友文稿編寫資料從去年9月初開始啟動,到今年8月底截稿,共徵集到38位荒友撰寫的各類文稿85篇,計22萬2千餘字,另有照片400餘張。

徵集到的文稿,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有的沿著自己一路走來的印記,作了全景式的回顧和描述;有的回憶了自己當年勞動和生活的一些片段;有的記述了當時見到或是聽聞的一些奇聞軼事、珍聞趣事;有的則夾敘夾議,談了自己對那段生活的認識和感受。

由於時間已經久遠,又是眾人的回憶,在某些事情的細節上難免出現不同說法。對這種情況,無須一定要甄別清楚,把說辭歸於一致。因為,記憶的真實未必是事實的真實,在大家的回憶中存在某些差異和不同,才是原汁原味、最為真實的集體記憶。

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作為建制連隊,從1969年3月到1974年9月存在了5年半時間。由於裝卸崗位勞動的高強度和高危性,人員流動十分頻繁,在這個連隊工作過的前後約有三四百人(包括下鄉知青和老職工)。在徵集荒友文集編寫資料過程中,我們把發動更多的荒友參與進來作為重要環節,但仍有許多荒友沒能查找和聯繫到。儘管如此,在本書的文章中或許能見到他們的名字,在照片中或許能見到他們當年的身影。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都是本書的參與者,都應分享到這份共同的記憶。因此,本書要送到每一位能夠取得聯繫的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手中。

悠悠40年過去,我們荒友中有些人已經辭世作古,現已確知的有:楊池濱、白春平、苑耕久、都新立、林守貴、張春奇、聶群、孫華良、葉金虎、陸玉祥、楊洪來、潘教才,還有連隊的老領導、老職工焦德祥、肖佔武、邵樹林、高國棟、石善美、牟乃先。他們的名字和身影同樣留存在荒友們心中。這本荒友文集的編寫並成書,也寄託著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

願天堂之上的他們能夠分享到荒友們的這份共同記憶,分享到這份小白雙山不了情!  

2015年8月

相關焦點

  • 北大荒知青《真情》
    沒想到,我和王槐松還是老朋友,當年他是四師41團報導組的成員,他們的報導組署名「金沙」,在全兵團發稿最多,被我們稱為「造稿機」,上海66年老高三的槐松自然是其中的主力。在兵團戰士報工作時,我多次編過他的稿子,只是我們沒有見過面。沒想到,他當年寫了那麼多感人的故事,而最感人的故事就發生他的身上。
  • 歸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
    「勝利大逃亡」的知青們擁擠著從這裡登上返城的火車,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段艱難的裡程。十多年前,他們是在這兒(兵團5師師部所在地)下車的,然後投進了北大荒蒼涼但很溫暖的懷抱,歡迎他們的是熱烈的鑼鼓和熱情的笑臉。現在他們又在這兒走了,歡送他們的是站臺上老鄉和親人們低聲的哭泣。
  • 北大荒的知青歲月
    文 | 王慧潔我是1969 年從溫州奔赴北大荒,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二十二連當知青戰士,那年我十七歲。四年後又到山東威海北觀村當了一名山村赤腳醫生。在北大荒知青歲月中,我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三件事使我終生難忘。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1969年7月8日,蘇聯航標船、巡邏艇各一艘侵入我八岔島,7名蘇聯邊防軍登島,兵團戰士上海知青費國良和他的戰友們一道打擊侵略者,擊斃2名、擊傷1名、俘虜1名,巡邏艇被我擊毀,成為兵團武裝直接與蘇軍發生過戰事的案例。有的武裝連隊於1969年9月開赴邊境前線進行站崗放哨、挖戰壕、打坑道,還開展炸坦克等多種軍事訓練,有的參加千裡野營拉練。
  • 北大荒的歌聲——知青年代最愛唱的歌曲20首
    在全國1700多萬下鄉知青中,北大荒知青是唯一一個在廣大農村地區創造了生氣勃勃影響深遠的知青文化的群體。北大荒知青文化在教育、文藝、體育、衛生等諸多方面對邊疆農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藝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我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止一個老職工和他們的子女們講過,這幾十年間,「最有意思」的生活就是知青在的那幾年。
  • 重讀知青文學,這是阿城梁曉聲等人的青春
    隨著自身遭際的變化,人們對知青生涯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這使得知青文學更顯複雜:有的渴望為一代人的青春立言,譜寫壯美的「青春之歌」,如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有的惋惜逝去的青春年華,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有的書寫插隊生活的溫情和詩意,懷念淳樸的鄉風民俗,如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的直面回城之後的迷茫和隔膜,思考今後的人生之路,如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
  • 攝影家翁乃強:北大荒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
    父親常和我說起他的青春歲月,少小離家的知青經歷,恢復高考的喜出望外……老一代人的記憶裡,人人身穿藍布青衣,毛主席語錄不離身,娛樂只有樣板戲。但如今我們很少能看到記錄這一切的影像,更不用說是彩色照片了。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乘船到達定居點。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記得當年, 德化縣城往返葛坑公社, 每天只有一趟班車, 大山深處的知青們往返家鄉, 無論認識或不認識的, 都常常像大部隊似的來我們這裡歇腳借宿。那時, 我們的口糧特別緊張, 每月總有雜薯野菜充飢和有上餐沒下頓的日子。雖然大山遠途而來的知青大都自帶口糧, 有的甚至還把口糧餘留一點給我們, 但總歸還是難以收支平衡。
  • 《夢隨風萬裡》:112、《中國知青圖書要目》讀後感
    石肖巖主編的《北大荒風雲錄》,收集了在黑龍江三江平原知青們193篇文章書信,講述他們屯墾戍邊的親身經歷。馬曉力牽頭編輯的《草原啟示錄》,兼顧草原放牧、農田耕作、兵團拓荒,是一部蒼涼剛毅的知青歷史長卷,布赫副委員長為書題辭:"草原上的人們永遠記住這一代青年",我也曾是這本書眾編委之一。王子冀主編的《回首黃土地:北京知青延安插隊紀實》,講述了北京知青在陝北上山下鄉的難忘歲月。
  • 關於知青方面的電視劇,哪一部讓你看了無數遍?
    知青是曾經為新中國發展做出過巨大付出和奉獻的一個龐大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七八千萬人之多。因此,知青文學題材劇也被廣大觀眾喜愛。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好看的知青電視劇,一起來看看!《知青》這部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 燦爛的笑容——把右手「奉獻」給北大荒的知青
    你一定還記得當年知青的偶像曲雅娟的名字吧。當年北大荒那些因公傷殘的女知青們,她們都像斷臂的維納斯一樣美麗,她們的笑容比蒙娜麗莎的笑容更有長久的魅力。——賈宏圖她是我們那一代知青的偶像,按著現在的說法,幾乎兵團的每一個知青都是她的「粉絲」。
  • 濮存昕:我的北大荒知青歲月
    為了活躍知青的生活,兵團組織了不少宣傳隊。連宣傳隊是業餘的,團宣傳隊是半專業的,到了師一級宣傳隊就是準專業的了。「兵團的1、2、3師都有師宣傳隊,有的水平很高,像19團宣傳隊能完整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樂隊的樂器也齊全,能演奏交響樂。雖然各宣傳隊的演出水平參差不齊,表演的內容也比較單調,但這幫人走到哪兒都特受歡迎,畢竟他們帶去了熱鬧,更何況還是一群俊男靚女的表演。
  •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3團知青回憶錄
    作者當年 我們連的一位北京知青今年剛剛辦了退休手續,呆在家裡沒事找事做時,翻出了他在北大荒時的日記,其中一篇1975年9月8日的日記居然與我有關
  • 《我們的青春1977》上海將播 沙溢演繹知青歲月
    網易娛樂7月7日報導 由江海洋執導,沙溢、王媛可、楊子姍、寧曉志等人主演的知青題材電視劇《我們的青春1977》將於7月7日登陸上海電視劇頻道。該劇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北大荒某農場一群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排除萬難參加高考,並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的故事。
  • 一名北京69屆知青的《北大荒回憶錄》下
    當年知青上山下鄉,都是抱著在廣闊天地錘鍊自己的一顆紅心,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努力爭取進步,爭取在政治上早日成熟,早日加入黨團組織的美好願望,奔赴了祖國各地,紅土地(雲南)、黃土地(山西)、黑土地(北大荒),灑下了青春的汗水和熱血。那時看一個青年進步與否,改造世界觀是否徹底,政治第一,就是衡量的唯一標準。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這是個位於北大荒邊緣的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屯子,知青點砌著對面火炕的三間大屋子建築在村頭。那天,屯子裡幾乎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聚集在這裡忙活著,為知青們做好了第一頓午餐。那些淳樸的鄉親把知青當親人對待,這讓知青們人人感動。按照生產隊的安排,鄉親們下午要當著知識青年們的面兒,為他們殺第一頭豬,做第一鍋豆腐。
  • 7《有個屯子叫東河》知青回憶錄
    這是四年來我第一次凍傷,也是北大荒留給我的最後記憶。這是兵團的一個連隊,離這兒不遠就是團部,當晚我們就在那兒的一間空宿舍裡過夜。第二天上午雪停了,在當地養路段和兵團幾臺推土機的清理下,附近的道路暢通了,並將陷住的車輛拉回來,巨大的牽引力硬是將整個保險槓生生地拽掉,可見昨晚陷得有多深。在兵團領導的幫助下,吳幹事與大部隊取得了聯繫。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1當我拿到新發的一頂海南島特產的防曬和防雨淋的尖頂大竹帽,和勞動工具一把砍笆用的長柄砍刀,一把開荒用的鋤頭,來到保國山嶺保卡山下五隊,開始第一天的勞動工作時, 己經是我來到海南島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十四團第五連, 二個月以後的事了。我同來的廉江知青們己經比我早勞動工作了兩個月。
  • 電視劇《知青 》全45集 手機觀看!
    趙曙光拉著大隊去縣農業物資站賣草蓆子,路上遇到杜主任,眾人一致口徑草蓆子是村民編了無償貢獻給國家的,應付了杜主任的盤問。草蓆子賣了個不錯的價錢,知青們覺得打機井的事很快就能落成,興奮不已。武紅兵等知青在農業物資站裡發現一輛廢棄的破舊拖拉機,大家很是興奮,商議著把拖拉機買回來。
  • 睹物思情北大荒
    五十二年前,我帶著兩個木箱去了北大荒。七年的兵團生活令人難忘,隨身的一物一件讓我時時記著那裡的好心人和高興事。兩天前,我又把它們從故鄉帶到了北京。因為,它裝滿了記憶和真情。黑土地、北國情,伴我們快樂度餘生。王亞明2020.9.1 這是收錄在我寫的(寧靜園裡求歡樂)書中的一篇文章——悠悠北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