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命運之舟,在那個「史無前例」的特殊年代,那個註定是一場歷史悲劇的「滾滾洪流」中,消磨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書就了無奈而悲壯,但並非完全晦暗、酸楚的「曾經」。
聚首在小白。我們曾經在高高的三節跳板上,互為支撐,抬著沉重的原木艱難攀行;曾經跋山涉水,攀巖越澗,在深山老林中周旋,勘踏採藥,飲的是山泉,吃的是野果,啃的是乾糧;曾經蹬著「腳扎子」,在高大粗壯的紅松樹攀上爬下,壯著膽子登樹梢,命懸一線打松塔……
落腳到雙山。我們曾經冒著冰雪嚴寒,掄鎬揮鍬,卸下一車車通心凍透的原煤,震裂了「虎口」,凍僵了雙腳;曾經頂著烈日酷暑,背起一袋袋水泥、化肥、炭黑,搶卸鳴笛待發的列車,吸的是粉塵,流的是熱汗,吐的是塵痂,落下的是此後糾纏不休的腰腿老病;曾經在數九隆冬,腳踏冰雪,頭頂寒風,揮鎬刨凍土,挑擔築堤壩,發出「馴服老萊河」的先聲;曾經一次次挽起袖子,伸出胳膊,獻出自己殷虹的鮮血,成為救死扶傷的「定點血庫」……
迷茫的歲月,壓抑的處境,苦力的勞作,「草根」的生活!
我們有過不平的苦悶,有過怯懦的彷徨,但前途渺茫沒有消泯我們的信念和意志,命運多舛讓我們對新生活燃燒著不懈的追求和渴望:野營拉練夜攀雪峰,夜伏鐵道邊抓「特務」,20公裡急行軍到朗鄉;還有,聖浪列車顛覆搶險,供應站制材廠火災搶險,老萊河水災搶險;還有,讀書充蓄的如饑似渴,關心時局變化的專注和敏感,「龍門陣」上的神侃海聊,憧憬未來的突發奇想,賽詩會上的爭先恐後、群情激昂;還有,學圍棋、學外語如潮興起,針灸熱、滑冰熱、五禽戲熱風靡一時,拉提琴、練跳水成為時尚……
太多的經歷,太多的見識,太多的回味,太多的感受。這是一段非比尋常的青春記憶,一個歷久彌新的共同話題,一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寄託,一筆彌足珍貴的人生財富!
為了留住這段記憶,去年7月,廖曉淇荒友提出編寫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文集的建議,得到各地荒友的普遍贊同和相映。大家啟開記憶的閘門,把時間拉回到40多年前的那個備受熬煉、終生難忘的年月,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足跡,搜尋留存記憶中的一件件往事,呈現出一篇又一篇回憶文稿。
我們的荒友均已年逾花甲,不少人久不提筆,多年疏於筆耕。但為了留住這份記憶,為了荒友情誼,他們重新拿起了筆,有的還為此學習掌握了電腦打字和網上傳輸技術。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老知青、設計建造卸煤機的主持人錢少華老先生雖已85高齡,仍欣然應邀撰寫了兩篇文章。
那些歷經多年仍然珍藏,有的已經泛黃的老照片也被翻檢出來。是陳積芳荒友的業餘攝影愛好,為我們留下這麼多當年「一瞬間」,在文集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段偉峰荒友還翻尋查找出自己保存了44年的《兵團戰士詩抄》,這本當年小白裝車連集體創作的結晶,是非常難得、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由於荒友們現在分別居住在京、津、滬和黑龍江各地,為了便於聯繫溝通。我們在微信中建立了「小白雙山不了情」群聊,在360雲盤開闢了專用頁面,供大家曬文稿、曬照片,並及時交流和通報進度情況,保證這項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徵集荒友文稿編寫資料從去年9月初開始啟動,到今年8月底截稿,共徵集到38位荒友撰寫的各類文稿85篇,計22萬2千餘字,另有照片400餘張。
徵集到的文稿,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有的沿著自己一路走來的印記,作了全景式的回顧和描述;有的回憶了自己當年勞動和生活的一些片段;有的記述了當時見到或是聽聞的一些奇聞軼事、珍聞趣事;有的則夾敘夾議,談了自己對那段生活的認識和感受。
由於時間已經久遠,又是眾人的回憶,在某些事情的細節上難免出現不同說法。對這種情況,無須一定要甄別清楚,把說辭歸於一致。因為,記憶的真實未必是事實的真實,在大家的回憶中存在某些差異和不同,才是原汁原味、最為真實的集體記憶。
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作為建制連隊,從1969年3月到1974年9月存在了5年半時間。由於裝卸崗位勞動的高強度和高危性,人員流動十分頻繁,在這個連隊工作過的前後約有三四百人(包括下鄉知青和老職工)。在徵集荒友文集編寫資料過程中,我們把發動更多的荒友參與進來作為重要環節,但仍有許多荒友沒能查找和聯繫到。儘管如此,在本書的文章中或許能見到他們的名字,在照片中或許能見到他們當年的身影。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都是本書的參與者,都應分享到這份共同的記憶。因此,本書要送到每一位能夠取得聯繫的小白裝車連——供應站裝卸連荒友手中。
悠悠40年過去,我們荒友中有些人已經辭世作古,現已確知的有:楊池濱、白春平、苑耕久、都新立、林守貴、張春奇、聶群、孫華良、葉金虎、陸玉祥、楊洪來、潘教才,還有連隊的老領導、老職工焦德祥、肖佔武、邵樹林、高國棟、石善美、牟乃先。他們的名字和身影同樣留存在荒友們心中。這本荒友文集的編寫並成書,也寄託著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
願天堂之上的他們能夠分享到荒友們的這份共同記憶,分享到這份小白雙山不了情!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