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4日-2月10日在重慶黔江定點醫院的戰疫採訪報導,到2月11日出發前往湖北孝感。歷經擔心、緊張,眼裡儘是昨日繁華凋落後的冷清,還有人們的焦慮。
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迎戰病毒,盡重慶所能全力以赴支援,一幕又一幕的溫暖與大愛,讓疫情中的孝感在這個冬天新添了一份暖流。
上遊新聞記者羅永攀在出發孝感前留影
2月10日 晴 再出發
出發,為了春暖花開早日來到。
2月10日下午,在黔江中心醫院,接替的同事到了,簡單的交接後,我們開始返回重慶。下午5點多,還沒有上高速公路,接到信息,重慶市要派出支援隊,對口支援湖北孝感抗擊新冠肺炎,我作為預備人員已經上報。
才結束了在黔江的戰疫,又將奔赴疫情情況僅此於武漢的孝感。
我在微信上問了部門主任出發安排,得到的回覆是待定。我在思考,只要不是今晚馬上出發,我就還趕得上。
剛上高速公路不久,我的手機響了,一看,是重報都市傳媒集團黨委書記、上遊新聞總編輯劉長發的電話。
我要上戰場了。
果然,領導多番囑咐安排,2月11日,我隨重慶支援孝感醫護人員出徵。
晚上9點,從黔江回到江津老家,剛跨進門,我就說明天(2月11日)要去湖北孝感,老婆先是一驚後不再說話,反倒是兒子:「你剛一回來就又要出差啊?你還是不是我爸爸啊?」
看得出,妻子和兒子都很擔心,更不敢把這消息告訴年邁的父母。
到我收拾行李的時候,小朋友一邊生氣卻又一邊給我找東西。說實話,我平時還真沒有看到他有如此的眷戀。
我的內心,同樣有點怕,很不舍,卻又必須前行。
2月11日,晴,我們來了
今天重慶支援湖北孝感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等158人集結在重慶市衛健委大門口,一街之隔的居民樓上,有市民站在陽臺上對著支援隊揮手。「加油,你們要平安回來!」「等著你們早點回來!」
無數醫護人員因此落淚,揮手回應。
一路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尊重與擔心,當然還有祝福和加油。
出發時,重慶還是陽光明媚,但武漢天河機場卻籠罩著一片陰霾,往日喧囂繁華的機場,空空蕩蕩的,只剩下往來的醫護人員和機場工作人員。
「你們是哪裡來的啊?」
「江蘇來的。你們呢?」
「我們來自重慶!」
「加油!」「加油!」
這幾天,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都在持續向武漢、向湖北集結。
▲重報集團孝感報導組記者羅永攀和張錦旗進入汙染區採訪前合影
2月12日 晴 感恩
夜深人靜,想起了今天遇到的兩個湖北人。
上午,我走出駐地,走上街頭,想看看最真實的孝感。我看到一位老大爺拉著小推車裝滿蔬菜等過馬路。我迎上去和他聊天:「大爺,您這菜是從哪裡買的啊?」
「馬路對面的超市。」
老大爺見我穿著醫療隊的服裝,也把我當成醫護人員了,看樣子當地人也都知道重慶的支援隊來了。
「你要買東西嗎?我帶你過去。」
我連忙道謝。
「你們來幫助我們,應該感謝你們。」老大爺一句話,真心感受到了「內心暖流湧動」這句話的含義。
回到駐地的房間,服務員正在打掃。我拿著熱水壺接了自來水準備燒開水。服務員說:「我給你拿礦泉水來燒開水喝吧。」
「不用,燒水喝一樣的。」我沒有多想就又忙去了,但當我中午再回到房間,卻發現房裡茶几上整齊地擺著6瓶礦泉水。
2月13日 晴 希望
今天,支援隊的工作主要是交接。
先前到達孝感的第一批醫療隊,在孝感市中心醫院工作了兩周後,撤出來休整。兩周連軸轉,高強度的不停歇,我覺得,醫生護士們,肯定是滿臉疲憊了。
但是,當我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是一臉欣喜。
「準備了那麼久,終於要上戰場了,有點小小的激動。」接替輪換現場,醫護人員們還相互鼓勵著。
當我問到:連續半個月不停息,會不會吃不消,會不會有怨言?幾個年輕的護士都說:「笑著面對就好。」
病房裡的病人正承受著煎熬和壓力,醫護人員開朗活潑的動作聲音,可透過那層厚厚的防護服和口罩,傳遞給患者生的希望。
「我們來了!」這或許是處在抗疫艱難期對患者、前期醫護人員最溫暖、最有勁的一句話。
▲在孝感市中心醫院進入汙染區前,醫生協助羅永攀穿防護服
2月14日 晴 夫妻同心
今天是2月14日,是情人節。
在抗疫一線,有很多這樣的夫妻、情侶,因疫情,因為一場共同的戰役,或分赴兩地,或共赴前線,不能像往常一樣共享節日。
今天採訪的劉煜亮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他的妻子徐瑜是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呼吸內科專家、副教授。兩人都先後奔赴湖北抗疫。劉煜亮在孝感,徐瑜在武漢。從同學到夫妻再到戰友,兩人可以說是感情非常好。儘管劉煜亮在採訪的時候大大咧咧,但是說到徐瑜到了ICU的時候,劉煜亮還是流露出了擔心。
另一個醫生劉煌,來自重慶市中醫院,現在在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他的妻子田小星也是一名醫生,在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採訪劉煌的時候,他告訴我,家裡也有記者正在採訪妻子。我覺得這樣的夫妻,應該報導。讓我感到一點小意外的是,劉煌原本是一個有點害羞的醫科男,結果他告訴我,昨天下午,他通過一個電商平臺,給妻子買了一盒巧克力。想必當妻子田小星收到這突然到到來的禮物時會感動,也會為「難得開竅」的丈夫鼓勁加油。
其實,這樣的夫妻,還有很多。
重慶支援孝感前方指揮部指揮長、臨時黨委書記梅哲在孝感指揮著重慶支援隊的戰疫,他的夫人毛梅教授則作為呼吸內科專家,早在除夕夜就隨陸軍軍醫大學第一批醫療隊赴武漢戰疫,目前仍在火神山醫院堅守崗位。無數次,我們想聽梅哲講一講他們夫妻的戰疫故事,但他總是溫和而堅定的回覆:「請多多關注那些在一線戰鬥的醫生和護士。」
2月15日 晴 下雪了
一早起來,居然下雪啦!
儘管昨天有孝感的朋友就提醒我們,要多穿點,要下雪。但是當我這個重慶人真正看到雪花飄下來的時候,還是有點小小的激動。
今天一早到孝昌縣,在等紅燈的時候打開車窗,雪花飄進來,忍不住拍了一段視頻,發給妻子兒子。這是我記憶中第四次親眼目睹,伸手可及的看到下雪,前三次是重慶,而這一次是在疫情籠罩下的湖北孝感。
冷冷的,卻又潔白如玉。
我把這場雪分享到了朋友圈。孝感的朋友說,這裡每年都要下雪,他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沒有想到,這都已經立春10多天了還下這麼大的雪。
大雪過後就是晴天,我們一路上都在祈禱,雪後的晴天能趕走這病毒,還孝感、還湖北、還全國人民一個溫暖晴朗的春天。
劉華
2月16日 晴 我是醫生
今天遇到一個老鄉。來自江津區中心醫院的院感專家劉華,現在支援到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負責院感防護。
聽到她江津口音就有一種親切感。但是她卻更讓我感到欽佩。
劉華今年55歲,到8月就可以退休了。按理說,她完全有理由不來。但是採訪的時候,完全沒有豪言壯語。「我是醫生,我不來誰來?」
2003年的時候,劉華參與過抗擊非典。她講起來,就好像是別人的故事。「但是也害怕感染。」劉華說了一句,「但忙起來,就沒有多的時間去擔心害怕了。」
擔心感染,就要做好防護,才能夠保護要醫護人員,才能保證有更多的戰鬥力。因此,劉華所做的院感工作更顯得重要。
劉華等醫護人員的勇敢前行,就如同朋友圈裡流傳的那一句: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普通人披上了戰袍,學著前輩的樣子,和死神搶人……
千言萬語,哽咽在喉。
除了一聲謝謝,也真不知再說什麼好。
2月17日 晴 傳遞信心
孝感實施了最嚴格的管理。
孝感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的17號令要求,自2月17日零時起,除防疫人員及因孕、因喪等經批准人員可在指定時段按指定線路出行外,所有城鎮居民必須足不出戶,嚴禁外出;農村村民,嚴禁在村灣內閒逛、串門、聚集。違反本令的,一律處10日以下治安拘留。
這幾乎是疫情防控以來,一座城市內發出的最嚴格的禁令。大街上,原本不多的行人和車輛,更少了。
前幾天表哥給我寄的防護服,也顯示到了孝感,但是因為最嚴禁令沒有辦法派送。劉曉娜託朋友從武漢給我寄過來的護目鏡等也到了。沒辦法,也不能怪人家快遞小哥。
為了採訪正在醫學觀察隔離的隊員們,我們還是開車出門了。車上,司機師傅把我們當成醫療隊員了,一直在問:你們是專業的人員,你們說,這個疫情到底要持續多久啊?
交談中,他流露出焦慮。問我們重慶的情況,也說到孝感現在的最嚴禁令。
「說實話,你們來了,我們也放心了。」司機告訴我們,疫情發生後,很多人心裡都充滿了焦慮和擔心,得知重慶和黑龍江的支援隊來到孝感了,真的感覺看到了希望。
這種信任,源於這幾天的變化。每天,重慶支援隊治療的病人,出院的人越來越多,數字上的上升,給孝感人帶來了戰疫勝利的信心。
2月18日 晴 零增長
今天,家裡傳來好消息。
下午重慶的新聞通氣會上,首次出現了確診病例的零增長:2月18日0-12時重慶無新增確診病例。確實不容易。
但願我們的醫療工作者抓緊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羅永攀在孝感街頭採訪
2月19日 晴 男護士
說到護士,大家想到的大都是溫柔漂亮的女孩。其實,在重慶支援孝感的醫療隊伍裡面,有十多個男護士。正是因為一線戰疫的艱苦,男護士更能發揮他們的身體條件優勢。
他們從27歲到37歲不等,多數已為人父。
來自綦江的護士張國強,小孩一歲多,正是呀呀學語的時候。來孝感後,在前幾次與妻兒視頻時,孩子總會奶聲奶氣的喊爸爸,他總也忍不住淚水。
家人,是他們內心最柔弱的地方。
在工作中,也有他們的尷尬。男護士去打針,棉籤剛剛接觸到患者,就是一聲尖叫:「哎呀!」
「還沒有打針就痛嗎?」
「不痛。」
一陣尷尬。
「我怕你力氣太大……」
也有人誇獎:這個醫生不僅會看病,還會打針呢!因為穿著防護服,患者以為男的都是醫生。
他們的確辛苦,夜班從晚上8點上到第二天早上8點,12個小時,穿著防護服,不吃不喝,還得穿上尿不溼。「剛才還是覺得有點『髒班子』,忙碌的工作後也就慢慢習慣了。」
他們很開朗,聊天的時候天南海北的聊。說到自己的工作,卻總覺得很平凡,到了孝感,看到抖音上很多關於醫生護士的視頻,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被全國人民關注著。「以前覺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現在才發現,我們的努力與付出,就是病人和患者家屬的希望,是這場戰疫致勝的希望。」
2月20日 晴 搬家式援助
今天,醫療隊的人員再次翻倍:重慶第十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徵,241名醫護人員全部抵達孝感。
他們到的時候,我們也下樓去迎接了,儘管這241人裡面,我只認得一個人,就是華龍網的記者趙紫東。
為了運送這些醫護人員,重慶航空專門用兩架飛機來執飛。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共有13批1205名隊員(不含部隊)在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其中,共4批584名隊員在孝感。
重慶人確實是耿直,網上有人說,這就是「搬家式援助」。
不僅僅是重慶,目前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應該都不少。有人說,這已經是發起總攻了。
希望,真的是總攻了吧。
2月21日 晴 一個惡人
一早看到網上一個視頻,讓我心裡有點堵。在一家醫院,一個感染患病的男子,在訓斥護士為啥不及時去清理病房的衛生間。
後來,據證實,男子是武漢市第七醫院的患者,原本的身份的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後勤服務中心籌備組副組長朱保華。
事後,已經嚴肅處理了:停職檢查。
一個患者,對醫護人員毫無尊重感恩之心,毫無敬重之情,態度蠻橫無理、頤指氣使,到底是誰給了他這樣的膽識和勇氣?
或許是因為天天在醫院見到醫護人員的辛苦與付出,讓我在這件事上顯得尤為關注,同時也非常不理解當事者的行為。在全社會共同戰疫的當下,醫護人員在盡職恪守,為什麼卻總有那麼極個別的人,別說感激,哪怕多一份理解就夠了。
我把他稱為「惡人」,不是兇惡的惡,而是厭惡的惡,是我們在齊心協力共赴戰疫的路上,一個令人討厭的惡人。
▲羅永攀在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採訪重慶支援隊護士
2月22日 晴 痊癒出院
今天終於採訪到了重慶支援隊治癒出院的病人。
來孝感十多天,每天都有很多人痊癒出院,之前一直沒有機會採訪到他們。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我們等到了一群出院的患者,真的是一群。
和每一個走出隔離病區的人一樣,他們都很開心。聊到我們是重慶來的記者的時候,一個大姐扳起手指頭一口氣數出重慶市中醫院的6個醫生護士的名字。
這,確實是很讓人欣慰的。她住院18天,和大多數因為這個病住院的人一樣,都有個心理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這位大姐很幸運的是,在病房裡認識了來自重慶的這些醫護朋友。
護士長熊恩平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有一位出院患者在家裡錄了一分鐘的視頻,鼓勵大家要有信心。這位痊癒患者是摘了口罩來錄的視頻。「我就是要讓大家看到沒有帶口罩的我,我不擔心。」
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有。在熊恩平的微信群裡,處處都洋溢著正能量。
2月23日 晴 家的牽掛
今天有個同學在群裡發了一張照片,黃莊油菜花都已經開了。問我哪個時候回去耍。
無獨有偶,老婆傍晚的時候在小區裡散步,和我說到,院子裡的李子都開花了。我說,估計等我回去,李樹枝頭可能已經掛滿一粒粒小果子了。
其實,今天媽媽也打了電話來的。藉口是問我家裡有個東西找不到了,問我想得起來放在哪裡的。我都很久沒有回爸媽家了,家裡的東西,我也不熟悉放在哪裡的,其實我曉得,媽媽打電話來就想要我平平安安的。
2月24日 晴 刀尖舞者
剛剛採訪了一位「俠客」。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捕獲病毒:來自重慶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高致病性病原與未知病原監測科科長王文斟。
每天,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每天穿著笨重的防護服,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的人。透過顯微鏡,繡花一樣的工作,這樣的敬業精神,的確令我佩服。
在之前,我對這個工種還真不了解。畢竟,他們從事的工作,是與「細菌」的親密接觸。但是當王文斟一開口就說:實驗的時候,每打開一次,就相當於病人對著你咳嗽一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危險性。
為了找到病毒,分析病毒,的確是冒著生命危險。
交談中,我發覺王文斟很健談,並不是一臉嚴肅的實驗室的形象。從容細心的笑容,是他歷經多少次磨鍊積澱下來的,他們就是刀尖上跳舞的俠客。
2月25日 晴 守望相助
今天,重慶又來了一批醫護人員:重慶市第17批援助湖北醫療隊183人到達孝感。好傢夥,這下,已經1600多人在湖北了吧。
在隊員名單中,我發現,竟然有5個1997年出生的護士,也就是說,他們僅僅是還不到23歲的孩子。
在敬佩之際,也實實在在的見證了重慶「全力以赴」盡重慶所能支援湖北、支援孝感的行動。這是同胞守望相助,更是山水相依的重慶與湖北間的一家人情緣。
2月26日 陰 家的味道
今天,打開房間門一看,堆了一堆物資,打開一看,竟然是6盒自嗨火鍋,還有重慶產的豆腐乳、豆腐乾……指揮部給每個隊員配來了家鄉的美食。
加上前幾天發的榨菜、豆豉,家裡下飯的東西都有了。為了保證支援隊能夠吃飽,大家也是想盡了辦法。
這些,其實都是家鄉的企業捐贈到孝感來的。
想起來裡其實也很欣慰的。不僅僅是醫生護士在前方奮鬥,還有全社會的支持,感覺還是很暖。
2月27日 小雨 生日
天空下起了小雨,降溫了,有點冷。
午飯後,出發到雲夢。這是我第二次來雲夢。上一次是下雪那一天,也是很冷。今天是送新來的隊員到雲夢,順便採訪一下雲夢的隊員們。
來到雲夢分隊的駐地,正在休息的隊員們就像看到親人了一樣。其實,我們穿著同樣的服裝,帶著口罩,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但是一坐下來,仍然覺得很親切。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
留下來吃了盒飯,恰好有兩個隊員今天過生日。駐地酒店還專門給大家準備了兩個不大的蛋糕,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隊員們還準備了一支舞蹈。大家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口罩裡面的臉上,應該都洋溢著微笑。
畢竟工作緊張之餘,真的需要放鬆放鬆,調劑好,才能夠有更好的姿態去面對更加複雜的工作。
2月28日 陰 新生命
晚上,家族群裡鬧熱了,舅媽在群裡發了一張照片,原來表妹生了個小寶寶,還是個小公主,真不錯。一下子,親戚們都出來了,大家都來沾沾喜氣。
這個時候,在重醫附一院,只能安排一個人陪護,也是不容易。
我也在群裡說了句祝福表妹的話,親戚們就轉過來開始關心起我在孝感的情況來。
其實在孝感,還算平穩。重慶和江津都挺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天吧。
2月29日 陰 四年一遇
今天朋友圈都在曬上一個2月29日,大家在做什麼。也是啊,四年一次的2月29日,感覺總得留下點什麼才算沒有白過。
我也去翻了一下,發現上一個2月29,盡然發的是工作上的一個稿子。看來還是太實誠了,也都不好意思再截圖轉發。所以這個2月29就不發圈了。
有人說:不該去翻以前的朋友圈,膠原蛋白都被時間偷走了。其實在這個病毒瀰漫的時候,身處湖北,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大家還是寄予了更多的期盼。
希望下一個2月29日,到來的時候,我們已經實現了這四年該實現的願望。
重報集團孝感報導組記者 羅永攀 攝影 張錦旗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整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