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每個時代的風景,是靈魂,也是宿命

2021-02-19 亞利空間

詩,如簷角寂寂的風,似爐煙漫漫,是深情的歲月,亦為清涼的光陰。

攝影 趙萌

詩是每個時代的風景 是靈魂 也是宿命

文 白落梅

圖片 小區風景

攝影 趙萌 亞利

日子簡約如茶,沉浮只是一種姿態,濃淡亦是尋常。在這熙攘來往的人間,看似繁盛又無依的萬物,實則各有所求,各有所寄。過往的人事,隨著斜陽庭院,消失在行走的風景裡。

 

三千年前的窈窕淑女,還在河畔採著荇菜,那相求的君子,依舊為她魂牽夢縈,寢食難安。三千年前的蒹葭,依舊蒼蒼;三千年前的伊人,仍自在水一方。三千年前的桃花,循著時令開落,不與人言。三千年前的時光,在漫漫風塵中,悠悠蕩蕩地過去了。

攝影 趙萌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可抒情志,觀世情,通人心,亦可怨刺上政。詩,可興日月山川,可觀歲月山河,可抒世情民風,可寄離合愛怨。

詩是每個時代的風景,是靈魂,也是宿命。詩,如簷角寂寂的風,似爐煙漫漫,是深情的歲月,亦為清涼的光陰。

攝影 趙萌

 

《詩經》的珍貴,貴在民風儉約樸素,詞句靜美清揚。本是尋常人世,男女耕作,平疇田畈,溪山竹影,竟有那樣美妙的風光。柴門菊院,炊煙庭前,不過是耕夫樵子,浣女凡婦,過著平實恬淡的日子,任憑歲序流轉,仍舊怡然自安。

 

有時想著,每個朝代,都那樣走上一遭,只做陌上客,不痴迷不停留。或奼紫嫣紅,或風姿萬千,又或平凡謙遜,安靜如水。不與誰發生故事,更不糾纏任何的情感,不招惹微風細雨,乃至草木山石,亦不沾染。像塵埃那般淡淡來去,不可相見,無有影蹤。

攝影 趙萌

時光深邃且遙遠,記憶悲傷又溫柔。晨起,於小園摘山梔子簪頭,攜一束野菊插瓶,採荷花制茶。萬物有靈,皆因人多情。讀經寫句,撈萍栽竹,可回詩經年代,可至魏晉星空,可觀唐宋雲煙,可賞明清風光。但也僅僅只是路過,無名利交織,亦無俠骨柔情。

 

我本不愛讀《詩經》,覺先秦民風與我隔了迢遙歲月,不可企及。《詩經》說的是興,而我心事清淡,遠避塵囂,不喜外界風雲,亦不關人世消長。後讀唐詩宋詞,又覺字句深藏華麗,雖雅致清新,卻不如《詩經》那般樸素天然,純淨留白。原來簡單的物事,更是清揚婉轉,也更能打動人心。

攝影 趙萌

 

幾千年光陰遊走,江山變遷,世事滄桑,那些寫詩的人,耕織的人,安居的人,以及放逐的人,早已幻作煙塵。曾經有過的情緣,許過的誓約,似流水春風,杳無痕跡。千萬年的時光,一切都在消散,唯明月不改前身,但也只是簡單的存在,與人相親,又與人相離。

那些古老的先民,在屬於自己的年代寂靜生活,和草木相依,與鳥獸做伴,不曾期待在未知的將來,被誰恍惚記起。一如此刻的你我,過著平淡又繁複的日子,甘守寂寞。是萍草,是浮雲,薄弱而堅定,從無處安放,到無所畏懼。

攝影 趙萌

 

我們從未走近,亦未遠離。後來,許多人在一些熟悉的景致裡,有了似曾相識之感。或喟嘆「春日遲遲,採蘩祁祁」,或愛慕「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或稱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只是,我們有了更多張揚的色彩、濃鬱的世味,再也回不到《詩經》的古老純粹。

 

在天邊,人世經年,萬物因為距離有了美感。都說歲月薄情,可是人又何曾善待過歲月?我們行走過的山水,經歷的故事,是好是壞,或喜或悲,緣於自己。你說,你想回到從前,卻不知,當下亦會是從前。而將來,竟無法預料在哪一天。

攝影 趙萌

物轉星移,變了的是詩心畫意,不變的是春種秋藏。每個朝代,都有其自身的風骨,恰如每首詩,皆留下心情的痕跡。歲月無心,走過喧鬧的凡塵,終有掩飾不住的憂傷。我看先人,或清澈質樸,或高才雅量,又或浩然清心,自覺卑微如草芥,天地渺渺,竟無處藏身。

 

人生樂事幾何?清代鄭板橋曾有過這樣的描述:「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

拍攝 亞利

我自不及古人韻致,亦無多深意。平生志向薄弱,名利疏淡,喜樂簡單,有時願煮一茶,守一人,直至天荒。我怎不知,千古江山,賢君名相,英雄美人,最後皆付荒草枯楊。你看,村落田疇,瓦屋深巷,早不見,那時舊主。

但凡簡潔的物事,恰若平淡的光陰,經久不息。如若《詩經》添了魏晉之風,唐宋之韻,江河之麗,便不再純粹。《詩經》的留白,貴在天然,不刻意,無雕琢。恰如幾千年前的人心,未曾經染過多的世事,亦不解凡間的風雨猜疑。與他們相守的,是不知疲倦的四季,是漫山遍野的草木,是流轉不安的時光。

攝影 趙萌

 

莊子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世風景悠悠,自是無盡,縱算看透,亦只是一時。萬物井然有序,也蒼茫無依,有如先人,藏於歷史深處,各有故事,又共過一片雲天,不分彼此。

 

小樓秋窗,心事如水。也曾有過繁華,被千萬人記住,後又被悄然遺忘,如那庭園的花木,剎那美麗,不復存在。紅塵寂寞,深深如雪,我們有的,只是當下,走過,或者走不過,都是一生。

拍攝 亞利

月圓有詩,月缺有畫。也許,這喧譁又薄涼的世間,從來不缺美好。每個人都是可有可無的塵埃,無謂往來,任意西東。所有的名利情愛,濃時如酒,淡時若風,但終是要過去。認真則傷,有遺憾,也未嘗不好。

 

多想做詩卷裡的人物,於歲月長廊,自在穿梭,無憂無懼。萬般物事,到底虛無,漢唐之風,也如三春之景,被流年湮沒,殘存的,只是一點點記憶。數千年的光陰,寫成了幾冊長卷,亦真亦幻,又何須在意。

攝影 趙萌

 

多少故事,做了漁樵閒話,任他人笑談。而我們,只是明月清風的過客,捧一本《詩經》,於廊下細讀,些許朦朧,些許懂得。

 

你看,那清秋的黃花,一簇一簇,開滿了阡陌。萬事早有安排,所有的緣分,都無須執著,放下便是灑脫。

拍攝 亞利

相關焦點

  • 靈魂深度之宿命點
    今晚,兔芝給大家寫寫關於靈魂佔星裡的宿命點,宿命點的愛情很多人讀不懂,也是一顆非常重要的行星。這是一個點自然會有起點與結束點,那麼宿命點也可以稱之為靈魂的起點,當我們的本命盤裡宿命所落入的宮與星座,這也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當然,也可以說代表了這是前世靈魂的終點連接站,可能說就象徵了你前一世的身份。
  • 你是我所有詩與不能詩的時刻
    考慮到大家的承受能力,今天的選詩避開了他的作品中過於先鋒的一些,如《」肛交「之必要》《婚禮留言》等,有興趣的童鞋可自行搜索。綜合起來看,陳克華的詩作,給人一種強烈的cult感。這種審美意趣,小編在任航的攝影作品中,找到了驚人的相似。而碰巧任航也是一位男同。藉由這些鏡頭和筆觸,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憧憬、孤獨和風景。我們都在孤獨裡完整。
  • 尼採: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也是一個人的狂歡,但你要知道這一點
    各個車站裡都是人潮擁擠,然而在眾多的人群中,每個人都與你是陌生人,匆匆的一瞥,你的內心也不會感到絲毫的慰藉。人在什麼時候最孤獨?不是在一個人的時候,而恰恰是在人群中才會感到孤獨。當一個人去擠地鐵,你會發現地鐵站裡那麼多人,你一個也不認識,誰都跟你沒有交集,當你走在喧鬧的大街上,燈火通明,行人面容各異,大家都匆匆忙忙,神色緊張,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可能孤獨的不止你一個,因為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座孤島。
  • 電影《海上鋼琴師》:一半是天才的傳奇,一半是靈魂的宿命
    電影《海上鋼琴師》:一半是天才的傳奇,一半是靈魂的宿命文/東歌觀娛01該片講出了一個好故事,託納多雷導演的風格就是這樣,善於講故事,他執導的其他兩部經典代表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也是這樣的好故事風格。
  • 靈魂有如落花·慕白的詩
    ,一輩子沒離開周公源半步江水往低處流,一直流到命運的最下遊烏溪江水往低處流,在我的臉上時間和命運在流動,江上春風和煦春風吹潤萬物,靠近工業時代柴門緊閉,沒有幾個農人在精耕細作了一輩子的田地旁看家守門……流去的江水不再回來,並不妨礙他鄉春天的耕種,躺臥在我靈魂的版圖上炊煙的消失
  • 蒼涼也是一種風景
    在他們的心裡,風景的概念裡根本沒有蒼涼的一席之地,蒼涼是一種端不上檯面的東西,所以他們才會非常不解的質問我:難道讓人來看蒼涼嗎? 我基本聽到這樣的問話,都非常肯定的說:對!我就讓人們知道,蒼涼也是一種風景!對於那些看夠了山清水秀的眼睛,蒼涼是另一種震撼。從美學的角度,那種夾雜著空曠和孤寂,滄桑和荒蕪的東西才是一種洗禮。
  • 委曲求全的靈魂寫不出詩
    委曲求全的靈魂寫不出詩識蘇16 少年抱負
  • 日落湄南河: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過錯。而我,只不過是一介貧窮的教師而已。我愛你,卻不得不放棄你。」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也許是《日落湄南河》和《海角七號》最好的詮釋。
  • 從《木蘭詩》到《花木蘭》:每個時代自己的女英雄
    片中還有對各種古老版本故事的致敬,最著名的就是《木蘭詩》,這首寫於五、六世紀的詩歌是這一切創作的起點。《木蘭詩》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故事,只有六段:花木蘭離開她的村莊,代替衰老的父親進入皇家軍隊。在十幾年時間裡,她恪盡職守,一直偽裝成男人;最後,她拒絕獎勵和榮譽回到家鄉,在那裡,她的老戰友們才終於驚訝地發現,花木蘭是個女人。這首詩以兩隻兔子(「安能辨我是雄雌?」)
  • 《德惠翁主》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但凡以歷史為基礎的戲說劇,對男女主總會美化,縱使再反面再不堪的男女主,他們也是因為情非得已的變故才成為了不堪的反面。比如《戲說慈禧》和《明成皇后》,這兩位女主不過也就是玩弄政治手段的昏庸女當權者,可是在電視劇中,卻幾乎成了民族的驕傲。  韓國電影《德惠翁主》也是一部以歷史為基礎的戲說劇,在電影的開始就註明了與真實歷史有出入。
  • IDF·展播 | 《國度》:詩是呼吸和節奏,紀錄片也是
    有無法準確辨認國度的鄉村風景、很不像倫敦的倫敦、飛鳥與魚……畫面質感令人想起20世紀初的電影。比較有趣的是,休·瓦爾還用一個低配錄音機,錄了不少自然和城市的噪音。這些噪音被他偷偷配進原本不相稱的畫面裡,融合得竟然好極了。不仔細辨認還不太容易發現。這和我們常見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全片沒有使用配樂。
  • 詩是靈魂裡最美妙的樂曲
    最美的詩,無不是如此產生的。有些名詩並非自己存下來的,而是後人根據有關史料找出來的。我從1988年開始寫詩以來,至今寫了有32年,這個數字,寫出來我都將自己嚇了一跳。時光真是過得太快了。那時我剛上高中,瘋狂地讀詩,瘋狂地寫詩。這建立在我從初中時就開始每天堅持寫日記的基礎之上。
  • 詩立方ll劉向東的詩
    詩含有生命的緊張和情感的糾結,讓人在夢裡驚起。如同塵埃一樣的生命還有另一種形式:白骨。面對必然的死亡,向東關注眾生死亡之後的靈魂歸屬。風土中,客死他鄉的人都抱有一顆「痴心」望歸的靈魂,這是千百年來民族故土的向心力使然。詩《小石門懸棺》《客家》《慰魂節》都逼近了一種悽楚、酸辛的生命狀態。對於客死他鄉的人,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個希望和歸期,一句「時候到了」,便是對悲壯、慘烈的慰藉。
  • 擺脫宿命枷鎖,笑看紅塵煙波
    下班後躺在床上,刷著抖音,看著別人的致富指引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道理誰都懂,但是,當你將體力耗盡的時候,詩和遠方就越來越遙遠,心裡眼裡就只有麵包。有多少人能懂呢?如果把他們放到流水線上,每個晚上加班到10點, 上兩個月的班,我想他就不會這樣說了。什麼我對錢不感興趣………,定個目標先掙一個億?然而這些雞湯對於普通人而言,卻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們也溫良恭敬讓,我們也勤勞。可為什麼成功那麼遙遠?思索良久,從心底冒出一個聲音,一切都是命啊……………真是這樣嗎?那麼什麼又是宿命呢?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2013年,楊牧受邀來大陸宣傳以他本人為主角之一的紀錄影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並參加文化論壇、高校講座、訪談等,他與陳平原、杜維明等學者談詩歌,談傳統文化,讓不少普通讀者認識了這位詩人。直到2014年,楊牧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2015年《楊牧詩選》出版,楊牧的書出現在各大新書推薦榜單中,引發閱讀熱。
  • 李白《獨坐敬亭山》——強大而孤獨的靈魂 | 詩話傳奇
    偉大的靈魂,當他們孤獨時,其實都在找他們的同類,唐代的詩人們也是這樣的。唐詩中有三首孤獨到極致的詩,一首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這是縱向的孤獨,是跨越時代的孤獨,因此,更顯得絕望;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鬢邊不是海棠紅》星宿關係解讀:業胎,宿命的靈魂伴侶
    千古知音最難覓,「高山流水」遇知音,冥冥中的註定,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在遇見程鳳臺之前,這個有顏有趣有個性頂級才華賺錢能力max的他,生活卻一團混亂,唯有對戲曲藝術的痴迷才能排解靈魂深處那種孤獨無助絕望無力。
  • 《經典詠流傳》展現了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詩樂不朽
    廈門六中合唱團第三次登上《經典詠流傳》,《魚戲蓮葉間》以阿卡貝拉形式呈現,在孩子們的天籟之音中,展示出一副秀美的江南風景畫卷。清朗的聲音,唯美的畫面,漢樂府經典詩詞的韻律之美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許魏洲演繹的《沁園春·雪》在編曲上同樣進行了大膽創新,他先是以舒緩輕柔的聲音,將詩詞上闕中,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逶迤多姿展現的淋漓盡致。
  • 散文詩丨蘇啟平:風景深處的光芒(組章)
    吳非/攝風景深處的光芒(組章)元大都城垣遺址選一個與城垣年歲相仿的時間親近城垣,惟有夕陽高掛的黃昏。莫非這是元王朝殘留的一節脊骨,深深鑲嵌在中華大地。一把鋤頭,一對簸箕,把一座城牆壘砌,又把一個王朝埋葬。此刻,只能瞻仰。是誰狠心讓偉大的王朝如此呈現,瘦弱而頹廢。
  • 原來它本身也是一首詩
    就如同下面這首詩一樣,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傳唱度比較廣的一首。《泊秦淮》(唐)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先結合下作者的感受,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清冷月光與薄暮寒煙將冰冷刺骨的水與白沙無情籠罩。船舶停在秦淮河附近酒家的岸邊,想是為了討一杯酒嘗嘗。歌姬不知道亡國的哀怨與憤恨,隔著綿延無盡的江水還在高聲唱著《玉樹後庭花》這首亡國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