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墮胎、大出血…這部大尺度紀錄片,值得每個家庭一起看.

2021-02-06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小莫老師的溫情朗讀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懷胎8月,胎兒竟然一腳踢破媽媽子宮,幸好醫生果斷判斷,立刻把這個調皮熊孩子剖腹取了出來。

大家戲稱這孩子該去國足,但笑完之後,細看新聞——幾分鐘之間,孕婦血壓、脈搏、氧飽和度全面惡化,孕婦胎兒生命都有巨大危險。

這一年來,其實我們不斷在被事實教育,了解到生孩子,具體是怎樣一件事。

陝西榆林產婦跳樓,原來生孩子的疼痛,以及家人的不理解,足以讓一個女人選擇自殺。

北京媽媽抱女兒跳樓,家庭生活如此狗血,那些看似遙遠的坐月子期間抑鬱自殺,產後抑鬱症撞車跳樓,就在我們身邊每日上演。

當媽媽,僅是奉獻和偉大這張空頭支票,就可以支撐起來的事嗎?

「哪有生孩子不疼的?誰不是這麼過來?想當年……」

「抑鬱症?我看你就是過太舒服了,胡思亂想閒的。」

雖然時代已經來到智能、數據、科技時代,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女人依然是「生育工具」,不好用,就是產品自身質量問題。



有這樣一部紀錄片,把鏡頭聚焦在婦產科和產房,真實記錄那些生死面前的驚心動魄與艱難抉擇。

這部片子,叫做《生門》。

耗時700多天,在中南醫院婦產科,聚焦40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時的真實面貌。最後,精選了其中四個典型的故事,製作成這部片子。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與渲染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不同,它刷新了那些對「生產」無知者的認知,把生死攸關時暴露的人性撕開給你看,那是悲傷與喜悅摻雜在一起的生命底色,無法視而不見。

產房裡命懸一線的夏錦菊,在懷孕四周時就檢查出「兇險性前置胎盤」。 

生過孩子的她性格樂觀開朗,老公因為工作不在身邊,一個人躺在病房時還笑著打趣「又不是沒生過,有什麼好緊張」。

 

雖然通過剖腹產順利產下胎兒,但胎盤前置的狀況導致「大出血」,醫生建議摘除子宮,保住性命,明確表示「你同意我也得切,不同意我也要切。」


在場家屬同意籤字,然而躺在產床的夏錦菊卻央求醫生保住子宮,說自己才33歲,要是四五十歲也就無所謂了。

為此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兩次停止心跳,血都流到了地上。

醫生說:再停止心跳一次,大人就保不住了。

產房裡,一邊是剛迎來新生的嬰兒,不遠處是正與死神交手,看起來奄奄一息的母親。

 

最後,醫生相當於給她全身換血兩次,才從死神手中拽回生命。

整個過程,她的爸爸,一直對她說:我陪著你,放心。

她搶救的時候,老父親在手術室門口掩面大哭。

而她的老公,因為「工作繁忙」,人都不在這個城市,更加沒有在醫院露過臉。

來自湖北的陳小鳳懷著雙胞胎被診斷前置胎盤和糖尿病,情況緊急,需要五萬塊手術費,才能保住一大兩小的性命。

對有些人來說,五萬塊不過一趟旅行一個包,可是對靠務農為生的這一家人來說,五萬塊簡直是天方夜譚。

儘管醫院裡小鳳的丈夫也開玩笑說,孩子在肚子裡肯定比在保溫箱便宜

在醫院能不用藥,就不用藥,真的用不起。

但當聽醫生說五萬塊錢救三條人命已經很值得的時候,這一家人開始著急,想盡辦法東拼西湊。

到了這個份上,才意識到生孩子是需要花錢的嗎?是的,在部分中國農村,大家基本把生孩子,當做幸運大輪盤走一遭,懷著太多僥倖,沒有任何規劃。

但在手術室鮮血淋漓的現場,孕婦賭上去的,是整個的生命。

小鳳丈夫天真的誤解了政策,唯一一套自用房又不夠抵押貸款標準,只有向民間借貸借了兩萬塊;村裡人你幾十他幾百,還有人把下個月兒子準備結婚用的兩萬塊拿出來,但最後還不夠。

所以這個孩子出生,就背上了不知道如何還上的債。


他也只能苦笑著說,慢慢拖大吧,苦一點,大了就好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知道這樣不妥,但我們祖祖輩輩不都這麼過來嗎?

我承認他很無奈,很不易。所以他選擇一條更容易的路——不改變,不思考,不選擇。

但不代表,這是對的。

那麼,經濟狀況好,就意味著生育,更加容易嗎?

看起來比較好的李雙雙,面對是否放棄新生命的良心拷問。


28周孕期,妊娠高血壓,胎兒停止胎動。經診斷胎兒有畸形兒風險,優生科建議引產,婦產科秉著尊重生命的原則,建議剖腹產生下來再搶救。

但對家人來說,如若生下來,就要面對搶救後很可能人財兩空的結果。

戴著眼鏡的丈夫,和斯斯文文的婆家人,堅決傾向打掉孩子,避免風險。產科大夫一直和家人強調要考慮的不應該是人、財,而是人性和人道。

 

兩難之間,躺在病床上的李雙雙不發一言只是在哭,因為——


丈夫和家人掌握著最後的決定權。


產婦曾憲春的身上,背負著「重男輕女」的桎梏。


已經生了兩個女兒的她,為了給老公一家追生男孩,身體狀況不佳的她再次被推進產房,還差點被送進鬼門關。

因為和夏錦菊一樣中央性胎盤前置,隨時有生命危險。


對這種賭命懷胎追生兒子的行為,她說,我們農村和你們城市不一樣,不生個兒子是會被笑話,被看不起的。

她被推出來的時候,丈夫的妹妹掩面大哭,說嫂子太不容易了。

但,這個不容易,也不會動搖,「我們家必須要有一個兒子」的決心。

是的,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人為了家庭不破裂,用自己的命去換一個兒子。

據2005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每天約有830名婦女因為懷孕和分娩死亡。在我國,大約每4000個孕產婦中有一個死亡。

這個紀錄片的主角是四個女人,但她們在裡面說的話加起來不超過50句。李雙雙大部分時間都在無聲哭泣。

她們臉色蠟黃,嘴唇蒼白,袒露著身體,像被抬上祭壇的牲口,但生只是開始,養才是任務,往後帶著一身生產後遺症,哺乳、起夜、哄睡的,往往也是她們。邊艱難照顧三個孩子邊為一家人的生存掙扎,是常態。

可也是她們,在風險來臨時候第一個會被犧牲,男人要出軌了,家散了,社會的潛臺詞責難:「就你這黃臉婆的樣子,哪能拴住你男人的心?」

母親是會改變女人一生的身份,甚至要犧牲生命的身份,對男人來說,「不想人財兩空」的懦弱,「沒錢先養吧…」的無力,「我老婆真苦」但內心依然執著要兒子的自私…

恕我直言,對某些人,「父親」,只是男人需要向家族、風俗和社會交差的任務。

不要過度美化母愛,因為做母親應該是自然與美好,而不是苦難和偉大

知乎上一位男性觀眾的影評,樸素而感人。

「如果有一天,我要當一個父親,我一定要是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希望你可以遇到一個這樣的男人。

最後,願所有女人都可以懂——

你首先是人,然後是女人,最後才是母親。

請足夠珍惜,你同樣珍貴、也是限量版的一生。


● 電臺配樂:烏達木《夢中的額吉》●

筱懿的囉嗦:

今天周末,也是重陽節,為什麼用這麼驚悚的標題?或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周末,一家人也難得有相對長的時間安靜坐下來,交流彼此的所見、所聞、所感,假如這個周末你湊巧有空,妻子湊巧在身邊,或者你們湊巧打算要孩子,歡迎一起看看這部紀錄片。

很多美好,都伴隨著泥濘和艱辛誕生,比如孩子。如果沒有換位思考的體諒,沒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男人很難認同當媽媽是一件普通卻很偉大的事情。

祝你過一個不同的周末,別忘了去看看或者問候一聲自己的父母。

筱懿

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新浪微博@sofialifehere

●     聽說點讚的人會更美    ●

相關焦點

  • 這部大尺度歐洲電影,講述的也是校園墮胎那些事,但絕不狗血
    這部大尺度歐洲電影,講述的也是校園墮胎那些事,但絕不狗血麗達和小古是羅馬尼亞首都某大學的學生,這天從早上起原來,小古意外懷孕,而當時的羅馬尼亞是不允許墮胎的,私自墮胎者會被判處監禁三年的刑罰。中年男人是個醫生,他們要在這間賓館房間內,給小古做墮胎手術。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們、家長們,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這是一部特別注重以思想創新、文化文明和高質量精神生產為主線回顧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
  • 最近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家長,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
  • 《天使在南京》很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紀錄片《天使在南京》是一部拍得並不咋樣,但是卻很值得一看的紀錄片。單看名字,沒準會以為這又是一部和「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紀錄片,其實不是。南京長江大橋,曾經一度是中國最高的大橋,也因為其高,在大橋上往下跳的人也不少。有這麼一個叫陳思的人,他每個周末總騎個車上大橋轉悠,看見有輕生苗頭的人,就湊上去和人攀談,把他們從大橋上給勸了下去。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教育光影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李軍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家長,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
  • 每個母親必看的紀錄片《生門》,看盡人生冷暖喜樂
    2017年12月21日,東方衛視播出一檔劇集式紀錄片《生門》,講述中國產房發生的悲歡離合。記錄片拍攝組歷時三年,跟拍80名孕婦最終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讓人震撼的紀錄片。平時看電視劇、電影,讓很多人有個誤解,生孩子好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殊不知,進入產房之前和之後,有太多太多未知等著你,突發事件隨時都會發生。因妊娠高血壓而必須終止妊娠的方萌說:「12月2號去檢查還是正常的,一個星期不到就成了這個樣子。」即使產檢一切正常,產程中也可能隨時出現大出血等突發狀況。在待產室,各種狀況也是每天發生。
  • 25部最值得陪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
    所以配合著科普類的紀錄片就會靠譜很多。今天為大家推薦25部紀錄片,希望有用!原本討厭任何蟲子的我,看本片時居然也覺得它們有些可愛。在這裡,平時令人「恐怖」的蟲子門展現出了另一種不一樣的美。看這部紀錄片時,不僅僅要帶著欣賞的態度來看,更要帶著期待與好奇的態度欣賞。欣賞每一秒的畫面,期待下一秒的精彩。
  • 被央視震驚了,豆瓣評分9.4,這部最新紀錄片非常值得和孩子一起看,附觀影連結
    ,很多人先想到的是BBC,因為BBC的紀錄片口碑極高,也是很多孩子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識啟蒙的首選。這是孩子認識祖國,學習地理及人文知識的絕佳教材,也非常適合全家一起觀看,那感覺像是在旅行。超清預告片《航拍中國》 | 03'59''這部紀錄片是中國有史以來航拍規模最大,單集投資金額最高的航拍紀錄片。
  • 這部家庭紀錄片,是嚴冬裡最溫暖的「春天」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很好的記錄者,拿起手機,相機,記錄自己的生活、家人、環境,往後回看,都是珍貴的時光記錄。如果我們運氣好的話,未來這樣的私人紀錄片會越來越常見,人類的語言符號會被個性化的情感表達瓦解,語言這袋巧克力球也會慢慢失去它的生硬隔絕和高低價碼。就是到後面大家都看得很模糊,因為一直在摘眼鏡擦眼淚摘眼鏡擦眼淚。一定要帶家人去看!一定要帶家人去看!一定要帶家人去看!
  • 【文明家庭好家風】這部紀錄片值得看!
    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而那些至今閃耀光輝的家風家訓,對現代家庭教育依然有著很多啟示。
  • 李小璐為PGONE墮胎大出血?「半luo」自拍,姿勢誘人!「求你要點臉吧」
    經典大瓜,小桃紅在這裡就不贅述,不清楚李小璐出軌詳情的,可以翻看歷史文章嗷~這裡講一個新瓜,就在李小璐和PGONE的酒店偷情視頻被洩露後,又有網友爆料:李小璐為PGONE墮胎大出血!因為家庭背景的薰陶,李小璐也早早地踏上了演藝之路。
  • 50部最值得陪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上)
    導演:呂克·雅克時長:80分鐘在哪看: 騰訊視頻、優酷視頻這部片子豆瓣評分9.4,好於97%的紀錄片。第一次知道紀錄片可以這麼拍。「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一種對於回歸的承諾。」雅克·貝漢以這樣一句話帶我們踏上了鳥與夢飛行之旅。我們不是在看電影畫面裡的鳥兒們遷徙,而是自己在和它們一起飛越千山萬水,一起扇動著雙翼在天空中趕路,跟著鳥兒實現它們的夢想。
  • 為什麼墮胎之後女生往往會和男朋友分手?
    墮胎到底有可怕?為什麼電影和小說包括顯示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女朋友墮胎之後,兩個人都很傷心,這時候,女孩往往會雪上加霜提出分手。為什麼不能繼續在一起?先給大家說一下墮胎的危害:一、從醫生的角度來講身體方面:墮胎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第一個就是死亡,全球每年因墮胎而死的有7萬多人。少女墮胎嚴重的併發症多為大出血而死,這種大出血能夠導致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還有嚴重的感染,如不孕、流產、子宮外孕、死產、急性腹膜炎,敗血症,子宮破裂、穿孔,都會導致死亡。
  • 紀錄片版《生門》:打開中國家庭的生活之門
    可以說,《生門》不僅是有關生育的故事、婦產科的故事,還是40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故事。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敘述生命之初的粗糲,以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發現普通家庭的悲喜,2017年年底開播的《生門》是罕有的以生育為題材的國產紀錄片。
  • 電影:反墮胎電影:《計劃外》
    反墮胎電影:《計劃外》由於全球每天墮胎的數量巨大,中國又是墮胎最嚴重的國家、世界華語微電影比賽組委會希望讓全球那些沒有任何渠道了解墮胎是對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母腹中的微笑:紀錄片《子宮日記》
    當初妻子懷孕後,好幾位朋友推薦我看《子宮日記》。我承認,從未有一部紀錄片像這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片子,如此震動我的身體靈魂。我四處宣揚,只為了敦促周圍一切已做父母、將做父母和不打算做父母的人,說,子宮日記,你看了沒有?猶太人和基督徒都認為生命是從母腹中開始的。胚胎是人,這一觀念在《聖經》中最直接和生動的描述,在《詩篇》第139篇。
  • ​書希望被人看,這部紀錄片也值得被你們看
    這部紀錄片去年一上線,便收穫了豆瓣9.5和B站9.9的高分評價。戳上方海報跳轉播放作品共五集,以書為題材,聚焦的是編輯、譯者、裝幀設計師、書店老闆、舊書藏家、繪本作者、閱讀推廣人等一群繞著書打轉卻隱身於書後的理想主義者們,娓娓講述一場場有趣而動人的相遇。
  • 豆瓣9.1|每個姑娘都該看看這部大尺度日劇!
    所以在這個適合追劇的周五夜晚,不如和我一起看看這部談性日劇:《17.3 about a sex》觀看渠道:後臺發送關鍵詞「17.3」即可獲取>不少人都拿這部劇和《性愛自修室》作比較。哪怕每個人對它的理解不同,也沒抨擊他人的必要。相反的,現在本該是一個女性開始學會取悅,且允許「自愛」的時代,任何合理合法的自給自足都值得被尊重。這部劇真的是我至今為止看過的,最好且最溫柔的性教育電視劇了。
  • 多省出臺學校「十不得」,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很擔心普通家庭孩子
    一.減負減到一定程度,普通家庭的孩子會怎樣?但是最近看了一部BBC拍攝的教育紀錄片,讓我感到有點兒擔心:減負減到一定程度,普通人家的孩子,究竟會有著什麼樣的未來?這部教育紀錄片叫做《學校交換:階級分化》,講述的是一所普通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校長,各帶著3名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交換學習,通過這段交換體驗,太探索一些教育問題。
  • 邊看電視邊學歷史!這部紀錄片值得家長帶著孩子看起來!
    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家長,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