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小莫老師的溫情朗讀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懷胎8月,胎兒竟然一腳踢破媽媽子宮,幸好醫生果斷判斷,立刻把這個調皮熊孩子剖腹取了出來。
大家戲稱這孩子該去國足,但笑完之後,細看新聞——幾分鐘之間,孕婦血壓、脈搏、氧飽和度全面惡化,孕婦胎兒生命都有巨大危險。
這一年來,其實我們不斷在被事實教育,了解到生孩子,具體是怎樣一件事。
陝西榆林產婦跳樓,原來生孩子的疼痛,以及家人的不理解,足以讓一個女人選擇自殺。
北京媽媽抱女兒跳樓,家庭生活如此狗血,那些看似遙遠的坐月子期間抑鬱自殺,產後抑鬱症撞車跳樓,就在我們身邊每日上演。
當媽媽,僅是奉獻和偉大這張空頭支票,就可以支撐起來的事嗎?
「哪有生孩子不疼的?誰不是這麼過來?想當年……」
「抑鬱症?我看你就是過太舒服了,胡思亂想閒的。」
雖然時代已經來到智能、數據、科技時代,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女人依然是「生育工具」,不好用,就是產品自身質量問題。
有這樣一部紀錄片,把鏡頭聚焦在婦產科和產房,真實記錄那些生死面前的驚心動魄與艱難抉擇。
這部片子,叫做《生門》。
耗時700多天,在中南醫院婦產科,聚焦40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時的真實面貌。最後,精選了其中四個典型的故事,製作成這部片子。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與渲染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不同,它刷新了那些對「生產」無知者的認知,把生死攸關時暴露的人性撕開給你看,那是悲傷與喜悅摻雜在一起的生命底色,無法視而不見。
產房裡命懸一線的夏錦菊,在懷孕四周時就檢查出「兇險性前置胎盤」。
生過孩子的她性格樂觀開朗,老公因為工作不在身邊,一個人躺在病房時還笑著打趣「又不是沒生過,有什麼好緊張」。
雖然通過剖腹產順利產下胎兒,但胎盤前置的狀況導致「大出血」,醫生建議摘除子宮,保住性命,明確表示「你同意我也得切,不同意我也要切。」
在場家屬同意籤字,然而躺在產床的夏錦菊卻央求醫生保住子宮,說自己才33歲,要是四五十歲也就無所謂了。
為此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兩次停止心跳,血都流到了地上。
醫生說:再停止心跳一次,大人就保不住了。
產房裡,一邊是剛迎來新生的嬰兒,不遠處是正與死神交手,看起來奄奄一息的母親。
最後,醫生相當於給她全身換血兩次,才從死神手中拽回生命。
整個過程,她的爸爸,一直對她說:我陪著你,放心。
她搶救的時候,老父親在手術室門口掩面大哭。
而她的老公,因為「工作繁忙」,人都不在這個城市,更加沒有在醫院露過臉。
來自湖北的陳小鳳懷著雙胞胎被診斷前置胎盤和糖尿病,情況緊急,需要五萬塊手術費,才能保住一大兩小的性命。
對有些人來說,五萬塊不過一趟旅行一個包,可是對靠務農為生的這一家人來說,五萬塊簡直是天方夜譚。
儘管醫院裡小鳳的丈夫也開玩笑說,孩子在肚子裡肯定比在保溫箱便宜。
在醫院能不用藥,就不用藥,真的用不起。
但當聽醫生說五萬塊錢救三條人命已經很值得的時候,這一家人開始著急,想盡辦法東拼西湊。
到了這個份上,才意識到生孩子是需要花錢的嗎?是的,在部分中國農村,大家基本把生孩子,當做幸運大輪盤走一遭,懷著太多僥倖,沒有任何規劃。
但在手術室鮮血淋漓的現場,孕婦賭上去的,是整個的生命。
小鳳丈夫天真的誤解了政策,唯一一套自用房又不夠抵押貸款標準,只有向民間借貸借了兩萬塊;村裡人你幾十他幾百,還有人把下個月兒子準備結婚用的兩萬塊拿出來,但最後還不夠。
所以這個孩子出生,就背上了不知道如何還上的債。
他也只能苦笑著說,慢慢拖大吧,苦一點,大了就好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知道這樣不妥,但我們祖祖輩輩不都這麼過來嗎?
我承認他很無奈,很不易。所以他選擇一條更容易的路——不改變,不思考,不選擇。
但不代表,這是對的。
那麼,經濟狀況好,就意味著生育,更加容易嗎?
看起來比較好的李雙雙,面對是否放棄新生命的良心拷問。
28周孕期,妊娠高血壓,胎兒停止胎動。經診斷胎兒有畸形兒風險,優生科建議引產,婦產科秉著尊重生命的原則,建議剖腹產生下來再搶救。
但對家人來說,如若生下來,就要面對搶救後很可能人財兩空的結果。
戴著眼鏡的丈夫,和斯斯文文的婆家人,堅決傾向打掉孩子,避免風險。產科大夫一直和家人強調要考慮的不應該是人、財,而是人性和人道。
兩難之間,躺在病床上的李雙雙不發一言只是在哭,因為——
丈夫和家人掌握著最後的決定權。
產婦曾憲春的身上,背負著「重男輕女」的桎梏。
已經生了兩個女兒的她,為了給老公一家追生男孩,身體狀況不佳的她再次被推進產房,還差點被送進鬼門關。
因為和夏錦菊一樣中央性胎盤前置,隨時有生命危險。
對這種賭命懷胎追生兒子的行為,她說,我們農村和你們城市不一樣,不生個兒子是會被笑話,被看不起的。
她被推出來的時候,丈夫的妹妹掩面大哭,說嫂子太不容易了。
但,這個不容易,也不會動搖,「我們家必須要有一個兒子」的決心。
是的,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人為了家庭不破裂,用自己的命去換一個兒子。
據2005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每天約有830名婦女因為懷孕和分娩死亡。在我國,大約每4000個孕產婦中有一個死亡。
這個紀錄片的主角是四個女人,但她們在裡面說的話加起來不超過50句。李雙雙大部分時間都在無聲哭泣。
她們臉色蠟黃,嘴唇蒼白,袒露著身體,像被抬上祭壇的牲口,但生只是開始,養才是任務,往後帶著一身生產後遺症,哺乳、起夜、哄睡的,往往也是她們。邊艱難照顧三個孩子邊為一家人的生存掙扎,是常態。
可也是她們,在風險來臨時候第一個會被犧牲,男人要出軌了,家散了,社會的潛臺詞責難:「就你這黃臉婆的樣子,哪能拴住你男人的心?」
母親是會改變女人一生的身份,甚至要犧牲生命的身份,對男人來說,「不想人財兩空」的懦弱,「沒錢先養吧…」的無力,「我老婆真苦」但內心依然執著要兒子的自私…
恕我直言,對某些人,「父親」,只是男人需要向家族、風俗和社會交差的任務。
不要過度美化母愛,因為做母親應該是自然與美好,而不是苦難和偉大。
知乎上一位男性觀眾的影評,樸素而感人。
「如果有一天,我要當一個父親,我一定要是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希望你可以遇到一個這樣的男人。
最後,願所有女人都可以懂——
你首先是人,然後是女人,最後才是母親。
請足夠珍惜,你同樣珍貴、也是限量版的一生。
● 電臺配樂:烏達木《夢中的額吉》●
筱懿的囉嗦:
今天周末,也是重陽節,為什麼用這麼驚悚的標題?或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周末,一家人也難得有相對長的時間安靜坐下來,交流彼此的所見、所聞、所感,假如這個周末你湊巧有空,妻子湊巧在身邊,或者你們湊巧打算要孩子,歡迎一起看看這部紀錄片。
很多美好,都伴隨著泥濘和艱辛誕生,比如孩子。如果沒有換位思考的體諒,沒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男人很難認同當媽媽是一件普通卻很偉大的事情。
祝你過一個不同的周末,別忘了去看看或者問候一聲自己的父母。
筱懿
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新浪微博@sofialifehere
● 聽說點讚的人會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