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慈與仁慈
經文: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 4:32 )
「要仁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和合本修訂版二零一零》
這是兩種翻譯的聖經版本,差別就在翻譯上:即「恩慈」「仁慈」。從漢語的意思來看,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但可以理解這個詞更加豐富的意義了。
一個人身體有了疾病,其實就是身體裡的毒素累積過多而導致的結果; 同樣一個人靈性上有了疾病,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屬靈生命的成長; 在教會當中有了這些「毒素」的存在,依然會影響到我們團契生活的健康,教會的正常的發展。在上一篇《苦毒與惡毒》當中即上一節經文(參弗4:22),主要分析了苦毒等與惡毒的含義及其危害,所以務必要使我們加以謹慎。本篇則從這節經文的教導來說明我們當怎樣去毒與除毒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在這裡保羅重點講了「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三個方面。
我們先通觀這節經文就可以看出: 要解決上一節經文所指出的那些問題,即去除苦毒(素)與惡毒的辦法,隱約可以看見是信仰的辦法、信靠的辦法、是「在基督裡」救恩的辦法。這個辦法也是基督徒處理任何事情的辦法,我們在此特別強調一下,這並非是多餘的提醒,作為軟弱的人來講,我們有時候有意無意地尋求了別的辦法,那當然是錯誤的辦法,事實上,這才是唯一正確的辦法。
當「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在我們身上或我們之間發生以後,破壞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團契失去了和睦,教會失去了和諧,其實這些是我們靈性上的毒瘤,所以要儘快地乾淨地除掉才行。保羅在此直接了當地說明「要」如何如何,在這裡「要」字表明的是一個命令的語氣,指出這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正確的辦法,要人必須要去遵守並實行出來的。
「以恩慈相待」。「恩慈」: 希臘文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內心的意向,想到別人的事,好像自己的事一樣。恩慈已經學會了時時向外看,不向裡看的秘訣。他告訴我們,饒恕別人,像神饒恕我們一樣,這就是恩慈。保羅用一句話,寫下了人際關係的定律——我們要待別人,像耶穌基督待我們一樣。
「恩慈」的含義有溫柔、關懷、助人、有禮、仁慈、中用、施與,並把恩惠傾流給人。與疏忽、嚴苛、刻薄、苦澀、怨恨相反。恩慈原文有親屬關係的意思,即對待別人如同對侍自己的親人一般。因為信徒彼此互為主內之弟兄姊妹,我們通常要說的一句話「 假如他(她)是你的親人你會這樣對待他(她)嗎」。保羅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3:12)
積極的方面,應以「恩慈相待」。「恩慈」是聖靈的果子之一(參加5:22),是上帝本性中的一種美德(詩103:8)。上帝既用恩慈待我們,我們也當用恩慈待弟兄,以恩慈待人,存慈善(愛)之心,亦是我們對上帝之感恩。給別人恩典,使別人從我們而得好處。以這種愛心的原則待人,必能使我們與人和睦相處。自然那些苦毒(毒)與惡毒的事情就少於發生或不予發生。
「存憐憫的心」,意思就是: 縱然看見那些在靈性或其他方面遠不如自己的人,其處事的態度傲慢而無知,仍當存憐憫他們軟弱的心饒恕他們,忍耐他們,等候看見他們的長進與蒙恩。事實上自以為是的人不少,我們也常常如此,面對這種人或事,則要以柔克剛,所以憐憫是克制血氣的利器,是去毒與除毒的法寶。「存」是一直當保持的這種心態,這不但不至絆跌那些軟弱的弟兄,也可以保持和睦的生活。
「憐憫」意指憐恤、體諒、仁愛、溫柔、溫情。就是明白別人的痛楚、問題與困難,同情別人在情緒及精神上,身體及靈性上的境況。「憐憫」就是以溫柔的心對待這些人。保持這樣的屬靈品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恰恰是「憐憫」的可貴之處。主耶穌也應許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聖徒們亦有如此的經驗與忠告: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12:9)「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亦表明他們對每一個信徒的期待。這樣就能避免苦毒與惡毒的事情在我們中間發生。
「要彼此饒恕」。「饒恕」意指以慈悲的心腸,寬恕別人的過失。請注意,這人的確做錯了; 他的確傷害了我們,使我們受痛苦。但主的命令是: 我們仍然寬恕他,不懷恨他。因為懷恨不僅有傷別人和報復的意識,實則也有對自己靈性及身體的傷害。通俗地說: 有了毒素要儘快排毒,有了毒根要儘快拔掉,有了毒瘤要儘快除掉,否則毒要擴散,「越爛越大」。那麼饒恕就是最好的方法。
我們要彼此饒恕,因為上帝已經饒恕了我們。無論別人怎樣惡待我們,也遠遠不及我們惡待上帝的程度。但上帝已經寬恕我們了。為什麼?為基督的緣故;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我們的過犯得到赦免。無論我們做了什麼——抗拒祂,咒詛祂,漠視祂,輕忽祂,抵擋祂,當我們求饒恕時,上帝都一一赦免。這是不僅說明了要饒恕的原因,更說明饒恕的主動性,人往往是等著別人先道歉,實則因礙於面子而失去了太多饒恕的機會,實際上是失去了自己得釋放(懷)的機會,失去了去毒與除毒的機會,自然也失去了蒙福的機會。
要點是: 因著基督為我們所做的,我們應該寬恕別人,不論別人做了什麼。所以耶穌教訓說 「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做至高者的兒子; 因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5–36)即使面對多次傷害了你的人,越是惱恨、忿怒還是解決不了問題,耶穌說 「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迴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路17:4)所以終必得勝的還是饒恕。保羅也曾有多方面的勸勉: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3)所以我們當謹記在心。
「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本句解明要怎樣地「彼此饒恕」,就是要像上帝在基督裡饒恕我們那樣的饒恕,不是表面上饒恕,而是內心卻懷恨,或暫時不追究,日後仍要算帳; 乃是真正的饒恕,不留痕跡,不存成見的饒恕。這才能使我們與弟兄之間有真正的和諧,而實在地彼此相愛。
去毒與除毒不僅是我們身體健康的保證,也是靈命健康的保證,教會健康發展的保證。所以我們當以恩慈相待。願上帝保守我們,阿們!
感謝關注梓潼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微信公眾號,後續有精彩內容會第一時間發送給你
訂閱方式:
請詳見推文頂部
投稿郵箱:
33831588@qq.com
梓潼縣基督教聚會地址:
文昌鎮萬安街335-337號二樓
長按下面二維碼3秒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