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中考難,高考難,大陸學生課業負擔大,學習苦不堪言。其實,海峽對岸的臺灣學生也是一樣。
臺灣學生有多苦?從補習班的數量可見一斑。據了解,現今臺灣註冊的補習班有將近2萬家。這些補習班大多集中在臺北的南陽街,因為南陽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所以補習班都希望討討彩頭、沾沾喜氣。雖然諸葛亮似乎並未參加過什麼考試,但是這擋不住熱情的學生家長。根據臺教育部門的數據,2018年臺灣小學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參加補習,周中放學之後參與補習的每10人中則有5人。
為何剛上小學補習就那麼多?因為競爭太過激烈。從1954年到2001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一直實行「一考定終身」的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臺當局看到這種情況,也希望為學生減負。所以在2002年之後,臺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結果,學生課業壓力反而更大了。因為不但文化課要補課,體育和藝術也要補課,許多學生苦上加苦。
另外,家長們的焦慮感也是補習班大行其道的原因。許多家長表示,看到每個孩子都在補,互相比較下,大家難免都會緊張。有人每周上5天家教班,也有人從小在全英語輔導班上課。不免有家長感嘆:「不補行嗎?!」近年來,臺灣地區推行的108教改,也號稱要為學生減負,但據島內師生反應,實際上還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
其實,只要臺灣社會各階層之間依然存在不平等的狀況,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的需求就不會消失,學生的課業壓力就很難減輕。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傳統,更讓臺灣家庭對下一代的教育不惜一擲千金。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使得兩岸年輕人在「痛並快樂著」的青春話題上,多了不少共同語言。
策劃/牛寧
文案/鄭雲天
主播/鄭雲天
後期/趙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