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將星閃耀——海軍上將拉姆齊從敦刻爾克到諾曼第的徵程

2021-02-18 點兵堂

 

在剛剛落幕的第75屆金球獎頒獎典禮上,英國老戲骨加裡•奧德曼憑藉在邱吉爾傳記片《至暗時刻》裡殿堂級的演技眾望所歸地將劇情類影帝桂冠收入囊中。此片在國內公映時同樣贏得掌聲一片,同時也再次將觀眾的視線帶領回77年前英國歷史上一段風雷激變的「至暗時刻」。

 

當時,大半個歐洲淪陷於納粹的鐵蹄之下,30多萬英國陸軍精華被困在法國幾個巴掌大的港口命懸一線。自特拉法爾加海戰以來,這個縱橫五湖四海的海洋霸主第一次感到亡國之虞。如果不是被邱吉爾後來盛讚的「奇蹟般的解救」,恐怕二戰和整個歷史進程都要改寫。

敦刻爾克大撤退舉世聞名,行動總指揮卻鮮為人知。本文就將介紹這位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在「至暗時刻」讓邱吉爾以政治生命相託之人:伯特倫·拉姆齊。先帶領30萬遠徵軍回家,再指引英美盟軍反攻回法國,拉姆齊以史詩一般的個人經歷完成了皇家海軍一次華麗轉身,他何以在敦刻爾克力挽狂瀾?他在諾曼第登陸行動做出了怎樣的幕後貢獻?

 

本文主角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

 

這個奇蹟的締造者有運籌帷幄的國家領袖,有千萬浴血奮戰的英法聯軍官兵,更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名字: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敦刻爾克撤退行動的總指揮,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從帶領30萬遠徵軍回家,到指引英軍反攻回法國,拉姆齊以史詩一般的個人經歷完成了皇家海軍一次華麗轉身,這篇文章就將介紹他功勳卓著的一生。他何以在敦刻爾克力挽狂瀾,他在諾曼第登陸行動做出了怎樣的幕後貢獻。

 

電影《至暗時刻》裡被邱吉爾一個深夜電話叫醒的拉姆齊海軍中將,背景就是多佛爾海區司令部,電影也簡單交代了「發電機行動」得名的由來——拉姆齊的靈感

 

電影裡新首相用暱稱來稱呼這位多佛爾海區司令,暗示出兩人之間的交情。事實上,早年邱吉爾在就第4輕騎兵團服役時,他的指揮官就是拉姆齊的父親,下文我們能看到,邱吉爾任海軍大臣後對拉姆齊有知遇之恩,而拉姆齊也沒辜負對方的信任

身世顯赫 

1883年1月20日,伯特倫·拉姆齊出生於倫敦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父親官至陸軍準將。和那個年代絕大多數名門子弟一樣,拉姆齊16歲時順理成章地進入皇家海軍,以準尉軍銜在不列顛尼亞號上服役。要知道,這艘螺旋槳驅動的一級艦接納過不少皇親貴胄和名將,顯赫如第一海軍大臣羅斯林·威姆斯爵士、地中海艦隊總司令安德魯·坎寧安甚至英王喬治五世!

 

青年拉姆齊才思敏捷,表現出很強的現代戰爭思維,而不斷開拓高精尖技術正是皇家海軍稱霸全球的關鍵之道,還有哪裡比海軍更能為這個青年才俊提供大展宏圖的機遇呢?在1905年拉姆齊晉升為上尉,奉命參與無畏級戰列艦項目,兩年後轉到新月號(HMSCrescent),因表現出眾,又先後進入海軍信號學院和皇家海軍軍事學院進修。一戰爆發前夕,拉姆齊以少校軍銜畢業,重返「無畏」,一路順風順水、前途光明。大艦隊的第一巡洋艦分艦隊司令羅伯特·阿巴思諾特爵士曾邀請這個年輕人擔任自己的副官。由於心懷帶兵親徵的壯志,拉姆齊婉言謝絕了這份美差,結果意外地救了自己一命,因為日德蘭海戰中,阿巴思諾特的護衛號巡洋艦被擊沉,艦上無人生還。

 

 

1930年12月10日,拉姆齊指揮的「肯特」號重巡洋艦在上海掛上彩旗慶祝喬治五世登基為印度國王周年紀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姆齊先後指揮M25號淺水重炮艦和「布洛克」號驅逐艦(HMS Broke)。1918年5月,「布洛克」號隨艦隊突襲比利時奧斯坦德的德國潛艇基地,指揮官拉姆齊受到戰報嘉獎。一戰結束後,他被調到傑裡科上將的參謀部,其間多次被派往印度等英帝國自治領,任務是走訪和評估海軍軍力,並據此調整政策。1923年,拉姆齊晉升為上校,隨後兩年指揮「達娜厄」號輕巡洋艦(HMS Danae)。1927年到1929年間,他在皇家海軍軍事學院任教,1929年,被任命為新下水的郡級重巡洋艦「肯特」號(HMS Kent)的艦長,並被派往皇家海軍中國分艦隊,擔任參謀長。1931年,拉姆齊在帝國國防大學重拾教鞭,1933年-1935年指揮「皇權」號戰艦,隨後擔任本土艦隊司令羅傑·巴克豪斯爵士(RogerBackhouse)的參謀長並晉升海軍少將。值得一提的是,拉姆齊與長官巴克豪斯交情篤深,但兩人在本土艦隊的組織建設問題上存在不小的分歧:巴克豪斯是傳統的納爾遜派,看重大權在握,集中控制;拉姆齊觀念更開放,傾向於委派代表,讓指揮官自主創新。

 

三十年代,皇家海軍的戰前歲月風平浪靜。1938年,拉姆齊少將被列入退役軍人名錄。此時,他幾乎指揮過海軍所有類型的軍艦,外界對他的評價是一絲不苟、吹毛求疵、標新立異之人,他性情也不乏頑固的一面,視按部就班為作風僵化,難以忍受這樣開展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與巴克豪斯的分歧從暗到明,似乎已不可調和。此外,他作為高級軍官的時間只有十年,這在歷史悠久的皇家海軍只能被視作資歷平平,當時軍中也沒有指揮官崗位空缺。總而言之,拉姆齊蒸蒸日上的軍事生涯看似到頭了。

 

鎮守多佛爾


退役並沒有如期進行下去,30年代末期,一系列政治衝突令歐洲時局急劇惡化,海軍大臣邱吉爾請回了拉姆齊,讓他負責多佛爾海域的巡邏事務。多佛爾位於英格蘭東南端,隔著淺淺的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距僅有40公裡,自古就是抵禦外敵的戰略要地。當年拿破崙如日中天時,英國就曾在多佛爾的一座古堡裡挖掘地道以防不備,而一個半世紀以來,日耳曼人的入侵同樣是大英帝國揮之不去的陰霾。現在,拉姆齊將坐鎮多佛爾,致力於抵禦納粹德國的威脅。平日裡人跡罕至的城堡地道被他改造成一個完善的前線指揮中心,部門齊備,擁有最先進的通訊和測繪設施。

 

在拉姆齊遊說下,多佛爾海區從上一級的諾爾海軍軍區獨立出來,負責保護英吉利海峽的海運交通,擊退敵軍驅逐艦,阻斷德國潛艇的航道。拉姆齊本人於1939年8月擔任了多佛爾海區司令。特殊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的責任,決定了他和他麾下這支軍隊肩負著英國人民的託付和皇家海軍的榮耀。憑藉多年戰術修養、深謀遠慮和一份幹勁,拉姆齊確實不負眾望,在自己職業生涯後半程煥發生機。

 

拉姆齊在多佛爾城堡密切關注著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法國海岸

 

守護了英帝國心臟900多年的多佛爾城堡今天已經成為著名的歷史名勝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次年5月10日,德軍對法國、荷蘭、比利時發動閃擊戰。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穿過阿登山區,在色當大敗法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英吉利海峽。儘管聯軍在阿拉斯、阿布維爾局部組織起出色的反擊,但十天後,德軍裝甲洪流依然突破到法國北部的阿布維爾附近。至5月21日,大部分英國遠徵軍被困在法國北部沿海幾個港口,背後就是英吉利海峽。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意識到大勢已去的遠徵軍總司令戈特子爵兩天前就向倫敦提出通過海路撤離,並且下令先行撤走2.7萬非戰鬥人員,當時戈特選擇的幾個撤退港口中就包括敦刻爾克。

 

遠徵軍在敦刻爾克苦苦支撐時。在多佛爾,拉姆齊中將臨危受命,負責將幾萬乃至幾十萬同胞救回祖國。5月20日,他在司令部發電機室緊急制定了第一套撤退方案,這就是著名的「發電機」計劃。起初,皇家海軍悲觀地預估敦刻爾克失守只在朝夕之間,發電機行動只能維持兩天,撤走約4.5萬人。天無絕人之路,這時希特勒對他的裝甲部隊下達了謎一樣的「停止前進」命令,這為陷入絕境的英軍爭取到一線生機,他們得以鞏固敦刻爾克外圍防線。這裡還必須要提到法國第1集團軍剩餘4萬官兵堅守裡爾,從5月25日到6月1日,他們拖住了數量三倍於己的德軍,英國海軍得以從敦刻爾克又救走了約10萬人。

 

在裡爾的法軍和在敦刻爾克外圍的英軍後衛部隊用鮮血和生命為撤退爭取寶貴的時間,30多萬遠徵軍的命運就取決於拉姆齊能不能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了。此時的他不辱使命,以一絲不苟的作風和不屈不撓的決斷力控制住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形勢,他指揮著約700艘艦船,動員和管理了數百艘民用船隻,夜以繼日調度協和調撤退行動。而且,他一直主張的委任和創新也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他授予下屬自主處置權,允許海灘、港口和海上的指揮官們見機行事,不用固守上級指令。其中尤以威廉·坦南特上校表現最為突出,此君被派往敦刻爾克負責碼頭組織工作,監督救援船隊的分配和裝載。事實證明,正是坦南特團隊出色的組織,30多萬人擠在一個港口的撤退才沒有演變為一場災難。

被救回英國的聯軍士兵正在上岸


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一個德國士兵正在觀望堤岸上大量被留在法國淪為戰俘的英法士兵,注意他右手邊的MG34機槍

 

在英國海陸空三軍的共同努力下,撤退行動從原本計劃的兩天堅持到了九天,總共33.8萬多聯軍從敦刻爾克逃離了納粹的魔掌,他們之中除了英國遠徵軍,還有4萬多法國和比利時官兵。當然,自古「傳奇」「奇蹟」大都有幸運女神垂青,敦刻爾克撤退期間,平穩的天氣就幫了英軍大忙。不過,驚人的成就背後是高昂的代價,皇家海軍在行動中共失去了11艘驅逐艦和掃雷艦,26艘中小型軍艦受損。

 

敦刻爾克撤退中,最享譽盛名的莫過於將民間小船的傳奇:商船、民船的船主們響應政府號召,穿越英吉利海峽,總共將近10萬人帶回家。這裡需要澄清兩點:一,由於事態緊急,很多小船屬於在船主不知道的情況下被海軍徵用和操控的,自發且親自前往法國的船主只佔很少一部分。二,僅就結果而言,小船的貢獻遠不如軍艦、大型渡輪和敦刻爾克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民船隻在5月30日、31日兩天大規模出現。只有5月30日一天,從海灘被小船運走的士兵多於直接從港口撤離的士兵。民間小船的貢獻不可否認,但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才是多年來英國人濃墨重彩宣揚了一代又一代的主要原因。

 

發電機行動期間,邱吉爾(左)和拉姆齊在多佛爾司令部研究地圖

 

鑑於在發電機行動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拉姆齊被授予二等巴斯勳章。他在向喬治六世做匯報時立下保證,這次撤退會成為戰爭的轉折點。邱吉爾在給他的賀信中寫道:「如此艱難的任務所需要的充沛精力和深謀遠慮,以及冒著失敗的危險完成這項任務所需要的勇氣,使你能充分地顯示出你的才華。」

 

法國戰役塵埃落定後,拉姆齊將工作重心轉向抵禦德軍入侵,繼續坐鎮多佛爾司令部長達兩年。1940年夏秋,皇家空軍挫敗了德國空軍的大舉空襲,暫時消除了入侵之虞,但次年下半年,蘇軍一潰千裡,失敗與毀滅看似只是時間問題,屆時英國海岸或許就是下一個主戰場。直到1942年上半年,西邊是美軍介入歐洲戰場,東邊是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屹立不倒,英國上下懸著的心才真正放下——那時英國人當然不知道,其實希特勒早在一年前就打消了對英國的非分之想。

 

計劃專家


1942年5月,盟軍亟不可待,準備反攻歐洲,拉姆齊入選計劃班子的核心團隊。不過,當時正是德軍最猖狂的一年,殘酷的局勢清晰表明,登陸歐洲大陸非一朝一夕可成。所以,拉姆齊轉到激戰正酣的地中海戰場,頂頭上司是地中海艦隊總司令安德魯·坎寧安。

頭頂著敦刻爾克大英雄的光環,堆積如山的計劃便落到拉姆齊肩上,他被任命為北非登陸行動的海軍副司令。1943年7月,他進而擔任西西里登陸戰的東部特混艦隊司令,指揮795艘軍艦和715艘登陸艦,負責運送英軍第8集團軍。這就意味著要與以性格乖張聞名的蒙哥馬利密切合作,需要圓滑高明的社交手腕,這方面拉姆齊做得有口皆碑。他和他的參謀部本著跨軍種合作精神,工作思路儘量向陸軍靠攏,與艾森豪、蒙哥馬利之間相處融洽,光這一點就不是普通將領能做到的。此外,他的組織才能、對海岸事務的精通也博得好評。

英國海陸空三軍將領們在馬爾他討論西西里登陸行動計劃,從右到左:拉姆齊、蒙哥馬利、航空隊司令佩利準將、空軍高級參謀布羅德赫斯特中將、蒙哥馬利的總參謀長德·甘岡少將

 

西西里的戰火還沒熄滅,拉姆齊又被調回英國,準備反攻歐洲。1943年10月,他被任命為盟軍遠徵軍海軍總司令,同時晉升海軍上將。拉姆齊是最早著手「海王星」計劃(霸王行動的海軍部分)的將領。他要管控大量建設工程,要集結出一支有史以來最大的艦隊,要組織將近7000艘艦船,將數十萬士兵運過英吉利海峽,並按順序準時達到指定地點。而且,這一切必須在絕對保密情況下完成。看來,這種龐大而複雜的軍事行動儼然成了拉姆齊的專屬標籤。

 

兩棲突擊歷來是最困難一種作戰形式,如果沒有縝密的計劃和高度的技巧,不可避免地會演變為災難和屠殺。1915年加裡波利戰役、1940年的挪威戰役都是血淋淋的明證。雖然盟軍後來在馬達加斯加、摩洛哥、西西里等地不乏成功的先例,但1942年8月的迪耶普突襲戰無疑更具借鑑意義,同樣橫渡英吉利海峽,同樣在法國北部港口登陸,結果以進攻方慘敗收場,一直讓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心有餘悸。不過,盟軍也從迪耶普突襲戰學到了血淚教訓,比如港口等重要設施是無法完整奪取的,而搶灘部隊必須有足夠強大的火力掩護和制空權等等。

 

在這些錯綜複雜、勝敗交織的先例面前,拉姆齊成為進入霸王行動策劃團隊核心的不二人選。把英軍從歐洲大陸撤走的人負責指揮英軍重返歐洲大陸,這件事本身就意義非凡,但他內在的優秀品質才是決定性因素。

 

首先,多年鎮守多佛爾的經驗使他對包括基地、設施等保障勤務了如指掌;其次,他深謀遠慮,目光能超越艦隊和海洋,兼顧陸軍的需求,這點難能可貴;再者,他性格沉穩而專注,對這樣一個精細周密的超大型作戰計劃至關重要;最後一點,拉姆齊注重靈活分散的指揮系統,樂於下放權力,從而更加高效、遊刃有餘地開展工作。為將之道絕非細枝末節都要事必躬親,拉姆齊確保了手下每個指揮官都是一個精細計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領會自身角色,剩下的就是努力執行和落實。

1944年2月,盟軍遠徵軍最高司令部的一次會議。前排左起:空軍上將特德、艾森豪、蒙哥馬利;後排左起:布雷德利、拉姆齊、利-馬洛裡(盟軍空軍總司令)、沃爾特·貝德爾·史密斯中將(艾森豪的總參謀長)

 

被遺忘的D日建築師 


拉姆齊面臨的挑戰之巨大和艱苦也是前所未有的。他需要運送五個實施突擊登陸的師上岸,要為其提供火力支援,要保護搶灘部隊,防守灘頭陣地,還要確保連續不斷的增援和補給。另一方面,任何軍隊登陸之初都是最脆弱的時候,軍力越大,集結越慢,這些德國人完全清楚,他們早就準備好不惜一切代價將盟軍消滅在灘頭。所以艦炮支援和火力準備是搶灘登陸過程中生死攸關的一環,拉姆齊必須拿出足夠的艦船壓制德軍兇狠的防禦。吸取了吉爾伯特群島、西西里島、薩勒諾等太平洋、地中海戰場上諸多登陸戰的經驗教訓,拉姆齊和同僚們決定通過快速猛烈的艦炮轟擊摧毀部分防禦,為突擊部隊打開缺口,而德軍最難啃的據點留給後面的航空兵或者特種車輛對付。

 

D日前夜,英軍登陸艇及皇家海軍陸戰隊在泰晤士河河口集結

 

1944年1月,火力支援最終方案敲定,海軍轟擊力量被編為五組,每組支援一個登陸海灘。共20艘主力艦和巡洋艦對付德軍的大西洋壁壘,驅逐艦提供增援,另外還需要20艘主力艦和巡洋艦、100艘驅逐艦掩護向內陸的突擊,阻滯德軍增援。問題是,要一口氣派出這麼多主力戰艦在外海承擔這麼重大的戰役,即使皇家海軍也倍感吃力。拉姆齊向美國盟友尋求支援。美軍提供了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34艘驅逐艦供西部特混艦隊司令柯克將軍調遣,這樣就大大緩解了英軍的壓力,東部特混艦隊司令菲利普·維安將軍手中的大型艦船數量頓時翻了一番。

 

最後,總共138艘軍艦在D日專門為15.6萬登陸官兵提供火力支援,另有1000艘軍艦參戰,包括數百艘掃雷艇在內的許多艦船負責護送6000艘登陸船、登陸艇及其他輔助設施,這支龐大全能的艦隊80%來自英國和加拿大軍隊。

1944年6月6日,拉姆齊注視著他的艦隊開赴諾曼第

 

憑藉戎馬半生的豐富經驗,拉姆齊為諾曼第登陸立下不世之功。他組織起高效強大的艦炮轟擊,徹底全面的掃雷,及時持續的調運準備,促成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圓滿成功,而且自身傷亡人數出人意料的低。絕境之中,德國海軍出動魚雷、快艇阻擊登陸,甚至企圖發動反攻,但一次次敗在盟軍的戰艦面前。登陸一周內,拉姆齊的軍隊共運送了32.6萬人、5.4萬輛車以及10.5萬噸補給物資,共擊沉了德軍4艘驅逐艦,12艘潛艇。戰後,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向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坦言:「除了空襲之外,你們的艦炮是粉碎我們反擊的重要因素。」

 

在拉姆齊的得力幹將坦南特少將主持下,「桑樹」人工港和「冥王星」輸油管有力保障了地面部隊始終能得到海軍的火力準備和緊急火力支援,直到突破到艦炮火力範圍之外。事實證明,在登陸行動最關鍵最艱苦的前四天,天氣惡劣、勝負未決,建在奧馬哈海灘和黃金海灘的兩處人工港大大加快了坦克和急需物資上陸和卸載速度,挽救了危局。

 

「羅德尼」號戰列艦正在轟擊卡昂附近的德軍火力陣地。

 

縱觀整個二戰中的英國,最性命攸關的兩場戰役恐怕就數敦刻爾克撤退和諾曼第登陸,一個是爭分奪秒救出一支軍隊保家衛國,一個是部署兩大海軍解放歐洲。這兩場戰役都維繫著同一個名字:伯特倫·拉姆齊,20世紀皇家海軍培養出的最能幹的高級參謀人才之一!

 

拉姆齊的光輝常常被蒙哥馬利、鄧普西、布萊德利等名將所掩蓋,然而,陸軍將領們在地面運籌帷幄揮斥方遒的背後是一位海軍上將勤勤懇懇的奉獻。不難想像,如果拉姆齊有機會讓事業更上一層樓,其作為和成就必然不止於戰爭年代。遺憾的是,1945年1月2日,拉姆齊乘坐哈德遜飛機從巴黎西南邊起飛,前往布魯塞爾參加英國第21集團軍群的會議,途中遭遇飛機失事而不幸罹難。這位功勳卓著的二戰將領來不及寫下回憶錄,甚至來不及親眼見證最終勝利就過早隕落了。他的葬禮在聖日耳曼昂萊舉行,許多重要人物紛紛前往弔唁,其中就包括艾森豪和坎寧安。至此,一代將星的光芒悄然熄滅,凝結為英國海軍歷史上一頁不滅的傳奇。

 

拉姆齊生前最後一張照片,照片中他正在準備登機

本文作者夏夜,國內資深德國空軍研究者,出版有馬爾塞尤的權威傳記《風沙星辰:漢斯·約阿希姆·馬爾塞尤傳》。 

痞子英雄 : 一個小人物的小傳奇

拉姆齊相比,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梅納德·哈裡森·史密斯榮獲最高嘉獎——榮譽勳章,但他自己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痞子!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蘭臺說史拉姆齊:被遺忘的二戰英國海軍名將
    ▲本文主角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1944年升上將銜)這個奇蹟的締造者有運籌帷幄的國家領袖,有千萬浴血奮戰的英法聯軍官兵,更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名字: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敦刻爾克撤退行動的總指揮,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從帶領30萬遠徵軍回家,到指引英軍反攻回法國,拉姆齊以史詩一般的個人經歷完成了皇家海軍一次華麗轉身,這篇文章就將介紹他功勳卓著的一生。
  • 從敦刻爾克的狼狽,到諾曼第的激昂,在法國海岸看英國不屈的精神
    英國海軍也全力以赴,派出了35艘各型艦船前來支援,所有軍艦幾乎滿載著英國士兵離開敦刻爾克,蔚為奇觀。有幾條船甚至因為站立人員的位置不對稱產生了傾斜。27日,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陸軍第三師因為比利時部隊的投降,被德軍圍困於德潘那附近,自己身後英法40萬聯軍在敦刻爾克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重武器去對抗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裡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 電影《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細節
    但是請別忘了,進攻的停止時間只有3天,而德軍對敦刻爾克前線的英法盟軍始終保持了高壓,從5月20日到6月4日的十餘天裡,德國空軍和海軍一直在使用多種手段殺傷在海灘上等待登船的英法聯軍。 整個敦刻爾克戰役期間,英國空軍一共被擊落106架戰機,但卻擊落了德軍156架戰機,以自己英勇的行動,成功地掩護了撤退行動。該不該讓法軍先走?在後人看來,敦刻爾克大撤退無疑是英法兩國齊心協力的成果,但回到當時,兩個國家從領導人到士兵,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摩擦。
  • 敦刻爾克大撤退前的至暗時刻
    這是發生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前的事情......1940年5月至6月,溫斯頓·邱吉爾作為英國首相,不僅要面對德國納粹勢力的入侵,還要面對一群毫無準備的人民群眾,和一個懷疑自己的國王。他必須面對接下來最黑暗的時刻——是成為第三帝國的傀儡,還是與世界人民站在一起來共同反抗法西斯 。
  • 《至暗時刻》今日上映 揭秘不一樣的敦刻爾克
    海內外媒體間都保持了超高口碑的邱吉爾傳記電影《至暗時刻》今日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各大院線,影片同時曝光最新正片片段「敦刻爾克」,加裡·奧德曼飾演的邱吉爾夜半緊急下令,徵集民船正式啟動「迪納摩」計劃,震驚世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由此拉開序幕
  •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撤退?
    首先看數據:敦刻爾克撤退,一共撤出了338226人,其中英軍只有21.5萬人,其餘的十多萬人中,有9萬法軍部隊。3萬出頭的比利時軍隊。從這點角度來說,英國人盡到了盟友的責任。其次看英法兩國的損失人數,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在撤退結束後,還有4萬的法軍並沒有來得及撤退,被德軍全軍俘虜。加上之前阻擊的損失,法軍總人數損失不下五萬人。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新片 | 敦刻爾克 Dunkirk O.S.T
    由於劇本的對白不多,故背景音樂成為營造氣氛和情境的關鍵,藉由音符引導觀眾感受戰爭的無情、炮火轟炸的心驚膽顫、官兵們內心情緒轉折等等,從裡到外點滴堆砌。 【關於電影】本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40萬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 英國電影《敦刻爾克 Dunkirk (2017)》高清中字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官方網站: www.dunkirkmovie.com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 2017-07-21(美國)片長: 107分鐘又名: 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
  •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邱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在這種面臨國難的時刻,英國內部卻在因另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更換首相。原因有兩點。一是德國納粹的勢不可擋,英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讓英國政界和人民內心惶恐、擔憂不已,並將責任歸咎到代表整個英國的時任首相兼保守黨人尼維爾·張伯倫身上。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敦刻爾克戰役時間線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發動西線進攻,入侵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史學家李德·哈特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敦刻爾克撤退前西線戰場的局勢圖。5月26日18:57, 「發電機」計劃開始,盟軍開始從原準備的三個港口中唯一還可以使用的敦刻爾克撤離。由多佛的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指揮本次行動。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5月24日,當德軍先頭裝甲部隊進至距敦刻爾克只有12千米的時候,希特勒突然通過龍德斯泰特向部隊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就是這道命令幫了英、法軍隊的大忙,使他們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迅速組織撤退。
  • 電影《敦刻爾克》未解之謎,來看看真實的歷史是否有答案
    2017年由諾蘭執導的電影《敦刻爾克》在國內上映,單位工會組織大家一起觀影,戰爭場面之慘烈給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影響,而對於東方觀眾,第一是怎麼士兵長得都一樣,分不清楚誰是誰;第二是德國人去哪裡了?當然同時最大的疑問是撤退也值得去回憶和紀念,也值得去拍一部大片嗎?
  • 電影《敦刻爾克》同名書,不是記錄「撤退」,而是鐫刻「活著」
    它不是一部描述敦刻爾克的紀錄片,但它最大限度還原了當時的外部細節及內心世界。通過音樂、畫面,以及少量關鍵情節與細節,將觀眾調動起來,並且這一次,面對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結局,他乾脆利落地放棄了折磨觀眾腦子的想法,只在結構上下功夫。
  • 影訊 | 9月1日零點福利重回《敦刻爾克》,分秒必爭,解密二戰.
    敦刻爾克實為「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事件,其發生在二戰初期1940年5月。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間,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奔潰的英法聯軍在位於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依靠英國海軍和民眾自發組織的「無敵艦隊」,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疏散行動,成功挽救了超過338000名來自英國、法國、比利時軍人的生命。
  • 在敦刻爾克「七進七出」的救命船,有何魔力?
    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共有約850艘小型私人船隻往返於英吉利海峽,冒著漫天炮火將被困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盟軍士兵帶回家。在眾多參與敦刻爾克撤離行動的小型私人船隻中,有一艘蒸汽明輪船並不起眼,但正是這艘不起眼的小船,在英國和法國海岸之間創造了奇蹟。她就是大名鼎鼎「梅德韋皇后」號!就是這條船,在敦刻爾克上演了「七進七出救盟軍」!
  • 關於敦刻爾克,你知道這部電影裡有多少真相和謊言?
    需要一提的是,敦刻爾克是一代名機噴火的處子秀,這種飛機矯健、高速、火力猛,但腿短。從本土跨過海峽飛到敦刻爾克,至多也只剩不到1小時低留空時間。不糾結燃油是不行的,好在,德國空軍攻勢兇猛而且,初期把攻擊重點放在來接應的艦艇身上。於是皇家空軍低飛機經常是在海上就遭遇對手,開撕。
  • 20170908 聊聊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諾蘭、張召忠訪談視頻▼敦刻爾克:長達一百零五分鐘的高潮敦刻爾克大撤退遺蹟諾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希區柯克。我看電影之前,曾經嫌時間太短,一個敦刻爾克,一個諾蘭,電影竟然只有107分鐘?然而我發現自己錯了,107分鐘裡大概有105分鐘都是高潮。
  • 農大影院 |《敦刻爾克》當四十萬人無法回家,家為你而來
    9月22日(周五)放映敦刻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