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刻爾克的狼狽,到諾曼第的激昂,在法國海岸看英國不屈的精神

2021-01-12 雲叔愛文史

1940年5月27日,被困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英國士兵驚喜地看見幾十條小船來到岸邊,它們有的掛著英國國旗,有的掛著法國國旗,還有比利時和荷蘭國旗。這些船五花八門,有的是駁船,有的是貨船,甚至還有幾條私人遊艇。每條船都裝滿了人才駛離,帶著他們向海峽另一端駛去。

根據史料記載,整個敦刻爾克撤退期間,一共有693條英國籍船舶和168條其他國籍船舶參與了這次被載入史冊的援救行動。5月27日,走投無路的英國政府開始公開號召民眾參與這一行動,在動員廣播中,英國政府毫不隱瞞將會遇到的危險,包括炮火和空襲,甚至提出不需要船主自行駕駛,只需要提供船舶即可的建議,但是全部693條英國船舶全部由原船主駕駛前往敦刻爾克。這些英國民眾非常清楚這支遠徵軍在未來對於英國的意義,都盡全力去幫助自己的國家。

即使這樣的小船,也參與了撤退

當天,被民眾積極參與營救所鼓舞的英國皇家空軍也派出了所有可以派出的空中力量,以保證這些民用船舶的安全,並在當天的戰鬥中擊落了23架德軍飛機。英軍每次擊落德軍戰機,地面上就會響起幾萬士兵雷鳴般的喝彩,有位參戰的飛行員在之後的回憶錄這樣描寫在敦刻爾克上空的空戰:「如果你的子彈和油量足夠,你根本不會想到回程,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任由你來表演!」

英國海軍也全力以赴,派出了35艘各型艦船前來支援,所有軍艦幾乎滿載著英國士兵離開敦刻爾克,蔚為奇觀。有幾條船甚至因為站立人員的位置不對稱產生了傾斜。

參戰的英國空軍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必須的,從26日開始撤退第一批人員開始,發生在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就沒有秘密可言了。小鬍子之前幾天停止的地面進攻其實是在向張伯倫施壓,強迫張伯倫接受和談,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頑強又頑固的英國人拒絕了訛詐,選擇進行可能造成巨大人員傷亡的海岸撤退。也正是從這天開始,德軍的進攻又開始加強了。

歷史在這個時候就會讓一些有能力的人來登場,去拯救應該拯救的人。

日後在阿拉曼戰役中大打出手的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其實早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前就交過手。還記得隆美爾使用88毫米高射炮第一次攻擊坦克時擊毀的9輛瑪蒂爾達II型坦克嗎?這就是蒙哥馬利麾下的坦克。27日,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陸軍第三師因為比利時部隊的投降,被德軍圍困於德潘那附近,自己身後英法40萬聯軍在敦刻爾克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重武器去對抗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處於困境中的蒙哥馬利在危難時刻顯示出自己非凡的指揮才能,當晚他使用了全部600輛卡車,在夜間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竟然繞到德軍包圍圈之後,並在28日凌晨前在德軍和敦刻爾克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線,之後堅守數日,為敦刻爾克的東北側提供了堅強的防禦。

蒙哥馬利

27日一天共撤退了7600多人,面對40萬聯軍,這個數字太渺小了。但是好運終於開始眷顧英國人,28日出現了大霧天,德軍的空襲無法進行,加上從英國前來支援的民用船舶數量更多,這一天共撤退了17800餘人。到29日,天氣放晴,德軍從地面和空中發動了全力進攻,英軍有21艘大型船舶被擊沉,卻依然營救出47000餘人,幾乎全部可以調動的民間船舶都開往敦刻爾克進行了撤退行動,而僅僅這一天營救回國的人員,就相當於「發報機」行動設計的總營救數。

30日,英軍再次幸運地迎來大霧天,而且英吉利海峽風平浪靜,這讓許多不具備出海能力的內河船舶也前來敦刻爾克參與營救,這天創紀錄地營救了53000餘人。緊接著31日天氣再次放晴,英德兩軍進行了激烈的空中對抗,地面部隊也陷入苦戰。英軍陸軍上尉安德魯在這一天因為自己的英勇表現獲得了敦刻爾克撤退中唯一頒發的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他指揮的連隊歷經十小時苦戰,最後戰至八人才被迫撤退,淌水2公裡後,回到後方的陣地的他繼續參加戰鬥直至最後。也正是因為千百個像安德魯這樣無畏的英國士兵,這一天英國人又從敦刻爾克的沙灘上撤走了驚人的68000餘人。

等待撤退的英軍

6月1日,英軍投入了所有手上的飛機,連偵察機也裝備了航炮參加空戰,最後擊落了23架德軍戰機,但是自己也損失了31艘大型艦船,當時的指揮官亞歷山大臨危不懼,在敦刻爾克的沙灘上安置了躺椅,以此來穩定軍心。受到鼓舞的英軍士兵英勇奮戰,保障了防線的安全,這一天,英軍又撤退了64000餘人。

從6月2日開始,英國的空軍已經無力繼續支援敦刻爾克,英軍被迫在夜間進行撤退。到6月4日,前後三天共撤退出78000餘人,其中還有相當部分的法國人。至4日下午14時23分,英國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卡布裡號驅逐艦成為離開敦刻爾克的英國軍艦。之後德軍攻入敦刻爾克市區,法軍負責阻擊的約4萬士兵五路可退,投降德軍。

負責撤退的亞歷山大將軍

敦刻爾克是二戰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場撤退行動,這次撤退到本土的英軍成為之後英國在二戰中的中堅戰鬥力量,當四年後,這30多萬中的一些人在諾曼第登陸之時,他們心中不知有怎麼樣的感慨油然而發!

也許這一切都源於那句邱吉爾的名言:「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

相關焦點

  • 至暗時刻,將星閃耀——海軍上將拉姆齊從敦刻爾克到諾曼第的徵程
    敦刻爾克大撤退舉世聞名,行動總指揮卻鮮為人知。本文就將介紹這位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在「至暗時刻」讓邱吉爾以政治生命相託之人:伯特倫·拉姆齊。先帶領30萬遠徵軍回家,再指引英美盟軍反攻回法國,拉姆齊以史詩一般的個人經歷完成了皇家海軍一次華麗轉身,他何以在敦刻爾克力挽狂瀾?他在諾曼第登陸行動做出了怎樣的幕後貢獻?
  • 電影《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細節
    回望歷史,大家都會把英國成功撤出33萬遠徵軍和10餘萬法國、波蘭和比利時軍人,都歸功於希特勒的「昏招」。但是請別忘了,進攻的停止時間只有3天,而德軍對敦刻爾克前線的英法盟軍始終保持了高壓,從5月20日到6月4日的十餘天裡,德國空軍和海軍一直在使用多種手段殺傷在海灘上等待登船的英法聯軍。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在這個危在旦夕的時刻,英國人開始進行全國廣播:全英國只要擁有船隻的人們,都請前往敦刻爾克!幫助在那裡的英國海軍一起運送聯軍的士兵!沒有猶豫,沒有遲疑,全英國的駁船、拖船、貨船、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被動員了起來,在英國民眾的操控下,冒著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據統計,前後一共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船隻參與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 電影《敦刻爾克》未解之謎,來看看真實的歷史是否有答案
    2017年由諾蘭執導的電影《敦刻爾克》在國內上映,單位工會組織大家一起觀影,戰爭場面之慘烈給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影響,而對於東方觀眾,第一是怎麼士兵長得都一樣,分不清楚誰是誰;第二是德國人去哪裡了?當然同時最大的疑問是撤退也值得去回憶和紀念,也值得去拍一部大片嗎?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英國電影《敦刻爾克 Dunkirk (2017)》高清中字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官方網站: www.dunkirkmovie.com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 2017-07-21(美國)片長: 107分鐘又名: 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敦刻爾克戰役時間線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發動西線進攻,入侵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英國軍艦因吃水深無法靠近海灘,而小型船隻也極度缺乏,因此撤退效率低下,當日只撤出了7000多人。英國海軍呼籲平民提供船隻,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應召而來,往返於英吉利海峽幫助撤退。電影《敦刻爾克》劇照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敦刻爾克地區惡劣的天氣阻止了德軍空襲,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大隊被迫帶彈返航。
  • 普世價值假假真真:《敦刻爾克》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兵敗如山倒1940年5月,處於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四十多萬英法軍隊在德軍咄咄逼人攻勢面前,企圖向南方轉移,伺機反擊或走海路撤退。然而,當德軍在法國境內沿著索姆河向阿布維爾節節進逼時候,北方戰場上的英軍,法軍,比軍處境極為狼狽,統帥部要求他們盡一切可能向南方撤退。結果5月14日,荷蘭最高統帥部向德軍投降,5月15日,英軍拔退就跑。
  • 電影《敦刻爾克》:那一條,永無盡頭的撤退的路
    Tommy和其他許多英國士兵一樣,從各地撤往敦刻爾克的沙灘,等待救援的海軍將他們接回家。在撤軍的路上,他們神情麻木,彼此之間幾乎不交談。德軍撒下的摧毀他們意志的宣傳單,被Tommy拿來當手紙用。這些撤逃的士兵,需要努力隔絕他們的情感,不然可能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秒都要面臨身邊戰友倒下的現實,自己也在死亡線上掙扎。
  • 看電影|敦刻爾克
    我又滿血復活啦開學第一天我去看了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震撼心靈這是一部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撤退的戰爭電影但諾蘭的「戰爭電影」與眾不同沒有狂轟亂炸沒有屍野遍地沒有近身肉搏……海陸空三條線,幾組人物,思路清晰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德軍裝甲部隊一馬當先,率先穿越阿登山區,出其不意地割裂了法國的防線,從北方形成了對法國的包圍。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撤退?
    2,英國人真的坑了隊友麼?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滔天的口水,在這裡我們不管3年之後在緬甸印度英國人的所作所為。就事論事,郵局港劇,英國人在這一場撤退中,確實是無愧於盟友稱號。首先看數據:敦刻爾克撤退,一共撤出了338226人,其中英軍只有21.5萬人,其餘的十多萬人中,有9萬法軍部隊。
  • 《八佰》與《敦刻爾克》的千裡奇緣
    可是在英國等國家情況正相反,例如2018年票房突破35億的<紅海行動>便在英國上映,儘管去看的英國人很少,但也充分表明了中國戰爭電影正在努力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歷史發展和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此消息一出,有很多人想到了一部同樣題材的英國電影,那就是豆瓣評分8.4的<敦刻爾克>。
  • 「二戰大逃亡」敦刻爾克大撤退裡有12萬法國人,你知道嗎?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敦刻爾克地理位置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對歐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也同時會知道,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
  • 看了《敦刻爾克》,你應該去看看電影中的那片海
    電影《敦刻爾克》,描述的是二戰時期那場著名的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一個關於40萬人逃命的故事,生還33萬人,還有7萬人永遠沉睡在了那片海。英國政府下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們接回來。這40萬人是歐洲盟軍的主力部隊,一旦全軍覆沒,納粹可能就此贏下二戰,人類歷史也將改寫。敦刻爾克大撤退,歸根結底是英法聯軍輸了。在戰場上,不必太過於糾結一時的輸贏,但英國和法國一直不太願意提起這段歷史。很幸運的是,前幾年我曾在幾次旅行中,走過了與這部電影有關的一些城鎮。
  •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2015.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袁騰飛精彩解讀神作《敦刻爾克》!
    而再看《敦刻爾克》,如果帶著場面戲的期待的話,那基本上會失望離場。諾蘭這部電影,在多個角度上彰顯了場面戲的不夠宏大。敦刻爾克的海灘,在群眾演員的氣勢上,便已經輸掉了一半。我們看慣了《血戰鋼鋸嶺》裡邊的鋪天蓋地的空中轟炸之後,再看《敦刻爾克》總會覺得,是電影製作經費太少,還是當年戰鬥雙方真的只是幾架飛機小打小鬧。其實,這部《敦刻爾克》正是在小製作甚至故意做小場面的前提下,試圖做一種大的情感認知。這與《戰狼2》又不同。
  • 電影《敦刻爾克》成脫歐派「宣傳片」,英媒提醒記住歷史真相
    英國媒體注意到,這也讓《敦刻爾克》成為「脫歐」支持者不斷提及的「精神力量」。然而,以首相特雷莎·梅為代表的英國政府,沒有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不斷聲明「脫歐」將讓英國抓住與老朋友、新夥伴達成協議的的機遇。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 電影《敦刻爾克》觀後的閒言碎語 | 鬼首天龍
    那時候的還不知道三年之後的2020年中國人民一直在加油,從武漢加油到紐約加油,從義大利加油到西班牙加油,轉了一圈之後北京又開始加油了,一個天津的哥們說:求你們別再加油了,都尼瑪到家門口了!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當時公映之後,很多歷史老師都做了詳細講解。
  • 「敦刻爾克大撤退」背後,是一座守衛了英國1500年的古堡
    圖:窮遊er@Karenssv這座城堡要從一部大火的電影說起——前不久的那部《敦刻爾克這次代號「Operation Dynamo」(意為:發電機行動)的救援行動最終從海上撤回了 33 萬人,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