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成脫歐派「宣傳片」,英媒提醒記住歷史真相

2021-01-12 澎湃新聞

「有人將之視為災難,有人卻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在英國「脫歐」公投剛剛通過之際,鼓吹「脫歐」一派的英國政壇人士們,常用這句話來描繪脫歐之後英國的前景。

然而,恐怕連喜歡這句話的「脫歐」先鋒們都沒有想到的是,近日上映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歷史題材電影《敦刻爾克》中,這一景象得到了完美的映照。

英國媒體注意到,這也讓《敦刻爾克》成為「脫歐」支持者不斷提及的「精神力量」。然而,以首相特雷莎·梅為代表的英國政府,沒有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不斷聲明「脫歐」將讓英國抓住與老朋友、新夥伴達成協議的的機遇。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敦刻爾克:「脫歐」派鍾情的歷史隱喻

近幾日,《敦刻爾克》在英美等國陸續上映。除了通過還原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景給人帶來的震撼外,英國媒體敏銳地捕捉到,如果為英國脫歐陣營尋找一部激勵人心的宣傳片、並在英國全國引起反響的話,《敦刻爾克》是不二之選。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史蒂夫·羅斯(Steve Rose)撰文稱,

影片《敦刻爾克》具備映射「脫歐」的一切因素:英國獨自對抗全世界,製造業發展登峰造極

(編註:英國製造業目前正在顯著回暖)

,舉國上下聯合起來、只為成功從歐洲抽身……

去年6月末,當英國脫歐公投進行並意外通過之際,《敦刻爾克》仍在製作中。如今電影上映,英國同歐盟也經歷了兩輪正式脫歐談判。在7月20日剛剛結束的第二輪談判中,圍繞「脫歐」費用、海外公民權利監管、英國-歐盟陸上邊界等核心議題,英方代表戴維斯和歐盟代表巴尼耶爭執不下,談判未能彌合分歧,遑論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實,敦刻爾克的隱喻早已被脫歐陣營反覆提及。今年2月,英國就業和養老金部大臣佩妮·莫當特為《每日電訊報》寫了一則評論,題為「敦刻爾克精神將見證我們在脫歐後的強大」。

「歷史上,英國曾多次不被歐盟待見,」她寫道,「1940年,當我們在敦刻爾克陷入無援境地時,便遭受了孤立與嘲弄。但直至今日,英國從未為其所困。我們物產豐富,團結一致,我們的品牌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大撤退」和「脫歐」,都不僅是一次別離

然而,英國媒體也提醒說,值得那些對敦刻爾克津津樂道的「脫歐」派政治家們注意的是,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從未陷入真正意義上的孤立。例如,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就始終主張英國與「不可戰勝」的法國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40年中,正是因為與歐洲鄰國站在一起,我們才得以避免『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史蒂夫·羅斯在《衛報》刊登的上述文章稱。

好在,諾蘭的電影避免了高舉沙文主義大旗,而是揭示了歷史事件本身的複雜性。電影並不忌諱表達部分人物對外國人的憎恨,例如一名英國海軍軍官振臂喊出一句「只準英國人上船」,使得法國士兵無法得救;但與此同時,也有團結的聲音:影片還展現了另一名英軍指揮官的選擇,他拒絕登船,而是選擇目送戰友們歸國,他的理由是「為了法國,我願意留下」。

而在銀幕以外的現實中,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在數次公開演說中,試圖將「脫歐」描述成不僅是一場與歐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分離,而是走向與世界經濟更深層整合的一個步驟。

今年3月,特雷莎·梅發布名為「新英國計劃」(Plan for Britain)的視頻演說,其中提到,英國將與歐盟建立起「深厚與特別的夥伴關係」,同時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打造自己的決策」。

在今年4月發布的競選綱領中,特雷莎·梅也強調,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能夠「自由地與全世界的老朋友和新夥伴之間達成協議」。

而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導,在今年7月初舉行的漢堡G20峰會期間,特雷莎·梅再次強調,脫歐將讓英國能夠「抓住與老朋友和新夥伴達成協議的令人激動的機遇」。

這些表態正在漸漸收穫回應。在G20峰會上,美國總統川普向特雷莎承諾,兩國間的貿易協定談判隨後將非常迅速地展開。7月24日,美英雙方新建立的貿易和投資工作小組將首次碰面,探討英國脫歐後兩國可能籤署的自貿協議,為將來的商業往來打下基礎。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有名言論及歐洲一體化:「這一過程並不複雜,只要億萬名男男女女下定決心,去踐行正確而非謬誤,去祝福而非詛咒,並收穫應得的果實。」在「脫歐」進程艱難推進的今天,在電影《敦刻爾克》之外,這段關於完全相反的議題的名言,或許依然能啟示當今的英國領導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電影《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細節
    2017年9月1日,軍迷期盼了好幾年的電影《敦刻爾克》終於與大家見面了。
  •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時間:2017.06.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分享到:
  • 看了《敦刻爾克》,你應該去看看電影中的那片海
    電影《敦刻爾克》,描述的是二戰時期那場著名的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一個關於40萬人逃命的故事,生還33萬人,還有7萬人永遠沉睡在了那片海。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德國納粹軍隊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共有40萬大軍退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前是來勢洶洶的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步步緊逼,而背後是巨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峽。英國政府下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們接回來。這40萬人是歐洲盟軍的主力部隊,一旦全軍覆沒,納粹可能就此贏下二戰,人類歷史也將改寫。敦刻爾克大撤退,歸根結底是英法聯軍輸了。
  •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撤退?
    我第一次看到一部電影,其延伸歷史的爭議比影片本身還大,於是在翻閱各方史料之後,希望這篇推送能讓你在看電影前對這個事件有個中肯的認識。
  • 你所不知的「小敦刻爾克」戰役,以及因此被改變的歷史
    首發:9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關山遠(新華每日電訊專欄作者)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敦刻爾克》正在熱映,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戰爭大片,習慣了人海戰術、宏大場面的觀眾,對電影中多少顯得空蕩蕩的敦刻爾克海灘,感覺頗不過癮。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在觀賞這部口碑爆棚的戰爭大片之前,你最好了解一些關於這場二戰著名戰役的歷史背景知識,畢竟電影把這些都省略了,而只關注海灘上的士兵,空中的飛行員和海面上的無名英雄。電影《敦刻爾克》劇照敦刻爾克戰役時間線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發動西線進攻,入侵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
  • 信不信,從一頂鋼盔上就能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看到標題時,大夥們千萬不要慌哈,難道從一頂軍用鋼盔,就能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嗎?空口無憑,具體分析大火往下看:《敦刻爾克》電影想必很多軍迷朋友都看過了,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就是反映二戰初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20170908 聊聊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敦刻爾克大撤退遺蹟諾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希區柯克。我看電影之前,曾經嫌時間太短,一個敦刻爾克,一個諾蘭,電影竟然只有107分鐘?然而我發現自己錯了,107分鐘裡大概有105分鐘都是高潮。比如下面這一位,誤以為《敦刻爾克》的故事發生在緬甸,打的是日本鬼子。文章表明她即沒看電影,也不了解中國遠徵軍,只有站隊和立場,然後就為抵制而抵制,結果讓我們目睹一場本年度最嚴重車禍現場。
  • 影訊 | 9月1日零點福利重回《敦刻爾克》,分秒必爭,解密二戰.
    敦刻爾克實為「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事件,其發生在二戰初期1940年5月。英法聯軍撕不過德國鬼子,被迫進行「戰略性撤退」。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間,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奔潰的英法聯軍在位於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依靠英國海軍和民眾自發組織的「無敵艦隊」,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疏散行動,成功挽救了超過338000名來自英國、法國、比利時軍人的生命。
  • 長徵敦刻爾克,浪漫的法蘭西和紳士的英吉利被嚴謹的德意志追著跑
    最近吊炸天導演諾蘭的二戰軍事題材電影《敦刻爾克》正在熱映,寞涯之前從未完整地看完一部諾蘭的電影。然而,此人在中國已被封神,《盜夢空間》、《蝙蝠俠》、《星際穿越》等電影在豆瓣上都是高分。以寞涯這樣的高智商,也曾經看過《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前一部分。
  • 【送福利】諾蘭新作《敦刻爾克》9.1公映,讓觀眾跟著一起撤退
    吳京微博截圖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廣為英國人所知的一個軍事行動,它發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2015.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在精銳德軍的重圍下,英法聯軍是如何從敦刻爾克撤離的? | 軍武正片
    在英軍被逼到敦刻爾克之前,英法比利時等多國聯軍是如何在一片混亂中抵抗德國的?
  • 電影《敦刻爾克》觀後的閒言碎語 | 鬼首天龍
    文\鬼首天龍 電影《敦刻爾克》是2017年拍攝的,記得當時這部影片在中國上映後,有個上過央視春晚唱歌的女人寫了一篇影評
  • 新片 | 敦刻爾克 Dunkirk O.S.T
    【關於電影】本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40萬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 關於敦刻爾克,你知道這部電影裡有多少真相和謊言?
    需要一提的是,敦刻爾克是一代名機噴火的處子秀,這種飛機矯健、高速、火力猛,但腿短。從本土跨過海峽飛到敦刻爾克,至多也只剩不到1小時低留空時間。不糾結燃油是不行的,好在,德國空軍攻勢兇猛而且,初期把攻擊重點放在來接應的艦艇身上。於是皇家空軍低飛機經常是在海上就遭遇對手,開撕。
  • 諾蘭談《敦刻爾克》拍攝細節:這是一部懸疑電影
    歷史背景《敦刻爾克》所講述的是真實的「迪莫那計劃」。1940年的5月26日至6月4日,英法聯軍在法國東北部港口小城敦刻爾克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整個撤退為期10天,動用了800多艘艦船,挽救了33萬8226名士兵的生命。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裡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 普世價值假假真真:《敦刻爾克》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軍在敦刻爾克外圍跟趕來的德軍殊死搏鬥,等英國佬逃光之後, 法國佬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從政治和軍事角度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下來的有生力量的意義不可低估,丘胖說:勝利不是靠撤退得來的,但撤退蘊藏著勝利。單單說這一歷史事件,英國人的表現令人髮指。6月3日是潰逃最後一天,為什麼是最後一天?因為最後一批英軍登船逃離了。防守任務全部壓在法國佬身上,四萬名法軍在格拉夫林到貝居一帶防線上,一直跟德國人打到6月4日。法國人抵制《敦刻爾克》,是因為他們抵制藝術嗎?當然不是。他們接受不了這種噁心的手法,電影中法國軍隊居然連龍套也算不上。
  • 淺述電影《敦刻爾克》以及克里斯多福·諾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導演
    《失眠症》這裡必須提一下《敦刻爾克》,上映之後,就有一幫人吹捧拿奧斯卡。結果呢,除了最佳剪輯這個比較有分量,其他重量級獎項都是提名。甚至連英國電影學院獎,也僅僅是獲得了一些提名。諾蘭為什麼要拍《敦刻爾克》?可能是因為諾蘭本身就是英國人。而在英國人的觀念裡,第二次大戰的轉折點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正式參戰了。但在真實的歷史裡,「敦刻爾克大撤退」從頭到尾都不是什麼值得歌頌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