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銳德軍的重圍下,英法聯軍是如何從敦刻爾克撤離的? | 軍武正片

2021-02-23 軍武大本營

在英軍被逼到敦刻爾克之前,英法比利時等多國聯軍是如何在一片混亂中抵抗德國的?今天我們不再從德國視角解讀,我們從英法聯軍的視角來看他們是怎樣一步步在抵抗中逐漸敗退到敦刻爾克的。


今天,大家期盼已久的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終於在中國上映了。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搶到今天的影票第一時間觀看?搶到的就恭喜了,搶不到也沒關係,先看咱們軍武正片,我們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另外,作為已經提前看過電影的吃瓜群眾,和大家悄悄透露一聲,我們的正片不僅不和電影內容衝突,反而相得益彰。

作為深刻影響二戰進程的一場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為風雨飄搖的英國保留了守衛本土的有生力量,也為未來的反攻初步奠定了基礎,誠如邱吉爾所說,撤退孕育著勝利!

▲邱吉爾經典剪刀手形象

雖然多數情況下撤退都是困境下的無奈之舉,但是撤退通常也能反映是一支部隊軍事水平的高低,危難關頭是井然有序還是作鳥獸散,是一支部隊戰鬥力和紀律性的集中體現。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就曾有這樣的論斷:一次良好的撤退應該和勝利一樣得到褒獎。

▲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曾先後在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和沙俄軍隊中任職

那麼,除了敦刻爾克,人類史上還曾經有哪些著名的撤退行動,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亦或是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

希臘僱傭軍:萬人大撤退

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國小亞細亞總督小居魯士起兵叛亂,目的是推翻當時的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奪取波斯王位。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小居魯士還從希臘招募了一支萬人的僱傭軍。這支希臘僱傭軍從薩爾迪斯啟程,一路朝巴比倫進軍。然而在庫納克薩之戰中,小居魯士被殺。更加悲催的是,這支希臘僱傭軍的首領後來也被波斯人誘捕殺害。危難時刻,大家推舉蘇格拉底的徒弟色諾芬擔任了軍團新的指揮。

▲色諾芬,古希臘文史學家,軍事家

在隨後的一年裡,色諾芬帶領這支孤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了希臘。後來,色諾芬將他們的經歷記敘在著作《長徵記》裡,成為西方千百年來的傳奇故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還把《長徵記》作為了戰地手冊。只是不知道亞歷山大從印度西歸時,有沒有再次從這本書中吸取人生經驗。

▲波斯帝國版圖,裡面黑色帶箭頭虛線

希臘僱傭軍陸地行軍路線

俄法1812年戰爭:拿破崙的莫斯科大撤退

1812年夏,為了爭奪歐洲的霸權,拿破崙集結大軍60多萬,對俄國不宣而戰。由於準備不足以及指揮不利,俄軍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至八月中旬,拿破崙大軍已經奪取斯摩稜斯克,兵鋒直指莫斯科。關鍵時刻,俄皇再度起用了善於防守作戰的67歲老將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

▲俄軍總司令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

在1774年同土耳其作戰時損失右眼

因此被稱為「獨目將軍」

臨危受命的庫圖佐夫於8月29日抵達部隊就職,很快,俄軍就在博羅季諾村同法軍進行了一場生死較量。儘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俄軍成功地達到了消耗法軍的目的。隨後,庫圖佐夫率領俄國軍民放棄了莫斯科,一路後撤,沿途堅壁清野。法軍進入莫斯科後,得到的基本是一座空城,很快一場大火又將這座空城燒為廢墟。

▲1812年9月,莫斯科大火

隨著冬天的到來,法軍的補給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停戰提議未獲答覆的情況下,拿破崙不得不在10月19日下令撤退。此前一直撤退和轉移的俄軍抓住機會,捲土重來,小股哥薩克騎兵和遊擊隊開始不斷襲擾法軍。隨後,通過幾次大規模戰役,庫圖佐夫率領俄軍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法軍最後撤至華沙時,60萬大軍僅剩下不到6萬。 

▲大雪中艱難撤退中的法軍

▲此情景幾乎和一百多年後的德國神似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最終攻陷巴黎,逼迫拿破崙退位,拿破崙在歐洲建立的秩序宣告瓦解。

紅軍萬裡長徵

紅軍長徵就不用多說了,大家從小學初中起就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長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進行的戰略大轉移。紅軍經過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靈活作戰後成功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歷時兩年成功抵達陝甘寧根據地。

▲紅軍長徵路線,可以看出遵義會議後

紅軍一系列的靈活作戰

如果沒有紅軍當年的長徵,今天我們所處的政治制度以及生活的諸多方面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估計也是另一種方式了。

▲紅軍長徵油畫

由於篇幅有限,軍武菌僅簡單列舉了以上三次著名的軍事撤退和轉移,其實主要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各位軍武的觀眾老爺們還知道哪些撤退行動曾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世界?不妨把您的看法在下面給我們留言,我們一起來評比一番。

市面上的軍事節目有很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目都叫《軍武次位面》。

▲本期軍武視頻截圖

很多軍事視頻和歷史資料中都是以德國為第一視角來講解《敦刻爾克大撤退》,大家對德軍的行動幾乎都耳熟能詳,而在軍武次位面這一期中,我們主要從聯軍的角度來講解,看英法比利時等聯軍如何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組織部隊抵抗德軍的閃擊戰,並同時完成這次戰略性的大撤退。


▲查找德軍行動計劃的資料很輕鬆

但是聯軍之間的資料就沒那麼好找了

▲為此我們還有幸請來了《敦刻爾克》導演諾蘭

和軍事專家局座一起來講解這段歷史

英法比利時等多國聯軍的行動資料稀少且混亂,軍武的小夥伴們也是費了好大的力氣去反覆查閱考證,當時英軍哪支部隊在哪個地方,法軍的哪支裝甲部隊在幹什麼,比利時軍隊在混亂中怎麼抵抗的,爭取做到真實、完整、無誤。


▲本期軍武視頻截圖

在添加大量歷史影像和圖片的同時,為了重現當時的武器和場景,我們還製作了大量的3D動畫特效,「細節決定成敗」,一枚彈殼,一顆螺絲,爭取還原武器當年的真實形象。這是很多其他軍事節目無法做到的。


▲在製作英國瑪蒂爾達坦克3D模型的夥伴

▲正在製作聯軍行動路線圖的小夥伴

每一個細節我們都會認真考證

同時歡迎指出我們犯的錯誤,讓我們改進

相比起市面上其它軍事節目,也許我們沒有諸如「美國慌了」「日本怕了」「印度大勢已去」這樣的猛料,但是我們會在視頻節目中用心去製作每一秒鐘的畫面,只有真正的努力,然後讓觀眾真的能學到各種軍事知識,我們認為這才是軍事節目應該有的樣子。同時也希望我們製作的軍事節目,能夠讓更多的觀眾所喜愛和認可。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除了《軍武次位面》,我們本文片頭提到的諾蘭新作《敦刻爾克》同樣是一部匠心之作。這部電影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英法士兵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而電影中的主角作為一個渺小的士兵,他能夠做些什麼呢?

在這部影片裡面不僅有Bf-109與噴火戰鬥機的精彩空戰,更是展現了幾十萬人在撤退中表現出的強烈的求生欲望,非常值得一看。就像導演諾蘭說的:「我拍的不是一個戰爭片,而是一個懸疑驚悚片,我是當一個生存故事來拍的!」

相關焦點

  • 希特勒為什麼放走敦刻爾克灘頭30多萬英法聯軍
    敦刻爾克本是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港口小鎮。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保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離英法聯軍的計劃,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沒過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虐殺。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敦刻爾克戰役時間線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發動西線進攻,入侵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英法聯軍3個集團軍約40個師被切斷了與南部法軍的聯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法蘭德斯地區。英國遠徵軍司令戈特勳爵提出撤退計劃,希望每天撤離10000人。5月24日古德裡安已到達格拉夫林,距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裡。賴因哈特的裝甲部隊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盟軍被壓縮在寬50公裡的敦刻爾克周邊濱海地區。
  • 越過阿登地區後,德國要如何擊敗法國,而英法是否還有翻盤餘地?
    至於布洛涅則在23日被德軍第2裝甲師攻佔,而加萊也在5月24日遭到德軍第10裝甲師攻擊,並在27日攻陷了加萊港口(第10裝甲師和第1裝甲師交換了攻擊目標)。 至於德軍第1裝甲師則直奔敦刻爾克而去,意圖封閉英法聯軍最後一個逃生通道。
  • 電影《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細節
    但是請別忘了,進攻的停止時間只有3天,而德軍對敦刻爾克前線的英法盟軍始終保持了高壓,從5月20日到6月4日的十餘天裡,德國空軍和海軍一直在使用多種手段殺傷在海灘上等待登船的英法聯軍。 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戰況:英法聯軍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被德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合圍,德軍A、B兩個集團軍包餃子一般的壓迫,讓還在荷蘭作戰的英國遠徵軍突感背後有人虎視眈眈,為了避免被德軍「一鍋端」,只得馬不停蹄地撤往英吉利海峽。英吉利海峽的最窄點位於加萊,但是由於德軍的A集團軍群已經擋在了英軍去往加萊的路上,只得在敦刻爾克停下腳步,琢磨退路。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發動對西歐的入侵。德軍裝甲部隊一馬當先,率先穿越阿登山區,出其不意地割裂了法國的防線,從北方形成了對法國的包圍。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 如果敦刻爾克戰役中德軍將聯軍一舉殲滅,對此後二戰局勢有何影響
    在法國戰役爆發以後,德軍進展迅速,成功的把40萬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地區。由於此時德國裝甲部隊進展太快,步兵沒有跟上。德國A集團軍司令龍德施泰德擔心繼續進攻裝甲部隊會損失太大,於是向希特勒建議暫停攻擊,等步兵上來。
  • 【送福利】諾蘭新作《敦刻爾克》9.1公映,讓觀眾跟著一起撤退
    吳京微博截圖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廣為英國人所知的一個軍事行動,它發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德軍|盟軍|法軍_網易訂閱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正是以下這些事件塑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離行動,成就了最神奇的戰爭逃生計劃。
  • 你所不知的「小敦刻爾克」戰役,以及因此被改變的歷史
    1940年的敦刻爾克,已是一塊死地,何況40萬陷入困境的英法聯軍,面對的是邪惡天才希特勒,除非奇蹟發生,他們才能得救。但正義撞上了大運,奇蹟就是發生了:33萬人撤到英國,4年之後,他們蹈海反攻,從一個叫諾曼第的地方,又踏上了歐洲大陸。本文寫的不是敦刻爾克,而是有「小敦刻爾克」之稱的另一場戰役與撤退以及因此被改變的歷史。
  • 長徵敦刻爾克,浪漫的法蘭西和紳士的英吉利被嚴謹的德意志追著跑
    英法聯軍可是有準備的,早在一戰德國戰敗之後,法國就知道德國人夠猛,於是他們就在法德邊境布置了馬奇諾防線,真是古有中國長城,今有法國馬奇諾。英法對德宣戰之後,宣而不戰,兩國士兵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搞搞基,調調情,喝喝茶。都知道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這兩國人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做什麼,實在令人遐想無限。
  • 影訊 | 9月1日零點福利重回《敦刻爾克》,分秒必爭,解密二戰.
    敦刻爾克實為「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事件,其發生在二戰初期1940年5月。英法聯軍撕不過德國鬼子,被迫進行「戰略性撤退」。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間,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奔潰的英法聯軍在位於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依靠英國海軍和民眾自發組織的「無敵艦隊」,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疏散行動,成功挽救了超過338000名來自英國、法國、比利時軍人的生命。
  • 信不信,從一頂鋼盔上就能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區區幾個月,德軍閃擊了西歐各國。此時,部署在法國北部地區的英法聯軍,已經「靜坐」了半年之久,他們原本打算進入比利時北部(一戰期間德軍進攻線路),來阻止德國人的進攻。德軍在閃擊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之後,又準備入侵法國。
  • 《敦刻爾克》Moer劇本034-敦刻爾克Dunkirk-中文劇本
    敦刻爾克六個年輕的、骯髒的英國兵在一條廢棄的街道上抬起頭,他們查看垃圾箱、窗戶…一個士兵蹲下來檢查盤繞著的軟管,水龍頭裡什麼都沒有…標題1:受敵方壓制,英法聯軍撤至海邊。一個士兵從空中抓住紙…宣傳傳單表明他們的狀況:「你們被包圍了」標題2:被困敦刻爾克,等候命運降臨。他捲起傳單,蹲下身體,脫掉褲子:拿著軟管的士兵小心翼翼的抬起一頭……標題3:祈求奇蹟出現。
  • 看了《敦刻爾克》,你應該去看看電影中的那片海
    電影《敦刻爾克》,描述的是二戰時期那場著名的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一個關於40萬人逃命的故事,生還33萬人,還有7萬人永遠沉睡在了那片海。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德國納粹軍隊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共有40萬大軍退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前是來勢洶洶的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步步緊逼,而背後是巨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峽。英國政府下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們接回來。這40萬人是歐洲盟軍的主力部隊,一旦全軍覆沒,納粹可能就此贏下二戰,人類歷史也將改寫。敦刻爾克大撤退,歸根結底是英法聯軍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