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作家林森的長篇小說新作《島》日前與讀者見面,該作將寫作聚焦於海南島,以及由島這個意象衍生出的關於海洋文明、關於孤獨、關於時移事遷後人的生存狀態的討論,引發了文學界關注。
《島》寫了兩個悲喜交集的故事:城市的發展,讓有著千年歷史的海邊漁村面臨搬遷,家人驚慌失措,而見慣風雨的「父親」,以其堅韌心志帶領一家人度過危機;因為一場冤案,他失去自由、名聲、所有親人,獨自上到一個孤島生活,四十多年的歲月流過,他與小島終於活成了一體。
評論家邱華棟認為,放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序列裡來看,林森的長篇小說《島》是很獨特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題材的特異性、海島的孤決性使得作品呈現的空間很大。評論家楊慶祥認為,小說書寫的島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現實的島,一個是精神意義的島,精神意義的島更重要,「林森試圖重建一個中國人的多重生活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島》提供了一個類似於海明威《老人與海》等經典劇作所提供的文化啟示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楊慶祥還將《島》看作「新南方文學」的代表。他說,以前的南方寫作是江南、江浙一帶,以汪曾祺、蘇童的細膩溫婉為代表,但是林森的寫作是向大海深處延展的寫作。這種寫作意味著國內新的寫作版圖已經有了拓展。
作家林森這部新作是他來到北京之後寫就,這種距離感讓其對故土的回憶更厚實更充分。對此,《十月》雜誌副主編季亞婭認為,通過這種抽離感審視自己的生活和風土,從而讓創作產生出新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而《詩刊》主編李少君則坦言,林森的《島》代表了他小說創作的成熟,他開始真正建構個人的文學之島,精神之島。作為一個曾經在海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李少君認為,林森的《島》除了對他本人的創作史有重要意義,對於海南島歷史的展現也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