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老敖讀書,今天分享的是《自卑與超越》,在我們的生活裡,很多人都曾自卑過,我也曾很自卑,今天我跟你分享的這本書,就曾說:人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我們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我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那種很自卑的人,或者你自己是不是一個自卑的人。
但書裡說,每個人都曾經自卑過,但這並不是你人生的終點。人生可以通過自我改變,改掉自卑的習慣,從而走向自信。
1|關於作者
「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作者阿德勒是個非常著名的奧地利精神學家,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建造了個體心理學。他當年的很多思考到今天都受用。了解他的經歷,首先要從書裡的一個故事說起:有一位小夥子,從小就體弱多病,得了肺炎,差點死了,還得過佝僂病,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
已經很慘了,比這個更慘的是,年紀輕輕出了兩次車禍,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整個人都很愛自卑,不敢跟人接觸,經常把自己封閉起來。結果呢,這個孩子沒放棄,他通過後天努力學習,從班上的倒數成了尖子生,老師很喜歡他。因為身體不好,他就想當醫生,最後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實現了理想。
這個故事還沒完,因為他很優秀,1902年他參加弗洛伊德周三討論會。弗洛伊德當時是大師級別的人物,誰想見他太難了,結果這小男孩跟著他學習了整整9年,後來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立了個新的心理學流派。
他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所以他的這套體系,就是在他自己身上長出來的。阿德勒創立的這套理論,就是書裡介紹的「個體心理學」。後來,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2關於圖書關於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該是叫「人生對你有什麼意義」。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那為什麼會翻譯成「自卑與超越」呢?這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有本書《自卑向左,自信向右》也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戀,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翻譯成「自卑與超越」。
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提高自信心的書。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你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
在今天的分享裡,我們將一起探討這麼幾個問題: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
3超越自我的能力
「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思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著你的火車頭。」
一旦一個人有了自我超越,他就不自卑了。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在阿德勒看來,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定想超越自我。這話現在看起來也並不全對,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佛系少年。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中,都挺滿意的。
但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想著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一點。但你發現你沒有辦法達到你想要的那種狀態、生活,你就很容易自卑。比如你追女孩子,你就是追不上,老被拒絕,你肯定就會自卑。阿德勒說,千萬不要覺得自卑感是個別人有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人因為有了自卑感,才能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在他的個體心理學裡,自卑感是一個核心概念。每個人都有,只是說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態不一樣。
哪個孩子害怕獅子?
舉個例子,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同時看到了獅子,獅子牙齒、爪子這麼鋒利,他們仨小孩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
第一個孩子就躲到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爸爸去哪兒了。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都嚇白了,媽媽就問他,孩子你怎麼臉這麼白?孩子說,廢話,我是白人。你怕嗎?我不怕?真的嗎?「我真的一點都不怕」。
第三個孩子更有意思,瞪著眼睛,跟獅子對視,然後「呸」,吐了口口水。
問你,這三個孩子哪個孩子害怕獅子?
答案是這仨孩子都怕,都心虛,但表現方式不一樣。有人說第三個孩子怎麼也怕,這是另一個概念,叫恐懼導致攻擊。
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是因為內心很自卑。
他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辦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強行讓自己自我相信「我比別人厲害」,就展現出一種自負的狀態,所以越自卑的人,越自負。
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自卑感不是不好,它是人對自身狀態的種不滿,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是一種不好的心態,而是一個中性詞。
自卑很正常,你對自己不滿,所以你想做點什麼。特別好,但最可怕的,就是你什麼也不做,你光自卑,這個就挺無奈了。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態,叫優越感,也有人叫自戀感。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優越感也不是壞詞語,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
書裡說:你採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了你的性格,體現你的人生態度。
所以自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著你的火車頭,這兩種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讓你在提升自己的軌道上飛奔。
4不要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跑錯方向,自卑感還在。
阿德勒在這裡特別提醒你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自我超越當然好,但是千萬不能跑脫軌了,不跑錯方向,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
什麼叫自卑情結呢?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就是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不敢面對困難,那就只能把這個問題擺到一邊,暫時逃避,但問題還在啊,然後回過頭來,從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找優越感,比如今天吃了兩個漢堡,明天喝了六瓶酒,今天寫了首歌……沒用,自卑還在,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這樣也能獲得一點優越感,只是自卑還在。所以當人遇到問題時,應該勇敢面對,而不是走向誤區。
阿德勒在書裡記錄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這位病人是個16歲的問題少女,她從六七歲就開始偷東西,12歲開始就夜不歸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阿德勒跟她聊天,發現這個少女從小就沒得到什麼關愛,2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媽媽根本不愛她,也不關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後這個女孩自己承認了,說「其實我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這些就是想讓我媽看看,讓她知道她管不住我」。所以她其實是在利用這些行為,報復自己的母親。
阿德勒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因為她在跟自己的母親作對,但是又的確沒有自己的母親強大,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東西,夜不歸宿,來彌補自卑感,獲得優越感。但其實他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是讓自己好好學習,以後早日獨立離開她母親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跑錯方向,自卑感還在。
所以書裡,什麼自閉行為、犯罪、懶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彌補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之中跑錯了方向。
5怎麼做才能實現自我超越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讀,一切都部會不一樣。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的思想
只要你稍微聽說過一點弗洛伊德的理論,那你肯定知道,弗洛伊德非常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他說一個人的人格,在你五六歲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後有什麼行為上的問題,比方說膽小害羞,那就要往回思考,追溯你的童年經歷,看看是不是小時候被什麼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嚇到了被人欺負啊,校園暴力啊。總之,就是往以前看認為過去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性格和行為,所以弗洛伊德的結論是很讓人絕望的:他說人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很難的,小時候都註定了。
個體心理學的理解完全不一樣,阿德勒也非常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就是:阿德勒認為,人的經歷有影響,但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因為人可以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解讀和理解。
同樣的事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比如你今天摔了一跤,有些人就會覺得,我今天真背,肯定一天都沒什麼好運氣。另一些人說,我出門就這麼背,接下來肯定都是好運氣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讀,一切都會不一樣。
所以阿德勒說,小時候環境因素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經歷,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他還經常告誡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說是遺傳或者經歷在決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這句話我們再總結一下:你可以通過創造性地去解讀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的思想,通過個人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目標
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心裡的那個目標。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
但校準目標之後,你就朝著那條路走,自卑感會慢慢降低。所以阿德勒說,一直以來,我們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要改變行為,先改變目標。
舉個例子,他說有個男人,經常頭疼,但一直都治不好。阿德勒說,是因為這個人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辦法,他頭疼的目的是擺脫眼前的問題,他其實並不想治療這個頭疼。
比如一頭疼,他就不用出去見陌生人了,還可以藉機對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些無理要求。所以對這個男人來說,頭疼不是病,是一筆財富,能滿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麼捨得放棄這個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讓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不讓他改變自己的目的,你老是治療他的行為,沒用,要從目標下手。就算治好了,他也會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鬱,繼續用這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人生經歷,我們就可以改變思想,擺脫過去的經歷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就有了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把主動權抓到自己手上之後,再通過樹立目標,讓自己的行為為目標服務,就能激發起自己的改變行為,實現自我超越。
6:怎麼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人的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人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歸納成三個問題。這個話題比較寬泛,但在書裡還是濃墨重筆了。我個人覺得這一部分有點跑題,沒有說太多自卑的事情,說了很多超越。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理解都不一樣,在阿德勒眼中,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歸納成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職業問題。因為我們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換對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
第二個問題,是人際交往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之中,必須跟周圍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都是必須要面對的;
第三個問題,是婚姻問題。因為人類有男有女,所以我們一生都繞不開婚姻和愛情這些事情。如果人類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須妥善結合。
書從這裡開始,就開始濃墨重筆聊分工合作了。你看這三個本質都是合作,職業問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合作分工,人際關係問題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間相互打交道,婚姻問題需要我們跟伴侶合作。所以職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婚姻問題,在阿德勒看來,歸根結底,都屬於合作問題。
所以阿德勒的定論特別有趣,一個人的意義,只能在跟別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體現出來。如果把你自己跟別人分割開來,那你的人生意義就等於零。所以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別人和整個社會做貢獻。
現在看起來有點極端,但還是有一些道理,單獨的個體很容易產生自卑和不超越,和別人合作,群體生活,才是讓一個人更好的方向。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合作問題。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給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所以要實現人生的意義,就要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跟他人建立合作。
不要過度關注自己,而是時時刻刻想著合作方的利。合作讓人能走到今天,互助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你曾經有自卑過嗎?歡迎在視頻下方留言評論,我們一起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