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本共讀書: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2021-02-19 悅讀讀書

為什麼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為什麼看似傲嬌自負的人,十有八九更自卑?

我們怎樣和自卑相處?

怎樣超越自卑提升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

自卑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誰都不能代替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真正幫你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被譽為「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心理學」,也能帶給人超越自卑的「勇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繫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須超越自卑。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

能成為心理學大師,是他們對心理現象背後的規律,總結得更有深度、更科學、更系統、更專業、更具普遍性,還能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因為身高、體態,或因為能力、性格和家庭。

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帶來的巨大壓力,人們會想方設法改善自己的處境,希望從自卑中突圍。

這種在自卑中追求優越的行為,是個人成長的動力。

自卑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自卑也能讓自己一蹶不振,或是放棄自己。

來一起讀這本通俗易懂、透徹實用的小書,這本書使阿德勒成為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

翻開本書,帶您認清自卑的本質,收穫直面一切問題和困難的智慧,從自卑走向卓越。

本書英文原名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在生活各個層面,我們都需要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實現自我的超越,要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來一起共讀這本書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解生命》。聽起來,後者顯然更加樂觀和激勵人心,也有人戲稱,阿德勒是「心靈雞湯界的鼻祖」。阿德勒有很多著作,其實《自卑與超越》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或者看過,另外還有《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以及今天要分享的這本《理解生命》等等。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自卑與超越:董卿超越自卑用了這兩步,你同樣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董卿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看起來自信優雅的董卿,卻也曾經在大學讀書期間非常自卑,在進入浙江藝術學校就讀後,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比自己漂亮,連爸爸都喊自己是「醜小鴨」。人人都有自卑感,都嘗試著超越自己,都在追求著一個也許自己都說不清的目標。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自卑與超越》書中給出了一個方向:人如果脫離集體而存在,是無法實現自我超越的,只有將自己置於更大的合作體系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的克服自卑,實現自我超越。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的自卑與超越
    如果你能夠努力在節目中做到這一點,你將完成對自己的超越。我是不會整期整期地看這個節目的,現在大部頭的專著比這些娛樂節目於我要有更有吸引力,但為了心中更大的理想,即,推動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一樣偉大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在中國的發展,並將阿德勒心理學引入中國的兒童教育和企業管理,我不得不強迫自己關注一下娛樂熱點,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發表一點評論。
  • 阿德勒:自卑是個偽概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但如若不能搞懂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對他人做出貢獻的基礎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為,同樣遵從這一原則:對於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阿德勒有一個重要發現,當生命失去利他的意義,當生命脫離團隊,脫離一個共同體,就開始墮入自卑的漩渦。共同體感覺對於一個人走出自卑極其重要。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你好,歡迎來到@老敖讀書,今天分享的是《自卑與超越》,在我們的生活裡,很多人都曾自卑過,我也曾很自卑,今天我跟你分享的這本書,就曾說:人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我們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 《自卑與超越》:想要拼命發光的你,是否最終卻迷失了自己?
    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在其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也譯作《超越自卑》)一書中系統性地對「自卑情節」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從而超越自我。
  • 新課到|阿德勒心理學工作坊·初階
    •   什麼是「自卑情結」「優越情結」?•   「鼓勵」為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什麼是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常常提到的「社會情懷」到底是什麼呢?• 「社會情懷」和歸屬感、價值感有什麼聯繫?•   上方卡—「生活態度取向」對人有什麼幫助?
  • 【回顧】魏曼曼 自卑這件小事
    11月15日,我第一次參加「一起悅讀俱樂部」的周末閱讀沙龍活動。看過活動往期照片,參與者大部分是年齡比我大一些的,去之前有點擔心是否會有共同話題。到了之後發現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將我們匯聚到這裡的是一個共同的愛好——讀書。這一期分享閱讀的是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節選,剛好是我相對感興趣的心理學,領讀人是王暉龍。
  • 用書《自卑與超越》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豆瓣評分9.3,沒有複雜的劇情,但卻留下了深刻的教育意義,電影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有很多契合點,更證明了馬修老師教育的正確性和電影受歡迎的原因。孟丹燒毀學校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書中關於學校和老師部分寫道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你用「我之所以不能談戀愛是因為我一見到人就胡說」來逃避。
  • 《自卑與超越》: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只是靈魂伴侶
    阿德勒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就單獨列出一章來講述了「愛情與婚姻」,他認為,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男女雙方承擔同等的責任。阿德勒的這個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很多大齡青年以及婚姻不和諧的家庭來說。
  • 猶太思想家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衝撞與纏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是一部劃時代的心理學經典名著,在其問世後不久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被迻譯為漢語,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國門的打開再次迎來了譯介的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自卑與超越》在市場上紅紅火火地大賣特賣,漢譯本就出版了不下二十種之多。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 阿德勒: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 內容簡介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
  • 心理學:自卑焦慮的你,要學會欣賞自己
    1.正確理解自卑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自卑並不是壞事,也不是缺點,因為它是可以被超越的。也就是說,自卑可以變成一種動力,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 全職媽媽1年後,我特別討厭自己。阿德勒:自卑感是你的主觀臆造
    再加上沒有收入,圈子變窄,越來越有一種自卑的感覺。慢慢的也開始逃避與朋友們接觸,因為之前可以一起聊生活、聊夢想的朋友們,都躍上了更高的臺階。而自己,困在家庭這個小小的園地裡,聊天也只局限於孩子和家庭。越對比朋友們的成就,就越自卑。
  • 《傳聞中的陳芊芊》:從荒誕制度,解讀婚姻自卑與超越的本質思考
    而本劇最大的看點,是在完全相悖的社會制度探討中,角色們走出自卑,嘗試超越,尋找在婚姻愛情中和諧共處的平衡點。我們必須超越自卑。」正如阿德勒所說,人不能離群獨居,我們或多或少會與其他人產生聯繫。而因為社會地位、身體素質、經濟狀況等等諸多因素的存在,每個人都會出現過自卑情結。因為自卑,有人會害怕與他人在某些方面產生聯繫或者作比較,而有人會努力擠進人群中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對於婚姻愛情,是選擇繼續自卑,還是選擇超越自卑,是需要我們進行思考和理解的。